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神经腓肠肌论文-周晓彬,王东,林朋朝,高伟静,姬艳林

失神经腓肠肌论文-周晓彬,王东,林朋朝,高伟静,姬艳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失神经腓肠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复短暂缺血,腓肠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电生理

失神经腓肠肌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彬,王东,林朋朝,高伟静,姬艳林[1](2019)在《反复短暂缺血可抑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萎缩》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既往实验表明反复短暂缺血可以诱导肌肉的缺血耐受,达到营养靶器官的作用。目的:探讨反复短暂缺血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细胞萎缩的抑制作用。方法:60只8周龄SD大鼠,由北京维通利华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过程得到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AEEI-2017-055)。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患侧下肢给予每天1次3×(10min缺血/10min再灌注);对照组:吻合神经后不给予反复短暂缺血处理;假手术组:未损伤神经,给予患侧肢体每天1次3×(10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比较2周及4周时3组间腓肠肌湿质量维持率,腓肠肌苏木精-伊红染色,坐骨神经电生理及ELISA测定腓肠肌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结果与结论:①电生理显示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腓肠肌的动作电位及潜伏期;②腓肠肌湿质量维持率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5),假手术组优于实验组和对照组(P <0.01);③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显示实验组肌纤维化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 <0.05);④ELISA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假手术组腓肠肌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⑤结果说明,神经损伤后4周内,反复短暂缺血可以有效提高腓肠肌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腓肠肌萎缩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刘子琳[2](2019)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s)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2.比较CB-MNCs及UUC-MSCs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治疗效果的差异,为寻找最佳治疗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s)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制备1.1 CB-MNCs的分离及鉴定:新鲜脐带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1 1比例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离心清洗叁遍,台盼蓝拒染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注射用生理盐水调整密度为1X 106个/mL并在1小时内应用,剩余细胞液氮冻存备用。1.2 UC-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新鲜脐带剪碎,组织块贴壁培养,直到可见细胞自组织块周围爬出。初代细胞传代培养3次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经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油红0和阿利辛蓝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细胞培养至第5代时冻存备用。2.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40只4~6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10只和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腓肠肌失神经损伤模型组(Model组)30只。切断模型组大鼠两侧坐骨神经,并造成1cm长度神经缺损。模型组进一步分为CB-MNCs治疗组(MNC组)、UC-MSCs治疗组(MSC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每组10只。3.细胞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不同组处理如下:①MNC组中,将CB-MNCs 106个稀释于1mL生理盐水中,每侧腓肠肌肌腹接受0.5mL注射量,分3个点注射完成;②MSC组中,将UC-MSCs 106个以相同方式稀释并注射入腓肠肌肌腹中;③NS组中,大鼠两侧腓肠肌肌腹接受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在移植间隙,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自失神经损伤模型建立后第28天称量每只大鼠体质量,麻醉后心脏取血备检,并取出两侧腓肠肌,称其湿重,计算腓肠肌/体质量比率,部分肌组织用固定液固定,剩余组织置于-80℃备用于mRNA及蛋白检测。4.疗效评估4.1统计分析各组腓肠肌湿重比;测量每组大鼠双侧足弓坏疽面积大小,计算足弓坏疽面积比例;固定后的腓肠肌组织经石蜡包埋术处理后切片,行HE染色测量每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大小。4.2心脏血液离心后取血清;取适量肌组织制成组织匀浆,用生化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每组大鼠血清和肌肉组织匀浆中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4.3提取各组肌组织RNA,用定量PCR法检测肌肉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炎症因子蛋白(TNF-α、IL-10)和肌组织相关蛋白(VEGF-α、α-actin、Dystrophin)基因的表达。4.4提取各组肌组织蛋白,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总蛋白中VEGF-α、α-actin和Dystrophin的表达。