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元素论文-徐虹

杂元素论文-徐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元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复合材料,二氧化钛

杂元素论文文献综述

徐虹[1](2018)在《TiO_2/杂元素掺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的开发,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设备,得到广泛关注。二氧化钛负极材料因结构稳定,良好的储锂、钠性和含量丰富等优点得到广泛研究,但也存在电导率低,理论比容量不高等问题。杂元素掺杂碳材料不但可以增加材料的电导率,而且由于杂元素的掺杂,产生外部缺陷,增强离子和电子的传输动力学。因此,本文采用含杂元素的导电高分子碳化后的材料为杂元素掺杂碳源,将其与TiO_2复合,得到TiO_2/杂元素掺杂碳复合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采用聚吡咯(PPy)为氮掺杂碳源,经原位聚合法,将聚吡咯均匀涂覆于醇钛(TG)前驱体表面,经过高温煅烧后,得到氮掺杂TiO_2包覆氮掺杂碳(NTiO_2@NC)复合材料,N元素不但掺杂于碳壳中,而且在TiO_2中也能发现N元素的存在。NTiO_2@NC复合材料展现出优异的锂离子电池电性能,在高电流密度2000 mA g~(-1)和5000 mA g~(-1)的情况下循环2000次后的容量分别为343.4 mAh g~(-1)(2000 mA g~(-1))和232.7 mAh g~(-1)(5000 mA g~(-1)),优于纯TiO_2(在5000 mA g~(-1)下容量为87.5 mAh g~(-1))。(2)聚噻吩(PTh)为硫掺杂碳源,通过简单的原位聚合、高温煅烧,得到硫掺杂TiO_2包覆硫掺杂碳(STiO_2@SC)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分别应用到锂、钠离子电池中,表现出优良的电性能。当STiO_2@SC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电流密度5000 mA g~(-1)下复合材料循环200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在215.3 mAh g~(-1),具有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当STiO_2@SC复合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电流密度为1000 mA g~(-1)时,复合材料循环2000次后可逆容量仍高达121.2 mAh g~(-1),库仑效率为~100%。(3)聚吲哚(PIn)为氮掺杂碳源,经碳化后得到NTiO_2@NC(PIn)复合材料。当其用在钠离子电池中,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NTiO_2@NC(PIn)复合材料,容量保持在220 mAh g~(-1)左右,库伦效率保持在98%以上,说明氮共掺杂TiO_2和碳不仅能提高锂离子电池电性能,对钠离子电池的电性能也有所提高。(4)采用银(Ag)颗粒提高材料的电导率,通过还原银氨离子,将Ag颗粒均匀的涂覆在TG前驱体表面,经煅烧后,得到TiO_2@Ag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用作钠离子负极材料,在高电流密度1000 mA g~(-1)下,经过活化过程,循环1800次之后,可逆容量仍保持在121 mAh g~(-1),而纯的可逆容量仅为62.5 mAh g~(-1),可以得出结论TiO_2@Ag复合材料可以提高钠离子电池电性能。(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8)

张浩[2](2014)在《单壁碳纳米管与杂元素掺杂碳纳米纤维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简单工作原理,以及高倍率性能等特点的储能元件,超级电容器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一直在于选取一种合适的基体材料,而碳材料是首选。然而,用碳材料制备的电容器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倍率性能不够好和相比传统电池等储能元件能量密度较低,诸多问题都限制了碳材料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提高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以及引入杂原子活化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碳基材料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为制备同时具有高容量与高倍率性能的超级电容器,本实验将不同含量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分别与选取固定含量的两种不同杂元素,以共掺加的方式加入聚丙烯腈基体的碳纳米纤维前驱体中,制备了两种单壁碳纳米管/杂元素复合纤维,然后采用静电纺丝,预氧化热处理以及碳化的方法将材料成型并组装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实验先通过使用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探讨了不同的碳化温度、不同的SWCNTs含量对于纤维形貌和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随后通过引入固定含量杂原子对材料进行活化的方法,研究了磷和硼元素对于不同含量SWCNTs掺杂碳纳米纤维材料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纯SWCNTs掺杂的碳纳米纤维电容器电极材料中,以800℃碳化且含有10wt%SWCNTs的碳纳米纤维所制备的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最好,其容量在0.5Ag1可达125Fg-1,在30Ag-1可达70Fg-1。在使用了磷酸和硼酸活化的碳纳米纤维中,含有10vt%SWCNTs,20wt%磷酸活化碳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最高,其容量在0.5Ag-1可达234Fg-1,在30Ag-1可达176Fg-1。含有10wt%SWCNTs的20wt%硼酸活化碳纳米纤维性能较次,其容量在0.5Ag-’可达148.9Fg1,在30Ag-1可达91Fg-1。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单壁碳纳米管的掺杂使得碳纳米纤维材料导电率的提高,以及磷元素与硼元素对电极材料的活化所产生的赝电容。(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4-06-03)

