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亲性多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组装,阿霉素,体外释药,细胞毒性
两亲性多肽论文文献综述
杜雾晨[1](2019)在《两亲性多肽P_(12)的合成及其包载DOX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治愈难、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常用于肿瘤治疗的化疗法所使用的小分子化学药物往往具有副作用大、水溶性差等缺点,提高了肿瘤治疗的难度。因此,研发出一类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新型药物成为当务之急,但新型药物研发耗资大、时间长,为了更好更快的解决这些问题,药物载体材料应运而生。多肽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能成为备受研究者青睐的新型药物载体材料,而两亲性多肽由于其序列独特可以在水溶液中自发地形成自组装体,如胶束、纳米纤维、囊泡等,其中,具有独特“壳-核”结构的多肽纳米胶束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载体。针对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水溶性差、副作用大的现状,将具有自组装性能的小分子多肽作为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的递送,以期增强药物的溶解性能,改善药物的控释及肿瘤靶向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设计并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备两亲性小分子多肽(FFHFFH-KKGRGD,P12),其在水溶液中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驱动自组装形成具有包载能力的“核-壳”结构的纳米载体,可以包载水溶性较差的抗肿瘤药物DOX,形成多肽载DOX纳米胶束(P12&DOX),用于肿瘤治疗。采用透析法制备载阿霉素胶束,该合成方法简单易行且制备的P12&DOX纳米载药胶束的包封率(46.2%)和载药量(26.4%)较高,显着高于溶剂挥发法制备的产物,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8.8%和18.0%,且制备的纳米颗粒大小均一、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仅为120nm,小于溶剂挥发法制备的170nm。通过多次包载实验,确定P12包载DOX的最佳投料比为P12:DOX=4:1。通过模拟人体微环境来观察纳米载药胶束的释药情况,结果表明该纳米体系具有一定的酸敏特性;与市售阿霉素的释药效果进行对比试验表明P12&DOX载药胶束具有一定缓释能力。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了P12、P12&DOX和DOX的细胞毒性,证明P1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对阿霉素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降低了其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正常细胞(HUVEC)与肿瘤细胞(4T1)对纳米载药胶束的摄取情况,结果表明4T1细胞比HUVEC细胞对P12&DOX纳米胶束的摄取量更多;纳米载药胶束能够更长时间的聚集在肿瘤组织周围,释放的药物能对肿瘤细胞造成更有效的杀伤。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细胞对载药颗粒的摄取与外排情况,进一步探究了P12&DOX纳米胶束作为抗肿瘤载药体系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晋珍珍[2](2019)在《靶向两亲性多肽P23包载阿霉素及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癌症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大部分抗癌药物的溶解性差,体内循环时间短,无靶向识别能力,且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严重伤害,为降低抗癌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两亲性多肽作为药物运输载体,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两亲性多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且可以在生物体内降解,不会发生生物免疫反应。两亲性多肽在水溶液或者有机溶剂中可自组装形成纳米微球、纳米纤维及纳米管等,因而可作为抗癌药物运输载体,可提高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和利用率,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具有靶向序列的多肽还可提高抗癌药的靶向性,增加药物在体内循环的时间。因此,两亲性多肽有望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癌症治疗,且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前景。本论 文 自 主 设计 并合成 两 亲 性 多 肽DGRKKKKAAVALLPAVLLALLAP(P23),P23与阿霉素(DOX)相互作用并采用正向透析法制得P23载药胶束(P23@DOX)。通过液质联用仪、红外光谱分析仪、透射电镜和纳米粒度分析仪对材料进行表征;通过酸碱滴定实验,考察材料的pH缓释能力;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通过体外模拟药物释放实验,研究材料对药物的包载能力和释放特性;通过5种动力学方程模拟体外释放行为,确定最佳拟合模型。具体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质谱表征结果与P23理论分子量一致,红外光谱表征结果与P23特征官能团一致。优化了P23自组装形成胶束的条件,最佳条件为pH 7.4、浓度为0.1 mg·mL-1。酸碱滴定实验中,pH 5.3~7.4时,缓冲能力为18.96%,说明P2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pH缓释能力,可延长DOX体内停留时间。