4.5肌肉组织石蜡切片行Dystrophin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进一步验证各组差异。结果:1.CB-MNCs的获得及UC-MSCs培养与鉴定1.1脐带血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CB-MNCs,台盼蓝计数存活率大于95%,复苏后的细胞存活率均在60-70%左右;流式细胞学检测该细胞群CD34阳性表达率为1.4-1.9%。1.2成功从脐带中分离培养出呈漩涡样生长的长梭形贴壁细胞;流式细胞学检坝测该细胞高表达CD105、CD90、CD73、CD44和CD29,低表达CD31、CD34和CD45;细胞置于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后,可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分化。以上特征符合MSCs的定义,证明所培养细胞为MSCs。2.造模期间动物行为学观察结果:与Normal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坐骨神经切断后出现后肢瘫痪、拖行,踝趾下垂,两周后足部水肿明显,并开始出现足弓坏疽和断趾等现象,未出现动物死亡,说明造模成功,成功率100%。3.CB-MNCs和UC-MSCs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和两者疗效差异3.1第28天测量模型组大鼠足弓坏疽面积比率,细胞治疗组均比NS组足弓坏疽面积比小(P<0.05),但MSC组和MNC组足弓坏疽面积比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NS组腓肠肌外观较Normal组和两细胞治疗组肌萎缩明显,肌肉薄,颜色暗淡。各组腓肠肌湿重比比较,模型组叁组均小于Normal组(P<0.05),但细胞治疗组腓肠肌湿重比较NS组增加(P<0.05),且MSC组更高于MNC组(P<0.05)。NS组较其他叁组肌纤维萎缩变细最明显,肌束间增生的结缔组织面积变大;各组腓肠肌横截面积比较,模型组较Normal组面积均缩小(P<0.05),NS组较细胞治疗组更小(P<0.05),MSC组面积大于MNC组(P<0.05)。3.2通过生化试剂盒检测发现,与NS组相比,细胞治疗组血清和肌肉匀浆CK、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MSC组两者含量较MNC组更低(P<0.05),但两细胞治疗组CK及MDA降低程度并未达到Normal组水平(P<0.05);细胞治疗组血清及肌肉匀浆SOD和CAT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MSC组两者含量较MNC组更高(P<0.05),但仍小于Normal组水平(P<0.05)。3.3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细胞治疗组较NS组Caspase-3和Bax的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其中MSC组比MNC组降低水平更显着(P<0.05);模型组较Normal组Bcl-2、α-actin和VEGF-α基因表达量均降低(P<0.05),但细胞治疗组叁者的表达量均高于NS组(P<0.05),且MSC组较MNC组更高(P<0.05);模型组叁组TNF-α和Dystrophin mRNA均高于Normal组(P<0.05),且MNC组和MSC组两者的表达两较NS组更高(P<0.05),但两细胞治疗组之间差异显着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 mRNA表达量在模型组中均增高,且细胞治疗组较NS组更高(P<0.05),但两细胞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4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NS组相比,细胞治疗组α-actin和VEGF-α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其中MSC组较MNC组更高(PP<0.05);模型组Dystrophin含量较Normal组高,且细胞治疗组较NS组高(P<0.05),但MNC组和MS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5免疫组化发现,模型组各组Dystrophin表达较Normal组增加(P<0.05),但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NS组(P<0.05),而两细胞治疗组之间该蛋白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肌肉注射CB-MNCs及UC-MSCs均可促进失神经骨骼肌损伤坏疽伤口的愈合,延缓肌萎缩,促进肌肉修复,并降低凋亡细胞比例。2.UC-MSCs对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较CB-MNCs更好,可作为临床修复神经损伤前的辅助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梦佳[3](2019)在《电针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肌萎缩中蛋白质降解与合成相关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肌萎缩中蛋白质降解相关因子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a(FoxO3a)、肌萎缩F-box蛋白(MAFbx)、成肌分化抗原(Myod1)及蛋白质合成相关因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Ser2448))、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磷酸化p70S6K(p-p70S6K ~(Thr389))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调节肌肉蛋白质降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为出发点,探讨电针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相关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电针组,每组10只。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钳夹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腓肠肌萎缩模型。造模后第2 d,电针组电针其右侧“足叁里”,“环跳”穴,每次1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14 d后取材。