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约肌测压术论文-张奕秉,金捷,朱丽明,陈玲淑,黄志养

括约肌测压术论文-张奕秉,金捷,朱丽明,陈玲淑,黄志养

导读:本文包含了括约肌测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胃食管反流,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

括约肌测压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奕秉,金捷,朱丽明,陈玲淑,黄志养[1](2019)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中不同时段不同体位上食管括约肌压力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过程中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和不同体位残余压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至201 8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胃食管反流患者60例,记录仰卧位时上食管括约肌的静息压,分别比较湿咽开始前、湿咽中和湿咽结束后,以及仰卧位和坐位的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平均值。结果湿咽开始前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平均63.5mm Hg,湿咽中平均58.6mm Hg,湿咽结束后平均53.5mm Hg;且仰卧位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高于坐位。结论体位可影响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湿咽结束后获得的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数值受干扰因素影响少,可能更具有临床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朱传清[2](2018)在《用于动物实验的食管下括约肌测压系统设计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胃食管交界处特殊增厚平滑肌层,无吞咽情况下,保持持续收缩状态,在胃食管交界处形成高压带,是构成人体内生理性抗反流最重要的保护屏障。LES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这就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生的主因。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亚洲地区GERD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症状性的GERD患病率已达到6-10%,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GER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需要长期服药;手术治疗创伤大,存在吞咽困难、迷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本课题组基于电刺激LES的工程学新方法,研发了一种用于治疗GERD的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该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在应用到临床前,需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其中LES压力变化就是前期动物实验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现今,临床上有水灌注测压和固态测压两种方法来检测LES压力,但是其设备昂贵庞大、不适用于动物实验。因此,为了检测动物实验阶段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的LES压力变化,评价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治疗效果。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气囊的LES测压系统,为前期动物实验提供一种成本低、体积小、便于移动携带的新方法。该系统由微气囊传感模块、压力检测记录模块和自动牵拉模块组成。微气囊传感方式可测量LES最大环周压力,可以减少点状压力传感器测量运动时的LES造成的伪松弛现象。首先,本论文围绕着GERD分析了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目前的诊断方式。为了检测动物实验中LES压力变化,针对LES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提出了基于微气囊的LES测压方法整体方案设计,并确定了微气囊导管的选择。其次,基于整体方案设计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系统的硬件部分是以STM32F103ZET6为控制核心,包括压力检测记录模块和自动牵拉模块。压力检测记录模块设计了包括STM32最小系统、电源模块、USB转串口模块以及压力传感器转接板。自动牵拉模块通过按键电路和STM32的输出脉冲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基于C语言开发的压力传感器驱动、步进电机控制驱动和串口驱动,以及基于LabVIEW的数据实时显示和存储程序。然后,对本论文设计的LES测压系统进行体外测试实验,测量包括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分辨率、零点漂移和动态响应时间常数参数。最后,该LES测压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中。将本论文设计的LES测压系统与水灌注测压系统在5只家兔身上进行了测压对比实验。实验表明,两个系统存在很好的线性对应关系(r=0.975,p<0.01)。另外,我们还将LES测压系统应用于肛门括约肌电刺激动物实验、LES电刺激参数选择实验和长时间电刺激LES实验。实验表明,LES电刺激系统发射模块供电电压在24~36V时,进行LES电刺激动物实验较为合适。长时间电刺激LES期间,可使得LES基线压力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鹏丽,蒲肖琳,宗德珊,安瑛,李岩[3](2016)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咽异感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功能测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系统(HRM)探讨咽异感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的功能特征。方法选取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62例咽异感症患者,明确排除口腔、鼻腔、咽喉、颈部及食管器质性疾病。48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经鼻腔导入HRM测压导管,观察静息及吞咽时食管压力变化,主要观察指标UES静息压平均值、UES残余压平均值、UES松弛率。结果 62例咽异感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ES静息压、UES残余压降低具统计学意义(P<0.05),UES松弛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观察组较对照组UES静息压、UES残余压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咽异感发病可能与食管上括约肌压力降低有关,表明咽异感症可能与胃食管反流有关。对不明原因咽异感患者诊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16年04期)

