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退化驱动力论文-申格

生态退化驱动力论文-申格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退化驱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地退化,驱动力,遥感,若尔盖高原

生态退化驱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申格[1](2017)在《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退化遥感监测及其驱动力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若尔盖高原湿地是中国第一大高原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炭沼泽,对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与补给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甚至丧失,湿地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对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若尔盖高原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数据,利用面向对象方法自动提取了2000-2015年研究区湿地信息。从面积变化、结构变化、功能变化叁个方面,对2000-2015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退化过程进行了遥感监测。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基于湿地面积变化率、景观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植被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等五个指标的湿地退化综合指数,从研究区、县和重点乡镇叁个层次对湿地退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合研究区耕地面积、人口、牲畜量、GDP等社会经济数据和年降水量、温度、风速等自然因素数据,综合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确定驱动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中,30和60分别为本研究的最优分割尺度和合并尺度,利用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精度高于K邻近法,总体精度达到93.1%,Kappa系数为88.9%。草地为研究区内第一大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林地和湿地,平均占地面积比分别为70%、16.8%、9%。(2)面积变化上,与1990S湿地面积相比,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在2000-2015年都是减少的;四县四个阶段中出现湿地面积变化率为负值的频率达到87.5%;18个乡镇中出现湿地面积变化率为负值的频率则为85%。2010年湿地减少现象最为严重,湿地平均变化率为-35.8%;空间尺度上,红原县湿地面积变化率平均值最小,为-37.8%。(3)结构变化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优选出分维数、景观破碎度两个指标作为描述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变化的指标。时间变化上,不同层次景观分维数变化趋势相同,2000年分维数偏小,2005年和2010年分维数基本持平,分维数增加,受干扰程度缓解,2015年产生低值,干扰程度加剧;若尔盖县和红原县的分维数要小于同期的玛曲县和阿坝县。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趋势和景观分维数近似。从结构变化层次上,若尔盖高原湿地在2000-2015年都受到不同程度人为的干扰。(4)功能变化上,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内东北部湿地产草量单产通常要高于南部地区,高产量主要集中在若尔盖县和玛曲县部分区域。2000年表现为低值,2005年和2010年基本持平,好于2000年,2015年则降低,植被状况变差。研究区内湿地植被覆盖度情况表现平稳,没有出现恶化现象的特殊年份。从功能变化层次上,并不能明显的表现出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的变化情况。(5)从整个研究区来看,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阶段湿地退化等级分别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轻度退化,2005年湿地退化最为严重。四县中湿地退化表现为不同的发展趋势。若尔盖县湿地退化表现为“明显逆转”,玛曲县湿地退化则是“严重发展”。红原县湿地退化表现为由“严重发展”到“逆转”的过度趋势,阿坝县则是由“严重发展”变化到“明显逆转”,变化显着,变化拐点都为2010年。从18个重点乡镇来看,2000-2015年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发生由东北部向西南方向发展的变化过程。(6)人口和牲畜量增加为湿地退化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自然因素中,风速变化和年降水量对湿地退化贡献率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陈忞忞[2](2014)在《黄旗海湿地生态退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并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湿地退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交界地带,环境敏感,生态脆弱。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天然湿地资源遭受了极大破坏,湿地退化严重。构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分析框架,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及其驱动力,能为生态脆弱区湿地生态退化研究及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黄旗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现代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MSS/TM/ETM+解译黄旗海从1976年至2011年的湖泊面积变化,同时搜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定量描述全新世以来黄旗海面积历史演变情况,以揭示黄旗海湖泊面积在长短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其次,以6期(1976、1987、1993、1999、2006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定量描述黄旗海流域1976-2010年间不同湿地类型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动态变化,同时分析流域的景观格局动态。最后,从流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对黄旗海流域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探求黄旗海湿地退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黄旗海1976年面积为67.6km2,2006年仅有16.2km2,相当于1976年时的24%。自2008年起,黄旗海己完全处于干涸状态。②1976-2010年间黄旗海流域景观形状变得复杂,连接度降低,异质性程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湿地面积从193.5km2减为52.9km2,减少了73%。③1999年之前黄旗海湿地面积主要受气候条件控制,气温为主导因子;1999年之后人类活动是黄旗海湿地退化的关键驱动力,主要表现为用水量激增使地表水资源耗尽、地下水过度开采,湿地因失去水源而退化。黄旗海流域存在垦荒造田、超载过牧、过量开采地下水及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应从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入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及有效利用与保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湿地资源。(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孟伟庆,王中良,汲奕君[3](2013)在《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驱动力的模型构建——以天津地区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评述目前关于湿地退化机制和驱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天津地区湿地为例,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了湿地退化过程中各结构组分与生态功能的关系。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其退化机制与驱动力分析应该首先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的因素,以及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影响,确定了湿地退化的驱动力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驱动力模型,对影响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天津湿地生态恢复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3年03期)

