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率计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页岩气,纳米孔隙,渗透率模型,综述
渗透率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常小龙,向祖平,唐欢,陈中华,丁洋洋[1](2019)在《页岩纳米孔隙渗透率计算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分析了目前克氏传统修正模型、滑脱现代修正模型、线性迭加模型、加权迭加模型和混合迭加模型等10余种页岩纳米孔隙渗透率计算模型。其中,滑脱修正模型计算简单,但部分参数由实验测定,实用性较差。视渗透率模型各种渗流机理的加权系数取值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混合迭加模型更符合储层渗透率实际情况,但仍存在考虑影响因素和流动机理不全面的问题。实际页岩纳米孔隙渗透率计算模型应结合储层实际特征,考虑吸附气、孔隙壁面非均质性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7期)
张新亮[2](2019)在《基于物质守恒原理的油藏渗透率时变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藏渗透率变化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密闭取心方法和测井解释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只能代表油藏局部渗透率变化情况,无法给出代表整个油藏的渗透率变化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质守恒原理计算油藏渗透率及其变化率的方法:首先依据渗透率变化与喉道半径关系式,建立油藏开发任意时间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和喉道半径关系的时变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油藏采出水总悬浮物的体积基本上与喉道体积增加值相等的原则,建立油藏在任意时间喉道半径与原始喉道半径的关系;最后根据时变模型计算油藏渗透率及变化率。利用这种方法,统计了大庆X区块1998~2015年的年产水量和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计算了不同时间的喉道半径比,计算结果与实验室恒速压汞方法获得的结果高度相符。该方法解决了油藏渗透率测量周期长、监测局限性、费用高的难题,能够高效、快捷地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参数和指导。(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翟上奇,雷源,孙广义,张言辉,常会江[3](2019)在《基于油水相指数时变的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稳态实验法获取的相对渗透率数据点主要集中在高含水饱和度处,水驱前缘数据点较少,直接应用到中轻质油田生产动态分析及数模拟合中易导致早期开发规律难以准确认识,不能完整反应整个开发历程。利用广适水驱曲线进行中低含水期含水饱和度计算,并将传统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改进,创新性提出基于油水相指数时变的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实现低含水期相对渗透率数据加密。结果证明,该方法与稳态实验法测得数据吻合度较高,能够反应低含水期渗流规律,对于中轻质油田相对渗透率的获取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与石油》期刊2019年04期)
王蜜蕾[4](2019)在《利用甲烷吸附动态过程数据计算含水页岩渗透率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页岩极其致密且孔隙结构复杂,其渗透性能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渗透率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有很多,且页岩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初始含水率,因此,对于含水页岩渗透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取自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的页岩样品进行分析,在考虑甲烷吸附的情况下,计算并对比干湿页岩样品、以及不同含水率的含水样品之间渗透率的差异。在进行页岩的渗透性能研究之前,先测量岩石样品的基础属性,包括矿物成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孔径分布等。在此基础上,将样品制成直径为0.25毫米的颗粒状,选取其中叁组样品在相对湿度分别为65%、85%、95%,温度为25℃的条件下进行润湿处理,随后对干燥及含水页岩进行甲烷吸附实验,实验温度控制在40℃,压力范围为0-10 MPa。最后,根据甲烷吸附实验趋向平衡过程的动态数据,分别计算出各个干燥样品及不同含水率样品的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样品润湿后,其甲烷吸附能力平均下降了48.88%,且含水样品等温吸附曲线的变化趋势比干样品更为平缓;干样品的甲烷吸附速率θ与渗透率随实验压力变化的曲线都呈现相似的“w”形,且变化趋势具有“先同后异”的节点,在节点前渗透率和吸附速率所代表的都是样品小孔隙的特征,节点后则代表的是相对较大孔隙的特征;根据曲线变化以及分析,我们预测当实验压力达到无穷大时,甲烷吸附速率会无限接近于0,而此时渗透率将停止波动成为一个固定值k_f,这个值即为样品的固有渗透率。