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铜纳米线论文-李嘎龙

氧化亚铜纳米线论文-李嘎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亚铜纳米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亚铜,介观晶体,固定化酶,类酶活性

氧化亚铜纳米线论文文献综述

李嘎龙[1](2019)在《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观晶体是以无机纳米粒子/颗粒为最小构筑单元,以有机物为稳定助剂,通过定向组装形成的有序叁维纳米材料超级结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大和孔隙率高等优点。其中,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是以高度各向异性的氧化亚铜纳米线为构筑单元,纳米线彼此贯穿定向搭接,组装形成的八面体有序叁维结构。由于具有引人注目的形貌结构和优异的气体传感性能,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制备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方法,是以氧化石墨烯为助剂,制备过程难以稳定控制且目标产物的产量较低(约30%),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介观晶体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以苝-3,4,9,10-四羧酸酐分子作为新型的稳定助剂,开发了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大规模可控制备工艺,并系统研究了该介观晶体在纳米酶和固定化酶方面的生物催化性能、机制及应用。1.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大规模可控制备及类酶催化性能研究:本论文以苝-3,4,9,10-四羧酸酐分子作为材料合成时的稳定助剂,实现了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大规模可控复合制备。通过系统研究水热反应时间和初始反应溶液pH等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确定了大规模制备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工艺条件。利用容积为50 mL水热反应釜,调整初始溶液pH为5.3,在烘箱中180 ~oC保持15 h后,得到具有完美八面体形貌的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其产量高达75%,比已报道的合成方法提高2.5倍。将该制备工艺等比例扩大十倍后,所得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形貌、大小和结构无明显不同。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当过量H_2O_2存在时,它催化氧化底物邻苯二胺的K_(cat)值为1.14×10~(-2),比天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K_(cat)值高近10倍,这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类酶催化活力。重复使用性能测试结果发现,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经过10次催化氧化邻苯二胺后,仍能保留最初催化活力的69.5%,且形貌结构未发生显着改变,说明该介观晶体作为纳米酶具有优异的重复使用性能和较高的稳定性。2.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制备及酶催化性能研究:受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启发,以含铜漆酶为模式酶,利用EDC/NHS缩合反应,将漆酶共价结合在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上,得到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通过研究漆酶负载量、酶催化反应pH和温度等与酶活力之间的关系,获得酶催化反应的最优条件,即酶负载量为0.44 mg/mg载体,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为50 ~oC,最适pH为3。酶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酶催化活力显着增强,比游离漆酶提高近10倍,是目前已报道固定化漆酶比活力增强最显着的材料;利用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催化氧化丁香醛连氮反应的研究表明,该杂化材料在循环使用10次后,仍能保留初始酶活力的72.5%;在储存60天后,其催化活性仅损失12.7%。经重复使用和长期存储后,该仿生杂化材料仍保持纳米线有序堆积的八面体形貌和高孔隙率微纳米结构,说明杂化材料具有优良的酶催化稳定性和存储稳定性。3.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酶催化活力增强的机制研究: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之所以具有显着增强的酶催化活力,主要受益于铜离子激活效应和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结构特点。在溶液环境中,介观晶体的纳米线表面时刻进行着溶解-重结晶动态平衡。在介观晶体微环境中,存在适当浓度的Cu~+和Cu~(2+)离子,Cu~+离子可以嵌入了漆酶的催化活性中心,Cu~(2+)离子有利于增强酶催化氧化反应中电子传递,Cu~+和Cu~(2+)离子协同增强固定化漆酶活力。在杂化材料中,氧化亚铜纳米线通过有序组装形成四通八达的介孔/大孔结构,将介观晶体内部与外部有效贯通起来,极大地降低了反应溶液中物质传递阻力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物抑制作用,从而实现高效的漆酶催化反应。4.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催化降解氯酚类有害物质的研究:实际应用性能评价中,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可高效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苯酚、间甲酚和肾上腺素这四种有害污染物,分别是游离漆酶降解效率的4.34倍、2.09倍、2.50倍和2.16倍。在自制的连续流微反应器中,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降解废水中2,4-二氯苯酚,首次降解效率高达99.17%,重复使用10次,降解率仍然可以达到74.82%;原位重新进行漆酶固定化,所得新杂化材料继续酶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降解率又可以恢复至96.32%。由此可见,在连续流微反应器中,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表现出巨大的工业实际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文博[2](2019)在《叁维纳米多孔铜/一维氧化亚铜纳米线网络型一体化电极的原位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劣化与低导电率是锂离子电池过渡金属氧化物型负极材料性能衰退的关键问题。构建纳米尺度金属氧化物与叁维纳米结构金属基底的(多重)异质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我们发展了一种灵巧而有效的欠电位氧化(UPO)辅助去合金化策略,即通过对Mn-Cu铸造合金在含氧酸性溶液中-0.2V(SCE)电位下进行电化学去合金化处(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4-20)