电针天平称重并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直径;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mTOR、p-mTOR~(Ser2448)、p70S6K、p-p70S6K~(Thr389)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mTOR、p70S6K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肌萎缩指标主要表现为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直径的减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直径显着下降(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侧腓肠肌中蛋白质降解相关因子FoxO3a、MAFbx蛋白和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成肌分化抗原Myod1蛋白和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蛋白质合成相关因子mTOR、p-mTOR~(Ser2448)、p70S6K、p-p70S6K ~(Thr38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mTOR、p70S6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蛋白质降解相关因子FoxO3a、MAFbx蛋白和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成肌分化抗原Myod1蛋白和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蛋白质合成相关因子mTOR、p-mTOR~(Ser2448)、p70S6K、p-p70S6K ~(Thr38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mTOR、p70S6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电针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萎缩腓肠肌中FoxO3a、MAFbx的表达,上调Myod1、mTOR、p-mTOR~(Ser2448)、p70S6K、p-p70S6K~(Thr389)的表达,激活mTOR/p70S6K信号通路,减缓骨骼肌蛋白质降解速度,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影响蛋白质降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之间失衡的关系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子琳,李栋,时庆,李聪,黄金献[4](2019)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的腓肠肌萎缩模型,研究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肌肉多点注射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集并制备新鲜人CB-MNCs;将30只4~6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n=10)、CB-MNCs治疗组(Therapy组,n=10)和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n=10),Therapy组和NS组大鼠离断坐骨神经,建立腓肠肌萎缩模型;在造模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3次将CB-MNCs或等体积生理盐水多点注射到腓肠肌损伤局部,观察大鼠行动能力改变和足弓坏疽发展情况,并于第28天取样测定腓肠肌湿重比、肌肉横截面积,以及血液和腓肠肌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观察肌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α-肌动蛋白(α-actin)和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变化。结果 Therapy组大鼠足部坏疽面积和水肿程度明显比NS组减轻(P=0. 002),而且Therapy组中腓肠肌湿重比较NS组升高(P <0. 001);病理切片显示,Normal组、NS组和Therapy组肌肉横截面积分别为(12 452. 0±202. 8)、(6 287. 0±142. 2)和(8 193. 0±115. 5)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与NS组相比,Therapy组血清和肌肉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明显增高(P <0. 001)。Therapy组较NS组半胱天冬酶-3(Caspase-3)、促凋亡基因Bax、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量降低,抑凋亡基因Bcl-2、白细胞介素-10 (IL-10)、α-actin、Dystrophin和VEGF-α的mRNA表达量增高(P <0. 05)。与NS组相比,Therapy组α-actin、Dystrophin和VEGF-α蛋白表达均增高(P <0. 05)。免疫组化发现,NS组和Therapy组Dystro-phin表达均增加,但Therapy组明显高于NS组(P <0. 05)。结论肌肉注射CB-MNCs可有效促进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伤口愈合,缓解萎缩、促进肌肉修复,并降低凋亡细胞比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傅建利,周黎明[5](2019)在《“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实验材料,研究ATP的功能、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显性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又可以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实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吴梦佳,唐成林,黄思琴,安荟羽,谭程方[6](2018)在《电针对大鼠失神经腓肠肌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和电针组(n=6)。后两组钳夹伤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后第2天,电针组电针右侧足叁里穴和环跳穴,共2周。取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骨骼肌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 (p-mTOR)、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和磷酸化p70S6K (p-p70S6K)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骨骼肌中mTOR、p70S6K基因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直径显着下降(P<0.001),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mTOR、p70S6K和p-p70S6K蛋白表达升高(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70S6K基因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可能与激活mTOR/p70S6K信号通路,影响骨骼肌蛋白合成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9期)

