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品种间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蔗,光合CO2响应,叶子飘模型,品种
品种间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杨杨,李俊,于强,刘少春,同小娟[1](2019)在《甘蔗叶片光合CO_2响应参数分析及其品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光合作用的CO_2响应是甘蔗生理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C4植物的甘蔗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为比较不同模型拟合甘蔗CO_2响应曲线的效果,分析不同品种甘蔗光合CO_2响应特性,探究甘蔗光合CO_2响应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LI-6400XT光合测定系统在云南开远进行了田间观测,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叶子飘(Ye)模型拟合6个品种甘蔗光合CO_2响应曲线,并分析光合CO_2响应参数。结果表明:RH和NRH模型拟合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偏差较大,且无法得到CO_2饱和点(CSP)。NRH模型拟合的初始羧化速率(η)与实测值最为接近,但得到的呼吸速率(Rp)和CO_2补偿点(CCP)均为负。综合来看叶子飘模型模拟甘蔗叶片光合CO_2响应的效果最佳。Ye模型得到的光合CO_2响应参数中,η与Rp/CCP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p与η、CCP呈显着正相关(P<0.05),Rp、η与CSP呈显着负相关(P<0.05)。有的品种在低CO_2浓度时表现高光合特性,伴随高呼吸消耗,同时在高浓度CO_2时光合能力较弱,易达到CO_2饱和点。Ye模型得到的6个品种甘蔗的Amax平均值为32.4±4.5mmol·m-2·s-1,η平均值为0.128±0.060,CSP平均值为1152±77mmol·m-2·s-1,CCP平均值为8.5±5.5mmol·m-2·s-1。品种ROC22具有很低的Rp、CCP和最高的Amax,光合特性最好;除YZ99-91外其它5个品种甘蔗的CSP都较大,能适应大气中CO_2浓度的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9年10期)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李俊,马孝玲[2](2019)在《小麦产量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及品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生育中后期土壤供氮不足是导致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2017年连续2个生长季,选择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品种(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cultivar, SDC)和非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Non-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cultivar, NSC)各3个,设置2个施氮水平,研究其产量及相关生理参数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SDC包括川麦42、川麦104和绵麦367, NSC包括绵麦37、川农16和川麦30。2个施氮水平为正常施氮处理(Nn, 150kg N hm~(–2),底肥40%、拔节肥60%)和中后期氮胁迫处理(Ns, 60 kg N hm~(–2),全部作底肥)。结果表明,氮胁迫下,两类品种产量均值降幅接近(SDC 19.6%, NSC 20.4%),但正常供氮下SDC产量高于NSC (高14.4%),其氮胁迫下的产量也较高(高15.9%)。氮胁迫下, SDC的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粒数均高于NSC。开花期,两类品种在2个氮素水平下的叶面积指数(LAI)接近,但在灌浆中后期的降幅SDC小于NSC,花后22d,SDC在高、低施氮水平下的LAI较NSC分别高25.1%和16.0%。开花灌浆阶段, 2个施氮水平下SDC旗叶和倒二叶SPAD始终高于NSC,氮胁迫下二者的差距增大。两类品种的净光合速率(NPR)和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差异也主要出现在灌浆中后期,氮胁迫下SDC以上2个参数较NSC均有优势。氮胁迫下,花后功能叶片的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糖含量SDC也高于NSC。SDC较NSC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NUtE),氮胁迫下,二者NUtE的差距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SDC的生产力高于NSC,这与其较高的库容、较长叶片功能期有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蒋诗梦,黄仁志,颜新培,蒋勇兵,张俊[3](2019)在《MnMTP1在2个桑树品种间差异表达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污染区替代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了解桑树在重金属胁迫下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助于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解释其生理学现象。本研究以MnMTP1为目的基因,选取镉(Cd)吸收有明显差异的2个桑品种‘仙眠早’‘、浙葫芦桑’为试验材料,RT-PCR分析MnMTP1在2个桑品种根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MnMTP1具有CDF家族的典型结构,与其他物种的MTPs同源性为63%~69%。RT-PCR结果分析表明,MnMTP1基因在桑树根中的表达量在添Cd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水培添Cd后,MnMT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仙眠早’中显着上调而在‘浙葫芦桑’中显着下调,与2个桑品种整株Cd含量的差异表现一致。