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克汀论文-刘瑞华,任启伟,陈仁瑞,蒋澜,阚显照

尼莫克汀论文-刘瑞华,任启伟,陈仁瑞,蒋澜,阚显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尼莫克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尼莫克汀,ARTP,诱变育种

尼莫克汀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华,任启伟,陈仁瑞,蒋澜,阚显照[1](2018)在《ARTP诱变育种技术在尼莫克汀菌种选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型诱变技术提高尼莫克汀的发酵水平。利用ARTP诱变技术,处理尼莫克汀菌种S1-2-50,获得高产菌种S2-1-13,摇瓶效价提高25%。应用于60吨发酵罐生产,发酵水平与初始菌种相比大幅提高了35%。根据实验结果显示,ARTP诱变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尼莫克汀的发酵水平。(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3期)

张云[2](2018)在《不同补料工艺对蓝灰色链霉菌代谢及尼莫克汀合成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尼莫克汀是由蓝灰色链霉菌发酵生产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属于米尔贝霉素族抗生素。尼莫克汀通常被用作农用抗生素莫西克汀的合成前体,因其广谱的抗害虫特性,以及安全、高效,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特点,莫西克汀被誉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绿色生物农药。但是现如今在尼莫克汀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控制方面鲜有研究,这对进一步提高尼莫克汀产量以达到产业化要求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高通量方法建立并优化了适合于尼莫克汀发酵的全合成培养基,并初步探索了不同补料工艺条件下蓝灰色链霉菌的代谢情况以及尼莫克汀合成调控机理。首先,本文建立了菌体高通量培养体系和产物高通量检测体系,通过单因素、Plackett-Burmandesign以及响应面实验对全合成培养基进行优化,使得最终的尼莫克汀的产量能够达到150.33 mg/L。之后通过摇瓶玻璃珠实验以及装液量实验研究尼莫克汀发酵过程剪切和溶氧的影响,最终在5 L发酵罐中通过改变搅拌转速以及桨型组合达到发酵体系高溶氧、低剪切,使得尼莫克汀最终产量达到191.59 mg/L。通过补糖补氨策略优化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尼莫克汀的生物合成量。实验结果证明,在发酵96 h时通过补加葡萄糖溶液并将发酵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控制在2 g/L时,尼莫克汀最大产量能提高至268.9 mg/L;而在菌丝分化后通过补加硫酸铵溶液并将发酵液中的铵离子浓度控制在10 mg/L时,尼莫克汀的最大产量进一步提高至378.2 mg/L。最后利用代谢物组学方法,对尼莫克汀生物合成阶段蓝灰色链霉菌的胞内代谢物浓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在菌丝分化后补加硫酸铵有利于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以及异亮氨酸的合成,而这些氨基酸又可以通过分解代谢生成可作为尼莫克汀生物合成前体的辅酶A类物质。如若在菌丝分化之前补加硫酸铵则只会强化菌体的初级代谢从而增加菌体的生物量。(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8)

杜倩[3](2017)在《尼莫克汀生产菌种的基因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尼莫克汀是由蓝灰链霉菌发酵产生的一种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将其经过四步化学法合成得到的莫西菌素具有高效、广谱、安全的驱虫活性,可广泛用于农药兽药领域。为解决现阶段尼莫克汀产量偏低,副产物多以及半化学合成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文通过基因工程定向改造尼莫克汀生产菌株,为进一步优化菌种及更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思路。首先,利用同源双交换原理对尼莫克汀合成基因簇中的甲基转移酶进行同框敲除以阻断副产物LL-F28249Y和LL-F28249λ组份的合成。以pSET152为载体构建甲基转移酶nemD基因敲除质粒pSET-nemD,通过接合转移将其导入出发菌株MOX-101中进行单、双交换的筛选,最终成功获得一株nemD基因缺失型菌株MOX-△nemD149。经发酵验证,该菌株不再产生副产物LL-F28249Y和LL-F28249λ组份,且因合成受阻使其前体物质尼莫克汀的产量较原始菌株提升约12%。同样的,以pKC1139为载体构建寡霉素类似物基因oli敲除质粒pKC1139-oli,对蓝灰链霉菌基因组中长达90kb的PKS合成途径的寡霉素类似物基因簇进行整体敲除,利用优化的I-SceI酶介导的双交换筛选方法进行双交换突变株的筛选,最终获得一株oli基因缺失型菌株MOX-△oli-72。经发酵验证,该菌株不再产生寡霉素类似物组份,且其合成前体物质流向主产物尼莫克汀合成途径,使尼莫克汀产量(165mg/l)较出发菌株MOX-101(119mg/l)提高了 39%。其次,构建五株含特定点突变序列的质粒,如pSET-KR179,将其导入野生型菌株中进行同源双交换筛选,对尼莫克汀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C23酮基还原酶结构域进行定点突变,以期得到能直接产生23-氧代尼莫克汀的突变菌株,从而简化化学合成莫西菌素为一步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11-01)