王华伟,高鹏,吕圣桥,丁福俊,王亮[4](2011)在《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生态退化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东北漫岗丘陵水土流失类型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为该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1998年、2003年和2008年叁期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数据以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退化的驱动力因子排序为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人均经济林面积>人口密度>人均粮食产量>地面坡度>年均降水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产值,其中,体现农业结构状况的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和人均经济林面积等社会经济因子,对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载放牧、土地资源的过渡开发等社会经济因子(人为因素)是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因素,而作为自然环境因子的地面坡度是发生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王广磊[5](2010)在《淮河流域伏牛山区生态脆弱度和退化驱动力格局与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退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众多环境问题中的突出一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退化问题十分严重。中国是全球生态环境退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淮河流域伏牛山区特殊的气候和众多人口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强烈扰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该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少地方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为了更好的了解该区生态环境现状和退化原因,本实验尝试在GIS辅助下研究该区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水土流失现状和动态特征,然后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建立淮河流域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定量评价,并在同一指标体系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影响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希望通过本次本研究能够为加快本地区的生态退化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斑块面积及比例呈现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的景观结构特征。1987、1997、2007叁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都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变化十分微小。(2)对该区水土流失特征研究表明:土壤侵蚀面积达5798.65 km2,占总面积的34.37%。轻度和中度侵蚀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以上,达到总侵蚀面积的95%。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区域水土保持总体状况是东部好于西部,中部略好于南部和北部地区。研究区近20年内水土流失面积整体变化不大,但是从不同侵蚀强度看,变化较为明显: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再减少,中度水土流失面积的变化趋势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强烈和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也表现为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3)生态脆弱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研究区大部分地区脆弱度为中度以上脆弱。从空间上看,研究区东部脆弱度比西部要高,南部脆弱度要比中部和北部高;从时间上看,叁期脆弱度走势呈“V”字形,1997年生态脆弱度较1987年有所下降,而2007年生态脆弱度又较1997年有明显增高的趋势。(4)对该区生态退化驱动力的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伏牛山区生态退化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土地垦殖利用和侵蚀状况、土壤和近地表覆被物状况、气候状况、人口承载和产业结构水平状况、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和文化素质状况。(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陈燕[6](2009)在《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生态退化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河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在全球环境、气候条件变化的大背景下,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来水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天然植被大面积衰败和死亡,荒漠化扩张,生态系统退化。塔里木河下游由此成为新疆乃至我国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地区之一,其生态恶化问题也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热点地区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关注。国家把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列入“十五”规划;新疆人民政府多次实施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工程,挽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世界银行也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给予巨额贷款支持。就整个流域而言,“绿色走廊”(指由卡拉至台特玛湖段沿河两岸所发育的廊道式植被)的退化最为严重,因此,深入研究塔里木河下游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并寻求恢复与重建对策,是当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而正确揭示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源、驱动力及其退化机理,是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也为塔里木河下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塔里木河下游的实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状况与退化机制;综合定性、定量的分析了研究区生态退化驱动力,并以恰拉水文站地表径流变化作为分析对象,运用SPSS软件包,选取了若干社会经济因子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此来反映各驱动力对研究区生态退化的影响程度,并计算了各驱动力的贡献率;另外,根据分析过程及结果提出了一些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通过本项研究,得出以下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及结论:(1)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是系统退化的内因,外在干扰则是其退化发生的外在驱动力,系统退化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2)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减少并不是气候环境因素变化所致,外在干扰因素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尤其是人类各项经济活动造成下游来水量减少才是导致研究区生态恶化的最根本原因。(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造成研究区来水量减少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将这些影响因子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即人口因素、农业活动以及与绿洲开发规模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因素;第二类是科技发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即区域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属社会因素。计算其各自对研究区来水量减少的贡献率得出:第一类即人类活动因素为85.3%,第二类即社会因素为14.7%,继而说明造成研究区生态退化的主要外在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因素。(4)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节水农业措施;实行天然林草植被封育;控制人口数量,加大宣传,提高各名族群众环保意识。(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9-05-22)

