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布横梁论文-林伟强

密布横梁论文-林伟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密布横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站场,架设施工,施工方案,硬横梁,硬横跨,接触网,既有线改造,京广线,牵引供电,参建单位

密布横梁论文文献综述

林伟强[1](2018)在《站场上的“空中战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京广线孟蒲段牵引供电设施改造工程项目部在信阳站客场进行最后两组长大硬横梁架设。此次信阳站既有线改造硬横梁架设施工难度较大,硬横梁跨度达38.9米。信阳站又是京广线与宁西线的交会点,必须确保既有线安全运营。横跨(本文来源于《人民铁道》期刊2018-08-28)

金叔阳[2](2016)在《一座密布横梁钢桁梁桥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兴市文江大桥主桥采用40m钢桁梁,桥位处边界条件复杂,限制因素多。结合文江大桥设计全过程,主要介绍了总体设计思路及桥梁关键技术难点分析,总结了该桥型用于丁字交叉口改造(跨越河道)工程的优势,可供类似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6年03期)

李小珍,张景峰,肖林,肖军,尹航[3](2015)在《铁路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静力行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由于没有纵梁,其受力行为与一般纵横梁体系正交异性板结构存在差异。本文结合厦深铁路榕江特大桥主桥,对铁路密布横梁体系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进行静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第一体系轴力主要由下弦杆承担,越靠近模型中部下弦杆承担比例越小;第二、第叁体系中,横梁(肋)与面板组成的截面沿横向越靠近中部其承受的弯矩越大,横梁(肋)承受的弯矩增长更快,且承担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在荷载作用点处达到最大,面板反之,在荷载作用点分担弯矩比例最小。将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对比分析,两者吻合较好,印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和实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杜卫军[4](2013)在《大跨度箱形桥顶进密布横梁线路加固体系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既有线不中断行车的情况下,顶进施工箱形桥线路加固的方法有军便梁(D型及B型)加固体系、以纵梁受力为主的纵横梁加固体系和以横梁受力为主的密布横梁加固体系。本文结合哈密铁路货车南环线1-16m箱形桥顶进施工密布横梁线路加固体系的设计,论述了上述叁种加固方案的优劣性,并着重介绍了密布横梁加固体系的受力特征及受力分析。(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3年12期)

唐重平[5](2013)在《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静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厦深铁路榕江特大桥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静载试验,对密布横梁体系的整体钢桥面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研究的目的,分别设置了五个荷载工况,并测试了试验模型各个构件的应力和模型的整体变形。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下弦杆承担了大部分第一体系下弦轴力;结构在各个荷载工况下实测应力均较小,结构应力单线加载比双线加载小,荷载作用于横梁(肋)间结构桥面板、加劲肋等局部响应比作用于横梁(肋)间小;结构在双线荷载作用下变形对称连续,最大竖向位移5 mm左右。(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3年02期)

