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参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参,PgNBS基因,人参黑斑菌,转录组
人参病原菌论文文献综述
尹锐[1](2018)在《人参NBS类抗病基因鉴定与黑斑菌诱导表达模式及其病原菌分子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人参生长期长,整个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各种病原生物的侵袭,造成多种病害发生。目前在生产上人参病害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尽管化学防治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害的发生,但农药在人参中的残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也不利于生态的发展。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挖掘内源抗病基因,培育人参抗病品种成为病害防治的新趋势;利用分子检测手段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可能为人参病害的防治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以人参抗病性为着眼点,一方面对人参转录组中NBS类抗病基因进行研究,为人参抗病基因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资源信息支撑;另一方面,开展人参黑斑菌诱导人参抗病的机制及其分子检测方面的研究,为人参抗黑斑病抗病育种和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吉林人参14个组织器官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了人参NBS(PgNBS)类抗病基因,对其结构、进化和表达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人参抗病基因的功能研究及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从吉林人参14个组织器官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库中鉴定出了412个PgNBS转录本,这些转录本来自于284个PgNBS基因。这些基因分成8种亚型,包括TNL,TN,CNL,CN,NL,N,RPW8-NL和RPW8-N。在TIR(Toll/interleukine-1 receptor)、CC(coiled-coil)型PgNBS中鉴定出7个保守基序(moitf),RPW8型PgNBS中鉴定出了6个保守基序。进化分析表明,PgNBS基因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基因家族,绝大多数基因成员的起源先于人参的起源。GO功能分类发现,PgNBS基因家族各成员的功能差异较显着,这些基因被划分到多个功能类别。PgNBS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不同年生的人参根系及不同基因型人参根系中的表达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协同表达,形成共表达网络。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人参黑斑菌侵染前后的人参叶片,共21份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一系列差异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对揭示黑斑菌与人参互作的分子机制,挖掘抗人参黑斑病种质资源和抗病育种具有指导意义。21份样本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02.42 Gb碱基序列信息;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病原体侵染后的1,6,12,24,48和72小时分别有1472,1841,703,1310,2591,2941条基因上调表达;有1089,1460,1095,1612,7000,2723条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表明,这些差异基因被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叁大功能类;其中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中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刺激应答(GO:0050896)、胁迫应答(GO:0006950)等GO term中。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激素信号转导(ko04075)、碳代谢(ko01200)、内质网蛋白质加工(ko04141)等代谢途径中;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分析表明,CDPK、CALM、WRKY25和RIN4等关键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有1.2-5.3倍变化。3.通过对人参黑斑菌侵染人参叶片PgNBS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发现一些对人参黑斑菌胁迫产生应答的PgNBS基因,这些基因可作为抗黑斑病的候选基因。为研究PgNBS基因在病原菌诱导下表达模式,以本研究获得的284条PgNBS基因序列为问询序列,从人参黑斑菌侵染前后的人参叶片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获取PgNBS基因,提取其表达量并分析。结果表明,有44条PgNBS基因在人参叶片中特异表达,这些基因在人参黑斑菌的胁迫诱导下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其中PgNBS010,PgNBS023,PgNBS42,PgNBS62,PgNBS91表达显着上调并长时间维持高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对于人参抗人参黑斑菌较为重要。4.针对人参黑斑菌这种重要的人参病原菌,建立了其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为该病原菌的早期诊断和病原菌种群动态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参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将单管巢式PCR技术与一次性侧向流生物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单管巢式PCR-侧向流生物传感器(STNPCR-LFBA)检测方法,用于土壤中人参黑斑菌的快速检测。