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园城市,滨水绿地,绿色发展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夏季[1](2019)在《公园城市思想下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探索——以南京V-park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V-park公园设计为例,深入探讨公园城市思想下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新思路,从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活动引导和文化挖掘等多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5期)
黄璇[2](2019)在《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漳州市江滨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绿地景观设计应紧密围绕"水"的特性,使其得到更大的延伸及发展。江滨公园在景观建设中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及历史名人等地方文化特色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以保持城市文化的连续性与地域性,并通过绿化树种的搭配和绿道将原本相对封闭、独立的城区绿地开放出来,增加空间绿量,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生态,保留并体现出这一自然景观带最美的一面,提升公园的景观品质和环境质量。(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梁雪峰,吴美波[3](2018)在《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调节城市生态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游憩、娱乐的重要场所,对城市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齐齐哈尔市沿江景观设计为例,根据场地的现有情况,探讨如何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景观完美融合,创造出彰显城市特点的滨水绿地景观,为今后的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欧阳君林[4](2017)在《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意境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重视。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低碳环保型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和地区进行文明城市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有些城市在滨水绿地景观意境的营造上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要么刻意营造滨水绿地景观意境使其缺乏自然美感,要么就是过度追求意境而忽略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实用性。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意境营造方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7年35期)
刘斐,李萌迪[5](2017)在《城市滨河绿地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至今,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已经全面展开。《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提出了:"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指导思想。论文针对滨河绿地景观项目类型,对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手法和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设计与研究,并希望能借此超越单纯的技术与功能目的,探索出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多样化设计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7年23期)
王若冰[6](2017)在《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便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进行探讨,阐述了生态理念下的规划设计构思,明确了基于生态理念的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设计内容,以期能够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参考。(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7年29期)
赵朋[7](2017)在《城市带状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设计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聊城市湖南路带状滨水绿地为依托,对带状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相关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带状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对长、短轴植物景观控制、滨水景观的营造以及在绿地中通过植物配置形成引风廊道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完成了湖南路带状绿地(昌润路—京九铁路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带状绿地、滨水绿地和带状绿地的植物设计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带状绿地的概念、分类、功能,滨水绿地的分类、景观构成,带状绿地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景观元素类型、空间构成、层次性等基础理论。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湖南路带状滨水绿地的特征,总结得出带状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论。在带状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加强长轴方向整体性、连续性,短轴方向的层次性和围合感,滨水植物景观的透水性。对美国的“水牛步道”和聊城市徒骇河绿地城区段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水牛公园提出植物廊道的建设,徒骇河城区段植物设计提出了“层林、绿毯、花境、芦荻荡影”等设计理念,这些案例对湖南路带状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湖南路带状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并从长短轴控制、观水景、城市引风等方面进行了解析。带状滨水绿地是近些年城市公园绿地植物规划设计的重要领域之一,希望湖南路滨水带状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若干问题研究能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7-06-01)
林静娴[8](2017)在《融合理念下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景观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的开发营造正处于热潮之中,其空间的开发建设具有很多优点,如保护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承载地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形象、带动经济发展等等。而与我国传统的分区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对比,景观格局与设计维度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滨水空间要素所属的科学范畴缺乏沟通交互,政府当局利益分解,建设环节紧缩,景观建设寻求速度,造成国内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规划给类矛盾凸显,更难带来综合效益。迫切需要更先进的要素融合的设计理念引入,克服滨水开发和景观建设存在的种种困难。文章结构遵从“认识——方法——实践”的纵向逻辑开展,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认识研究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回顾了滨水区发展的历史,梳理了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了解了主要对象和相关概念,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新思路的提出通过对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的景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详细分析研究上,就目前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提出滨水绿地空间问题;分析出融合理念指导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规划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生态融合、业态融合、文态融合、形态融合四个方面发展主要内容,系统地概述融合理念指导下的系统功能,将认识论部分进行升华。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介绍,以以人为本、坚持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尊重继承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防洪的安全为指导原则,统筹考虑。给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的系统规划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后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理论知识的完善,以及其主要构成进行基础的筹备。(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综合以上的基础研究,将融合理念以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视为准绳,结合融合方法策略,最终充分的结合安徽固镇叁八河东岸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将融合理论切实的落实到案例的规划设计中去,实现从认识到具体方法再到最终实践的整个过程。(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崔健[9](2017)在《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是城市中具有线性特征的景观类型,其景观的设计建设为游客在城市滨水绿地内的游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由于其自身长度的问题,在设计不合理时往往建造成完整性不足的景观,因此对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并找出其设计建设的合理方法十分重要,也有助于城市滨水区域整体景观的营造设计。近年来,随着自行车产业与自行车运动的兴起,社会对于骑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开始修建自行车道,但是对于城市滨水绿地内的自行车道景观的针对性设计指导理论却相对缺乏,本文将以对骑行者在滨水区域内骑行感受要点的分析为立足点,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总结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等。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以及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国内外有关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汇总并界定和分析了相关概念。其次,通过案例分析,以骑行者的感受为依据,运用向内向外的新型景观思维逻辑,具体分析并总结了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设计的原则、滨水绿地自行车道的类型、滨水绿地自行车道线路的选择与线性变化形式的要点、植物景观的配置形式、与周围其他景观要素关系的处理方法、景观节点的序列以及整体景观氛围的营造,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最后,通过项目实践,以分析总结的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设计理论对广西东兰县红水河滨河自行车道景观的设计建设进行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从侧面充实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李清亚[10](2016)在《浅谈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微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规划城市滨河绿地景观,提出切实有效的设计手法,需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针对城市滨河绿地这一特殊场地特性,在规划设计上要合理控制场地,特别在对微观细节的处理中,在遵循宏观规划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具有针对性及代表性的微观设计元素,打造特色景观。(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6年13期)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滨水区绿地景观设计应紧密围绕"水"的特性,使其得到更大的延伸及发展。江滨公园在景观建设中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及历史名人等地方文化特色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以保持城市文化的连续性与地域性,并通过绿化树种的搭配和绿道将原本相对封闭、独立的城区绿地开放出来,增加空间绿量,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生态,保留并体现出这一自然景观带最美的一面,提升公园的景观品质和环境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夏季.公园城市思想下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探索——以南京V-park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9
[2].黄璇.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漳州市江滨公园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9
[3].梁雪峰,吴美波.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
[4].欧阳君林.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意境营造[J].居舍.2017
[5].刘斐,李萌迪.城市滨河绿地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6].王若冰.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居舍.2017
[7].赵朋.城市带状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聊城大学.2017
[8].林静娴.融合理念下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景观规划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9].崔健.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10].李清亚.浅谈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微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