导读:本文包含了时空对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库,导入规则,数据入库
时空对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陈荣国[1](2019)在《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入库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空间信息系统中,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最终成果主要分为多粒度时空对象交换格式数据和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库数据两种形式。对比分析了两者对多粒度时空对象的组织和存储方式,探讨了对象数据入库流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规则的多粒度时空对象入库方法。该方法主要有两点优势:1)实现了入库工具与源数据格式及目标数据库结构的解耦、减少了编码工作量;2)为应对后续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了灵活而强大的扩展机制。实验表明该方法为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入库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石华,汪祎勤,周峻松,金宝轩[2](2019)在《时空过程对象的LULC时空演变分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时空变化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表达空间数据的时空变化独具前瞻性。从揭示LULC时空演变过程和挖掘时空演变规律出发,讨论了基于地类图斑的时空演变过程类型与判定方法,并构建了一种基于地类图斑的时空变化分析算法。通过对抚仙湖流域近40年来LULC时空演变分析,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地表覆盖等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过程分析,能较好地揭示地理要素及其属性在时间轴上的改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史覃覃,韩文军,陶宁,吉根林,赵斌[3](2019)在《利用时空轨迹挖掘移动对象聚集移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聚集模式主要研究群体聚集之前的运动形态,无法反映聚集后群体的运动趋势和行为规律.为了追踪聚集群体,研究其在时空上的变化趋势和行为模式,本文提出一种聚集移动模式.该模式从聚集群体的移动规律出发,能够有效识别群体在时空上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在挖掘过程中通过簇相似关系来识别群体之间的关联性和变化趋势.对邻近时刻的簇集合进行簇相似连接,实现聚集移动模式的挖掘.利用移动簇之间的成员关系对连接操作进行过滤和剪枝,提升挖掘效率.基于两个真实的GPS轨迹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挖掘算法在挖掘效果和算法效率方面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9年05期)
陈达,苏亚龙,崔虎平[4](2019)在《全空间信息系统中对象的时空内涵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研究领域的扩展,传统GIS的地理表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本文在对比传统GIS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空间信息系统概念的扩展,探讨了对象在描述全空间下的时空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象的多重多元时空特征和多重时空基准的特性,并使用多元组的方式对对象的时空参照进行了描述。最后就时空参照在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为全空间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设计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李哲,宫兆宁,刘先林,关晖,王颖[5](2018)在《基于面向对象多端元混解模型的植被覆盖度反演及其时空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湿地的植被退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对湿地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并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显得尤为重要。而为了解决植被反演中存在的混合像元问题,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的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方法。以扎龙湿地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中高分辨率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从时间尺度和植被覆盖度等级变化层面,研究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面向对象多端元混解模型,有效地减少了计算量和混合像元的端元变化,且反演值与检验值相关性较高,均方根误差较小,优于传统多端元混解模型方法,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扎龙湿地多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退化趋势,2001~2017年的平均变化速率高于1985~2000年,对于提高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植被转移预测精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8年06期)
朱杰,游雄,夏青[6](2018)在《基于任务过程的战场环境对象时空数据组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军事信息系统始终以面向任务为核心,战场环境数据模型也是围绕作战任务来建立的。针对目前基于任务的战场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尚不完善,现有的GIS时空数据模型还不能完全满足战场环境时空分析的需要。在对目前几种经典的时空数据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以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为理论基础,以过程驱动方法为建模机制,设计了适合战场环境领域的时空数据组织模型结构,实现了对复杂环境对象的可操作性。通过模型在战场环境分析系统中的应用,证明了其任务过程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可对象化描述、组织、存储和查询功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陈鑫[7](2018)在《舞蹈时空论下的舞蹈创作——以作品《十舞》为分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语言对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表演的作用无须赘述,而以什么样的身体语言,以何种力效去编排进而呈现在观者眼前,让观者看到怎样的身体的张力是舞蹈编导尤其要注意的。现代舞蹈家不再是单一关注人的身体动作的线条在空间是怎样的,更多的是关注身体内部的质能向何处去。本文以作品《十舞》为分析对象,分析其舞蹈中如何实现对力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刘彦顺[8](2018)在《对象保全中的“时—空”语法与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全其研究对象即审美生活的完整性,是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第一要务。不同于科学活动、宗教活动的无时间性、无空间性,审美生活作为兴发着的时间视域只能奠基于特定作品的空间性构成,且以此愉悦的过程为目的,这就是审美生活的"时—空"语法。文艺欣赏活动作为时间视域最为显着的特性是流畅性,在这一前提下才能陈述文艺作品空间构成的整体性,文艺作品的内容是时间化、空间化的。审美与科学、宗教、道德之间的不同组合与历史发展,造成了文艺理论"时—空"语法的不同状态,可望形成新的文艺理论研究的富矿。