李丽,苏丹,任东林,彭慧,胡邦[4](2015)在《高分辨肛管直肠测压对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因肛门排便困难伴漏气、漏便1年入院。1年前因便血在当地诊所行痔疮药物注射治疗术后出现大便排出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肛门狭窄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无缓解,并出现肛门控便异常、肛门漏气和漏便(稀便明显),后行肛周疤痕松解术,术后无明显改善。后入我院就诊,门诊以"肛门失禁"收入。入院专科检查:肛周见陈旧性手术疤痕,以6、12点处明显,肛门无法完全闭(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左赞,蒲肖琳,安瑛,李岩,范红[5](2015)在《超声内镜联合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下食管括约肌结构和运动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内镜超声(EUS)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方法(HRM)检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下括约肌(LES)结构与运动功能变化,探讨EUS在难治性GERD患者LES结构及运动功能异常评估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LES厚度与压力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例经内镜、24 h食管p H检测和经双倍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8周疗效不明显,诊断为难治性GERD的患者,11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运用EUS,记录LES的运动影像,测量LES的环形肌和纵形肌分别在不同时相的厚度;经鼻腔导入HRM测压导管,观察静息及吞咽时食管压力的变化,计算LES环形肌和纵形肌的收缩指数、收缩周期,计算LES基底压平均值与LES厚度间的相关性。结果 14例难治性GER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ES的纵形肌厚度较薄(P<0.05),而环形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肌与纵形肌收缩指数均明显缩小、收缩周期延长(P<0.05);LES基底压平均值与最大肌层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r=0.62~0.70)。结论难治性GERD患者LES存在肌层结构与舒缩功能的异常;LES基底压平均值与最大肌层厚度间存在正相关,LES舒缩能力下降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有直接关系;EUS获得LES的收缩指数、收缩周期为评估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LES运动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赵佳佳,王拥军[6](2014)在《Oddi括约肌测压》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可直接对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被认为是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诊断的金标准,对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很大意义。Oddi括约肌测压(Sphincter of oddi manometry,SOM)是一项有创性的操作,对操作人员要求严格,术后胰腺炎发生风险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一些研究主要致力于通过改善导管构造、类型,明确SOM适应证,谨慎选择患者来减少SOM术后相关胰腺炎的发生率。本文就Oddi括约肌测压的技术方法,有效性、安全性、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测压术后合并症,以及其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正红,王丹华,董梅[7](2014)在《应用食管高分辨测压对早产儿下食管括约肌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早产儿常常出现呕吐,与食管的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不成熟有关。以往认为早产儿的LES压力较低,是造成早产儿呕吐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应用食管高分辨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对新生儿的LES功能进行检测,讨论新生儿呕吐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为呼吸、代谢、循环功能稳定、在喂养时出现呕吐的新生儿。应用具有间隔0.75厘米的36个圆周传感器的固态压力(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4-16)

兰月,窦祖林,于帆,谢纯青,林拓[8](2013)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用于研究不同黏稠度食团对健康人咽部及食道上括约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检查不同黏稠度的食团对咽部推动力及食管上括约肌(UES)松弛功能的影响。方法:24个健康志愿者分别给予叁种不同黏稠度(水、浓流质、糊状)的食团。吞咽过程中的咽部及UES压力与收缩/松弛持续时间的测量均由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完成。测量的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食团黏稠度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吞咽3ml食团时,随食物黏稠度的增加,UES的松弛残余压进一步降低,UES松弛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咽部峰值压不断升高,咽部收缩持续时间也逐渐延长。吞咽10ml食团时,UES的松弛残余压、松弛持续时间与吞咽3ml食团时类似,但咽部峰值压及收缩持续时间变化不大?结论:随着食团黏稠度的增加,UES的松弛时间延长及残余压下降。在吞咽容积较小的食团时,依靠咽部推动及UES松弛功能均增强,克服黏稠度增加产生的阻力。而在吞咽容积较大的食团时,主要依靠UES增加松弛程度,吸引食团向下运送,克服黏稠度增加产生的阻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逯晓蕾,李建军[9](2013)在《颈脊髓损伤患者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颈脊髓损伤患者肛管静息压、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及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分析不同ASIA分级下颈脊髓损伤患者肛管静息压、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结果;分析并描述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分析肛门指诊、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的一致性。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神经恢复与肛门外括约肌变化的关系,进行前后对比。方法:选取颈脊髓损伤病人共24例,使用ASIA2006标准对患者进行残损程度分级。其中,ASIA各级别(A、B、C、D级)各6人,健康对照组6人,共30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7人。年龄(18岁-63岁);病程1-2月,分别对每位被测人员进行肛门外括约肌测压(肛管静息压和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和肛门指诊检测。分析检验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测压结果(肛管静息压和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分析并描述肌电图。尽量对病人进行随访。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第二次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检测,观察随访前后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联系。结果:不同ASIA分级患者肛管静息压大小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同ASIA分级患者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同ASIA分级下患者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差别较大,其大力收缩状态下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差异明显,且与ASIA分级有明显联系;肛门指诊、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的一致性较高,仅1例患者结果不一致;随访7例患者,6例患者肛门括约肌随访结果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肛门外括约肌自主收缩从无变为有。结论:患者肛门外括约肌静息压的大小与ASIA分级并无明显联系。患者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及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状态下肌电图与患者ASIA分级有明显联系。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测,可佐证肛门指诊的正确性,给临床诊断提供更有力的客观依据。可做为患者随访的指标,以进行前后对比,更有利于临床及科研工作的开展。随访患者肛门括约肌无明显变化,建议可加强肛门括约肌康复训练,以改善其功能,加强患者的随访,以修正诊断,调整康复治疗计划。(本文来源于《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7-26)