STNPCR-LFBA技术保留了传统两步巢式PCR的灵敏度,同时简化了检测程序并降低了交叉污染的风险;通过侧向流传感器对PCR产物进行检测,为分子检测向现场微流控检测(POC)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STNPCR-LFBA对人参黑斑菌的检测具有特异性,与其它非目标样品未见交叉反应;STNPCR-LFBA的最低检测限达到0.01 pg的人参黑斑菌基因组DNA。STNPCR-LFBA具有检测快速,准确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可以用于土壤中人参黑斑菌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马文丽[2](2018)在《人参病原菌对Rb_1的转化及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参是五加科草本植物,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参产量,是阻滞人参产业的发展的因素之一。前期实验室成功的在人参根分泌物中检测到了多种有效物质,其中包括7种单体皂苷Rb_1、Rd、Rc、Rb_3、Rf、Re及Rb_2。13种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7种可溶性糖分别为半乳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及鼠李糖等。通过前期实验结果可知,锈腐菌、黑斑菌、立枯丝核菌、灰霉菌、菌核菌、及腐皮镰刀菌对中低质量浓度的皂苷表现出了较强的正向趋化性,较高浓度人参皂苷导致菌丝生长延迟。人参病原体呈现了皂苷剂量依赖性方式生长,对此我们猜测人参皂苷可能作为化学引诱剂或生长调节剂起作用,并跟据这一想法进行趋化机制的研究。前期研究表明皂苷可以作为不同病原菌的趋化因子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表明人参腐皮镰刀菌和人参黑斑菌可以将人参皂苷Rb_1进行转化,结果证实了皂苷作为趋化因子在其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为其趋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证据,同时研究了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其它类物质,比如糖类、氨基酸类等对不同的病原菌如人参腐皮镰刀菌、人参黑斑菌、人参灰霉菌的趋化作用。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人参腐皮镰刀菌转化人参皂苷Rb_1的研究,最佳转化条件为:加底物时间24 h;底物浓度0.25mg/mL;培养基pH=5;培养时间9天;培养温度28℃,最高转化率达到了56%,其转化过程为人参皂苷Rb_1-Rd-F_2-CK。2.人参黑斑菌转化人参皂苷Rb_1的研究,经实验进一步确定了最佳转化条件,黑斑菌转化Rb_1的最佳条件为:加底物时间12 h;底物浓度0.2mg/mL;培养基pH=6;培养时间7天;培养温度28℃,最高转化率可达88%。并明确了该实验转化路径为人参皂苷Rb_1-Rd-F_2。3.人参腐皮镰刀菌对赖氨酸、丝氨酸、岩藻糖有非常明显的趋化作用。趋化移动指数分别为1.1777、1.2122、1.2583;趋化生长速率分别为0.3595、0.3797、0.3893;孢子萌发率分别为62.66%、68.00%、59.33%;菌丝干重分别为369.06、404.87、414.77 mg/L。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腐皮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菌丝干重明显增加。4.人参黑斑菌对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都有较强的趋化现象,其趋化率分别为1.24、1.38、1.31、1.27;生长速率分别为0.5346、0.4650、0.4360、0.5173;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7.33%、63.00%、58.00%、56.67%;菌丝干重分别为372.9、388.5、390.2、335.4 mg/L。氨基酸作为趋化引物表现出了高效的趋化性效应,一部分氨基酸则出现了高浓度条件下抑制菌丝生长。5.人参灰霉菌对中低质量浓度的丙氨酸、天冬氨酸及鼠李糖均表现出了不同强度的正趋向性,趋化指数分别为:1.2594、1.2209、1.1812,孢子萌发率分别为:61.00%、57.00%、55.00%。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0.4127、0.3921、0.3885。菌丝干重分别为:431.8、311.8、256.9mg/L其中对照组为215.3 mg/L。(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雷锋杰,张爱华,傅俊范,王壮,张连学[3](2018)在《人参总皂苷对两种蔬菜病原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白菜白斑菌和番茄早疫菌的生物学意义。设计不同浓度总皂苷,考察其对白菜白斑菌和番茄早疫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人参总皂苷对白菜白斑菌在24~72 h内,均表现低促高抑,而培养96 h后,均抑制白菜白斑菌菌丝生长。人参总皂苷对番茄早疫菌在48 h内,12.5和25 mg·L~(-1)两个处理较对照组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50和100 mg·L~(-1)处理自48 h后均抑制菌丝生长,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抑制作用越强。这与对两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作用一致。结论:人参总皂苷对两种蔬菜病原菌的生长及孢子萌发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8年01期)
刘哲,陈晓林,韩永忠[4](2017)在《人参锈腐病病原菌自然越冬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参锈腐病病原菌为试材,将人参锈腐病病原菌侵染的土样分别填埋至5~25cm土层中,研究其在不同深度土层中自然越冬情况。结果表明:自然越冬后各层锈腐病病原菌均有一定浓度的存活,且病原菌存活率随土层加深而升高。(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03期)
