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论文-汤富生

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论文-汤富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磁波散射问题,静电问题,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迭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

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论文文献综述

汤富生[1](2012)在《迭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现有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OS-DBE)法提出迭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IT-OS-DBE)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二维理想导体散射问题、叁维静电问题及叁维理想导体散射问题的分析。对二维导体散射问题,原始OS-DBE方法以分域基函数和场点(或匹配点)仅覆盖导体表面部分区域的方式独立求解表面任意点的电流,非常适合并行计算。其内存消耗量低,矩阵阶数小于矩量法的相应矩阵阶数,且二者之比随着散射体电尺寸的增大而减小。该方法还可与快速多极子方法(FMA)或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MLFMA)相结合,以进一步降低矩阵方程求解的计算复杂度。原始OS-DBE方法计算效率的瓶颈在于:对每个电流计算点均求解一次矩阵方程。本文提出的IT-OS-DBE由一系列交替进行的OS-DBE求解过程和修正过程构成。IT-OS-DBE的OS-DBE求解过程中的矩阵阶数可比原始OS-DBE低1至2个数量级。并且,对于二维导体散射问题和叁维静电问题,IT-OS-DBE的OS-DBE求解过程可采用所谓的“一点求逆”技术:对二维导体散射问题,将导体表面某点的切向散射磁场与相关场点的切向入射电场之间的耦合系数向量用于整个散射体表面电流分布的计算;对叁维静电问题,将导体或介质表面某点的相应的耦合系数向量用于整个表面电荷或极化电荷分布的计算,从而使OS-DBE矩阵方程的求解次数降低至仅一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OS-DBE求解过程的时间消耗。IT-OS-DBE的修正过程可采用FMA或MLFMA,以降低计算复杂度。IT-OS-DBE具有可与所求解问题的尺度无关的快速收敛特点,迭代次数可控制在数次以内。鉴于IT-OS-DBE迭代次数少,其修正过程与FMA/MLFMA相结合时,可有多种不同的内存使用方案供选择。本文对原始OS-DBE方法提出一种新的空域扫描计算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二维导体散射问题的分析,即将导体表面某点的切向散射磁场与相关场点的切向入射电场之间的耦合系数向量用于该点附近区域的电流分布计算,以减少原始OSDBE中矩阵方程的求解次数。扫描计算采用复频率跳变技术来实现自适应控制。与已有的空域渐近波形估计扫描计算技术相比,本文的空域扫描计算技术具有更小的计算复杂度、更大的扫描计算范围、方便与FMA/MLFMA相结合以及对不同的入射场不必重复计算耦合系数向量等优点。该方法保留了原始OS-DBE低内存消耗且非常适合并行计算的特点。本文还对二维散射问题传统的FMA/MLFMA作精度和效率上的改进。精度上,提出远场作用的高阶解析近似,并对TE波入射时的电场积分方程及组合场积分方程的远场作用采用一种更节省内存的计算方式。效率上,主要是在转移矩阵元素计算时引入傅立叶变换及其逆变换,大幅降低了转移矩阵的计算时间以及其占总计算时间的比例。这些改进措施使得与FMA/MLFMA相结合的矩量法、OS-DBE及IT-OS-DBE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05-01)

董娜[2](2010)在《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在导体柱散射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做了修正和拓展,使之应用于多种导体柱散射问题的计算。本文将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修正来求解凹形导体柱的二维散射问题。将凹形导体柱分为凸出和凹陷两个部分,对于凸出部分,用传统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来逐点求出每个节点的电流;对于凹陷部分用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来一次性求出所有节点的电流。与凸出部分不同的是,凹陷部分的求解需要将基函数和场点满覆盖于其中,并需要用到已经求出的凸出部分的电流。这样的求解方法能够解决传统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求解凹形导体柱时遇到的困难。若散射体具有较深的凹腔,则电磁波会在凹腔内多次反射而使得用迭代算法求解时的迭代次数很多。本文还将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和近谐振去耦合方法(NRDA:Near-Resonance Decoupling Approach)相结合来求解这类凹形导体柱的二维散射问题,并将凹腔体分段,利用组合场积分方程的矩量法结合微波网络理论来求得凹形导体缝隙处电流和磁流的耦合矩阵。与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相比,此方法能够进一步减少这类具有深凹腔体的导体柱的计算时间。本文还利用S2DS(Spectrum of Two-Dimensional Solutions)方法将任意平面波入射到理想导体柱上的叁维散射问题转换为二维空域加一维谱域的问题,然后利用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和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分别求解这种情况下凸、凹形导体柱的散射问题,使得此种情况下的电大尺寸目标散射问题的计算也可以得益于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05-01)

王侃[3](2009)在《用于空域扫描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可以独立计算物体表面任意点处的电流密度,而所需求逆的矩阵阶数远小于矩量法。文中将它与渐近波形估计相结合实现了空域内的快速扫描,从而避免了许多重复计算。与矩量法相比,新方法降低了所需求逆矩阵的阶数,减小了存储需求,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且易于并行计算。文中还将该方法成功运用到电大尺寸物体的散射问题中。计算表明对于尺寸越大的物体,新方法的优势就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李志国,宋开宏,吴先良,李保婷[4](2009)在《基于组合场积分方程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是最近被提出的分析电磁散射问题的数值方法,论文基于组合场积分方程的表面离散边界方程法,分析了二维导体的电磁散射问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TM波,基于组合场积分方程的表面离散化方程与基于电场积分方程的表面离散边界方程法的精度和收敛速度相当,然而对于TE波,前者则具有更高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做了修正和拓展,使之应用于多种导体柱散射问题的计算。本文将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修正来求解凹形导体柱的二维散射问题。将凹形导体柱分为凸出和凹陷两个部分,对于凸出部分,用传统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来逐点求出每个节点的电流;对于凹陷部分用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来一次性求出所有节点的电流。与凸出部分不同的是,凹陷部分的求解需要将基函数和场点满覆盖于其中,并需要用到已经求出的凸出部分的电流。这样的求解方法能够解决传统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求解凹形导体柱时遇到的困难。若散射体具有较深的凹腔,则电磁波会在凹腔内多次反射而使得用迭代算法求解时的迭代次数很多。本文还将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和近谐振去耦合方法(NRDA:Near-Resonance Decoupling Approach)相结合来求解这类凹形导体柱的二维散射问题,并将凹腔体分段,利用组合场积分方程的矩量法结合微波网络理论来求得凹形导体缝隙处电流和磁流的耦合矩阵。与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相比,此方法能够进一步减少这类具有深凹腔体的导体柱的计算时间。本文还利用S2DS(Spectrum of Two-Dimensional Solutions)方法将任意平面波入射到理想导体柱上的叁维散射问题转换为二维空域加一维谱域的问题,然后利用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和修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分别求解这种情况下凸、凹形导体柱的散射问题,使得此种情况下的电大尺寸目标散射问题的计算也可以得益于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论文参考文献

[1].汤富生.迭代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2].董娜.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在导体柱散射问题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3].王侃.用于空域扫描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J].微波学报.2009

[4].李志国,宋开宏,吴先良,李保婷.基于组合场积分方程的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标签:;  ;  ;  ;  

表面离散化边界方程法论文-汤富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