闻守斌[3](2009)在《稠油就地脱除杂元素机理研究及其先导性现场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的高粘度特性是稠油分子结构体系中硫、氮、氧、金属等杂元素与芳环结构、烷基侧链之间物理/化学作用的反映。因此,杂元素与稠环化合物含量高是稠油粘度高、开采、集输和加工困难的内在根本原因。本文针对辽河稠油就地脱除杂元素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其应用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在注蒸汽热采条件下,利用化学手段,就地脱除稠油中部分杂元素,使稠油在地层内改质降粘,从而提高稠油的采收率及其开采价值。在脱除稠油中杂元素之前,通过催化水热裂解反应,破坏和拆分稠油大分子结构,使部分含杂原子的官能团暴露于大分子的边缘,有利于脱除杂元素反应的进行。因此,本文将气相催化剂应用于稠油井下水热裂解反应,可解决液相催化剂在热采井下与原油接触不充分导致催化效率低的难题。在无搅拌条件下,应用气相催化剂处理后,稠油的降粘率、分子量以及组成与结构变化等指标均达到常用液相催化剂的水平。分析了热采井下稠油的催化氧化脱硫反应机理,探讨了油层中硫化氢的来源,提出了湿法氧化脱硫的技术思路:稠油中硫元素脱除后,以SO_4~(2-)形态存在于水相中,而不是以有毒性和腐蚀性的“H_2S”形态存在。优化了催化氧化脱硫体系配方,研究确定了适宜的脱硫反应条件,使稠油脱硫率达到49.4%。辽河稠油中的含氧化合物以羧酸类居多,稠油中的氧元素可通过催化脱羧反应以“CO2”形式被脱除。实验证明,油藏矿物对脱羧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向油藏矿物中引入金属离子可使其催化活性得到增强。脱羧反应可导致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减少和黏度降低。分析了稠油中羧酸类化合物的脱羧反应途径,通过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得到了稠油中含氧化合物脱羧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数据。分析了辽河稠油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赋存形态,提出了螯合法和吸附法脱除稠油中非卟啉类金属的原理,研制出脱金属剂PMAS,并研究了超细煤粉制备工艺。以辽河油田超稠油为处理对象,以钙、铁、镍叁种金属的脱除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了脱金属试验,优化了脱金属工艺条件,取得了明显的脱金属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了“就地脱除稠油中杂元素”改质降粘技术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中的应用。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表明:稠油经脱除杂元素处理后,杂元素含量、粘度、平均分子量和胶质沥青质含量明显降低,而饱和烃与芳香烃含量增加;每口井的试验周期稠油产量比上周期增加了81.2~226.1t (未考虑周期递减率),现场试验实现了稠油改质、降粘和增产的预期目标。本文的上述各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解决或缓解稠油中杂元素含量高引起的稠油开采、集输和加工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9-07-26)

吴军,刘秀芳,徐汉生[4](1996)在《杂元素冠醚研究(ⅪⅤ)──含羟基硒杂冠醚及其钯配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用硼氢化钾将4-羟基-1,2-二硒杂环戊烷开环成双硒负离子,然后和二卤化物或二醇的二对甲苯磺酸酯组合关环,得到7个含羟基的二硒杂冠醚和4个含羟基的四硒杂冠醚,同时合成了2个钯配合物,并讨论了其配位特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6年07期)

李卫平,龚淑玲,刘秀芳,卢雪然,徐汉生[5](1996)在《杂元素冠醚研究(Ⅻ)──氧、硫、硒和碲杂冠醚的液膜迁移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碲杂冠醚(TeB15C5)对Na+、K+、Ag+和Pb2+的液膜迁移能力,并与相应的全氧冠醚(B15C5)、硫杂冠醚(SB15C5)和硒杂冠醚(SeB15C5)作了比较;同时以SeB15C5对K+的迁移为例考察了冠醚浓度和盐浓度对迁移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eB15C5对Na+、K+和Pb2+的迁移能力比SB15C5和SeB15C5强,但对Ag+的迁移速率比后两者慢;SeB15C5对Ag+的迁移速度比SB15C5快,两者对Ag+的选择性都相当高,可以用来分离和回收银等贵重金属。(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李卫平,吴军,刘秀芳,徐汉生[6](1995)在《杂元素冠醚研究(Ⅺ)──邻苯二硒型硒杂冠醚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聚邻二硒代苯被硼氢化钾还原成双硒负离子后与二卤代物缩合关环,得到7个邻苯二硒型硒杂冠醚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MS、IR和~1H NMR证实。(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5年10期)

李卫平,刘秀芳,徐汉生[7](1994)在《杂元素冠醚研究 Ⅶ.多硒杂冠醚及其钯配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1,2-二硒杂环戊烷被硼氢化钠还原成双硒负离子,然后和二醇的二对甲苯磺酸酯或二氯化物缩合成环,得到六个二硒杂冠醚(2a、3a、4a、5a、6a、7a)和七个四硒杂冠醚(2b、3b、4b、5b、6b、7b、8b).同时,通过5a、5b与二氯化钯反应,合成了两个钯配合物,并讨论了其配位特征.(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94年11期)