吴梦佳,唐成林,黄思琴,赵丹丹,罗翱[7](2019)在《电针对失神经大鼠腓肠肌中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A/肌萎缩F-box蛋白及成肌分化抗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A(fork-head protein,FOXO3A)、肌萎缩F-box蛋白(muscle atrophy F-box,MAFbx)和成肌分化抗原(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Myod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钳夹坐骨神经法制备大鼠失神经腓肠肌萎缩模型。电针组选取大鼠术侧"足叁里""环跳"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in,连续干预14d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定大鼠术侧腓肠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FOXO3A、MAFbx及Myod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均显着下降(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后FOXO3A、MAFbx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Myod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FOXO3A、MAFbx的表达同时上调Myod1的表达,影响骨骼肌蛋白水解的速率和肌卫星细胞分化的水平,在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同时促进肌萎缩修复。(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罗小凤[8](2016)在《小腿减肥术中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腓总神经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在腘窝处的解剖学位置关系进行观测,为小腿减肥术如何避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防腐尸体以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为X轴,垂直通过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的线为Y轴。以胴窝为中心逐层解剖,重点对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追踪。在之前建立的坐标轴上对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相关测量。结果:腓总神经以20.4°±2.4°从坐骨神经发出,向外下方走行;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以17.7°±4.3°从胫神经发出,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发出点的距离为2.5 cm±0.5 cm;腓总神经与X轴交点距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距离为2.7 cm±0.3 cm。结论: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外侧头肌支在腘窝走行邻近,在小腿减肥术中凡涉及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操作都要注意保护腓总神经。(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汪丽萍,刘剑毅,杨德娟[9](2014)在《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分支切断小腿缩容术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形体美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女性外貌的重要指标,爱美女性对完美腿部曲线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小腿的柔美形态已成为整形美容外科医师和求美者共同的追求。我科于2009年至2014年对50例小腿肌肉型肥大的患者进行高选择性下肢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分支切断小腿缩容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南海,武文臣,董旭光[10](2014)在《人参皂苷对大鼠失神经腓肠肌MAFbx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参皂苷对失神经大鼠腓肠肌MAFb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延缓失神经腓肠肌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失神经组(A)24只,失神经组(B)24只,人参皂苷治疗组(C)24只。于造模2、7、14、28d后,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腓肠肌MAFbx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失神经组MAFbx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失神经组(P<0.01),且在失神经2d达到峰值,而缓慢下降,失神经28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人参皂苷组与失神经组各时间点相比,MAFbx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参皂苷能通过减少MAFbx的表达而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长治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失神经腓肠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研究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s)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2.比较CB-MNCs及UUC-MSCs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治疗效果的差异,为寻找最佳治疗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s)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制备1.1 CB-MNCs的分离及鉴定:新鲜脐带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1 1比例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离心清洗叁遍,台盼蓝拒染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注射用生理盐水调整密度为1X 106个/mL并在1小时内应用,剩余细胞液氮冻存备用。1.2 UC-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新鲜脐带剪碎,组织块贴壁培养,直到可见细胞自组织块周围爬出。初代细胞传代培养3次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经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油红0和阿利辛蓝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细胞培养至第5代时冻存备用。2.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40只4~6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10只和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腓肠肌失神经损伤模型组(Model组)30只。切断模型组大鼠两侧坐骨神经,并造成1cm长度神经缺损。模型组进一步分为CB-MNCs治疗组(MNC组)、UC-MSCs治疗组(MSC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每组10只。3.