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脂异常与药物调治(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综合[1](2021)在《血脂控制怎么“控”》文中研究指明高脂血症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诱因,而我国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非常高,全国血脂异常的人估计已经达到1.6亿。其实,通过必要的药物治疗、体能运动,再加上合理膳食,是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血脂的。然而,不少人对控制血脂存在认识误区。误区一:只要不吃脂肪就好一些人认为,高血脂的字面意思就是脂肪太高,
王彦彦[2](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夏丹萍[3](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伴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临床特征、中医体质分布及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伴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与不伴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医体质分布及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特点,寻求异同,为两者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健康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在四川省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l,并导入SPSS 25.0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113例PCOS伴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高胰组)与78例PCOS不伴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非高胰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 两组在PCOS相关家族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阶段、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婚姻状况、孕产史、吸烟饮酒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两组在痤疮情况、体重情况、基础激素中LH、LH/FSH、E2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胰组痤疮发病率、超重及肥胖率高于非高胰组,非高胰组LH水平、LH/FSH比值高于高胰组。两组在月经情况、多毛情况及基础激素FSH、T、FT、P及PRL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胰组体质分布降序排列为:痰湿质(27.4%)、气郁质(21.2%)、湿热质(15.0%)、阳虚质(8.8%)、气虚质(8.8%)、阴虚质(8.0%)、平和质(6.2%)、血瘀质(3.5%)、特禀质(0.9%)。非高胰组体质分布降序排列是:阳虚质(20.5%)、气郁质(20.5%)、湿热质(16.7%)、平和质(14.1%)、痰湿质(10.3%)、气虚质(7.7%)、阴虚质(6.4%)、血瘀质(3.8%)、特禀质(0.0%)。4.两组在AHSMSRS中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胰组低于非高胰组,体现在健康自我管理环境分量表上,具体到疾病应对、自我效能、资料利用三个维度上,余分量表及各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总体得分均不理想,尤其是在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资料利用三个维度上。结论:1.相关家族史可能增加PCOS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病概率。2.两组临床特征表现不同,高胰组痤疮发病率、超重及肥胖率高于非高胰组;非高胰组LH水平、LH/FSH比值高于高胰组。3. 两组体质分布各具特点,高胰组以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为多;非高胰组以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为主。4. 两组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均不理想,高胰组较非高胰组更差,主要体现在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及资料利用方面。
黎慧卿[4](2019)在《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祖国医学在数千年前提出的胸痹心痛,属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范畴,目前已成为现代文明病之一。因后天环境中的多因素例如摄入营养过剩、缺乏锻炼、肥胖率发生率上升、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下,发病年龄有趋于年轻化,导致胸痹心痛(冠心病)人群基数越来越庞大。虽然科技水平、医疗水平的进步,该病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乃至对社会的影响都颇大。几千年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传统医学的康复理念以及其特有的康复治疗手段例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康复治疗因其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而,汇总整理胸痹心痛的中医康复理论、临床机制、治疗及应用内容,以及推动其在临床的应用也迫在眉睫。方法针对中医胸痹心痛相关的康复理论及其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另以近代中西医学、现代药理学与养生学相关的期刊论文及书籍,作为现代中医学心病康复研究之验证数据。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方法是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所收录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相关文献数据以搜寻检索式(关键词)一康复、心病、心病康复、中医康复、胸痹心痛、冠心病、动脉硬化、中药、针灸、饮食、中医护理等相关字眼,借以收集资料;手工查阅方法主针对重要相关性专书等研究书籍史料进行书面查询。主要将胸痹心痛中的中医康复内容分为胸痹心痛的理论研究及治疗方法、中医康复的现代学研究三个部分进行文献的归纳整理,最后将所得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总结论述。成果本研究搜集查阅相关医书文献,整理探讨资料,论文内容述及胸痹心痛症,及对胸痹心痛(冠心病)患者的中药康复、饮食康复、针灸康复及中医护理归纳出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胸痹心痛制定的相关中医康复的内容,并从相关研究中显示出中医康复对于患者疾病预后的积极意义。结论本研究为提升罹患心疾者的全面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查阅中西医学心病康复相关文献及相关书籍,总结出中医康复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以祖国医学为主导的古代还是西方医学为主流医学的现今,中医康复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不论是从现代实验室研究数据方面、中药等具体中医康复手段的具体作用机制方面,亦或是患者自身的疗效和生活水平改善方面,中医康复手段都获得了认可。虽然中医康复体系目前还存在不足的一面,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回归家庭、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