(2)P23胶束的CMC为1.018 mg·L-1,P23@DOX平均粒径为93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是22.65%和35.1%。P23对HUVEC细胞和4T1细胞均呈低毒性,浓度为0~200 0μg·mL-1时,对HUVEC细胞存活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浓度为200μg·mL-1时,DOX和P23@DOX对4T1细胞的抑制率为58.9%和84.6%,说明P23@DOX比DOX对4T1细胞抑制作用强。细胞摄取实验中,P23@DOX在肿瘤细胞内富集,说明P23@DOX可以靶向将药物传递到肿瘤细胞。(3)体外释药实验说明P23@DOX在pH 1.2的释放率最高,为84.6%。利用5种方程对释放结果进行模拟,Weibull方程对体外释药模拟的拟合度最高,拟合方程为Q=78.47009(1-e-(0.06166(t+10.56962)^3.28518))。在pH 4.6和6.8的释放率分别为55.10%和36.19%,拟合方程分别为Q=53.952(1-e-(0 10778(t+3.69179)^1.51503))和Q=29.83676(1-e-(0.14539(t+3.05137)^1.93247))。综上所述,本文制备了一种药物运输载体(P23@DOX),该药物载体可以在酸性条件下释放药物,可靶向识别4T1细胞,有效抑制4T1细胞增殖且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小,因此有望被应用于癌症治疗中。(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陈红,邵正中[3](2018)在《基于桑蚕丝蛋白的多肽/两亲性多肽及其组装和功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肽的自组装因其独特性质和作用已成为超分子化学、高分子功能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桑蚕丝蛋白具有高度重复的多肽序列,其组装行为和相应的结构对动物丝及丝蛋白基材料的形成和特有的优异综合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特定的酶降解桑蚕丝蛋白能够以较为经济的方式获得多种明确序列的多肽,并可进一步方便地制备功能性的两亲性多肽.本文结合国内外多肽自组装的研究现状,对本课题组在桑蚕丝蛋白多肽/两亲性多肽的制备、组装以及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展望了其在若干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陈睿,宋玉林,汪文玉,吴凯,陈伟高[4](2016)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树枝状两亲性多肽自组装凝胶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树枝状两亲性多肽自组装凝胶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获取大鼠BMSCs,传至第3代行流式细胞术表面抗原检测及成脂分化诱导鉴定干细胞。设计含双链-IKVAV活性集团的树枝状两亲性多肽,用固相合成法合成多肽,质谱仪(MS)测其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其纯度;将10mg/mL树枝状两亲性多肽溶液在兔膝关节滑液作用下自组装为凝胶支架,透射电镜观察凝胶超微结构;1×109/L的BMSCs悬液分别接种于凝胶内部(叁维培养体系)及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盖玻片表面(二维培养体系),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DEAD/LIVE双标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叁维多肽凝胶中成活及增殖情况。结果分离获取的细胞高表达CD29、CD90,不表达CD34、CD45,经成脂诱导2周出现脂滴,油红O染色成红色。MS测得合成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2 344.2,与其理论值一致;HPLC分析其纯度为95.15%;透射电镜观察凝胶由多孔纳米纤维构成,纳米纤维直径为5~7nm,长度为数百纳米至数微米;CCK8试验示叁维体系中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二维培养体系(P<0.05)。DEAD/LIVE双荧光染色后显示叁维培养体系中细胞生存、增殖情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导致细胞死亡。结论含-IKVAV活性基团的树枝状两亲性多肽与BMSC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促进其增殖。(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梁菊,来丹玉,吴文澜,李国芝,李军波[5](2015)在《叁条两亲性多肽的自组装行为及酸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备了叁条疏水端不同的两亲性多肽VVVVVVKKGRGDS(AP1)、C12KKGRGDS(AP2)、FAFAFAKKGRGDS(AP3).自组装行为研究表明,叁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p H 7.0)均能形成球形纳米胶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其粒径为~30 nm,动态光散射(DLS)测试其粒径分布均一.当p H下降为5.0时,肽链AP1的胶束结构被破坏,TEM视野中没有发现任何自组装体,而肽链AP2和AP3的胶束结构在p H 5.0时依然存在,但AP2的纳米粒子之间明显发生了部分聚集,表现为团聚样分布,AP3组装体的粒径明显增大,形貌变得不规则.DLS测试结果显示,当p H下降到5.0时,肽链AP1在1-1000 nm范围内没有出现吸收峰,AP2呈多峰分布,AP3呈宽单峰分布.DLS的测试结果很好地印证了TEM的测试结果.为了探究叁条多肽组装性能不同的二级结构因素,我们对AP1、AP2和AP3进行了圆二色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叁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二级结构中均存在一定含量的β-折迭,当p H下降到5.0时,AP1结构中的β-折迭成分显着下降,出现部分无规卷曲.AP2和AP3的β-折迭成分虽有变化,但其CD主峰依然存在.