党福军,夏海洋,覃重军[4](2014)在《利用基因工程定向阻断尼莫克汀工业生产菌株中多个杂质组份的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基因工程定向改造尼莫克汀(nemadectin)产生菌蓝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yaneogriseus subsp.noncyanogenus),以阻断除主要杂质组分合成,提高有效组分产量。方法通过构建和筛选蓝灰链霉菌的基因组文库,获得了与LL-F28249ω合成相关的基因nolB。在蓝灰链霉菌的工业生产菌株NS1-8中连续删除尼莫克汀合成途径的nemD基因和类似寡霉素合成途径的nolB基因,获得了突变株NM-10。结果发酵检测产物表明,NM-10突变株产生活性组分LL-F28249α产量(1312mg/L)高于出发工业菌株NS1-8(1030mg/L),且不再产生LL-F28249γ、LL-F28249λ和LL-F28249ω等3个结构类似的杂质组份。结论 nemD和nolB基因连续敲除可用于改造产尼莫克汀蓝灰链霉菌工业产生菌,降低非有效组分含量并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张珊瑚,阮奇城,卞雯,董梦雯,刘雅洁[5](2014)在《农用抗寄生虫抗生素尼莫克汀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蓝灰链霉菌产尼莫克汀的发酵工艺。通过摇瓶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时间、温度、溶氧及接种量对蓝灰链霉菌发酵产尼莫克汀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龄为8天的蓝灰链霉菌孢子适用于制种,并以甘油管法低温保存建成工作细胞库,但保存时间应不超过2个月;将工作细胞库中的菌种接入种子培养基中,置于28℃培养28 h,种子质量较好。摇瓶发酵的较优条件是容量为250 mL的叁角瓶中装有发酵培养基50 mL,以5%的比例加入培养好的种子液,将发酵瓶置于25℃以250 r/min的转速发酵8天,尼莫克汀产量可达164.90μg/mL。(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21期)

王则[6](2009)在《农用抗生素尼莫克汀高产菌株的推理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尼莫克汀(Nemadectin)是一种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蓝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yaneogriseus sp. noncyanogenus经发酵过程生产。作为米尔贝霉素族的一员,尼莫克汀主要用于合成活性更强的农药兽药莫西克汀(Moxidectin)。本论文运用推理选育的方法筛选尼莫克汀高产菌株,然后运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适合于高产菌株的发酵参数,为产业化生产提供参考。首先对尼莫克汀产生菌原始菌株进行两次纯化,使遗传性状稳定,以纯化后的菌株N-03-16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进行推理选育。根据尼莫克汀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理,选择乙酸钠、缬氨酸、缬氨酸氧肟酸和2-脱氧葡萄糖作为筛选压力,结合分离纯化,得到菌株N-09-20,产量达到77 m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4倍。同时对比了内源性前体诱导和结构类似物耐受的筛选效果。之后经过链霉素抗性筛选得到菌株N-11-37,产量达到99 mg/L,较出发菌株N-09-20提高了28.6%,由此建立了链霉素筛选模型。以N-11-37为出发菌株,经过4次自身代谢产物耐受,筛选得到高产菌株N-16-19,产量达到172 m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0倍,成功的应用了自身代谢调节突变筛选模型。对菌株N-16-19进行了遗传稳定性试验,经过5次传代后,结果表明该菌株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对高产菌株N-16-19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一系列发酵工艺。经过配方优化之后,确定了新的斜面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组成。在新的斜面培养基上,孢子形态为青灰色,圆形,菌丝产黄绿色色素。优化后的发酵配方为(g/L):葡萄糖20、乳糖30、麦芽糊精40、玉米淀粉20、蛋白胨2、黄豆饼粉4、棉籽饼粉8,CaCO3 3,pH 7.0,使用自来水配制。在新的发酵配方下,尼莫克汀的产量达到236 mg/L,比原始配方提高了67%。同时,确定了菌龄、接孢量、种龄、移种量和发酵温度等发酵过程参数,同时对溶氧要求进行考察,得知该菌株对溶氧水平要求很高。通过短链脂肪酸前体和氨基酸前体的添加,考察了尼莫克汀产生菌对前体的利用情况,并且确定在72 h、120 h、168 h分3次添加总量为0.2%的乙酸钠,以及在48 h、96 h、144 h分3次添加总量为0.3%的缬氨酸时,尼莫克汀的产量有大幅度增加。研究了在新的发酵工艺下尼莫克汀产生菌发酵过程中的产素变化,以及生物量、pH、总糖、还原糖和氨基氮的代谢变化。确定了发酵过程中,72 h开始产素,在96 h发酵液由棕黄色渐渐转为墨绿色,发酵192 h,尼莫克汀的产量达到最高,此时菌体形态呈现老化,中空,染色浅。在发酵过程中,当pH值超过7.5时,菌丝断裂,产素停止;当菌体浓度超过30%时,不利于产素。这些摇瓶发酵过程参数为工业化放大生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4-10)

