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5月份接收的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40例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计数改善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普及。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207-02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疾病发病急,发展快,且疾病症状严重等,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的性命安全。本院对收治的40例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分组,旨在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5月份接收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40例为主要对象,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年龄范围为38岁到77岁,平均年龄为(69.2±3.4)岁。就诊时间为4天到12天,平均时间为(8.1±1.0)天。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在一般资料比较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性,P>0.05,提示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采用广谱抗菌药物给予患者进行静注治疗,必要情况增加激素治疗,同时予以营养支持,强化患者免疫力。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手术切开脓肿排脓,各个间隙分离相通,并采用硅胶管、碘仿纱条或者橡胶片构建引流,结合患者脓肿情况选择合理引流方式,包括对口引流、橡皮片引流。引流管一端与负压球连接,一端置于切口外,便于患者实施术腔灌注冲洗。冲洗液采用浓度为3%的双氧水以及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交替冲洗,之后采用80000U庆大霉素以及30毫升且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反复冲洗,同时对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1小时。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
(1)治愈:患者治疗后,机体症状消失,局部红肿、灼痛感消失,咀嚼、进食以及言语功能等均恢复正常。(2)有效:患者治疗后,机体症状有所改善,局部红肿、灼痛感减轻,咀嚼、进食以及言语功能等有所改善。(3)无效:患者治疗后,机体以及局部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4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涉及数据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表示格式为率(%),组间数据比较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格式为(x-±s),组间数据比较应用t检验,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如下表所示:
可见,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如下表所示:
可见,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感染疾病,主要因根周炎以及冠周炎继发感染所致,多为细菌感染。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菌以及患者自身免疫情况存在联系,病情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会导致病原菌疏松结缔组织扩散,产生多间隙化脓性、腐败坏死型炎症[1]。
在治疗上,脓肿切开引流能够有效排脓,清除坏死和病变组织,从而消除感染源,抑制病原菌的扩散。同时结合高压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代谢情况,促使组织的修复,同时对机体器官功能以及免疫力具有改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感染位置进行压迫,予以全身支持以及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次研究显示,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计数改善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陈泽[2]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进行治疗,安全性高,且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普及。
【参考文献】
[1]牛金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72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0,30(19):131-132.
[2]陈泽,龚仁国.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8(19):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