含水样品的渗透率相对于干燥样品下降了74.4%-89.3%左右,且渗透率与含水率之间呈现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y=a0),孔隙度变化以及水的存在所造成的孔隙连通性下降是渗透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同含水率的含水样品之间渗透率差异并不大,通过计算含水样品的水膜厚度与孔径分布,发现水分只对小孔隙造成明显影响,这是导致含水样品间渗透率差异不大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粘土矿物的亲水性,以及比表面积越大水分越容易吸附,研究发现渗透率下降率与总有机碳含量(TOC)和比表面积成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高颖,高楚桥,赵彬,黄涛梅[5](2019)在《基于储层分类计算东海低渗致密储层渗透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低渗致密储层的岩性及孔隙结构复杂,物性非均质性强,采用传统的岩心孔渗回归方法会导致渗透率计算误差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研究低渗致密储层渗透率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发现流动单元指数FZI能较好地划分储层类型,基于FZI理论利用累积频率划分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建立各类储层精细模型;通过对FZI反映灵敏的常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分析,优选出深浅电阻率的比值、自然伽马与密度比值和纵波时差,建立FZI的多参数拟合方程,并将其应用到非取心段的渗透率评价中。应用结果表明,计算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数据吻合较好,且在孔隙结构复杂取心段仍有较好应用效果,为低渗致密储层的精细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3期)
张海波,张琳雅,蒋维勇[6](2019)在《风火打捆直流外送系统中极限风电渗透率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规划时有效评估风火打捆高压直流外送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并确定满足电压稳定要求的风电渗透率上限,推导了计及能源基地风火电占比以及本地负荷占比影响的风火打捆直流外送系统的短路比指标。首先,利用PSCAD/EMTDC软件搭建了风火打捆直流孤岛外送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通过设置换流母线短路故障,验证了风火孤岛直流外送系统短路比计算公式的正确性。然后,分别设置不同的本地负荷比例、风电渗透率、故障类型以及故障发生位置等情况进行仿真,确定了故障扰动情况下风火孤岛直流外送系统电压失稳所对应的临界短路比。最后,总结提出了适用于远景规划的计算风火打捆孤岛直流外送系统的极限风电渗透率的简易实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9年16期)
张顺超[7](2019)在《X地区基于储层分类的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率是一个表征流体在岩石内部流动难易程度的岩石物理参数,从勘探阶段的储层评价,一直到后期的油田开发都离不开渗透率的准确评价。X地区孔渗关系复杂,在相同孔隙度的情况下,渗透率变化范围大,造成测井的定性识别难度大,同时单一的孔渗模型不能满足本地区复杂储层渗透率的精度要求,所以识别储层类型非常重要。依靠流动单元指数将储层划分为两类,基于储层类型分别建立渗透率模型,并找到了两种识别储层类型的方法:GR-DEN图版法和POR-FFV图版法,依据储层类型自动识别完成渗透率的精细计算。对研究区块的实际资料应用,与岩心渗透率对比,两种方法计算渗透率精度都高于单一孔渗模型计算渗透率,对X地区渗透率的准确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9年02期)
李立功,张晓雨,李超,张润旭,康天合[8](2019)在《考虑孔径分布的低渗透煤层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开发的关键参数之一,采用测井方法可以较为全面的获取储层渗透率,但测井方法求取的渗透率的准确度主要依赖于建立孔隙结构与渗透率关系计算模型。目前渗透率计算模型大都是基于平均孔径所建立的,忽略了孔隙分布特征对渗透率的影响。对于孔隙分布较为均匀的常规储层而言,孔隙分布对渗透率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孔隙结构复杂的低渗透煤层而言,孔隙分布对渗透率(尤其是气体渗透率)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上海纽迈公司生产的MesoMR23-060H-Ⅰ型核磁共振仪及太原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气体渗透率测试仪对山西西山煤田古交区块8号煤孔径分布特征与气体渗透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考虑孔径分布的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比较新模型、基于平均孔径模型所计算的气体渗透率与实测气体渗透率的差异;以孔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为例,研究了孔隙分布特征对气体渗透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孔径分布的影响后,考虑孔径分布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度较基于平均孔径计算结果符合度更好;当孔隙分布满足高斯分布时,孔隙率、气体压力和分布期望相同的低渗透煤样,标准差越大,孔隙结构越复杂,气体渗透率越大,与基于平均孔径所计算的气体渗透率差异越大,当标准差从0.05增加到0. 18时考虑孔径分布计算的气体渗透率由3.97×10~(-15)m~2变为4.2×10~(-15)m~2,变化幅度达10. 7%,考虑孔径分布模型与基于平均孔径模型计算气体渗透率结果的差异率由0. 97%变为11.78%;孔隙率、气体压力和标准差相同的低渗透煤样,分布期望值越大,气体渗透率越大,与基于平均孔径所计算的气测渗透率差异越小,当期望由0.35变为0.55时,考虑孔径分布计算的气体渗透率由2. 