张曾亮[5](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复杂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现代辨体论治痰湿体质及相关疾病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文献研究方法,数据挖据方法,复杂网络预测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辨体论治痰湿体质研究文献使用中药进行整理和数据挖掘,总结目前临床辨体论治痰湿体质用药特点;从药物作用靶标和通路角度分析并预测药物作用网络靶点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痰湿体质的特异性位点;对痰湿相关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使用中医药的效果进行循证医学评价,总结中药在健康管理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以文献学研究为主,整理分析辨体论治痰湿体质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情况,通过数据挖据,总结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规律和用药特点,采用可视化复杂网络分析软件对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2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构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药物共同作用靶标进行Pathway、GO、OMIM、TTD富集分析,预测辨体论治痰湿体质药物的作用通路、途径。3对健康管理中使用中药干预痰湿性慢性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结果:1数据挖掘部分纳入研究文献42篇,痰湿体质的辨体论治采用中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有28篇,中药处方以自拟方为主,使用药物99种;对常用中药(出现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53条药物关联规则,对关联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种药物组合中茯苓、白术、半夏、陈皮是核心药物。使用R软件进行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可视化处理。2对茯苓、白术、半夏、陈皮构建的网络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GO分析,OMIM、TTD疾病富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四种药物共同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上的δ型阿片受体(OP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N3RC1),也作用于Ca2+通路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四种药物主要作用于脂肪酸降解途径、糖异生/糖酵解途径。四种药物共同作用靶点与神经内分泌关系密切,富集在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相关基因。3 GO分析显示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靶点富集于体液循环,细胞间信号,衰老,脂代谢,氧化还原活动,细胞增殖、凋亡、移动、细胞膜蛋白变化等过程。主要作用于与细胞膜相关的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小分子的代谢,细胞膜封装、跨膜蛋白转运等。4疾病富集显示四种药物与阿尔茨海默病、肿瘤、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疼痛、哮喘、应激障碍、前列腺增生、心率不齐等疾病有关。5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靶点有ANXA1、AR、PGR、CD34、FGFR2、MED1、NR3C1、OPRK1、PGR、TNF、TRIM24、TRPA1、TRPV3。其中具有抗炎、抗肿瘤、细胞周期调控有关靶点是ANXA1、TNF,与内分泌代谢相关靶点是TRIM24、AR、PGR、PGR、NR3C1、OPRK1,与感受化学物理刺激有关的TRPA1、TRPV3。6荟萃分析纳入的38篇研究涉及3241名患者,用于评估在慢性病治疗中使用中药的疗效区别。结果显示,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一般,meta分析结果提示:各结局指标的两种比较类型均显示,使用中药的疗效要优于不使用中药,不论是单纯的健康管理还是健康管理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再加上中药的效果更好。在这38项研究中,处方中使用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的研究有21项,其中13项使用了此四种药,8项研究使用了四种中的3种。结论:1在辨体论治痰湿体质慢性病中,采用中医体质指导生活方式结合辨体论治的方式作为主要方法,疾病病种主要是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为核心的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体质辨体论治可以做到对疾病的有效防治。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治法不离健脾祛湿、化痰泄浊,目前临床使用中医处方以自拟方为主;从药物功效来看,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依次为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药物药性以温性为主,偏寒、偏热药物使用较少。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肺经、胃经、肝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确定茯苓、白术、半夏、陈皮为治疗痰湿体质的药物核心,采用可视化复杂网络分析,形成对药、角药和方元的方药组合规律;对药之间的关系表明这四味药可能也是对药的主要节点;角药的网络关系可以看出,以四味药为核心的角药关系;综合以上药物组合规律,可以认为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四味药产生的组合形成治疗痰湿体质处方的方元。在中医体质学指导下的临床辨体论治痰湿体质发展了中药组合,可能形成了新的对药、角药,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方元,可以从方剂配伍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2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靶点富集于体液循环,细胞间信号,衰老,脂代谢,氧化还原活动,细胞增殖、凋亡、移动、细胞膜蛋白变化等过程。主要作用于与细胞膜相关的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小分子的代谢,细胞膜封装、跨膜蛋白转运等。四种药物与阿尔茨海默病、肿瘤、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疼痛、哮喘、应激障碍、前列腺增生、心率不齐等疾病有关。四种药物共同作用靶点是钙离子通路上的乙酰胆碱受体M1型和α7型,神经受体配体激活通路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通过分析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生物靶点,痰湿体质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TRP家族蛋白具有相关性。3对于痰湿性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使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使用中药对各项指标的效果均要优于不使用,建议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的联合使用。