以姜黄素作为模型药物,进一步确认AP1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也具有优良的酸敏感特性.AP1、AP2和AP3在酸性条件下自组装行为的不同,表明调控两亲性多肽的疏水端组成有可能是调控多肽自组装性能的有效手段.AP1组装体有望成为理想的p H响应性载体材料.(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建勋,秦四勇,蔡腾腾,张先正,卓仁禧[6](2015)在《两亲性多肽自组装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多肽分子具有类似天然磷脂分子的两亲特性、丰富的分子结构、独特新颖的组装体结构以及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是多肽自组装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两亲性多肽自组装研究及应用的进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两亲性多肽,并进一步阐述其分子结构特征、组装行为和机理、组装体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黄哲昊[7](2014)在《两亲性多肽的二氧化硅矿化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肽是自然界中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元。人工合成的两亲性多肽,具有方便设计,易于合成等优点,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具有两亲性以及分子手性的特点,研究两亲性分子的组装以及其组装体的矿化在生物工程、生理医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设计了多种两亲性多肽分子,对其自组装、生物矿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人们所报道的矿化结构仅局限于层状或者无序结构,因此对于其分子的设计及其矿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调节两亲性多肽链的氢键相互作用,调节两亲性多肽的亲疏水性以及引入不同疏水基团,对其矿化结构、几何形貌以及能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两亲性多肽为导向合成了新型材料。第二章,两亲性多肽中引入脯氨酸调控其矿化组装体的结构。本章通过在序列中引入脯氨酸,设计两种具有不同构象,但序列相似的两亲性多肽(Ac-FFFFPTTPTTE-COOH以及Ac-FFFFTTTTE-COOH;Ac:乙酰基,F:苯丙氨酸,T:苏氨酸,P:脯氨酸,E:谷氨酸),矿化合成具有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和层状介观结构的二氧化硅材料,并考察了脯氨酸所起的作用。通过在多肽的骨架中加入脯氨酸,可以减弱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力来部分破坏β-折迭的二级结构。这种破坏,增加了两亲性分子的堆积常数g,使得介观结构得以从比较常见的层状结构转化成二维六方p6mm结构。本章采用共结构导向剂(CSDA)的方法进行仿生合成。共结构导向法通过在两亲性多肽分子和硅源间引入N-叁甲氧基硅丙基-N,N,N-叁甲基氯化铵(TMAPS),使得带负电荷的多肽头部可以和硅源具有更合适的作用力,从而得以形成更有序的介观结构。同时,归功于多肽固有的单一手性,以及肽-肽间较强的分子间氢键作用,这些结构具有单一的手性。第叁章,两亲性多肽的亲疏水性对其矿化组装体结构的影响。本章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不同亲疏水性的两亲性多肽(Ac-FFFFSSSSEE-COOH、Ac-FFFSSSSE-COOH、Ac-FFFFSSSSD-COOH和Ac-FFFFFSSSE-COOH;S:丝氨酸,D:天冬氨酸),生物矿化合成了具有不同手性结构和介观结构的二氧化硅材料,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调节两亲性多肽的亲疏水性,研究发现(1)降低两亲性多肽的亲水性,矿化产物的手性形貌由螺旋的纳米纤维转变成了螺旋的纳米飘带。并且,由于两亲性多肽所形成的β-折迭的扭曲程度的下降,这些二氧化硅材料的螺旋程度也依次下降。(2)降低两亲性多肽的亲水性,其分子的堆积常数g依次增加,最终导致矿化后所得到的介观结构由二维六方结构转变为层状结构。对于两亲性多肽亲疏水性的不同而导致的手性形貌和介观结构的改变,本章还从几何学、能量以及形成机理等角度深入进行了讨论。第四章,不同的疏水链对两亲性多肽矿化组装体结构的影响。本章对两亲性多肽疏水尾部的不同类型在生物矿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考察。本章通过设计一组具有相同带电和亲水的序列,但疏水尾部不同的两亲性多肽(Ac-FFFFSSSSSE-COOH、C16-SSSSSE-COOH和Ac-SSSSSE-COOH),对其组装体的构象以及矿化产物的纳米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疏水尾部的类型(1)两亲性多肽的构象从II型β-折角到α-螺旋再到无规线团的一系列转变。(2)二氧化硅矿化后材料的形貌从扭转的纳米飘带转变为扭转的纳米纤维,再转变为空心纳米球。此外,本文使用的CSDA方法可以对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多肽进行更强的相互作用,使得其在温和条件下能够更好地组装以及矿化。第五章,两亲性多肽/金属颗粒/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合成。(1)本章通过设计两亲性多肽(NH2-AAAVVVD-COOH;A:丙氨酸,V:缬氨酸),使用简单的方法合成了两亲性多肽/金属颗粒/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金属纳米颗粒不仅具有有序的排列,还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质。(2)通过在两亲性多肽(Ac-FFFFPTTPTTE-COOH)导向的,具有手性形貌及孔道结构,并且具有单一手性的二氧化硅材料中嵌入银纳米颗粒,合成了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光学活性的金属颗粒/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11-01)