18×10~(-15)m~2变为4. 86×10~(-15)m~2,变化幅度达123%;在计算孔隙结构较为复杂的低渗透煤储层渗透率时,新模型可以更为准确的计算低渗透煤储层气体渗透率。(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古丽扎尔,罗治形,何云生,张林[9](2019)在《用相对渗透率计算水驱前缘饱和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多项式对岩心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拟合,再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精确度高,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分流量曲线更准确。早期用作图法,从分流量曲线的束缚水饱和度向分流量曲线引切线获得水驱油前缘饱和度,该方法的精确性不高后人的一些解析算法又过于复杂。借助计算机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和分流量曲线进行多项式拟合,可实现对水驱油前缘饱和度的精准计算。(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刘晨[10](2019)在《考虑储层参数时变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水驱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未能考虑储层参数时变的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基于新型的近似理论水驱曲线,推导建立了油相指数、水相指数、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等相对渗透率曲线关键参数的数学表征公式,同时结合残余油饱和度计算方法,构建了一种广泛适用的考虑储层参数时变效应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动态计算方法,可直接根据生产数据计算长期水驱后的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用实例表明,新方法求得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可有效反映油藏动态规律,为油田可采储量标定、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等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渗透率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藏渗透率变化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密闭取心方法和测井解释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只能代表油藏局部渗透率变化情况,无法给出代表整个油藏的渗透率变化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质守恒原理计算油藏渗透率及其变化率的方法:首先依据渗透率变化与喉道半径关系式,建立油藏开发任意时间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和喉道半径关系的时变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油藏采出水总悬浮物的体积基本上与喉道体积增加值相等的原则,建立油藏在任意时间喉道半径与原始喉道半径的关系;最后根据时变模型计算油藏渗透率及变化率。利用这种方法,统计了大庆X区块1998~2015年的年产水量和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计算了不同时间的喉道半径比,计算结果与实验室恒速压汞方法获得的结果高度相符。该方法解决了油藏渗透率测量周期长、监测局限性、费用高的难题,能够高效、快捷地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参数和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率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1].常小龙,向祖平,唐欢,陈中华,丁洋洋.页岩纳米孔隙渗透率计算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2].张新亮.基于物质守恒原理的油藏渗透率时变计算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翟上奇,雷源,孙广义,张言辉,常会江.基于油水相指数时变的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J].天然气与石油.2019
[4].王蜜蕾.利用甲烷吸附动态过程数据计算含水页岩渗透率的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5].高颖,高楚桥,赵彬,黄涛梅.基于储层分类计算东海低渗致密储层渗透率[J].断块油气田.2019
[6].张海波,张琳雅,蒋维勇.风火打捆直流外送系统中极限风电渗透率的计算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9
[7].张顺超.X地区基于储层分类的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锰业.2019
[8].李立功,张晓雨,李超,张润旭,康天合.考虑孔径分布的低渗透煤层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J].煤炭学报.2019
[9].古丽扎尔,罗治形,何云生,张林.用相对渗透率计算水驱前缘饱和度的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10].刘晨.考虑储层参数时变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