试验证明,在受到Cd胁迫后,MnMT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桑树吸Cd能力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永徐[4](2018)在《甘薯茎叶主要抗氧化功能成分的提取及其品种间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利用甘薯茎叶中的功能性成分,本研究采用双水相萃取分离系统对甘薯茎叶中的黄酮、多酚和绿原酸进行提取工艺的优化;然后选用20个不同用途的甘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探究其茎叶中不同抗氧化功能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提取部位抗氧化功能成分的差异。并对台湾红、烟紫薯4号、秦薯5号茎叶中调控黄酮合成的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超声辅助磷酸氢二钾乙醇双水相提取工艺优化,得到甘薯叶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磷酸氢二钾3.0g、乙醇3.06g、10g萃取体系样品量0.45g;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磷酸氢二钾2.51g、乙醇3.05g、超声时间36.85min;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磷酸氢二钾3.18g、乙醇33.63%、超声时间49.79min。(2)对20个甘薯品种茎叶中黄酮、多酚、绿原酸、花青素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的测定发现:观赏品种台湾红黄酮含量最高,徐薯27号黄酮含量最低。多酚含量徐薯25号最高,烟紫薯4号含量最低。徐薯25号的绿原酸含量最高,秦紫薯4号次之,黔紫薯3号最低。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是烟紫薯4号最低的是黔薯2号;不同甘薯品种间花青素含量差异较大,台湾红观赏甘薯花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黔紫薯3号,徐薯25号花青素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薯茎叶多酚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多酚与花青素呈极显着性负相关;黄酮与维生素C、花青素含量呈极显着性正相关,不同提取部位的茎叶中黄酮含量顺序为:叶>叶柄>茎。(3)台湾红、烟紫薯4号和秦薯5号叁个甘薯品种茎叶中Ib PAP1和Iban1基因的表达量的差异达到显着(p<0.05)水平。叁个甘薯品种中紫色甘薯台湾红叶片中此两个基因的表达量显着(p<0.05)高于烟紫薯4号的和秦薯5号的绿叶,甘薯叶中的黄酮含量为台湾红>烟紫薯4号>秦薯5号,此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28)
陈浩维,邓明华,文锦芬[5](2019)在《4℃低温下玫瑰生理指标变化及品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卡罗拉’(超玫)、‘影星’(艳粉)、‘坦尼克’(白玫) 3种云南主栽品种玫瑰对低温的生理响应,研究4℃低温处理下3种玫瑰鲜切花外观和花瓣各生理指标变化,本研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玫瑰品种间差异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期间,3种玫瑰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实验结束时‘卡罗拉’、‘坦尼克’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初始值。低温组‘卡罗拉’、‘坦尼克’、‘影星’MDA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中‘坦尼克’、‘影星’MDA含量峰值分别仅为对照组峰值的4%和11%。4℃低温处理下,鲜切玫瑰花SOD、CAT、POD、GR、APX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低温组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以低温组‘坦尼克’POD活性最大,为对照组的8.54倍,可见POD是玫瑰响应低温的主要抗氧化酶之一。玫瑰CAT、SOD、GR活性在低温处理下活性均值低于对照组。综合分析,4℃低温有利于玫瑰可溶性蛋白的合成,降低MDA含量,使玫瑰处于良好的休眠状态,保持较好的外观,延长了玫瑰寿命,4℃对玫瑰而言为一个低温锻炼温度,其中白玫瑰‘坦尼克’4℃低温适应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筛选玫瑰优良品种、玫瑰保鲜和冷藏运输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6期)
张万旭,王克如,谢瑞芝,侯鹏,明博[6](2018)在《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破碎率与含水率关系的品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2~2017年在北疆大田机械粒收条件下获取的收获质量评价数据,分析当地主栽的9个品种机械粒收过程中子粒破碎率和含水率的关系。调查范围内,不同品种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平均值分布范围为19.6%(KX9384,KWS1568)~28.2%(联创808),破碎率平均值分布范围为2.8%(新引M753)~8.5%(KWS2564),收获时品种间子粒含水率和破碎率均存在显着差异。分析显示,虽然131个样本子粒含水率(y)与破碎率(x)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302**),符合二次曲线(y=ax~2+bx+c)关系,但不同品种破碎率对子粒含水率的响应程度具有一定差异。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不同品种耐破碎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相应满足国标破碎率≤5%和≤8%要求适宜收获的子粒含水率范围也不同。筛选出新引M751、新引M753、KX9384、登海618和先玉335等耐破碎性能较好的品种。