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外部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蚁群理论,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
农村外部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马红梅[1](2014)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外部效应的蚁群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把蚁群理论引入劳动力就业搜寻过程,通过典型调查案例,研究在劳动力自主决定流动的过程中,就业服务机构如何发挥作用来调整劳动力就业搜寻过程中的无序性和混乱性,以寻求民族地区基于蚁群理论的引导农村劳动力更有序良性转移的政策措施。(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4年02期)
闫冰[2](2012)在《内部消化与外部转移相结合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底子薄,资本积累能力差等诸多不足,致使二、叁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承担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因此,解决贫困地区农(本文来源于《太行日报》期刊2012-03-23)
葛晓巍,厉珍珍,姚秋萍[3](2012)在《外部性、风险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供给的外部性和需求的风险出发,寻找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产生的深层原因,认为只要培训过程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主体承担了培训费用,均会对其他主体产生正的外部性。因而,投资主体的最优策略是等待他人投资,外在表现就是培训的"供给不足";从需求角度来说,因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与回流的决策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投资培训存在成本大于收益的风险而导致了"需求不旺"。文章从补贴、签订合约以及完善信息等角度讨论了相关政策并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王刚[4](2011)在《农业机械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将主要带来劳动力转移的"外部模式"。(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1年06期)
惠碧仙[5](2005)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外部性问题内在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揭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如何激励正外部性的转移与避免负外部性的转移。转移外部性问题内在化要采取道德规范、社会约束等非公共解决方法和征税、补贴等公共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05年03期)
农村外部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底子薄,资本积累能力差等诸多不足,致使二、叁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承担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因此,解决贫困地区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外部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马红梅.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外部效应的蚁群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
[2].闫冰.内部消化与外部转移相结合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N].太行日报.2012
[3].葛晓巍,厉珍珍,姚秋萍.外部性、风险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J].生产力研究.2012
[4].王刚.农业机械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部模式”[J].北京农业.2011
[5].惠碧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管理研究[J].理论导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