梁雪[6](2017)在《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和诊断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组成的临床症候群,主要包括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代谢综合征在全球呈流行趋势,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剧,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攀升。代谢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除了多种疾病的同时聚集出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外,还会显着提高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国内外广为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鉴于代谢综合征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和根治难度,以及由其带来沉重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提早预防和诊断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尽早找到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管理,以预防其发生,同时在易发病的高危人群中提前诊断筛查,一旦发现及早治疗,对解决代谢综合征这一重大卫生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此前的相关研究,多基于整体人群开展,缺乏针对性。本研究基于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痰湿体质人群开展,考虑到各种统计模型的优势,联合使用多种数学方法,筛选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建立多个针对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为实现代谢综合征的三级预防,即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工具,也为实现一定意义上的人群精准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目的通过筛选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构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为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和疾病筛查提供科学依据和诊断工具,以实现代谢综合征的及早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758例痰湿体质人群为研究对象,对病例组已患代谢综合征的240例和对照组未患代谢综合征的518例进行问卷调查、量表测量、体格测量、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AS9.3进行统计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即作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2.基于上述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SAS9.3和Ri386 3.3.2进行模型构建。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Bayes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三种数学建模方法,选择不需要复杂的临床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的简单变量,开发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并根据模型各自特征,使用不同方法对诊断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研究纳入758例痰湿体质研究对象,代谢综合征患者240例(占31.66%),非代谢综合征518例(占68.34%),其中男性312例(占41.16%),女性446例(占58.84%),平均年龄42.14±10.50岁。2.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3个变量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结果如下:地域、性别、年龄、体质量、体重指数、高血压、腰围、臀围、身体脂肪率、背部皮下脂肪厚度、腹部皮下脂肪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家族肥胖史、家族糖尿病史、家族高血压史、睡前加餐、饮食偏嗜、吸烟、饮酒、睡眠习惯、痰湿体质得分28个变量是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日进餐次数、饮食定时定量、运动习惯、运动强度5个变量是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9个变量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结果按影响因素大小排列:高血压(OR=27.96,95%CI:14.22~54.97)、甘油三酯(OR=3.47,95%CI:2.56~4.69)、空腹血糖(OR=1.95,95%CI:1.57~2.43)、家族高血压史(OR=1.88,95%CI:1.08~3.26)、腰围(OR=1.07,95%CI:1.03~1.10)、身体脂肪率(OR=1.05,95%CI:1.02~1.09)、痰湿体质得分(OR=1.04,95%CI:1.00~1.07)7个变量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每日进餐次数(OR=0.30,95%CI:0.15~0.6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01,95%CI:0.00~0.04)2个变量是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构建进入模型的变量包括:高血压(X9)、腰围(X10)、家族高血压史(X27)、每日进餐次数(X34)、痰湿体质得分(X47)。(1)Logistic回归模型全部数据建模:模型评价:ROC曲线下面积0.8655。全部数据回代,准确率81.53%,灵敏度64.17%,特异度 89.58%。80%数据建模:模型评价:ROC曲线下面积0.8528。20%数据代入,准确率84.11%,灵敏度65.38%,特异度93.94%。(2)Bayes判别分析模型全部数据建模:模型评价:全部数据回代,准确率80.87%,灵敏度65.42%,特异度88.03%。刀切法准确率79.95%,灵敏度63.75%,特异度87.45%。80%数据建模:模型评价:80%数据自身回代,准确率81.05%,灵敏度65.96%,特异度87.83%;刀切法准确率79.41%,灵敏度63.30%,特异度86.63%。