(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博[7](2018)在《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氮代谢的影响及品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为我国重要的粳稻生产区,为满足我国稻谷市场需求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孕穗期为水稻需水临界期,孕穗期遭遇干旱胁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氮代谢是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蛋白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为明确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寒地粳稻松粳6(干旱敏感型)和东农425(耐旱型)为材料,设置叁个干旱胁迫梯度(轻度干旱:-10 kPa、中度干旱:-25 kPa、重度干旱:-40 kPa),以正常灌溉为对照,研究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氮代谢对孕穗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品种间差异,揭示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籽粒蛋白质、蛋白质各组分的调控效应,旨在丰富寒地粳稻孕穗期抗旱生理基础。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与对照相比,孕穗期轻度干旱5-15 d寒地粳稻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升高,但随着干旱的时间延长,增幅降低,在轻度干旱20 d时活性下降,复水后活性升高,增幅逐渐减小;在中度、重度干旱下随着干旱程度增加酶活性降低(除东农425 GS、GOT在中度干旱5 d时和NR、GOGAT、GPT在中度干旱5-10 d时活性升高),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降幅增加,复水后降幅减小。两个品种功能叶片谷氨酸脱氢酶(GDH)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活性升高,增幅逐渐增大,复水后增幅减小。在相同干旱处理下,东农425功能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表现均高于松粳6,且复水后东农425恢复能力强于松粳6。2.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寒地粳稻籽粒GS、GOGAT、GPT、GOT活性均显着升高;中度干旱下,东农425 GS、GOGAT、GPT、GOT在灌浆前期(齐穗后7-14 d)活性升高,之后降低;松粳6 GS、GOGAT在灌浆前期(齐穗后7 d)活性升高,之后降低,而GPT、GOT活性在整个灌浆期均降低;重度干旱下,GS、GOGAT、GPT、GOT活性降低,显着低于中度干旱。与对照相比,籽粒GDH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活性升高。在相同干旱处理下,东农425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表现均高于松粳6。3.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下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松粳6在干旱处理5-10 d随着干旱程度和时间的增加含量升高,干旱处理15 d起,重度干旱含量低于中度干旱;而东农425在干旱5-15 d随着干旱程度和时间增加含量升高,干旱处理20 d时重度干旱含量低于中度干旱。寒地粳稻功能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显着升高。干旱处理下东农425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表现均高于松粳6,复水后东农425恢复能力高于松粳6。4.孕穗期干旱胁迫下东农425籽粒蛋白质含量升高,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增幅降低;松粳6籽粒蛋白质含量总体表现为轻度>中度>对照>重度(除齐穗后7 d,重度干旱大于对照),且东农425增幅均高于松粳6。松粳6籽粒清蛋白总体表现为中度>轻度>对照>重度干旱,而东农425随干旱程度增加含量升高;松粳6球蛋白、醇蛋白和东农425球蛋白表现为中度>轻度>重度干旱>对照;东农425醇蛋白、谷蛋白含量表现为中度>重度>轻度>对照;松粳6谷蛋白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对照。东农425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总体表现均高于松粳6。5.孕穗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寒地粳稻产量显着降低,且随着土壤水势降低,降幅增大,品种间差异显着,与松粳6相比,东农425产量降幅较小。导致减产主要原因为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小燕,付文秀[8](2018)在《消费者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品种间差异:事实与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564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以绿色蔬菜和有机黑猪肉为例分析消费者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在品种间存在的差异,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绿色蔬菜和有机黑猪肉的关注程度、购买意愿存在一定不同,同时购买时间、购买场所、购买频率以及购买支出占比等购买行为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影响消费者绿色蔬菜和有机黑猪肉购买行为的因素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孟自力,闫延梅,许辉,闫向泉,朱倩[9](2018)在《热带地区小麦不育的品种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从国内部分区域搜集到的12种小麦分别于10月和2月下旬以及5月和7月上旬播种,并对其结实率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特性小麦品种在减数分裂期因遇到高温而造成不育的差异。结果表明:减数分裂期遇到高温结实率较低,种植区域的温度和环境直接影响结实率。