逯晓蕾,李建军[10](2012)在《颈脊髓损伤患者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颈脊髓损伤患者肛管静息压、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及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分析不同ASIA分级下颈脊髓损伤患者肛管静息压、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结果;分析并描述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分析肛门指诊、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的一致性。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神经恢复与肛门外括约肌变化的关系,进行前后对比。方法:选取颈脊髓损伤病人共24例,使用ASIA2006标准对患者进行残损程度分级。其中,ASIA各级别(A、B、C、D级)各6人,健康对照组6人,共30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7人。年龄(18岁-63岁);病程1-2月,分别对每位被测人员进行肛门外括约肌测压(肛管静息压和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和肛门指诊检测。分析检验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测压结果(肛管静息压和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分析并描述肌电图。尽量对病人进行随访。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第二次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检测,观察随访前后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联系。结果:不同ASIA分级患者肛管静息压大小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同ASIA分级患者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同ASIA分级下患者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差别较大,其大力收缩状态下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差异明显,且与ASIA分级有明显联系;肛门指诊、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的一致性较高,仅1例患者结果不一致;随访7例患者,6例患者肛门括约肌随访结果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肛门外括约肌自主收缩从无变为有。结论:患者肛门外括约肌静息压的大小与ASIA分级并无明显联系。患者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及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状态下肌电图与患者ASIA分级有明显联系。肛门外括约肌大力收缩压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测,可佐证肛门指诊的正确性,给临床诊断提供更有力的客观依据。可做为患者随访的指标,以进行前后对比,更有利于临床及科研工作的开展。随访患者肛门括约肌无明显变化,建议可加强肛门括约肌康复训练,以改善其功能,加强患者的随访,以修正诊断,调整康复治疗计划。(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上册)》期刊2012-09-21)

括约肌测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胃食管交界处特殊增厚平滑肌层,无吞咽情况下,保持持续收缩状态,在胃食管交界处形成高压带,是构成人体内生理性抗反流最重要的保护屏障。LES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这就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生的主因。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亚洲地区GERD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症状性的GERD患病率已达到6-10%,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GER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需要长期服药;手术治疗创伤大,存在吞咽困难、迷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本课题组基于电刺激LES的工程学新方法,研发了一种用于治疗GERD的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该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在应用到临床前,需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其中LES压力变化就是前期动物实验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现今,临床上有水灌注测压和固态测压两种方法来检测LES压力,但是其设备昂贵庞大、不适用于动物实验。因此,为了检测动物实验阶段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的LES压力变化,评价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治疗效果。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气囊的LES测压系统,为前期动物实验提供一种成本低、体积小、便于移动携带的新方法。该系统由微气囊传感模块、压力检测记录模块和自动牵拉模块组成。微气囊传感方式可测量LES最大环周压力,可以减少点状压力传感器测量运动时的LES造成的伪松弛现象。首先,本论文围绕着GERD分析了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目前的诊断方式。为了检测动物实验中LES压力变化,针对LES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提出了基于微气囊的LES测压方法整体方案设计,并确定了微气囊导管的选择。其次,基于整体方案设计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系统的硬件部分是以STM32F103ZET6为控制核心,包括压力检测记录模块和自动牵拉模块。压力检测记录模块设计了包括STM32最小系统、电源模块、USB转串口模块以及压力传感器转接板。自动牵拉模块通过按键电路和STM32的输出脉冲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基于C语言开发的压力传感器驱动、步进电机控制驱动和串口驱动,以及基于LabVIEW的数据实时显示和存储程序。然后,对本论文设计的LES测压系统进行体外测试实验,测量包括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分辨率、零点漂移和动态响应时间常数参数。最后,该LES测压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中。将本论文设计的LES测压系统与水灌注测压系统在5只家兔身上进行了测压对比实验。实验表明,两个系统存在很好的线性对应关系(r=0.975,p<0.01)。另外,我们还将LES测压系统应用于肛门括约肌电刺激动物实验、LES电刺激参数选择实验和长时间电刺激LES实验。实验表明,LES电刺激系统发射模块供电电压在24~36V时,进行LES电刺激动物实验较为合适。长时间电刺激LES期间,可使得LES基线压力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括约肌测压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奕秉,金捷,朱丽明,陈玲淑,黄志养.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中不同时段不同体位上食管括约肌压力变化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9

[2].朱传清.用于动物实验的食管下括约肌测压系统设计和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8

[3].张鹏丽,蒲肖琳,宗德珊,安瑛,李岩.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咽异感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功能测定分析[J].云南医药.2016

[4].李丽,苏丹,任东林,彭慧,胡邦.高分辨肛管直肠测压对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

[5].左赞,蒲肖琳,安瑛,李岩,范红.超声内镜联合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下食管括约肌结构和运动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5

[6].赵佳佳,王拥军.Oddi括约肌测压[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

[7].李正红,王丹华,董梅.应用食管高分辨测压对早产儿下食管括约肌功能的研究[C].第十届全国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8].兰月,窦祖林,于帆,谢纯青,林拓.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用于研究不同黏稠度食团对健康人咽部及食道上括约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

[9].逯晓蕾,李建军.颈脊髓损伤患者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研究[C].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2013

[10].逯晓蕾,李建军.颈脊髓损伤患者肛门外括约肌测压及肌电图研究[C].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上册).2012

标签:;  ;  ;  ;  

括约肌测压术论文-张奕秉,金捷,朱丽明,陈玲淑,黄志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