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形象论文-陈犀禾

银幕形象论文-陈犀禾

导读:本文包含了银幕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琼花,银幕形象,祝希娟,《红色娘子军》,电影观众,新中国电影,昆仑影业公司,谢晋,影视行业,战争题材

银幕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陈犀禾[1](2019)在《南国的琼花》一文中研究指出祝希娟是一个当年电影观众非常熟悉的名字。1960年,当她还是上海戏剧学院一名学生的时候,她因主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而一炮打响,吴琼花成为风靡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典型银幕形象,而她本人也因此跻身中国最优秀青年演员之列。之后她出演了多部影视剧,但她塑造(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2-27)

郝路旋[2](2019)在《《绿皮书》“神奇黑人”银幕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皮书》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博得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双重认可。影片以"自我"(托尼)与"他者"(谢利博士)双线形式回望历史中的种族问题,以特殊个案粉饰现实,表达白人主流意识形态。本文试图以"神奇黑人"这一好莱坞范式形象,探讨《绿皮书》谢利博士的人物刻画与黑人银幕话语权以及种族关系的呈现。(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沈春鹏,张瑞坤[3](2019)在《从影片《老兽》谈内蒙古银幕形象的“祛魅”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老兽》的获奖引发了人们对内蒙古银幕形象的关注。纵观内蒙古电影发展历史,1985年以前的内蒙古电影主要反映蒙古族人民与新中国共同前进,以书写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主,该时期电影的主要特点为将民族解放、国家建设主题贯穿于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事件发展之中,人物身上有着较为浓厚的时代色彩。进入21世纪,从早期的"泛民族、泛民俗"影像展示到对生态问题的严肃思考,从茫然遵循主旋律到还原生活本质,内蒙古电影在不断寻找着自我书写,塑造出贴切的银幕形象。(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徐哲[4](2019)在《唯美主义的悖反之物——当下大学生银幕形象“小清新”风格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校园电影塑造了诸多大学生形象,这些形象有着共同的"小清新"风格。"小清新"风格突出了大学生形象的自然纯真之美,突出了大学生形象唯美主义的美学诉求。然而,从唯美主义的内涵与大学生形象"小清新"风格的生成逻辑来看,"小清新"式的大学生形象形式上拥有精致之美,但却是商业逻辑的生产物,而非资本的批判武器。质言之,当下银幕上大学生形象的"小清新"风格是唯美主义悖反之物。(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6期)

姚祺,何款怡,黄真真[5](2019)在《西方社会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探究西方同性恋银幕形象演变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作为性取向之一,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社会观念的发展,人们对于同性恋的看法也历经多次转变,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电影是一门综合的现代艺术,西方电影中同性恋形象的展示几乎遍及各个年代,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该群体的态度。本文选择多部代表性影片中的同性恋形象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特征与当时西方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所呈现出的西方社会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张隽隽[6](2019)在《在主流中寻求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8日,《惊奇队长》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步首映。虽然还没有完整数据,但根据艺恩等第叁方机构的实时票房监测,首周末的中国票房已达到6亿余人民币,应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相信能让出品了这部电影的漫威影业及其掌舵者凯文·费奇喜笑颜开,让“漫威电影宇宙”的票房(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03-20)

章雄[7](2019)在《接受与超越:视听语境下的阜阳银幕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视听语境的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电影作品透过影像传播来外显表达阜阳的正反形象,借助文化定位促进正面形象在受众脑海中的认知,并凭借意义探寻启发受众对银幕塑造的正面形象进行审视升华,从而对阜阳形象进行复杂超越。(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邓文河[8](2019)在《从“表演文化”到“文化表演”——赵丹银幕形象与社会角色之关系(1933-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40-1945年为分水岭,赵丹在此前和此后的明星身份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的产生与其银幕形象的变化、其对银幕表演理解的变化、其存在于报纸、刊物报道、评价中的社会角色变化等有直接关系。1940年之前,赵丹明星身份呈现出"作为专业人士的明星"为主导、"作为名人的明星"为辅助的特点;1945年之后,赵丹明星身份则更多表现为"作为名人的明星"为主导、"作为专业人士的明星"为辅助的特点。银幕形象与社会角色的交替主导构建了赵丹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复杂明星身份。(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9年01期)

赵宜,沈雨薇[9](2018)在《青年文化的功能性转调——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青年银幕形象的流变与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青年形象历来有其独特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改革开放以来,又为具有全球特征的青年文化生长提供了土壤。中国青年文化由此开始高速发展,同时也表征和反映着时代变迁。本文以电影与青年为观察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关键媒介,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主流青年银幕形象与个性化的文化表达进行回溯,探寻其内在的文化联系与精神脉络,绘制中国青年文化充满原创性的文化经验,并描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图景的不同侧面。(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8年06期)

王玉括[10](2018)在《鲍德温论美国电影对黑人形象的误现——以西·波迪尔的银幕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美国黑人演员西德尼·波迪尔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义,他曾参演多部电影,所塑造的黑人形象也深受美国主流媒体的赞誉。美国着名非裔文化批评家詹姆斯·鲍德温聚焦西德尼·波迪尔出演的电影及其所扮演的角色,重点分析其中的种族因素及其原因,并对某些作品中隐含的性征予以剖析,深化了黑人形象研究。(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银幕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皮书》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博得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双重认可。影片以"自我"(托尼)与"他者"(谢利博士)双线形式回望历史中的种族问题,以特殊个案粉饰现实,表达白人主流意识形态。本文试图以"神奇黑人"这一好莱坞范式形象,探讨《绿皮书》谢利博士的人物刻画与黑人银幕话语权以及种族关系的呈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幕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陈犀禾.南国的琼花[N].文艺报.2019

[2].郝路旋.《绿皮书》“神奇黑人”银幕形象解读[J].视听.2019

[3].沈春鹏,张瑞坤.从影片《老兽》谈内蒙古银幕形象的“祛魅”与“重构”[J].视听.2019

[4].徐哲.唯美主义的悖反之物——当下大学生银幕形象“小清新”风格的反思[J].电影文学.2019

[5].姚祺,何款怡,黄真真.西方社会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探究西方同性恋银幕形象演变为背景[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6].张隽隽.在主流中寻求突破[N].中国艺术报.2019

[7].章雄.接受与超越:视听语境下的阜阳银幕形象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邓文河.从“表演文化”到“文化表演”——赵丹银幕形象与社会角色之关系(1933-1949)[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

[9].赵宜,沈雨薇.青年文化的功能性转调——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青年银幕形象的流变与呈现[J].电影新作.2018

[10].王玉括.鲍德温论美国电影对黑人形象的误现——以西·波迪尔的银幕形象为例[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

标签:;  ;  ;  ;  ;  ;  ;  ;  ;  ;  

银幕形象论文-陈犀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