许亮亮,邹正,王瑞霖,陈俊玮[3](2019)在《基于科学核心观念建构的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研究——以“多彩氧化亚铜纳米粒子的制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科学核心观念建构下制备多彩氧化亚铜纳米粒子的学生实验。利用葡萄糖还原班氏试剂的方法制备了氧化亚铜纳米粒子,并观察和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粒子的颜色和粒径。整个实验安全、简单、现象明显、试剂用量少。本研究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科学核心观念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杨照青,郝湘平,马振青,王文惠,陈守刚[4](2018)在《氧化石墨烯负载氧化亚铜纳米复合长效抗菌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亚铜是一种高效的无机杀菌剂[1],但是本身具有易团聚和离子释放过快的弊端,为了改进氧化亚铜长效抑菌性能,我们在室温下以聚乙二醇为表面活性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在氧化石墨烯表面还原出氧化亚铜纳米粒子,制备具有长期抗菌活性的氧化石墨烯‐氧化亚铜(r GO‐Cu2O)复合材料。氧化石墨烯为氧化亚铜提供了保护屏障,防止氧化亚铜与外部溶液直接接触反应而过快地浸出铜离子。同时,氧化石墨烯还促进氧化亚铜纳米粒子的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以增强氧化应激反应,并保护氧化亚铜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长时间保持结构完整,从而延长活性氧(ROS)生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氧化亚铜通过静电作用牢固的结合在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从而改善了氧化亚铜的分散性[2,3]。铜离子长效释放,增强的ROS生成能力和优异的分散性使氧化石墨烯‐氧化亚铜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极好的的长效抗菌活性,与单独的氧化亚铜相比,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在30天后分别提高了40%和35%[4]。(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李达[5](2017)在《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亚铜是一种具有较低直接带隙能(~2.17eV)、较高激子结合能(140meV)的P型半导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气体传感、光伏器件、催化、杀菌、一氧化碳氧化和薄膜晶体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近年来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和方法,相较于体相材料,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形貌及其微观结构对性质具有显着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制备具有独特形貌和微观结构的氧化亚铜及其复合纳米结构材料,探讨材料的形成机理、微观结构及其与材料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1.凹面氧化亚铜八面体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的研究我们以硫酸铜、油酸钠为原料,去离子水为溶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和酸刻蚀剂,在60℃水浴条件下合成了凹面氧化亚铜(Cu_20)八面体。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仪器对样品产物的物相、微观结构及形貌等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表征。通过单一实验变量的改变,探究了凹面Cu_2O八面体的生成机理。在已成功合成的Cu_2O纳米材料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气敏性质测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150℃的的工作温度下,Cu_2O对乙醇气氛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和恢复时间较短、循环稳定性和选择性好的特点。氧化亚铜纳米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其表面状态有助于被测气体与氧气在纳米材料表面的吸附-脱附,从而提高其传感性质。2.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的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以氯化铜、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去离子水为溶剂,盐酸羟胺为还原剂,室温条件下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的氧化亚铜(Cu_20/rGO)空心纳米结构。利用不同的仪器对样品产物进行一系列的表征。结果表明,二者的复合可以提高Cu_20空心纳米结构的分散性,同时Cu_20和rGO之间较强的结合力有利于氧化亚铜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提高其应用性能。制备的Cu_20/rGO作为催化剂,研究其催化硼氢化钠还原制备氨基苯酚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rGO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rGO时的催化性能最高,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对氨基苯酚的催化还原反应,Cu_2O/rG0-5%的催化速率常数达到25.2×10-3s-1。研究认为Cu_2O的功函高于rGO促使电子转移到Cu_2O粒子上,使其电子浓度升高,利于对硝基苯酚被还原为对氨基苯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6)

