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调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MV,热感觉,服装热阻
热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康云星,刘国丹,童力,李潇斐,陈晓伟[1](2019)在《近舒适工况下服装热调节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人体热感觉PMV指标的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2类,通过改变环境参数可以使人处于舒适范围,但是往往需要消耗能源;在接近舒适区附近,活动水平一定时,服装热阻的改变会影响人体的热感觉.通过MATLAB数值分析手段详细探究PMV与服装热阻之间的关系,分析服装对热感觉的影响范围,为改善建筑室内人员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2](2019)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乘员的动态热反应规律,以提高乘员舱内的热舒适性,综合考虑环境参数、人体调节、代谢水平、服装热阻等因素,建立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耦合计算方法,计算乘员重要热感应部位头部、胸部和四肢的皮肤平均温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人体热调节反应和热舒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乘员舱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计算方法可较可靠地分析乘员动态热反应和热舒适性;在暖风系统开启时,车内热环境瞬态变化,在不同乘坐位置乘员不同身体部位的皮肤温度变化存在差异;在热环境中,乘员皮肤温度上升,人体的热调节参数血管舒张量和出汗量增加,从而带走体内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陈瑾[3](2019)在《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热害严重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对矿井热环境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对于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以及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建立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的热环境进行了评价。首先,将广泛用于地面建筑室内热环境的Gagge二节点模型引入矿井热环境中,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服装热阻、服装湿阻、对流换热系数、蒸发换热系数、呼吸散热量及对流和辐射换热量的简化计算。由此得出了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模型,并对改进后的该模型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其次,现有研究把热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叁类,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卡他度、湿球黑球温度归为直接指标,将操作温度、热应力指数、等效温度归为理论指标,将综合温度、合成温度、结果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预测平均值和预测不满意度归为实验经验指标。本文根据指标来源不同,对部分指标的分类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并对易混淆的等效温度和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与界定。再次,利用SPSS软件对预测平均值PMV、合成温度t_B、综合温度t_z、有效温度t_(eff)和标准有效温度SET这5个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与相关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SET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70,可决系数为0.883,在5个评价指标中均为最高值,能正确预测实际热感觉。因此,SET指标的可靠性高,可用于矿井热环境评价。最后,利用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和SET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温度与新陈代谢率呈正相关关系,皮肤温度的变化与空气干湿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矿工感觉舒适的临界皮肤温度范围为31.2~31.9℃;同一地点,不同新陈代谢率的矿工,其热感觉不同;由SET值的计算结果可知,回采工作面的热环境整体好于掘进工作面。因此,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及SET指标可以合理评估矿井热环境的实际情况,这为矿井热环境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杜晨秋[4](2018)在《环境温度变化对人体热调节和健康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温度变化对人体热调节及舒适健康的影响一直是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效学、环境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对人体热调节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手段都有很大区别,各有侧重却缺少学科交叉融合。建筑环境学研究重在应用层面热环境营造,但对于温度引起人体热调节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调节机理如何,温度变化一定程度上是否会引起人体健康风险,却缺乏深入的认识。但是,一个舒适健康室内环境营造的前提,则应首先保证对人员与热环境的相互作用有系统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室内温度设计的同时,拓展基础性研究,明晰人体热调节的温度响应特性,尤其是人体一些温度敏感的生理指标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调节规律,了解温度变化超出人体生理可调区间后可能存在的健康影响,才能更好地进行供暖空调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员舒适健康人居环境的需求。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采用环境流行病学中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某医院2015-2016年每日感冒就诊人数与同时期气象因子开展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了日均温度与同时期人群感冒发病相对危险度的暴露-滞后-响应关系:低温下人群感冒的相对危险度较大,并存在2天滞后效应,但持续时间较短;热暴露的影响是及时迅速的,不存在滞后效应。