陈佳[6](2010)在《密布横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桥面系高速铁路下承式钢桁梁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建造了许多高速铁路桥梁。在上跨河流、公路时,受通航、通车对桥下净空和桥头高程的限制,桥梁的建筑高度一般较低,下承式钢桁结合桥是较好的选择。密布横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桥面系下承式钢桁梁桥与其它组合桥面的钢桁梁桥相比建筑高度更低,受力性能更为合理。本文受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客运专线道碴桥面钢桁梁及轨道结构试验研究》(2006K002-D)的资助,以一座96m跨度的高速铁路桥梁为背景,对密布横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桥面系下承式钢桁梁桥的受力特性和计算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程度的解析解和简化公式。根据桥面系与主桁下弦杆的变形协调条件,推导了横梁的水平挠曲表达式,提出了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程度的解析解;考察了横梁的面外抗弯刚度、下弦杆截面积、混凝土板宽度和厚度等因素对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和简化,得到了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程度的简化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解析解和简化公式具有良好的精度。2.提出了桥面系第二系统受力的解析解。将支承在密布钢横梁上的混凝土桥面板作为弹性支承上的连续板,考虑了横梁的竖向挠度和扭转对混凝土板受力的影响,推导了桥面均布荷载和一般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板的“五弯矩方程”和“五反力方程”,进而求得桥面系第二系统受力的解析解。解析解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良好。3.基于第2条的研究成果,推导了桥面荷载两条传力途径的传力比和各横梁间传力比的简化计算公式,提出了桥面荷载作用下主桁的受力模式。考察了大横梁(节点横梁)与小横梁(节间横梁)竖向刚度比、横梁间距与混凝土板宽度比等因素对传力比的影响。提出的主桁受力模式对桥梁的初步设计具有指导意义。4.对高铁线路上一座96m跨度的密布横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桥面系下承式钢桁梁桥完成了1:6的全桥缩尺模型试验。通过对纯钢模型、半结合模型与全结合模型各种工况下的对比试验,对叁种桥面结构的受力特性和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的程度作了分析。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精度。5.提出了横梁组合梁栓钉的设计计算方法,分别推导了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作用下栓钉所受剪力的计算公式,考虑横梁与混凝土板结合面的相对滑移,对全桥作了精细的空间有限元分析,考察了各种布置方案中栓钉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栓钉设计计算方法切实可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下承式钢桁结合桥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并已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的桥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10-01)

张敏,叶梅新,张晔芝[7](2010)在《密布横梁正交异性板整体桥面受力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有限单元法和模型试验,研究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叁主桁(拱)密布横梁体系钢正交异性板整体桥面结构的受力行为。研究结果表明:50%以上的桥面荷载通过下弦杆或系梁传至下弦节点,这部分荷载会引起下弦杆或系梁的竖向弯曲。针对叁主桁(拱)密布横梁正交异性板桥面结构,提出桥面荷载在3片主桁(拱)中的2次分配的分析方法,第1次桥面荷载分配在3片主桁下弦杆或3片桁拱系梁中进行,中桁与每片边桁分配到的荷载比约为2.3~3.3,支座处大,跨中小;第2次桥面荷载分配通过横联在上弦节点中进行,中桁将0~24%的桥面荷载分配给2个边桁,跨中大,支座处小;经2次分配后,在离支座1~2节间以外的区域,中桁与边桁分配到的总荷载比约为1.0~1.2,靠近支座的区域,中桁与边桁分配到的总荷载比仍为2.5~3.3;只有第1次分配到的桥面荷载引起主桁下弦杆和桁拱系梁竖向弯曲,中桁(拱)的吊杆力、下弦杆和系梁的竖向弯矩约为边桁的2倍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陈佳,叶梅新,周德[8](2010)在《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钢-混组合桥受力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客运专线上1座96m跨度的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钢桁-混凝土组合桥进行空间、平面有限元计算分析,并设计制作了比例尺为1-6的全桥模型,分3个阶段进行模型试验,以考察桥梁的位移和应力状态,分析混凝土板不同结合方式对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下弦杆受到轴向拉力和较大的面内弯矩作用,各节间最大应力出现在节间中点附近;节点横梁最大应力发生在横梁2的下翼缘,节间横梁最大应力发生在位于端节间中部的小横梁上;混凝土板顺桥向整体受拉,并在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全结合模型大部分节间内的桥面板参与主桁共同作用的程度为55%左右,半结合模型桥面板的参与程度为42%~43%;桥面板与下弦杆结合能够增加桥面板的参与程度,减轻下弦杆荷载,减少节点横梁尤其是靠近桥头横梁的面外弯曲;对桥梁进行初步设计时,主桁杆件的位移与内力可按照1个等效的平面刚架计算,下弦杆的等效刚度由原下弦杆截面和混凝土桥面板截面组合而成,桥面荷载可转化为均布荷载施加。(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侯杰平[9](2009)在《客运专线96m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钢桁简支结合梁桥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行车速度快、密度大,对桥梁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要求高,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钢桁结合梁桥能较好地满足上述要求。本文对一座96m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制作了1:6全桥缩尺模型,完成了有限元分析和叁个阶段的模型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对一座96m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应用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1:6的全桥缩尺模型,设计制作了加载辅助装置,确定了试验加载方案。2.对纯钢模型、半结合模型和全结合模型完成了各个工况下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计算。模型结构位移、应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桥梁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状况。3.研究了混凝土桥面板对桥梁结构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桥面板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刚度,改善了下弦杆和桥面系的受力;在96m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体系中,混凝土板厚度宜取24cm~30cm。4.分析半结合模型、全结合模型的试验和计算结果得出结论:混凝土板与下弦杆结合,能够明显减小横梁端部的应力,对减小下弦杆的应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对其他构件的受力影响不大。5.分析研究了密布横梁体系两种结合桥面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下弦杆除受轴力外,还受较大的竖向弯矩作用,其竖向弯矩的大小与节间小横梁和下弦杆的竖向抗弯刚度有关;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中,半结合模型约为26%~33%,全结合模型约为37%~42%。本文的研究成果为96m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设计提供了依据,对其他类似结构也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4-01)