李新宇,唐海萍[7](2004)在《科尔沁沙地干草原退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对于科尔沁沙地草原退化机理的研究报道很多,但迄今为止,针对于西辽河平原灌区两侧这一特殊地带的科尔沁沙地干草原退化机理的定量研究很少。本文在对该地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及2002年的遥感影像进行精分类的基础上,对过去几十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及草原退化沙化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统计。结合气象、水文及社会经济数据对引起该地区生存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探讨了农牧交错带内科尔沁沙地干草原段8个气象观测点从1961年到2000年的气候要素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并采用功率谱的间接计算方法分析了降水量、温度、风速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得出气温年际变化具有9 a、4.4 a明显的周期规律;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有较明显的8~10 a、4.4~4.7 a的周期性规律。结合风向、西辽河流域水文数据等对引起研究区草原退化沙化的自然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几十年来研究区内人口、载畜量和经济改革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如水文循环、物质循环;C储量及物种多样性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结合植被调查数据,利用STELLA软件对引起草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等四方面的关系逐级进行模拟讨论。最后得出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及对比生产实践中对该系统的补偿价值的关系。研究结果为确定研究区合理的农牧比例,充分发挥半农半牧区特有的自然经济特点提供定量依据。(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8-01)

刘影,彭薇[8](2003)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湿地退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指出围垦、污染及酷渔滥捕等是引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10期)

生态退化驱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并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湿地退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交界地带,环境敏感,生态脆弱。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天然湿地资源遭受了极大破坏,湿地退化严重。构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分析框架,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及其驱动力,能为生态脆弱区湿地生态退化研究及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黄旗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现代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MSS/TM/ETM+解译黄旗海从1976年至2011年的湖泊面积变化,同时搜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定量描述全新世以来黄旗海面积历史演变情况,以揭示黄旗海湖泊面积在长短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其次,以6期(1976、1987、1993、1999、2006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定量描述黄旗海流域1976-2010年间不同湿地类型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动态变化,同时分析流域的景观格局动态。最后,从流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对黄旗海流域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探求黄旗海湿地退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黄旗海1976年面积为67.6km2,2006年仅有16.2km2,相当于1976年时的24%。自2008年起,黄旗海己完全处于干涸状态。②1976-2010年间黄旗海流域景观形状变得复杂,连接度降低,异质性程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湿地面积从193.5km2减为52.9km2,减少了73%。③1999年之前黄旗海湿地面积主要受气候条件控制,气温为主导因子;1999年之后人类活动是黄旗海湿地退化的关键驱动力,主要表现为用水量激增使地表水资源耗尽、地下水过度开采,湿地因失去水源而退化。黄旗海流域存在垦荒造田、超载过牧、过量开采地下水及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应从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入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及有效利用与保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湿地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退化驱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申格.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退化遥感监测及其驱动力定量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陈忞忞.黄旗海湿地生态退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4

[3].孟伟庆,王中良,汲奕君.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驱动力的模型构建——以天津地区湿地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

[4].王华伟,高鹏,吕圣桥,丁福俊,王亮.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生态退化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

[5].王广磊.淮河流域伏牛山区生态脆弱度和退化驱动力格局与动态[D].河南农业大学.2010

[6].陈燕.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生态退化驱动力分析[D].新疆大学.2009

[7].李新宇,唐海萍.科尔沁沙地干草原退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C].“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8].刘影,彭薇.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

标签:;  ;  ;  ;  

生态退化驱动力论文-申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