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赖德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赖德烈,美国中国学,学术维度,基督教
赖德烈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聪[1](2014)在《赖德烈中国学的维度、逻辑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耶鲁大学赖德烈教授是美国20世纪最着名的基督教史史学家、东方学家。在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崛起之前,赖德烈是叁四十年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赖德烈中国学研究的学术维度及其内在逻辑,分析其在美国中国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上半期美国汉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规律,更全面地把握美国社会的社会变化和历史变迁。(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王思聪[2](2014)在《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生于1884年8月6日,卒于1968年12月26日,是耶鲁大学基督教传教史和东方学教授、美国20世纪最着名的基督教史史学家、东方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49年)。赖德烈是美国中国学萌芽时期的开拓者,年轻时参加美国海外学生志愿传教活动,并在1910年至1912年到中国长沙雅礼会(Yale-in-China)做教育传教士,这个经历塑造了他未来的学术兴趣和事业选择。在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还茫然无知的时候,赖德烈是少数几个开始从事中国研究并且把中国知识带给美国的学者之一。在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崛起之前,赖德烈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二战以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费正清领导的哈佛东亚研究逐渐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中心,与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区域研究代替了与传教事业息息相关的中国研究,赖德烈的领导地位逐渐失去了。但是,赖德烈在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囿于资料的限制,中国学术界缺乏对赖德烈系统、深入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个别着作的翻译和零星知识的介绍,而国外学者对他的中国学研究比较少,多数人把研究重点放在他的基督教传教史领域,这体现了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将以历史的方法和跨文化分析的方法,考察赖德烈在中国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分析其中国研究的学术维度、逻辑和特色,在其个人与所处特殊时代背景的互动中,揭示他对东西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主要观点和立场,评价其研究和认识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分析赖德烈在美国中国研究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丰富我们对20世纪初期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动力、特点及其对后来现代中国学影响的认知。全文除导言和结论之外分为6章。导言部分着重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中西文献的综述突出了本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考察赖德烈开始从事中国学研究的缘起,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对他的影响,特别是耶鲁大学对塑造其人格和最终事业选择的关键影响,以及他青年时期参加美国海外学生志愿传教活动的经历对其立志从事中国研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章,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分析的方法,考察赖德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介绍其主要着述,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观点和立场。第叁章,通过考察不同时期,赖德烈关于中美关系史的着述,分析他对中美关系和东西方政治关系的态度、立场,揭示其中美关系研究的本质、特色和内在逻辑。第四章,通过考察赖德烈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分析他对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及其影响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他中国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特色。第五章,描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特点,确立赖德烈在美国汉学发展史上的坐标,以此作为考察他成为美国中国学领导者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贡献的基础和参照,明确赖德烈在美国汉学发展中发挥的历史作用。通过与费正清学术的比较,分析赖德烈对后来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分析赖德烈中国研究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揭示赖德烈的学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第六章,通过原始档案的解读,考察赖德烈在20世纪初美国中国学早期发展中的实践活动,探寻其在组织“中国研究促进会”以及后来的“远东协会”等中国研究学术团体中的活动踪迹,论述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结论部分,对全书做出总结,分析赖德烈的学术身份和学术特色,及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美国中国学研究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研究的代表人物赖德烈的个案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对赖德烈的中国学有一个综合、中肯的评价,也通过考察赖德烈的研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丰富我们对二战前的美国中国学发展状况的知识,了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7-08)
王思聪[3](2014)在《赖德烈美国中国学的维度、比较与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耶鲁大学赖德烈教授是二十世纪30、40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领导者,被誉为"盲人国中的独眼人"。本文对赖德烈中国学的源起、动力和学术维度进行了分析,并从关注角度、学术方法和价值取向叁个角度,对赖德烈中国学与哈佛大学的费正清学派中国学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赖德烈中国学的研究特点及其学术地位。(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4年06期)