李卫平,刘秀芳,卢雪然,徐汉生[8](1994)在《杂元素冠醚研究 Ⅷ.10─硫杂苯并-15-冠-5铂配合物催化硅氢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双(2-羟基乙基)硫酸与1,2一双(2’-对甲苯磺酞氧基乙氧基)苯缩合闭环,得到10-硫杂苯并-15-冠-5,后者再与氯亚铂酸钾反应得到标题配合物;同时研究了该配合物对烯烃与叁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特性,并与硒、碲的类似配合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配合物是烯烃硅氢化反应的高效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李卫平,刘秀芳,卢雪然,徐汉生[9](1994)在《杂元素冠醚的研究(Ⅵ)──7,11-二硒杂苯并-13-冠-4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硅氢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7,11-二硒杂苯并-13-冠-4及其铂配合物,并从底物的性质、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化学气氛四个方面考察了该配合物对烯烃与叁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特性。与单硒杂冠醚配合物相比,该配合物对某些烯烃的催化活性较高,但催化反应需要的温度也较高.(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4年07期)

Powell,W,H,黄维垣,计福宝[10](1984)在《含杂元素单环化合物Hantzsch-Widman命名系统修订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1887,1888年Hantzsch和Widman各自分别创立了含氮五、六员单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系统。之后,许多学者补充修订了该系统,直到1957年IUPAC有机化学命名委员会编纂了Hantzsch-Widman系统的修订版作为有机化学命名规则的一部分。后来,单杂环化合物又有了发展,1979年IUPAC决定修订1957年版单杂环命名规则,并提出了单杂环命名的暂定规则。最近,IUPAC有机化学命名委员会综合各方对暂定规则的意见,提出单杂环Hantzsch-Widman命名系统的推荐规则,其要点如下: 1.含氮叁员杂环和含氮饱和四、五员杂环词尾命名照旧,废除六员杂环的原词尾(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1984年02期)

杂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简单工作原理,以及高倍率性能等特点的储能元件,超级电容器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一直在于选取一种合适的基体材料,而碳材料是首选。然而,用碳材料制备的电容器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倍率性能不够好和相比传统电池等储能元件能量密度较低,诸多问题都限制了碳材料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提高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以及引入杂原子活化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碳基材料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为制备同时具有高容量与高倍率性能的超级电容器,本实验将不同含量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分别与选取固定含量的两种不同杂元素,以共掺加的方式加入聚丙烯腈基体的碳纳米纤维前驱体中,制备了两种单壁碳纳米管/杂元素复合纤维,然后采用静电纺丝,预氧化热处理以及碳化的方法将材料成型并组装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实验先通过使用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探讨了不同的碳化温度、不同的SWCNTs含量对于纤维形貌和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随后通过引入固定含量杂原子对材料进行活化的方法,研究了磷和硼元素对于不同含量SWCNTs掺杂碳纳米纤维材料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纯SWCNTs掺杂的碳纳米纤维电容器电极材料中,以800℃碳化且含有10wt%SWCNTs的碳纳米纤维所制备的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最好,其容量在0.5Ag1可达125Fg-1,在30Ag-1可达70Fg-1。在使用了磷酸和硼酸活化的碳纳米纤维中,含有10vt%SWCNTs,20wt%磷酸活化碳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最高,其容量在0.5Ag-1可达234Fg-1,在30Ag-1可达176Fg-1。含有10wt%SWCNTs的20wt%硼酸活化碳纳米纤维性能较次,其容量在0.5Ag-’可达148.9Fg1,在30Ag-1可达91Fg-1。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单壁碳纳米管的掺杂使得碳纳米纤维材料导电率的提高,以及磷元素与硼元素对电极材料的活化所产生的赝电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元素论文参考文献

[1].徐虹.TiO_2/杂元素掺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8

[2].张浩.单壁碳纳米管与杂元素掺杂碳纳米纤维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制备及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4

[3].闻守斌.稠油就地脱除杂元素机理研究及其先导性现场试验[D].大庆石油学院.2009

[4].吴军,刘秀芳,徐汉生.杂元素冠醚研究(ⅪⅤ)──含羟基硒杂冠醚及其钯配合物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

[5].李卫平,龚淑玲,刘秀芳,卢雪然,徐汉生.杂元素冠醚研究(Ⅻ)──氧、硫、硒和碲杂冠醚的液膜迁移性能比较[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

[6].李卫平,吴军,刘秀芳,徐汉生.杂元素冠醚研究(Ⅺ)──邻苯二硒型硒杂冠醚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

[7].李卫平,刘秀芳,徐汉生.杂元素冠醚研究Ⅶ.多硒杂冠醚及其钯配合物的合成[J].化学学报.1994

[8].李卫平,刘秀芳,卢雪然,徐汉生.杂元素冠醚研究 Ⅷ.10─硫杂苯并-15-冠-5铂配合物催化硅氢化反应的研究[J].催化学报.1994

[9].李卫平,刘秀芳,卢雪然,徐汉生.杂元素冠醚的研究(Ⅵ)──7,11-二硒杂苯并-13-冠-4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硅氢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

[10].Powell,W,H,黄维垣,计福宝.含杂元素单环化合物Hantzsch-Widman命名系统修订规则[J].有机化学.1984

标签:;  ;  ;  ;  

杂元素论文-徐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