王铁霖,赵东岳,陈美兰,马忠华,郭兰萍[5](2016)在《人参根际拮抗细菌RS-3的鉴定及其对人参常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吉林健康人参根中筛选到一株广谱根际菌RS-3。经形态学特征及16S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平板对峙实验及带毒平板法鉴定,该菌株对常见的5种人参病原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对灰霉病菌的抑菌率达54.4%。说明根际细菌RS-3可作为人参常见病害的潜在广谱生防菌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24期)
肖春萍,杨利民,韩梅,程林,马锋敏[6](2016)在《人参主要病原菌生防真菌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对人参主要病原菌具高效、广谱抑菌作用的生防真菌,丰富人参生防菌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吉林省2处采样地的人参健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真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通过初筛和复筛,筛选对人参链格孢菌(Alternaria panax)、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人参核盘菌(Sclerotinia schinseng)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高效广谱抑菌活性的生防真菌;利用传统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分析技术对分离到的生防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人参健株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400株真菌,其中有15株生防真菌对人参7种主要病原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特别是对立枯丝核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均大于50%),且FSR-106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87.41%,下同);FSR-121对人参链格孢菌的抑菌作用最强(60.00%);FSR-74对腐皮镰孢菌的抑菌率高达67.48%;FSR-46对毁灭柱孢菌和灰葡萄孢菌的抑菌率最大(66.67%和68.97%);FSR-97对恶疫霉菌及人参核盘菌的抑制作用最强(73.33%和66.67%)。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发现,15株生防真菌中有8株木霉属(Trichoderma)、3株青霉属(Penicillium)、1株曲霉属(Aspergillus)、1株附球菌属(Epicoccum)、1株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1株轮层炭壳属(Daldinia),其中FSR-38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FSR-10、FSR-43和FSR-106为深绿木霉(T.atroviride),FSR-46为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FSR-55为钩状木霉(T.hamatum),FSR-72为桔绿木霉(T.citrinoviride),FSR-74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FSR-97为多孢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FSR-91为蔡氏轮层炭壳菌(Daldinia childiae),FSR-25、FSR-67和FSR-121为青霉属(Penicilliumsp.)。【结论】从人参健株根际土壤中可快速有效地筛选获得大量广谱性生防真菌;本研究所得的15株生防真菌对7种人参主要病害防治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王瑞,董林林,徐江,张乃嘦,藤原直树[7](2016)在《农田栽参模式中人参根腐病原菌鉴定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腐病是东北农田栽培人参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研究为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类型,验证苏子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人参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人参根腐病株中分离得到单菌株;形态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2种形态,小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长柱形,大型分生孢子呈卵圆形,且有明显分隔;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通过Blast比对,该菌株18s r DNA扩增产物与Fusarium oxysporum已知序列(JF807402.1)的同源性为100%,确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利用牛津杯法评价苏子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50 g·L-1时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直径为11.75 mm。该研究确定农田栽参中根腐病的病原菌类型,为根腐病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材料,保障农田栽参的顺利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匙坤[8](2016)在《人参根系分泌物化学成分及其对病原菌趋化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草本植物、孑遗植物。尽管我国栽培人参的历史已有百年,但至今仍未摆脱连作障碍的限制,且引起人参连作障碍的因素又有很多,并非单一因素所决定。因此,本文从人参根系分泌物与人参病原菌互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其对病原菌趋化活性的影响,为克服人参连作障碍及合理化栽培人参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3年生农田人参根际土中水相和正丁醇相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分别检测出4种单体皂苷、5种氨基酸、7种可溶性糖和3种单体皂苷、4种氨基酸、7种糖类成分。