20%数据代入,准确率82.12%,灵敏度65.38%,特异度90.91%。(3)支持向量机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不输出函数式。模型评价:若基于全部数据建模并自身回代,准确率87.47%,灵敏度79.17%,特异度91.31%;若基于前607例训练集样本数据构建模型,607例数据自身回代,准确率87.97%,灵敏度79.79%,特异度91.65%,未参加计算的151例测试集样本数据代入,准确率80.13%,灵敏度63.46%,特异度88.89%。结论1.高血压、甘油三酯偏高、空腹血糖偏高、家族高血压史、腰围偏大、身体脂肪率偏高、痰湿体质得分偏高为痰湿体质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每日进餐次数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保护因素。2.通过Logistic回归、Bayes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数学建模,可以实现对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筛查,构建的模型具有简便价廉、可靠有效、非侵入性的特点。
聂道芳,蒋戈利,刘文红,李桂香,白如鑫,石晓明,薛艳艳[7](2017)在《试述中医心脏康复的内涵及优势》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1]。不仅如此,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大大降低生活质量。目前,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已作为构筑冠心病综合防治网络的重要手段,并在多个国家的指南中获得了广泛共识[2]。然而心脏康复传入我国近20年,并未得到良
曲玉君[8](2016)在《益气降糖调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自拟益气降糖调脂方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之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二甲双胍+辛伐他汀),试验组(对照组基础上+益气降糖调脂方),治疗2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糖(FPG、2hPG、HbA1c)、血脂(TC、TG、LDL-C、HDL-C)、BMI等指标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并将相关观察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血脂指标、BMI、中医症候均得到改善,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间的FPG、2hPG及血脂指标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或P<0.01),提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改善患者HbA1c以及BMI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降糖调脂方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为治疗原则,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何佩[9](2016)在《补气活血通脉丸对ASO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采集ASO患者外周血EPCs,以中成药补气活血通脉丸进行干预,观察补气活血通脉丸对ASO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研究补气活血通脉丸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作用途径。方法:1、ASO患者外周血EPCs的培养和鉴定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ASO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于预先包被好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瓶,加入DMEM培养基,培养4d,换液,培养至6d,收集贴壁细胞,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用流式细胞仪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2、补气活血通脉丸对ASO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取培养6天的EPCs,随机分组:对照组、补气活血通脉丸30g/L组、补气活血通脉丸60g/L组、补气活血通脉丸90g/L组。用含空白血清及30g/L、60g/L、90g/L补气活血通脉丸含药血清的EBM-2培养基培养72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EPCs生长情况,分别采用细胞计数法、吸光度、Transwell小室法观察EPCs的数量,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结果:1、EPcs的培养和鉴定培养至第6天的单核细胞形态成长为梭型内皮样细胞。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鉴定,Dil.acLDL和FlTC.UEA—I双染色阳性细胞是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培养至第6天表达CD34、CDl33和VEGFR-2的细胞分别为(18.2土6.3)%、(28.5±7.2)%和(77±6.4)%。2、补气活血通脉丸对ASO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0g/L、60g/L、90g/L补气活血通脉丸含药血清均能显着增加EPCs的数量,显着改善EPCs迁移、增值、黏附能力。以60g/L剂量补气活血通脉丸含药血清对EPCs数量和功能影响效果明显。结论:补气活血通脉丸能显着改善ASO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及功能,这可能是其防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周翼[10](2016)在《中医体质辨识在高血压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重庆市石桥铺社区不同级别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分级管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49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中医体质辨识后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所有纳入对象分为研究组(251例)和对照组(2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处理,研究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膳食、运动、心理指导和中医药物调理等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1年后的中医体质和高血压分级管理的改变情况。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管理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一级管理15人中平和质8人(53.2%)、气虚质1人(6.7%)、气郁质1人(6.7%)、湿热质3人(20.0%)、阴虚倾向湿热质1人(6.7%)、痰湿质1人(6.7%);二级管理218人,以平和质(50人,22.9%)、痰湿质(38人,17.4%)、湿热质(34人,15.6%)、阴虚质(32人,14.7%)为主;三级管理259人,以痰湿质(54人,20.8%)、平和质(50人,19.3%)、阴虚质(47人,18.1%)、湿热质(38人,14.7%)、气虚质(26人,10.0%)居多。