从而直观上给出了温度变化对人体舒适健康影响的半定量认识,引出下述深入研究人体热调节随温度变化的必要性。其次,基于人体温度敏感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皮肤温度(T_(skin))生理指标,研究了自然环境下SCV和T_(skin)随全年温度变化(5-40℃)的响应全图。通过Boltzmann回归模型,量化了SCV和T_(skin)随温度变化的S型变化特性,获得了SCV和T_(skin)随温度变化显着温度区间(SCV:14.28℃-20.5℃;T_(skin):16.85℃-23.45℃),及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温度区间(SCV:10.19℃-24.59℃,T_(skin):13.75℃-26.55℃),揭示了人体的生理指标在不同温度区间内的调节特点和规律,深化了对人体自主性生理调节的认识。接着,通过在人工气候室营造可控、多变温度工况,开展了温度渐变(渐变速率1℃/10min,2℃/10min)、突变(中性-偏热-中性,偏热-中性-偏热)、动态(振荡衰减)形式下人体热舒适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动态温度刺激下人体皮肤温度随时间的响应特性。结合神经生理调节模型,建立了皮肤表面温度感受器放电频率随温度刺激、暴露时间以及刺激强度的函数模型。引入Knothe时间衰减函数,建立了突变条件下平均皮肤温度随突变温差和时间的调节及衰减模型,及基于皮肤温度和变化率的热感觉预测模型,从机理上揭示了人体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响应冷热刺激的差异性。进一步,引入生化指标测试,通过不同温度工况(8℃,14℃,20℃,26℃,32℃)的热暴露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手段检测了温度敏感的Thermo-TRPs通道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热刺激下热敏感TRPV1、TRPV4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而冷刺激导致冷敏感TRPM8、TRPA1的mRNA表达上调,证实了不同Thermo-TRPs通道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机体的冷热调节响应,为在微观水平认识机体热调节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参考。最后,借鉴动物疾病模型和分子生物实验,探究了稳态温度(26℃)、小温差(26℃-18℃)、大温差(26℃-10℃)重复暴露对诱导加重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稳态环境,重复温差刺激会显着增加哮喘的慢性炎症指标水平,并加重哮喘气道重塑、气道高反应性等,且温差越大,其引起的哮喘炎症性反应越严重,而冷刺激激活TRPA1通道,介导并恶化了哮喘气道炎症。研究结果可为暖通从业人员在室内外热环境设计营造以及人群健康防护上提供一定科学认识和基础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9-01)
王长鹏[5](2018)在《基于热调节的济南古城水景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霍华德于1833年发现“热岛效应”现象以来,有关城市热环境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所导致的夏季高温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诚如城市热环境研究是一种问题导向型科学,因此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以往的城市热环境研究大多由环境科学、气象学等学科主导,并各自发展出适合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Phoenics、EnviMet等软件、灵敏仪器的出现,为与城市空间息息相关的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为聚落水景观热环境调节的研究提供便利。本文以济南古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对城市热环境基本概念、时空特征、影响机制进行阐释,同时结合环境学、生态学、气象学、地理学等理论,通过文献查阅,从方法层面对城市热环境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国内外水景观与热环境相关性研究进行重点概述;其次在梳理了研究区城市热环境与水景观分布特征基础上,初步探析了水景观对城市热环境的调节作用;然后运用Phoencis软件从水景观水面率、围合度(围合、不围合)、分散度(集中式、分散式)叁个层面剖析了理想状态下不同空间形态的水景观在水面率分别为4%、8%、12%、16%、20%、24%条件下的热环境调节能力,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热流场模拟信息的提取与统计,进而分析不同水景观空间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出理想状态下水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公式,结果表明,随着水面率不断提高,水景观热调节能力也就越强,且分散式水景观的降温效应最高;最后从水景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利用济南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尺度下的城市空间模型进行热环境实证探究,对理想状态下得到的设计公式进行仿真性适应,得出适宜该区域水景观优化设计的修正系数,同时利用人体温度阈值和最优热效应综合评价,得出水景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的指标应保证水面率在4%~16%范围内。为水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对日后济南城市水景观保护与规划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济南特色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泉水成功申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侯希贺,王人卫,吴卫兵,李合,盛泽田[6](2016)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热调节反应及补液干预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的身体热调节反应以及补液干预对热调节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8名男性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员年龄16.1±2.3岁,最大摄氧量44.5±7.2ml/kg/min,训练年限3.8±1.7年。分别在常温常湿、高温高湿和高温高湿补液叁种条件下进行运动,每一种条件试验间隔时间为10天,运动的强度都为70%VO2max。且在每次试验前后测试核心温度,试验过程中测试血乳酸、心率,试验后收集汗液测试电解质。结果:(1)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员机体核心体温、血乳酸、心率、汗液离子浓度均显着高于常温常湿环境,运动持续时间显着低于常温常湿环境;(2)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通过补液,运动员机体核心体温、血乳酸、心率、离子浓度均显着下降,运动持续时间显着升高。