其中,水相里单体皂苷依次为Rc、Rb2、Rb3、Rd,氨基酸依次为天冬氨酸(Asp)、苏氨酸(Thr)、丝氨酸(Ser)、谷氨酸(Glu)、甘氨酸(Gly);正丁醇里单体皂苷依次为Rf、Rb3、Rd,氨基酸依次为丝氨酸(Ser)、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二者所含糖类相同,均为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木糖(Xyl)、阿拉伯糖(Ara)及岩藻糖(Fuc)。通过GC-MS技术在石油醚相、氯仿相及乙酸乙酯相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分别检测出20、12和16种物质。其中,石油醚相是由6种烷烃类,5种甾醇类,3种有机酸酯类,3种烯烃及烯烃类衍生物,2种酚酸类及1种脂肪酸醇类物质组成;氯仿相由6种烷烃类,2种甾醇类,1种生物碱类,1种脂肪酸类,1种脂肪酸醇类及1种吡喃类物质组成;乙酸乙酯相则由8种甾醇类,5种脂肪酸类,2种烷烃类及1种有机酸酯类组成。2)3年生人参无土基质中水相和正丁醇相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分别含有4种氨基酸、7种可溶性糖和4种单体皂苷、4种氨基酸、7种可溶性糖成分。其中,水相中氨基酸依次为谷氨酸(Glu)、丝氨酸(Ser)、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正丁醇相中单体皂苷依次为Re、Rb1、Rb3、Rd,氨基酸依次为苏氨酸(Thr)、丝氨酸(Ser)、甘氨酸(Gly)及缬氨酸(Val),且二者含有相同的糖类成分,依次为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木糖(Xyl)、阿拉伯糖(Ara)、岩藻糖(Fuc)。通过GC-MS技术在石油醚相、氯仿相及乙酸乙酯相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分别检测出11、13和10种物质。其中,石油醚相是由7种烷烃及烷烃类衍生物,2种烯烃类,1种有机酸酯类和1种有机酸类组成;氯仿相由8种烷烃及烷烃类衍生物,2种有机酸酯类,1种有机酸类,1种呋喃类及1种烯烃类组成;而乙酸乙酯相则由5种烷烃及烷烃类衍生物,3种有机酸酯类和2种酚酸类组成。3)1年生人参种苗水相和正丁醇相分泌物中分别含有8种氨基酸、6种可溶性糖和12种氨基酸、7中糖类物质。其中,水相中氨基酸的种类为天冬氨酸(Asp)、苏氨酸(Thr)、丝氨酸(Ser)、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及赖氨酸(Lys),可溶性糖依次为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木糖(Xyl)及阿拉伯糖(Ara);然而在正丁醇相中,氨基酸为天冬氨酸(Asp)、苏氨酸(Thr)、丝氨酸(Ser)、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半胱氨酸(Cys)、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及赖氨酸(Lys),可溶性糖则比水相中多检测出了岩藻糖(Fuc)。然而在两相分泌物中都未检测到人参单体皂苷。通过GC-MS技术在石油醚相、氯仿相及乙酸乙酯相人参种苗根系分泌物中,每一相均检测出16种物质。其中,石油醚相是由9种烷烃类,6种有机酸酯类及1种酚酸类物质组成;氯仿相是由6种有机酸酯类,4种烷烃类物质,2种有机酸类,1种酚酸类,1种呋喃类及1种甾醇类组成;而乙酸乙酯相则由8种烷烃类,4种有机酸酯类,1种酚酸类及3种甾醇类物质组成。4)人参根腐菌对低浓度的人参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1.2948,孢子萌发率(SGR)为66%,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533,菌丝干重(MG)为0.5220 mg·mL-1;人参锈腐菌则对中浓度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1.2556,孢子萌发率(SGR)为63%,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465,菌丝干重(MG)为0.4494 mg·mL-1。低、中浓度(0.2-20 mg·L-1)的人参总皂苷对人参根腐菌的化学趋向性有促进作用,人参锈腐菌对四种浓度的人参总皂苷均具有化学趋向性响应。5)人参灰霉菌在20℃和pH=6的培养条件下,对20 mg·L-1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1.2930,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4760,孢子萌发率(SGR)为53%,菌丝干重(MG)为0.4526 mg·mL-1;而人参黑斑菌则在25℃和pH=6的培养条件下,对2 mg·L-1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1.2354,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5370,孢子萌发率(SGR)为67%,菌丝干重(MG)为0.4948 mg·mL-1。显示人参灰霉菌和人参黑斑菌分别对低(2mg·L-1)、中浓度(20 mg·L-1)的人参总皂苷具有正向的化学趋向性响应。6)人参立枯丝核菌在25℃和pH=6的培养条件下,对2 mg·L-1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0.1528,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4334,孢子萌发率(SGR)为58%,菌丝干重(MG)为0.3267 mg·mL-1;而人参菌核菌则在15℃和pH=7的培养条件下,对2 mg·L-1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0.1314,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4518,孢子萌发率(SGR)为66%,菌丝干重(MG)为0.3133 mg·mL-1。显示人参立枯丝核菌和人参菌核菌都对低浓度(2 mg·L-1)的人参总皂苷具有正向的化学趋向性响应。(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陈丽华,何鹏飞,吴毅歆,何月秋[9](2015)在《人参果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腐烂人参果为试材,采用致病力检测、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结果表明: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均能引起人参果和番茄果实腐烂,2株接骨木镰刀菌形态特征、致病力有一定差异,也能引起带伤马铃薯出现典型干腐病症状。(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24期)
