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收入区域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健康自评,社会公平感
收入区域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王琪瑛[1](2019)在《收入、健康、社会公平感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一个区域差异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CGSS2015年的数据,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收入不平等、健康和社会公平感等角度探讨了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及其区域差异。实证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绝对收入差异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影响,对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没有显着影响;相对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健康自评程度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公平感知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婚姻和教育上的差异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11期)
刘业炜[2](2019)在《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性研究——基于居民家庭收入、区域气候差异与碳减排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能源消费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31个省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收入水平和气温差异是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是家庭能源消费产生时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和碳减排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各地区实现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化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张超正,杨钢桥,陈丹玲,文高辉[3](2019)在《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天门市和潜江市、武陵山区宣恩县和咸丰市483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倍差法评价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主要通过增加农户非农收入,进而恶化收入分配状况,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收入分配恶化效应大于地方政府主导模式;2)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对农业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受地貌类型的制约,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对农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受地貌类型的制约。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会显着增加平原中高和最高收入组农户农业收入,而对山区不同收入组别农户农业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因此,建议继续大力实施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重视非农就业对缩小农户收入差距的作用,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加农户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毛朝瑞,桑晓靖,董丽娟[4](2019)在《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旅游年鉴》等相关统计资料,以2016年为例,对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区域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我国不同区域(或省际)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体上呈现东部地区省份要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大于西部内陆地区的态势,且中、西部地区间存在的差异较小。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区域旅游资源天赋、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发程度、区域交通通达度、区域当地的居民消费水平、旅游区旅游产品类型、产业结构问题、旅游资源含量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因素。(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6期)
李婷,张雅丽[5](2019)在《区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差异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引入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利用1990~2016年我国29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数据,研究区域财政支出与区域居民消费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检验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地域差别。实证结果表明,区域财政支出对区域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居民收入、人口年龄结构的双重门槛效应。整体来说,区域财政支出对区域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肯定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带动内需的有效性,但在不同居民收入水平与人口年龄结构水平下,区域财政支出对消费的挤入效应也不同。同时,居民收入、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刺激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却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刘玮[6](2019)在《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前进的基础所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农民是让农业产业保持生产与创造的不竭动力,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则农业发展态势好,因此要想农民能一直保持高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力,首先就要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农民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采取了“优先发展”的政策,成功实现了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区域收入差距。此外,地域广大、地形复杂的特点更是加重了区域间失衡的程度。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日渐凸显,这主要就体现在区域间农民人均收入的差异上。因此,提升各区域农民收入水平,化解农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农民收入增长在区域间存在差异的现象为切入点,确定研究主题,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农民收入地区间失衡现象进行了纵向及横向对比分析,同时针对各区域找寻了影响农民收入的各类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具体研究思路如下:正文首先是绪论部分,本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并整理汇总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后期限定影响因素的范围提供理论参考,另外还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其中创新在于从现状、问题、成因、实证再到对策的分析研究均是分区域进行的,保证了理论分析与结果建议的一致性与针对性。而不足在于数据资料的完整性以及选取影响因素的全面性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部分重点对于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实的阐释,解释了农民收入的概念及分类、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现象,以及后续研究可能用到的二元结构理论、需求弹性理论、农业发展阶段论、库兹涅茨定理等相关理论。第叁部分对农民收入增长区域差异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进行了讨论。首先分阶段介绍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然后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全国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其中问题所在,多角度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第四部分对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研究,根据十五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区位、经济、社会叁个角度,分别确定对应的因素指标,找出影响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重要程度,实证结果中发现,不同区域的农民收入对于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及敏感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第五部分是针对各区域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有差异的针对各地区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东部地区要着力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利用科技支撑加速金融发展;中部地区要深化土地改革,加速科技创新,提高商品交易率;西部地区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市场化建设,深化农业改革;而东北地区则要合理规划耕地,确保产品质量,并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渠道。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从农民观念、地域文化、脱贫情况等方面出发,找寻相关理论基础与数据指标,力求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区域差异这一问题做出全面性分析,为政府制定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资料,以实现协调农村区域经济与农民稳定增收。(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周静,何剑[7](2019)在《区域差异及阈值效应——丝路十省市城镇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农民增收和城镇化是重要的途径。丝路十省市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区域,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建设更是进入了攻坚期。本文依据丝路十省市城镇化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关系,深入分析其区域差异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丝路十省市城镇化正向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阈值为49.68%时促进效应达到峰值,丝路十省市城镇化对人均纯收入的促进力度较全国偏低;城镇化率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区域异质,西南地区呈倒U型,西北地区呈U型增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丝路十省市城镇化建设,助力丝路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郭晓辉,兰海霞[8](2019)在《中国要素税负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失衡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劳动和资本收入有效税率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测算劳动和资本收入有效税率的基础上,从区域差异和时空变化认知中国要素税负的格局,并进一步探讨要素税负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结论表明:中国要素税负区域失衡显着,公共产品供给、财政压力、经济发展、消费支出税等是影响要素税负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要素税负变动的解释力有所不同。因此,为扭转税负失衡状态,政府应促进区域税负相对公平,扶持欠发达地区,提高政策的区域适用性和精准性。(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9年02期)
武丽娟,李定[9](2019)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资本对农户增收的影响研究——基于内部收入分层与区域差异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CHFS2013数据与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金融资本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以考察和判断精准扶贫的作用效果与可持续性。主要结论是:金融资本的增收效果受到农户内部分层与区域因素的共同影响。贫穷农户的自有资本多用于储蓄,若不能进行有效投资实现增值,扶贫拨款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将收效甚微,贫穷农户面临未来返贫的可能性;贫穷农户与富裕农户信贷资本的回报率基本一致,其中民间借款的增收作用要远小于机构贷款,反映出扶贫贷款更有助于贫穷农户脱贫;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贫困农户获得了更多机构贷款,西部次之,中部最次,农村普惠金融在推进过程中应尤其注重区域间的均衡性与协调性。提高穷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应是盘活穷人储蓄资本与推进精准扶贫并重。(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2期)
应少栩[10](2019)在《基于泰尔指数的浙江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统计年鉴和各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利用泰尔指教的基本方法对浙江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浙江省2007-2016年农村居民收入的泰尔指数呈现扩欠趋势,其分解分析显示区域间(浙东北和浙西南)差异是造成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间差异变动较大;区域内部差异定动较小;农民收入差异呈扩大趋势但逐渐趋稳等结论。(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9年02期)
收入区域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能源消费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31个省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收入水平和气温差异是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是家庭能源消费产生时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和碳减排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各地区实现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化方向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入区域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琪瑛.收入、健康、社会公平感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一个区域差异分析视角[J].社科纵横.2019
[2].刘业炜.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性研究——基于居民家庭收入、区域气候差异与碳减排相关性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
[3].张超正,杨钢桥,陈丹玲,文高辉.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4].毛朝瑞,桑晓靖,董丽娟.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5].李婷,张雅丽.区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差异的视角[J].经济论坛.2019
[6].刘玮.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19
[7].周静,何剑.区域差异及阈值效应——丝路十省市城镇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9
[8].郭晓辉,兰海霞.中国要素税负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失衡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劳动和资本收入有效税率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9
[9].武丽娟,李定.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资本对农户增收的影响研究——基于内部收入分层与区域差异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9
[10].应少栩.基于泰尔指数的浙江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研究[J].智富时代.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