刘艳艳[4](2009)在《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1884-1968),美国中国学严格意义上的开创人之一。早年师从耶鲁大学远东史专家卫斐列教授,曾两次来华考察,出版了一系列中国学着作,促成了远东协会等美国重要中国学研究机构的成立。他也是中美关系史专家、教会史研究专家。本文拟结合美国学术背景,着重阐述其作为中国学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全文为五章。第一章是赖德烈的生平介绍和作为传教士身份的活动。第二章,赖德烈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开拓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新领域。第叁章,赖德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第四章,开创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先河,以及对中国前景的深入探讨。第五章,赖德烈中国学的评价。文章认为,赖德烈是美国中国学史上中国学发展的卓越推动者。作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其基督教史研究理论对其中国学研究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赖德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生于1884年8月6日,卒于1968年12月26日,是耶鲁大学基督教传教史和东方学教授、美国20世纪最着名的基督教史史学家、东方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49年)。赖德烈是美国中国学萌芽时期的开拓者,年轻时参加美国海外学生志愿传教活动,并在1910年至1912年到中国长沙雅礼会(Yale-in-China)做教育传教士,这个经历塑造了他未来的学术兴趣和事业选择。在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还茫然无知的时候,赖德烈是少数几个开始从事中国研究并且把中国知识带给美国的学者之一。在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崛起之前,赖德烈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二战以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费正清领导的哈佛东亚研究逐渐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中心,与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区域研究代替了与传教事业息息相关的中国研究,赖德烈的领导地位逐渐失去了。但是,赖德烈在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囿于资料的限制,中国学术界缺乏对赖德烈系统、深入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个别着作的翻译和零星知识的介绍,而国外学者对他的中国学研究比较少,多数人把研究重点放在他的基督教传教史领域,这体现了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将以历史的方法和跨文化分析的方法,考察赖德烈在中国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分析其中国研究的学术维度、逻辑和特色,在其个人与所处特殊时代背景的互动中,揭示他对东西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主要观点和立场,评价其研究和认识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分析赖德烈在美国中国研究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丰富我们对20世纪初期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动力、特点及其对后来现代中国学影响的认知。全文除导言和结论之外分为6章。导言部分着重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中西文献的综述突出了本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考察赖德烈开始从事中国学研究的缘起,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对他的影响,特别是耶鲁大学对塑造其人格和最终事业选择的关键影响,以及他青年时期参加美国海外学生志愿传教活动的经历对其立志从事中国研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章,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分析的方法,考察赖德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介绍其主要着述,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观点和立场。第叁章,通过考察不同时期,赖德烈关于中美关系史的着述,分析他对中美关系和东西方政治关系的态度、立场,揭示其中美关系研究的本质、特色和内在逻辑。第四章,通过考察赖德烈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分析他对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及其影响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他中国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特色。第五章,描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特点,确立赖德烈在美国汉学发展史上的坐标,以此作为考察他成为美国中国学领导者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贡献的基础和参照,明确赖德烈在美国汉学发展中发挥的历史作用。通过与费正清学术的比较,分析赖德烈对后来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分析赖德烈中国研究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揭示赖德烈的学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第六章,通过原始档案的解读,考察赖德烈在20世纪初美国中国学早期发展中的实践活动,探寻其在组织“中国研究促进会”以及后来的“远东协会”等中国研究学术团体中的活动踪迹,论述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结论部分,对全书做出总结,分析赖德烈的学术身份和学术特色,及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美国中国学研究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研究的代表人物赖德烈的个案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对赖德烈的中国学有一个综合、中肯的评价,也通过考察赖德烈的研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丰富我们对二战前的美国中国学发展状况的知识,了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赖德烈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思聪.赖德烈中国学的维度、逻辑及评价[J].北京社会科学.2014
[2].王思聪.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3].王思聪.赖德烈美国中国学的维度、比较与特色[J].学术界.2014
[4].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