张鸿雁,任勇洋,曹新宇,赵伟[10](2015)在《人参锈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参锈腐病病株根部分离的菌株R2为试材,采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叶赤壳科(Nectriaceae),柱孢属(Cylindrocarpon),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DA)和察氏培养基(CZA)上生长较快,最适的碳、氮源为蔗糖和尿素,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中性偏酸环境。(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19期)
人参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参是五加科草本植物,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参产量,是阻滞人参产业的发展的因素之一。前期实验室成功的在人参根分泌物中检测到了多种有效物质,其中包括7种单体皂苷Rb_1、Rd、Rc、Rb_3、Rf、Re及Rb_2。13种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7种可溶性糖分别为半乳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及鼠李糖等。通过前期实验结果可知,锈腐菌、黑斑菌、立枯丝核菌、灰霉菌、菌核菌、及腐皮镰刀菌对中低质量浓度的皂苷表现出了较强的正向趋化性,较高浓度人参皂苷导致菌丝生长延迟。人参病原体呈现了皂苷剂量依赖性方式生长,对此我们猜测人参皂苷可能作为化学引诱剂或生长调节剂起作用,并跟据这一想法进行趋化机制的研究。前期研究表明皂苷可以作为不同病原菌的趋化因子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表明人参腐皮镰刀菌和人参黑斑菌可以将人参皂苷Rb_1进行转化,结果证实了皂苷作为趋化因子在其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为其趋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证据,同时研究了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其它类物质,比如糖类、氨基酸类等对不同的病原菌如人参腐皮镰刀菌、人参黑斑菌、人参灰霉菌的趋化作用。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人参腐皮镰刀菌转化人参皂苷Rb_1的研究,最佳转化条件为:加底物时间24 h;底物浓度0.25mg/mL;培养基pH=5;培养时间9天;培养温度28℃,最高转化率达到了56%,其转化过程为人参皂苷Rb_1-Rd-F_2-CK。2.人参黑斑菌转化人参皂苷Rb_1的研究,经实验进一步确定了最佳转化条件,黑斑菌转化Rb_1的最佳条件为:加底物时间12 h;底物浓度0.2mg/mL;培养基pH=6;培养时间7天;培养温度28℃,最高转化率可达88%。并明确了该实验转化路径为人参皂苷Rb_1-Rd-F_2。3.人参腐皮镰刀菌对赖氨酸、丝氨酸、岩藻糖有非常明显的趋化作用。趋化移动指数分别为1.1777、1.2122、1.2583;趋化生长速率分别为0.3595、0.3797、0.3893;孢子萌发率分别为62.66%、68.00%、59.33%;菌丝干重分别为369.06、404.87、414.77 mg/L。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腐皮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菌丝干重明显增加。4.人参黑斑菌对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都有较强的趋化现象,其趋化率分别为1.24、1.38、1.31、1.27;生长速率分别为0.5346、0.4650、0.4360、0.5173;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7.33%、63.00%、58.00%、56.67%;菌丝干重分别为372.9、388.5、390.2、335.4 mg/L。氨基酸作为趋化引物表现出了高效的趋化性效应,一部分氨基酸则出现了高浓度条件下抑制菌丝生长。5.人参灰霉菌对中低质量浓度的丙氨酸、天冬氨酸及鼠李糖均表现出了不同强度的正趋向性,趋化指数分别为:1.2594、1.2209、1.1812,孢子萌发率分别为:61.00%、57.00%、55.00%。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0.4127、0.3921、0.3885。菌丝干重分别为:431.8、311.8、256.9mg/L其中对照组为215.3 mg/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参病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尹锐.人参NBS类抗病基因鉴定与黑斑菌诱导表达模式及其病原菌分子检测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2].马文丽.人参病原菌对Rb_1的转化及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3].雷锋杰,张爱华,傅俊范,王壮,张连学.人参总皂苷对两种蔬菜病原菌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18
[4].刘哲,陈晓林,韩永忠.人参锈腐病病原菌自然越冬情况研究[J].北方园艺.2017
[5].王铁霖,赵东岳,陈美兰,马忠华,郭兰萍.人参根际拮抗细菌RS-3的鉴定及其对人参常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6
[6].肖春萍,杨利民,韩梅,程林,马锋敏.人参主要病原菌生防真菌的筛选及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王瑞,董林林,徐江,张乃嘦,藤原直树.农田栽参模式中人参根腐病原菌鉴定与防治[J].中国中药杂志.2016
[8].匙坤.人参根系分泌物化学成分及其对病原菌趋化活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9].陈丽华,何鹏飞,吴毅歆,何月秋.人参果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研究[J].北方园艺.2015
[10].张鸿雁,任勇洋,曹新宇,赵伟.人参锈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