干预前,2组患者不同高血压分级管理人数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高血压分级管理明显向低级改变,研究组患者中三级管理人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中平和质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2,P=0.314);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中平和质者比例为61.35%,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02)。干预前,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与中医体质紧密相关,且个性化中医药干预可显着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二、血脂异常与药物调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脂异常与药物调治(论文提纲范文)
(1)血脂控制怎么“控”(论文提纲范文)
误区一:只要不吃脂肪就好 |
误区二:做菜不放油就好 |
误区三:坚决拒绝吃动物油脂 |
误区四:可以多吃植物油 |
控制血脂应这样做 |
药物调治重复查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伴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临床特征、中医体质分布及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历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PCOS诊断标准 |
1.2.2 高胰岛素血症诊断标准 |
1.2.3 高雄激素血症诊断标准 |
1.2.4 体重判定标准 |
1.2.5 痤疮、多毛判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调查表的设计 |
2.2 调查表的内容及计分方式 |
2.3 具体调查方法 |
2.4 数据录入与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1.1 年龄阶段比较 |
3.1.2 文化程度比较 |
3.1.3 工作性质比较 |
3.1.4 婚姻状况比较 |
3.1.5 孕产史比较 |
3.1.6 独居情况比较 |
3.1.7 吸烟饮酒史比较 |
3.1.8 相关家族史比较 |
3.2 临床特征比较 |
3.2.1 痤疮、多毛情况比较 |
3.2.2 月经情况比较 |
3.2.3 体重情况比较 |
3.2.4 基础性激素水平比较 |
3.3 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
3.4 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
4.讨论 |
4.1 两组一般情况结果分析 |
4.1.1 年龄分布情况探讨 |
4.1.2 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情况探讨 |
4.1.3 相关家族史情况探讨 |
4.2 两组临床特征结果分析 |
4.2.1 痤疮、多毛情况和月经情况的分析 |
4.2.2 体重差异的分析 |
4.2.3 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分析 |
4.3 两组中医体质结果探讨 |
4.3.1 中医体质分布分析 |
4.3.2 中医体质与疾病 |
4.3.3 痰湿体质与高胰岛素血症 |
4.3.4 PCOS偏颇体质的调理 |
4.4 两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结果探讨 |
4.4.1 AHSMSRS得分情况分析 |
4.4.2 PCOS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要点提升 |
5.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的 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痤疮评分标准 |
附表2 多毛评分标准 |
附表3 调查问卷知情同意书 |
附表4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表5 中医体质调查量表 |
附表6 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胸痹心痛中医概述 |
1.1 病名溯源 |
1.2 证候表现 |
1.3 病因病机 |
1.3.1 寒邪侵袭 |
1.3.2 饮食不节 |
1.3.3 痰瘀阻滞 |
1.3.4 七情内伤 |
1.4 辨证分型 |
1.5 中医治疗 |
第二章 现代心脏康复概述 |
2.1 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 |
2.1.1 个体化运动 |
2.1.2 宣传教育 |
2.1.3 心理康复 |
2.2 心脏康复对象 |
2.3 心脏康复在冠心病人群中的应用 |
2.4 现代心脏康复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 |
3.1 康复理论 |
3.1.1 理论渊源 |
3.1.2 理念内涵 |
3.2 传统康复治疗 |
3.2.1 中药康复 |
3.2.2 饮食康复 |
3.2.3 针灸康复 |
3.2.4 传统运动康复 |
3.2.5 中医护理 |
第四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现代机制研究 |
4.1 细胞因子机制 |
4.2 神经体液激素机制 |
4.3 血液流变学研究 |
4.4 血管内皮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数据挖掘的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复杂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复杂网络与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提取和录入 |
2.5 数据术语规范化处理 |
2.6 质量控制 |
3 文献筛选结果 |
3.1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基本信息 |
3.2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干预措施情况 |
3.3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疾病分布 |
3.4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方剂相关统计 |
3.5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药物分布 |
4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药物关联性分析 |
4.1 关联分析规则 |
4.2 数据挖掘结果 |
5 四种药物的药理学分析 |
5.1 药物成分检索 |
5.2 药物有效成分对应靶标检索结果 |
5.3 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图 |
6 小结 |
7 讨论 |
7.1 辨体论治与健康管理 |
7.2 数据挖据结果的中医分析 |
7.3 数据挖掘结果中的药物分析 |
7.4 药物与方剂关系 |
7.5 痰湿体质与痰湿证用药分析 |
第二部分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常用药物的复杂网络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2.1 检索途径 |
2.2 检索方法 |
2.3 基于化合物信息预测得到其靶标基因 |
2.4 结果可视化的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茯苓 |
3.2 白术 |