尼莫克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尼莫克汀是由蓝灰色链霉菌发酵生产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属于米尔贝霉素族抗生素。尼莫克汀通常被用作农用抗生素莫西克汀的合成前体,因其广谱的抗害虫特性,以及安全、高效,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特点,莫西克汀被誉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绿色生物农药。但是现如今在尼莫克汀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控制方面鲜有研究,这对进一步提高尼莫克汀产量以达到产业化要求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高通量方法建立并优化了适合于尼莫克汀发酵的全合成培养基,并初步探索了不同补料工艺条件下蓝灰色链霉菌的代谢情况以及尼莫克汀合成调控机理。首先,本文建立了菌体高通量培养体系和产物高通量检测体系,通过单因素、Plackett-Burmandesign以及响应面实验对全合成培养基进行优化,使得最终的尼莫克汀的产量能够达到150.33 mg/L。之后通过摇瓶玻璃珠实验以及装液量实验研究尼莫克汀发酵过程剪切和溶氧的影响,最终在5 L发酵罐中通过改变搅拌转速以及桨型组合达到发酵体系高溶氧、低剪切,使得尼莫克汀最终产量达到191.59 mg/L。通过补糖补氨策略优化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尼莫克汀的生物合成量。实验结果证明,在发酵96 h时通过补加葡萄糖溶液并将发酵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控制在2 g/L时,尼莫克汀最大产量能提高至268.9 mg/L;而在菌丝分化后通过补加硫酸铵溶液并将发酵液中的铵离子浓度控制在10 mg/L时,尼莫克汀的最大产量进一步提高至378.2 mg/L。最后利用代谢物组学方法,对尼莫克汀生物合成阶段蓝灰色链霉菌的胞内代谢物浓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在菌丝分化后补加硫酸铵有利于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以及异亮氨酸的合成,而这些氨基酸又可以通过分解代谢生成可作为尼莫克汀生物合成前体的辅酶A类物质。如若在菌丝分化之前补加硫酸铵则只会强化菌体的初级代谢从而增加菌体的生物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尼莫克汀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瑞华,任启伟,陈仁瑞,蒋澜,阚显照.ARTP诱变育种技术在尼莫克汀菌种选育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8

[2].张云.不同补料工艺对蓝灰色链霉菌代谢及尼莫克汀合成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3].杜倩.尼莫克汀生产菌种的基因改造[D].浙江工业大学.2017

[4].党福军,夏海洋,覃重军.利用基因工程定向阻断尼莫克汀工业生产菌株中多个杂质组份的生物合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

[5].张珊瑚,阮奇城,卞雯,董梦雯,刘雅洁.农用抗寄生虫抗生素尼莫克汀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

[6].王则.农用抗生素尼莫克汀高产菌株的推理选育[D].东北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尼莫克汀论文-刘瑞华,任启伟,陈仁瑞,蒋澜,阚显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