季川[6](2017)在《纳米多孔铜基板上氧化亚铜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在分离、催化和能源领域都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纳米多孔贵金属性能优异,但较高的成本大大限制了它在工业上应用,而纳米多孔铜(NPCu)因其低廉的成本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氧化亚铜(Cu_2O)作为一种典型的P型窄带隙半导体,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较高,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光催化半导体材料。据此,本文展开了以下工作:(1)采用铜辊急冷法制备的Ti-Zr-Cu-Ni-Sn五元非晶合金条带作为前驱体合金,以不同浓度HF溶液为腐蚀液,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化学脱合金化,制备纳米多孔铜。研究发现,随着脱合金化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腐蚀液浓度的提高,纳米多孔铜的孔径和韧带也在增加和粗化,探讨了脱合金法制备纳米多孔铜的机制。(2)以脱合金化制备的纳米多孔铜为基体,将其浸泡在无水乙醇中一段时间。通过XRD、XPS及SEM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发现,在纳米多孔铜的表面生成了长径比较大的Cu_20纳米线,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Cu_2O纳米线增多且粗化。对Cu_2O纳米线的生长机理做了初步探讨。(3)用制得的NPCu@Cu_2O样品对已知浓度的甲基橙和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PCu@Cu_2O在可见光下对甲基橙和亚甲基蓝降解均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并对相关的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鲁王东,孙玉静,倪朋娟,蒋澍,王艺琳[7](2016)在《链状氧化亚铜纳米线的合成及在电催化过氧化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合成了豌豆形氧化亚铜纳米线,将其用作过氧化氢的电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表征其结构和组成。在pH=7.4的缓冲溶液中电催化还原过氧化氢,我们得到了1477μA mM~(-1)cm~(-2)的灵敏度和1.05μM的检出限。(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期刊2016-07-01)

尹继颖[8](2016)在《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2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最为严重的温室气体,但它也同样是地球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工业用途重要的资源,因此CO2的有效转化是能够同时解决缓解温室气体和能源枯竭的方法,其转化有多种形式,其中电化学转化C02,因其可控性、清洁性、易利用性等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于C02的电化学还原的催化剂,铜材料是被广泛研究的材料之一,其催化还原可得到CO及多种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烯等。目前主要的铜材料电极为多晶铜、原位电沉积铜电极、铜涂层扩散电极和纳米铜电极,但铜还原C02较高的过电位以及还原过程中催化剂的失活现象等限制其进一步应用,因此通过修饰铜材料提升铜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成为具有意义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如下:1、采用电沉积-热处理二步法,制备Cu2ONws/Nif,即以泡沫镍作为基底,进行铜沉积,而后进行热处理及表面氧化物还原,制备泡沫镍镀铜电极。将Cu2ONws/Nif应用于C02电化学还原中,发现其可提高电化学还原CO2到CO的选择性,同时表面有纳米线的生成和氧化亚铜的生成,分析认为选择性的提高与纳米线生成和氧化铜亚铜的生成有关。2、将Cu2ONws/Nif, Cu、Cu/Nif和Cuf四种铜材料电极应用于电化学还原CO2中,对其还原产物的电流效率以及电极性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Cu2ONws/Nif其还原得到CO高于其他Cu电极14倍左右,显着提高对CO的选择性。3、将Cu2ONws/Nif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实验表面在电沉积2000s,热处理时间为12 h,热处理温度为500℃时,电极的催化性能最佳,同时此时表面纳米线生长最好,因低温短时的热处理对纳米线的生长不利。因此认为,Cu2ONws/Nif表面纳米线直接影响电极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5-30)