3.3 半夏 |
3.4 陈皮 |
3.5 四种药物入血成分共同作用的潜在的靶标 |
3.6 四种药物作用富集分析汇总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KEGG富集结果与痰湿体质 |
5.2 基因分析与痰湿体质 |
5.3 疾病富集结果分析 |
5.4 图论与中医体质学研究 |
第三部分 中药干预痰湿性慢性病的系统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质量评价 |
2.6 结局指标 |
2.7 资料分析 |
2.8 发表偏倚的测量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 |
3.2 纳入文献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统计分析结果 |
3.5 发表偏倚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主要发现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以及研究的意义 |
4.4 研究中使用药物情况 |
结语 |
1 结论总结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和诊断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文献计量分析 |
2 代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相关概念 |
3 体病相关研究 |
4 体质可调研究 |
5 讨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1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研究 |
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疾病诊断模型研究进展 |
1 疾病诊断模型研究进展 |
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研究二 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构建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结语 |
1 结论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试述中医心脏康复的内涵及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康复学的内涵与特点 |
1.1 中医康复学的起源与发展 |
1.2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
1.2.1 整体康复观: |
1.2.2 辨证康复观: |
1.2.3功能康复观 |
2 中医心脏康复的干预及优势 |
2.1 中医心脏康复干预措施 |
2.1.1 形体运动: |
2.1.2 中药调治: |
2.1.3 中医特色疗法: |
2.1.4 饮食调理: |
2.1.5 情志调养: |
2.1.6 环境康复: |
2.2 中医心脏康复的优势 |
2.2.1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
2.2.2 内外兼修,杂合而治: |
2.2.3简便易行,利于推广: |
2.3 中医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 |
3 小结 |
(8)益气降糖调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程 |
(四)观察项目及指标 |
(五)临床疗效评定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临床资料均衡性分析 |
(一)性别 |
(二)年龄 |
(三)血糖指标 |
(四)血脂指标 |
(五)体重指数(BMI) |
(六)中医症候总积分 |
(七)单项中医症候分布 |
六、研究结果 |
(一)疗效性观察 |
(二)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及探讨 |
(一)发病原因及机制 |
(二)该病的血脂特点 |
二、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
(一)源流 |
(二)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治则治法 |
三、方药分析 |
(一)药物组成 |
(二)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三)中药溯源与其现代药理研究 |
四、临床疗效分析 |
(一)对血糖水平的疗效分析 |
(二)对血脂水平的疗效分析 |
(三)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补气活血通脉丸对ASO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s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 西医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3. 补气活血通脉丸立法及组方原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10)中医体质辨识在高血压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高血压分级管理人群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高血压分级管理情况比较 |
2.3 2组患者干预前后平和质情况比较 |
2.4 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及控制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血脂异常与药物调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血脂控制怎么“控”[J]. 本刊综合. 老友, 2021(08)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伴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临床特征、中医体质分布及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对比研究[D]. 夏丹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D]. 黎慧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基于数据挖掘的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复杂网络研究[D]. 张曾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4)
- [6]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和诊断模型构建研究[D]. 梁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试述中医心脏康复的内涵及优势[J]. 聂道芳,蒋戈利,刘文红,李桂香,白如鑫,石晓明,薛艳艳.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02)
- [8]益气降糖调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曲玉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9]补气活血通脉丸对ASO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D]. 何佩.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中医体质辨识在高血压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J]. 周翼.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