杨斐[10](2009)在《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具有刚度大、整体性好、建筑高度低、噪声小、动力性能好等优点,在高速铁路上将会有较多的应用。近年来提出的密布横梁体系的下承式结合梁桥能增加桥梁的刚度,改善桥面系的受力状况。本文对客运专线64m、80m、106m叁种不同跨度的下承式双线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全结合方案和半结合方案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采用空间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下承式板桁组合结构的空间模型,对上述叁种不同跨度密布横梁体系的半结合方案和全结合方案桥梁在恒载、活载以及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叁种跨度的下承式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要求。2.对半结合方案和全结合方案的受力性能、动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两种结合方案各自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全结合方案的横向刚度明显较半结合方案大;全结合方案相对半结合方案能够降低节点、节间横梁所受的面内和面外弯矩,端部尤为明显。3.考察了温度作用下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当主桁温度比混凝土板、横梁高15℃时,半结合方案桥梁的端节间小横梁在端部截面产生了90.0MPa左右的应力;混凝土板在跨中截面的板顶处产生了2.5MPa左右的拉应力。4.对桥面系的第一系统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桥面系与主桁共同作用的程度全结合方案较半结合方案高,以80m跨度桥梁为例,二期恒载作用下,半结合方案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分担了25~30%的作用力,全结合方案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分担了32~40%的作用力。5.对桥面系的第二系统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为使下弦杆的弯曲应力不至于过大,节间横梁与节点横梁的竖弯惯性矩之比γ_Ⅰ=Ⅰ_小/Ⅰ_大大不宜大于0.4。6.对同一种桥面方案叁种不同跨度桥梁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桁各杆件所受的轴力随着跨度的增大而增大,因而主桁各杆件的截面从小跨度到大跨度不断增大;节点、节间横梁端部所受的最大面外弯矩随着跨度的增大而增大;桥面系与主桁共同作用的程度叁种跨度桥梁相差不大,106m跨度稍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4-01)

密布横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泰兴市文江大桥主桥采用40m钢桁梁,桥位处边界条件复杂,限制因素多。结合文江大桥设计全过程,主要介绍了总体设计思路及桥梁关键技术难点分析,总结了该桥型用于丁字交叉口改造(跨越河道)工程的优势,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密布横梁论文参考文献

[1].林伟强.站场上的“空中战斗”[N].人民铁道.2018

[2].金叔阳.一座密布横梁钢桁梁桥的设计与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

[3].李小珍,张景峰,肖林,肖军,尹航.铁路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静力行为的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15

[4].杜卫军.大跨度箱形桥顶进密布横梁线路加固体系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

[5].唐重平.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静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2013

[6].陈佳.密布横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桥面系高速铁路下承式钢桁梁桥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

[7].张敏,叶梅新,张晔芝.密布横梁正交异性板整体桥面受力行为[J].中国铁道科学.2010

[8].陈佳,叶梅新,周德.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钢-混组合桥受力状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侯杰平.客运专线96m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钢桁简支结合梁桥模型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

[10].杨斐.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

标签:;  ;  ;  ;  ;  ;  ;  ;  ;  ;  

密布横梁论文-林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