邹伟欣[9](2015)在《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晶面效应在催化消除环境污染物中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消除环境污染物(如机动车尾气催化消除,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碳颗粒催化氧化反应等)大多属于多相催化反应,且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在多相催化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以及可控尺寸和形貌合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纳米材料特性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这将为开发经济实用的环境催化剂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重点研究氧化亚铜(Cu2O)的晶面效应对催化消除环境污染物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采用湿法制备了叁种形貌的氧化亚铜催化剂,分别是十二面体{110},八面体{111}以及立方体{100},通过TEM、XRD、XPS、 N2-physisorption、TPR和in-situ DRIFTS等表征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通过CO催化还原NO的模型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主要考察Cu2O的晶面效应对于催化消除NO的反应性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反应机理。NO+CO反应活性结果表明十二面体Cu2O{110}>八面体Cu2O{111}>立方体Cu2O{100}。有趣地是,活性结果与还原性结果一致,并且,在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观察到金属铜的生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1)in-situ DRIFTS结果说明在此体系中,NO+CO反应遵循氧化还原(Mars van Krevelen)机理,铜物种价态的变化在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NO+CO反应性能与催化剂表面性质,尤其是还原性质密切相关;(2)十二面体氧化亚铜{110}活性最优,主要由于在反应过程中,{110}晶面上原位生成的Cu0/Cu2O界面更有利于反应物NO分子的吸附/解离,这被认为是NO+CO反应的决速步。(二)在第一部分中的研究中,确认了氧化亚铜的表面结构(暴露晶面)在催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本部分中,我们探讨了不同暴露晶面的氧化亚铜(Cu2O)与载体还原性氧化石墨烯(rGO)间的界面结构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湿法将叁种形貌的Cu2O纳米晶原位生长在rGO载体上;然后,通过SEM、TEM、XRD、XPS、N2-physisorption、Photoluminescence、 Raman、FT-IR以及in-situ ESR等技术对其展开了详细地表征;最后,以可见光下催化降解亚甲基蓝作为模型反应比较了叁种复合材料的性能。着重研究了界面效应对于电子转移以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八面体Cu2O{111)-rGO复合材料的最优催化活性,主要由于Cu20{111}表面存在配位不饱和的铜原子,从而导致界面处结合力增强,这有利于光生电子从Cu20表面快速转移到rGO上,使得吸附氧物种可有效地捕获电子,产生大量的超氧自由基,这是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关键因素。(叁)基于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通过调节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对催化反应的性能进行优化。因此,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将二氧化铈(CeO2)负载在不同暴露晶面的氧化亚铜(Cu2O)载体上,考察界面效应对于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首先,制得两种形貌的Cu2O纳米晶,分别是纳米八面体o-Cu2O{111).纳米立方体c-Cu2O(100),以其作为载体,通过光照负载的方法分别得到CeO2/Cu2O{111)和CeO2/Cu2O{100)催化剂。进而运用SEM、TEM、XRD、H2-TPR、UV-Vis DRS、Raman和in-situ DRIFT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通过CO+O2的模型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主要考察Cu2O的晶面效应对CeO2/Cu2O催化氧化CO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CeO2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本身的氧空位浓度、氧化还原性质和晶格氧迁移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催化CO氧化反应的性能;(2)催化剂的性质与铜铈间的界面密切相关,理论模拟结果表明CeO2/o-Cu2O{111}界面由于具有配位不饱和的铜原子,增强了CeO2与载体Cu2O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晶格氧的迁移,提高了氧化还原性,从而具有最优的CO催化氧化的反应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11-01)

许芳,杨明[10](2015)在《以氯化亚铜为前驱体水解制备氧化亚铜纳米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解法以CuCl为前驱体制备Cu2O纳米球,采用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0~5℃下,用空气快速通入反应物溶液,进行水解反应,反应时间3~5min,可制得粒径范围为10~30nm、形状规则、粒径均一的立方结构的Cu2O纳米球。(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5年08期)

氧化亚铜纳米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劣化与低导电率是锂离子电池过渡金属氧化物型负极材料性能衰退的关键问题。构建纳米尺度金属氧化物与叁维纳米结构金属基底的(多重)异质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我们发展了一种灵巧而有效的欠电位氧化(UPO)辅助去合金化策略,即通过对Mn-Cu铸造合金在含氧酸性溶液中-0.2V(SCE)电位下进行电化学去合金化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亚铜纳米线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嘎龙.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催化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刘文博.叁维纳米多孔铜/一维氧化亚铜纳米线网络型一体化电极的原位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C].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3].许亮亮,邹正,王瑞霖,陈俊玮.基于科学核心观念建构的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研究——以“多彩氧化亚铜纳米粒子的制备”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4].杨照青,郝湘平,马振青,王文惠,陈守刚.氧化石墨烯负载氧化亚铜纳米复合长效抗菌材料的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5].李达.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

[6].季川.纳米多孔铜基板上氧化亚铜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鲁王东,孙玉静,倪朋娟,蒋澍,王艺琳.链状氧化亚铜纳米线的合成及在电催化过氧化氢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2016

[8].尹继颖.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9].邹伟欣.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晶面效应在催化消除环境污染物中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5

[10].许芳,杨明.以氯化亚铜为前驱体水解制备氧化亚铜纳米球[J].化学世界.2015

标签:;  ;  ;  ;  

氧化亚铜纳米线论文-李嘎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