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员的核心体温、血乳酸、心率等升高明显,汗液离子丢失明显,运动持续时间较短,运动能力受到较大影响。补液对减少高温高湿环境汗液离子丢失、维持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少帅,甄龙,张敏红,冯京海,彭骞骞[7](2016)在《急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急性偏热处理(26和31℃)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24只,转入人工气候室验舱,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8只。适应2 d,温度21℃,相对湿度60%。42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为21(对照)、26和31℃,相对湿度60%。温度转换在1 h内完成。保持处理条件2 h(急性热处理)后采集试验样品,并在2 h内完成。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1)26℃急性热处理后,肉仔鸡体核温度、皮肤温度极显着升高(P<0.01),呼吸频率、血气指标无显着变化(P>0.05),血液钠离子(Na~+)浓度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叁碘甲腺原氨酸(T3)浓度显着降低(P<0.05)。2)31℃急性热处理后,肉仔鸡体核温度、皮肤温度及呼吸频率极显着升高(P<0.01);血液p H极显着升高(P<0.01),二氧化碳分压(PCO_2)、碳酸根离子(CO~(2-)_3)浓度极显着下降(P<0.01),氧分压(PO_2)有升高趋势(0.05<P<0.10);血液钾离子(K~+)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Na~+浓度有下降趋势(0.05<P<0.10);血液T_3浓度显着下降(P<0.05),皮质酮(CORT)浓度有上升趋势(0.05<P<0.10)。结论,与21℃相比,急性偏热处理(26和31℃)不同程度影响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焦万洪,李莉[8](2016)在《浅谈家畜的热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1概念和公式畜体代谢产热是通过组织传导和血液对流带到皮肤和呼吸道的,然后以对流、传导和辐射(叁者统称为"非蒸发散热"或"可感散热")和蒸发散热4种方式散失于空气之中的,而散热的难易以及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主要取决于气温。当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可用下式表示:M-E±F±Cv±Cd±R=0式中M为代谢产热量,E为自皮肤和呼吸道蒸发的散热(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6年01期)
侯希贺,李合[9](2015)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高水平运动员热调节反应和补液干预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高温高湿是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不可避免的环境条件,尤其是运动员跨地域的从一个常温常湿环境到另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这种突然的运动环境改变往往导致运动员产生热应激,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因此热应激一直是竞技体育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身体热调节反应以及补液干预的作(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唐元梁,贺缨,邵宏伟[10](2015)在《基于多尺度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最优服装热阻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学模型,发展了量化最优服装热阻的方法,并给出了安静状态不同环境温度下服装热阻的参考值。首先,建立了多尺度的人体热调节模型,然后,将人体不发汗、不冷颤作为热舒适状态评价标准,并利用二分法,对不同环境温度下最优服装热阻预测进行了反问题求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热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乘员的动态热反应规律,以提高乘员舱内的热舒适性,综合考虑环境参数、人体调节、代谢水平、服装热阻等因素,建立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耦合计算方法,计算乘员重要热感应部位头部、胸部和四肢的皮肤平均温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人体热调节反应和热舒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乘员舱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计算方法可较可靠地分析乘员动态热反应和热舒适性;在暖风系统开启时,车内热环境瞬态变化,在不同乘坐位置乘员不同身体部位的皮肤温度变化存在差异;在热环境中,乘员皮肤温度上升,人体的热调节参数血管舒张量和出汗量增加,从而带走体内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1].康云星,刘国丹,童力,李潇斐,陈晓伟.近舒适工况下服装热调节作用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
[2].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J].汽车工程.2019
[3].陈瑾.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杜晨秋.环境温度变化对人体热调节和健康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王长鹏.基于热调节的济南古城水景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
[6].侯希贺,王人卫,吴卫兵,李合,盛泽田.高温高湿环境下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热调节反应及补液干预的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
[7].张少帅,甄龙,张敏红,冯京海,彭骞骞.急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6
[8].焦万洪,李莉.浅谈家畜的热调节[J].中国畜禽种业.2016
[9].侯希贺,李合.高温高湿环境下高水平运动员热调节反应和补液干预作用的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10].唐元梁,贺缨,邵宏伟.基于多尺度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最优服装热阻预测[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