秋季播种小麦时,河南品种在减数分裂期日高温和日低温分别处在22.4和12.0℃左右时,结实率为62%~79%;陕西品种的减数分裂期日高温处在20~24℃,低温处在12.0℃左右时,结实率为42%~71%。同样是春小麦,同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生长的品种相比,引进的品种处于减数分裂期且遇高温时结实率明显降低,热带小麦生育品种的亲本可选择范围大大缩小。(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丽华,曹鑫波,左师宇,魏湜,李晶[10](2018)在《开花后小黑麦旗叶氮代谢与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品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不同类型小黑麦(×Triticosecale)氮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差异,本文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究3个类型小黑麦品种氮同化、氮素积累及转运、蛋白质积累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花后氮素同化量高而氮素转运量低,籽粒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花后植株的同化吸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高,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对氮的贮存能力高,利于生育后期向籽粒转运;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的NR和GS活性较低,且生育后期GS降幅大,氮同化能力较低,氮素转运量和氮转运效率小,氮素转运能力弱。(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品种间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育中后期土壤供氮不足是导致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2017年连续2个生长季,选择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品种(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cultivar, SDC)和非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Non-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cultivar, NSC)各3个,设置2个施氮水平,研究其产量及相关生理参数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SDC包括川麦42、川麦104和绵麦367, NSC包括绵麦37、川农16和川麦30。2个施氮水平为正常施氮处理(Nn, 150kg N hm~(–2),底肥40%、拔节肥60%)和中后期氮胁迫处理(Ns, 60 kg N hm~(–2),全部作底肥)。结果表明,氮胁迫下,两类品种产量均值降幅接近(SDC 19.6%, NSC 20.4%),但正常供氮下SDC产量高于NSC (高14.4%),其氮胁迫下的产量也较高(高15.9%)。氮胁迫下, SDC的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粒数均高于NSC。开花期,两类品种在2个氮素水平下的叶面积指数(LAI)接近,但在灌浆中后期的降幅SDC小于NSC,花后22d,SDC在高、低施氮水平下的LAI较NSC分别高25.1%和16.0%。开花灌浆阶段, 2个施氮水平下SDC旗叶和倒二叶SPAD始终高于NSC,氮胁迫下二者的差距增大。两类品种的净光合速率(NPR)和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差异也主要出现在灌浆中后期,氮胁迫下SDC以上2个参数较NSC均有优势。氮胁迫下,花后功能叶片的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糖含量SDC也高于NSC。SDC较NSC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NUtE),氮胁迫下,二者NUtE的差距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SDC的生产力高于NSC,这与其较高的库容、较长叶片功能期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种间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杨杨,李俊,于强,刘少春,同小娟.甘蔗叶片光合CO_2响应参数分析及其品种间差异[J].中国农业气象.2019
[2].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李俊,马孝玲.小麦产量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及品种间差异[J].作物学报.2019
[3].蒋诗梦,黄仁志,颜新培,蒋勇兵,张俊.MnMTP1在2个桑树品种间差异表达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王永徐.甘薯茎叶主要抗氧化功能成分的提取及其品种间差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5].陈浩维,邓明华,文锦芬.4℃低温下玫瑰生理指标变化及品种间差异[J].分子植物育种.2019
[6].张万旭,王克如,谢瑞芝,侯鹏,明博.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破碎率与含水率关系的品种间差异[J].玉米科学.2018
[7].张博.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氮代谢的影响及品种间差异[D].东北农业大学.2018
[8].孙小燕,付文秀.消费者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品种间差异:事实与解释[J].农村经济.2018
[9].孟自力,闫延梅,许辉,闫向泉,朱倩.热带地区小麦不育的品种间差异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8
[10].王丽华,曹鑫波,左师宇,魏湜,李晶.开花后小黑麦旗叶氮代谢与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品种间差异[J].植物生理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