细胞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不同组处理如下:①MNC组中,将CB-MNCs 106个稀释于1mL生理盐水中,每侧腓肠肌肌腹接受0.5mL注射量,分3个点注射完成;②MSC组中,将UC-MSCs 106个以相同方式稀释并注射入腓肠肌肌腹中;③NS组中,大鼠两侧腓肠肌肌腹接受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在移植间隙,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自失神经损伤模型建立后第28天称量每只大鼠体质量,麻醉后心脏取血备检,并取出两侧腓肠肌,称其湿重,计算腓肠肌/体质量比率,部分肌组织用固定液固定,剩余组织置于-80℃备用于mRNA及蛋白检测。4.疗效评估4.1统计分析各组腓肠肌湿重比;测量每组大鼠双侧足弓坏疽面积大小,计算足弓坏疽面积比例;固定后的腓肠肌组织经石蜡包埋术处理后切片,行HE染色测量每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大小。4.2心脏血液离心后取血清;取适量肌组织制成组织匀浆,用生化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每组大鼠血清和肌肉组织匀浆中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4.3提取各组肌组织RNA,用定量PCR法检测肌肉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炎症因子蛋白(TNF-α、IL-10)和肌组织相关蛋白(VEGF-α、α-actin、Dystrophin)基因的表达。4.4提取各组肌组织蛋白,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总蛋白中VEGF-α、α-actin和Dystrophin的表达。4.5肌肉组织石蜡切片行Dystrophin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进一步验证各组差异。结果:1.CB-MNCs的获得及UC-MSCs培养与鉴定1.1脐带血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CB-MNCs,台盼蓝计数存活率大于95%,复苏后的细胞存活率均在60-70%左右;流式细胞学检测该细胞群CD34阳性表达率为1.4-1.9%。1.2成功从脐带中分离培养出呈漩涡样生长的长梭形贴壁细胞;流式细胞学检坝测该细胞高表达CD105、CD90、CD73、CD44和CD29,低表达CD31、CD34和CD45;细胞置于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后,可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分化。以上特征符合MSCs的定义,证明所培养细胞为MSCs。2.造模期间动物行为学观察结果:与Normal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坐骨神经切断后出现后肢瘫痪、拖行,踝趾下垂,两周后足部水肿明显,并开始出现足弓坏疽和断趾等现象,未出现动物死亡,说明造模成功,成功率100%。3.CB-MNCs和UC-MSCs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和两者疗效差异3.1第28天测量模型组大鼠足弓坏疽面积比率,细胞治疗组均比NS组足弓坏疽面积比小(P<0.05),但MSC组和MNC组足弓坏疽面积比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NS组腓肠肌外观较Normal组和两细胞治疗组肌萎缩明显,肌肉薄,颜色暗淡。各组腓肠肌湿重比比较,模型组叁组均小于Normal组(P<0.05),但细胞治疗组腓肠肌湿重比较NS组增加(P<0.05),且MSC组更高于MNC组(P<0.05)。NS组较其他叁组肌纤维萎缩变细最明显,肌束间增生的结缔组织面积变大;各组腓肠肌横截面积比较,模型组较Normal组面积均缩小(P<0.05),NS组较细胞治疗组更小(P<0.05),MSC组面积大于MNC组(P<0.05)。3.2通过生化试剂盒检测发现,与NS组相比,细胞治疗组血清和肌肉匀浆CK、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MSC组两者含量较MNC组更低(P<0.05),但两细胞治疗组CK及MDA降低程度并未达到Normal组水平(P<0.05);细胞治疗组血清及肌肉匀浆SOD和CAT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MSC组两者含量较MNC组更高(P<0.05),但仍小于Normal组水平(P<0.05)。3.3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细胞治疗组较NS组Caspase-3和Bax的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其中MSC组比MNC组降低水平更显着(P<0.05);模型组较Normal组Bcl-2、α-actin和VEGF-α基因表达量均降低(P<0.05),但细胞治疗组叁者的表达量均高于NS组(P<0.05),且MSC组较MNC组更高(P<0.05);模型组叁组TNF-α和Dystrophin mRNA均高于Normal组(P<0.05),且MNC组和MSC组两者的表达两较NS组更高(P<0.05),但两细胞治疗组之间差异显着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 mRNA表达量在模型组中均增高,且细胞治疗组较NS组更高(P<0.05),但两细胞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4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NS组相比,细胞治疗组α-actin和VEGF-α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其中MSC组较MNC组更高(PP<0.05);模型组Dystrophin含量较Normal组高,且细胞治疗组较NS组高(P<0.05),但MNC组和MS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5免疫组化发现,模型组各组Dystrophin表达较Normal组增加(P<0.05),但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NS组(P<0.05),而两细胞治疗组之间该蛋白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肌肉注射CB-MNCs及UC-MSCs均可促进失神经骨骼肌损伤坏疽伤口的愈合,延缓肌萎缩,促进肌肉修复,并降低凋亡细胞比例。2.UC-MSCs对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较CB-MNCs更好,可作为临床修复神经损伤前的辅助治疗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失神经腓肠肌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彬,王东,林朋朝,高伟静,姬艳林.反复短暂缺血可抑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萎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2].刘子琳.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比较[D].山东大学.2019

[3].吴梦佳.电针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肌萎缩中蛋白质降解与合成相关因子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9

[4].刘子琳,李栋,时庆,李聪,黄金献.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傅建利,周黎明.“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9

[6].吴梦佳,唐成林,黄思琴,安荟羽,谭程方.电针对大鼠失神经腓肠肌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

[7].吴梦佳,唐成林,黄思琴,赵丹丹,罗翱.电针对失神经大鼠腓肠肌中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A/肌萎缩F-box蛋白及成肌分化抗原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9

[8].罗小凤.小腿减肥术中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腓总神经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2016

[9].汪丽萍,刘剑毅,杨德娟.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分支切断小腿缩容术的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

[10].南海,武文臣,董旭光.人参皂苷对大鼠失神经腓肠肌MAFbx表达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失神经腓肠肌论文-周晓彬,王东,林朋朝,高伟静,姬艳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