(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魏争争[9](2018)在《基于天气特征的移动对象时空轨迹预测算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移动对象时空轨迹。在这些轨迹中隐藏了其丰富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对移动对象时空轨迹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得到移动对象的行为特征,进而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移动对象的时空轨迹的无限价值。目前移动对象时空轨迹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移动对象时空轨迹的预测不管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的应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研究意义,例如通过对汽车的移动轨迹数据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拥堵路段,对城市部分路段进行重新规划,舒缓城市交通,缓解道路拥堵问题;通过对飓风等自然灾害的移动轨迹进行研究,挖掘其运动模式,可以向人们发出预警信息,使人们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防灾工作,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研究鸟类迁徙的路线,预测鸟类迁徙的轨迹可以更好的保护鸟类,为鸟类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更多观察鸟类的机会。本文针对具有迁徙行为的移动对象的时空轨迹预测算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是通过实际应用的需要来进行研究的,通过挖掘生活中鸟类迁徙的轨迹数据,来完成这类移动对象的时空轨迹预测。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预处理,根据候鸟轨迹点的特点去除阻碍轨迹研究的长期停留干扰点,提出去除干扰点算法(Delete of Interference Points),简称DIP算法。2.针对一类有流动性,集中性和变化任意形状的时空轨迹点数据,提出DBSCAN算法与STING算法相结合的多级聚类的重要位置提取算法。在对这类时空轨迹点进行聚类前无法确定簇的个数。基于密度(Density)和网格(Grid)的聚类算法均无需预先设定簇的个数,经典的基于密度的DBSCAN算法满足本文聚类的要求,但是DBSCAN的运行时间为O(NlogN),所以不适用于更高维的数据。DBSCAN聚类所得的带状区域无法在聚类结果中显示轨迹的运动趋向。所以选择一种基于密度与网格相结合的聚类算法,是本文研究的最佳选择。STING网格算法是利用网格逐级向下划分的聚类算法,无法再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为准确的密集区域边境,但能在聚类过程中,提取密度连通区域并求出连通区域的中心点。因此基于DBSCAN与STING相结合的聚类算法,可以有效的使本文的轨迹点数据进行联通,求出联通区域的中心点坐标,按时间进行连接即可求取出多条迁徙轨迹。3.为探究天气特征对移动对象时空轨迹的影响,研究气温与移动对象时空到达轨迹点的关系,求取一个温度指数(temperature index)。进而将气温当作隐马尔科夫过程中的隐状态转移概率的影响因子,提出一种加入气温影响因子的隐马尔科夫轨迹预测算法(Temperature Hidden Markov Model),简称THMM轨迹预测算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9)
李雅丽[10](2018)在《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数据模型构建与转换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建模方式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与现象抽象为点、线、面等几何特征要素,并且以图层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但这种静态分层的建模方式表达的是人们对地图的认知,而非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难以支持多个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描述、同一空间实体不同尺度数据的互动以及多元数据一体化组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尝试改变以地图为模板的间接建模的方式,直接面向空间实体进行建模与数据组织,研究了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数据模型构建与转换生成方法。与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型相比,多粒度时空对象模型更加注重动态世界的表达以及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表达。为验证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数据模型的可行性,本文以政区对象数据为例,设计开发了政区多粒度时空对象展示系统从多方面对政区对象数据进行展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描述框架,研究了多粒度时空对象六元组表达模型以及模型的组成结构,并基于XML细化了多粒度时空对象六元组所包含的特征项。(2)通过对原始数据解析、对象类模板设计、转换规则等数据转换方法的研究,设计了矢量地图数据到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的转换流程,基于转换方法与流程设计开发了多粒度时空对象转换生成工具,实现了Shapefile格式的矢量数据到XML格式的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的转换。(3)以转换生成后的行政区数据为源数据,设计开发了具备可视化、查询定位以及多元数据显示等功能的政区多粒度时空对象展示系统,验证了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模型和转换生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时空对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理时空变化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表达空间数据的时空变化独具前瞻性。从揭示LULC时空演变过程和挖掘时空演变规律出发,讨论了基于地类图斑的时空演变过程类型与判定方法,并构建了一种基于地类图斑的时空变化分析算法。通过对抚仙湖流域近40年来LULC时空演变分析,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地表覆盖等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过程分析,能较好地揭示地理要素及其属性在时间轴上的改变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空对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松,陈荣国.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入库方法初探[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9
[2].李石华,汪祎勤,周峻松,金宝轩.时空过程对象的LULC时空演变分析算法[J].测绘通报.2019
[3].史覃覃,韩文军,陶宁,吉根林,赵斌.利用时空轨迹挖掘移动对象聚集移动模式[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9
[4].陈达,苏亚龙,崔虎平.全空间信息系统中对象的时空内涵与特征[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5].李哲,宫兆宁,刘先林,关晖,王颖.基于面向对象多端元混解模型的植被覆盖度反演及其时空分布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8
[6].朱杰,游雄,夏青.基于任务过程的战场环境对象时空数据组织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
[7].陈鑫.舞蹈时空论下的舞蹈创作——以作品《十舞》为分析对象[J].艺术科技.2018
[8].刘彦顺.对象保全中的“时—空”语法与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J].文学评论.2018
[9].魏争争.基于天气特征的移动对象时空轨迹预测算法研究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0].李雅丽.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数据模型构建与转换生成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