邵正中,郭辉,张金明,郝瑞文[8](2014)在《源于桑蚕丝蛋白多肽和两亲性多肽的制备、等级组装及其功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上,多肽都是通过液相合成、固相合成或者基因工程制备,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成本较高、周期较长或纯度受限等缺陷。我们以自然界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具有大量重复基序的桑蚕(Bombxy mori)丝蛋白为原料,采用多种酶如弹性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等对其进行降解,从中分离出纯度较高的多种特定多肽(Fig.1),提供了以"自上而下(top-down)"方法获取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结构多肽的有效途径[1,2]。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这些多肽具有较强的形成β-折迭的能力,我们对所得多肽如其中的一个八肽GAGAGAGY进行烷烃链的连接,构筑具有良好组装能力的两亲性多肽。通过简单地调节电荷作用、疏水作用和氢键之间的平衡,使PAs聚集成了不同形貌的组装体,并进一步引导这些组装体发生更高层次的聚集,从而得到了具有等级结构的多肽类材料如pH敏感的凝胶等[3]。同时,通过利用多肽片段本身的特点或选用具有不同结构的疏水链段,还能够赋予这类聚集体以不同的功能,为其多元化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期刊2014-08-04)
王建勋[9](2014)在《双子型两亲性多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自组装是当前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多肽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生物自组装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化学修饰和组装特性优良等突出优势。可以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及π-π堆积作用等弱的非共价键作用力,组装形成纤维、管、带、胶束、囊泡等结构规整的纳米/微米级组装体,在纳米技术、功能材料制备、生物矿化、生物传感及组织工程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其中,两亲性多肽分子具有类似天然磷脂分子的两亲特性,有着更为丰富的分子结构设计、独特新颖的组装体结构以及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是多肽自组装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在大量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双子型结构的两亲性多肽分子,系统的研究了这些多肽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综述了近些年关于多肽自组装研究及其应用的进展,包括多肽的分子结构特征、组装行为和机理、组装体结构功能及其在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并总结展望了多肽组装研究发展的方向。分枝状纤维被发现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第二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烷基链的GAPs分子,利用其进行自组装制备出分枝状纤维结构。在具有良好平衡的分子间疏水作用与氢键协同驱动下,(C10-C-03)2和(C12-C-03)2分子能够组装形成长的分枝状纤维。而疏水作用和氢键协同作用平衡的破坏,则导致(C14-C-03)2和(C16-C-03)2分子组装形成不具有任何分枝结构的短纤维。多肽被认为是生命早期原始条件下的一类重要的基础生命物质,因此由多肽分子组装形成的生物相关的微米级大囊泡对早期细胞生命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第叁章中,我们仿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尾部烷基链含有不同数目双键的GAPs分子,利用这些简单的多肽分子,制备出了不同形貌和尺寸的囊泡,其中包括由纳米囊泡逐级融合形成的微米级细胞状的大囊泡。这可能是与由顺式双键引起的GAPs分子在囊泡双分子层膜中排列紧密程度的变化有关。通过多肽自组装人工构建高度有序的生物纳米阵列对我们制备先进的功能材料和深入了解复杂的生物自组装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充满着困难和挑战。在第四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能够组装形成纤维的SAPs分子,分别为SAP-12、SAP-14、SAP-16和SAP-18,以及与之具有结构同源性的GAP-12、 GAP-14、GAP-16和GAP-18。发现GAPs对相应的SAPs分子的组装具有很好的调控作用,能够使组装体由纤细的长纤维转变为均一的、结构更加稳定的短棒状纤维。在此基础上,短棒状纤维在纤维间疏水作用力的驱动下自发的重新定向排列,并逐渐延长纤维长度。最终,延伸方向不同的平行排列的纤维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了复杂的、高度有序的“编织型”纤维阵列。我们还发现这种纤维阵列具有诱导生物矿化的功能。界面的性能对生命体的正常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界面上构建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多肽纳米阵列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第五章中,我们基于上章合成的GAPs和SAPs分子,发展了一种构建界面纳米/微米阵列的简单温和方法。其中阵列中的组装体结构及其排列方式可以通过分子结构中的烷基链长度的变化及界面的亲疏水性的改变而快速方便的调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4-01)
邵正中[10](2013)在《源于桑蚕丝蛋白多肽和两亲性多肽的制备及其等级组装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上,多肽都是通过液相合成、固相合成或者基因工程得到,但这些方法存在着制备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的缺陷。我们以自然界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具有大量重复基序的桑蚕(Bombxy mori)丝蛋白为原料,采用多种酶如弹性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等对其进行降解,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从降解产物中分离出纯度较高的多种多肽,提供了以"top-down"(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期刊2013-10-12)
两亲性多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1世纪,癌症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大部分抗癌药物的溶解性差,体内循环时间短,无靶向识别能力,且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严重伤害,为降低抗癌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两亲性多肽作为药物运输载体,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两亲性多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且可以在生物体内降解,不会发生生物免疫反应。两亲性多肽在水溶液或者有机溶剂中可自组装形成纳米微球、纳米纤维及纳米管等,因而可作为抗癌药物运输载体,可提高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和利用率,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具有靶向序列的多肽还可提高抗癌药的靶向性,增加药物在体内循环的时间。因此,两亲性多肽有望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癌症治疗,且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前景。本论 文 自 主 设计 并合成 两 亲 性 多 肽DGRKKKKAAVALLPAVLLALLAP(P23),P23与阿霉素(DOX)相互作用并采用正向透析法制得P23载药胶束(P23@DOX)。通过液质联用仪、红外光谱分析仪、透射电镜和纳米粒度分析仪对材料进行表征;通过酸碱滴定实验,考察材料的pH缓释能力;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通过体外模拟药物释放实验,研究材料对药物的包载能力和释放特性;通过5种动力学方程模拟体外释放行为,确定最佳拟合模型。具体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质谱表征结果与P23理论分子量一致,红外光谱表征结果与P23特征官能团一致。优化了P23自组装形成胶束的条件,最佳条件为pH 7.4、浓度为0.1 mg·mL-1。酸碱滴定实验中,pH 5.3~7.4时,缓冲能力为18.96%,说明P2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pH缓释能力,可延长DOX体内停留时间。(2)P23胶束的CMC为1.018 mg·L-1,P23@DOX平均粒径为93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是22.65%和35.1%。P23对HUVEC细胞和4T1细胞均呈低毒性,浓度为0~200 0μg·mL-1时,对HUVEC细胞存活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浓度为200μg·mL-1时,DOX和P23@DOX对4T1细胞的抑制率为58.9%和84.6%,说明P23@DOX比DOX对4T1细胞抑制作用强。细胞摄取实验中,P23@DOX在肿瘤细胞内富集,说明P23@DOX可以靶向将药物传递到肿瘤细胞。(3)体外释药实验说明P23@DOX在pH 1.2的释放率最高,为84.6%。利用5种方程对释放结果进行模拟,Weibull方程对体外释药模拟的拟合度最高,拟合方程为Q=78.47009(1-e-(0.06166(t+10.56962)^3.28518))。在pH 4.6和6.8的释放率分别为55.10%和36.19%,拟合方程分别为Q=53.952(1-e-(0 10778(t+3.69179)^1.51503))和Q=29.83676(1-e-(0.14539(t+3.05137)^1.93247))。综上所述,本文制备了一种药物运输载体(P23@DOX),该药物载体可以在酸性条件下释放药物,可靶向识别4T1细胞,有效抑制4T1细胞增殖且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小,因此有望被应用于癌症治疗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亲性多肽论文参考文献
[1].杜雾晨.两亲性多肽P_(12)的合成及其包载DOX特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2].晋珍珍.靶向两亲性多肽P23包载阿霉素及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3].陈红,邵正中.基于桑蚕丝蛋白的多肽/两亲性多肽及其组装和功能化[J].高分子学报.2018
[4].陈睿,宋玉林,汪文玉,吴凯,陈伟高.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树枝状两亲性多肽自组装凝胶支架的生物相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5].梁菊,来丹玉,吴文澜,李国芝,李军波.叁条两亲性多肽的自组装行为及酸敏特性[J].物理化学学报.2015
[6].王建勋,秦四勇,蔡腾腾,张先正,卓仁禧.两亲性多肽自组装及其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7].黄哲昊.两亲性多肽的二氧化硅矿化及其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4
[8].邵正中,郭辉,张金明,郝瑞文.源于桑蚕丝蛋白多肽和两亲性多肽的制备、等级组装及其功能化[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2014
[9].王建勋.双子型两亲性多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4
[10].邵正中.源于桑蚕丝蛋白多肽和两亲性多肽的制备及其等级组装行为[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