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态构成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态构成,美学法则,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形态构成学论文文献综述
叶帅[1](2019)在《基于形态构成学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广场作为公众活动的重要空间场所,人们对广场景观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速度对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来讲,追求广场的使用功能已经不是广场设计的唯一目的,人们对城市广场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也更加注重。形态构成学将事物形态进行高度概括并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形体间的组合,而广场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抽象化的形体组合进行设计表达,因此,将形态构成学的理论应用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对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城市广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论文以形态构成学的基础理论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城市广场景观各要素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形态构成学与城市广场景观的对应关系以及具体应用。论文前两章对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和形态构成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性论述,阐明了形态构成学的定义、缘起,并对形态构成学的相关应用价值进行具体分析。在第叁章中,分别论述了形态构成学的点、线、面结构要素及色彩、材质、肌理视觉要素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和实用性功能特征,并对形态构成学的美学法则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整体平面规划布局形式、交通路径组织和景观设施设计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第四、五章中,对基于形态构成学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做了经典的广场案例剖析,并以临沂市南坊新区广场景观为项目设计实践,对形态构成学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具体实证。本文从形态构成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拓展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性思维和设计思路,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设计语言和表现形式,对城市广场空间公共艺术价值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5-31)
郝荆蕾[2](2019)在《基于形态构成学的动物色彩与色彩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构成是美学的重要分支,色彩追求美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色彩构成是艺术理论的基石。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形式和人工形式,然而动物学在美学领域则是注重于研究其自然形态,通过这都些研究得出理论从而指导人类创造出兼具自然美感,又丰富和人类生产生活要求的人工形态。(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02期)
叶子[3](2017)在《形态构成学理论在方塔水库滨水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宝贵的生态资源,对陕北干旱地区显得尤为珍贵;以滞洪、蓄水为目的的水库是该地区普及性的水利设施,它们往往位于城市周边上游的沟壑中。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部分设施丧失了初始功能而被“废弃”,也由于城市的发展而靠近甚至进入城市规划区范畴。对于渴望亲水、近水、频水休闲而又无水的陕北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源,继续发挥其生态效益和游憩观赏价值是摆在城市生态修复面前的一大课题。形态构成学是以人的审美心理感知为基础、以形态要素构成艺术创造为目标的基础性学科,它在人居空间环境营造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而库水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构成特征,该特征直接影响到滨水空间的形态构成。因此,用形态构成理论来研究该滨水空间的形态构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文章以形态构成学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延安废弃方塔水库自身形态构成特征研究为基础,从形态构成学的叁大构成出发,对方塔水库及滨库空间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方面进行了实际应用型研究,营造出既符合库滨自身特征又具形态构成艺术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这类空间的艺术利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6-02)
韩露枫[4](2015)在《高职院校形态构成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形态构成学的发展,介绍了形态构成学的起源和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形态构成学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高职院校提高形态构成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陈明[5](2014)在《探析形态构成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形态构成学即叁大构成形成于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艺浪潮,随着后现代主义对文脉的追溯,对经典符号的戏谑,使植根于现代主义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形态设计方向趋于哗众取宠,过于商业化的目标也使得"形式与功能"的探讨变得苍白无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叁大构成对专业课程的作用大部分学生毫无知觉,对于形式美法则一知半解,更不能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方式以及抽象思维在艺术设计创造过程中产(本文来源于《现代装饰(理论)》期刊2014年09期)
孙虎鸣[6](2013)在《探寻新形势下的“形态构成学”发展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设计教育正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以"形态构成学"为专业基础的教学研究有助于推进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进程。本文从叁个方面进行阐释,试图寻求"形态构成学"新的发展思路。(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3年32期)
孙虎鸣[7](2013)在《试论形态构成学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形态构成学课程建设滞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形态构成学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课程体系形成、资源利用、质量评价、科研能力、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3年08期)
郭杨,张泽旭,任飞[8](2012)在《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形态构成学教学内容的不足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构成学是一门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有着深远影响的课程,无论艺术设计的哪个专业都开设形态构成学课程,它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形态构成学是由叁个部分构成的综合课程体系,占有重要的学时比例,虽然曾起过辉煌的作用,但在专业的细分下,使每个专业各具特色,该课程缺少了与专业实际的联系;学生作业又流于形式,使这门既耗时、又重要的课程缺少了活力,缺少了对后继课程的奠基作用。通过立足公共艺术专业本身,分析不足,提出对策,不断实践完善,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形态构成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2年05期)
姚金莹,杨思,赵彦军[9](2011)在《世博会建筑语言铭示出的形态构成学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形态构成学的角度讲,每个建筑都是形态各异的立体构成体。2010世博会中各具特色的建筑场馆对于设计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建筑的外观设计形态和各种作为民族文化的色彩象征都是人们观世博的一个最直观的着眼点,我们要获得对各种文化感知信息都必须借助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形态构成学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很多时候充当着重要角色。形态构成学在此届世博会中的应用,深刻地阐述出世界文化的精神面貌,并且引领人们的思维走进了未来的生活空间,体味着现实与超现实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本文来源于《建筑设计管理》期刊2011年09期)
杨蕾[10](2011)在《高校形态构成学教学理念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构成学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设计教学的重要一环,至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重新审视形态构成学教学现状,在当前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高校艺术学科形态构成学教学应始终将焦点集中在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上。(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1年09期)
形态构成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色彩构成是美学的重要分支,色彩追求美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色彩构成是艺术理论的基石。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形式和人工形式,然而动物学在美学领域则是注重于研究其自然形态,通过这都些研究得出理论从而指导人类创造出兼具自然美感,又丰富和人类生产生活要求的人工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态构成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帅.基于形态构成学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2].郝荆蕾.基于形态构成学的动物色彩与色彩美学研究[J].明日风尚.2019
[3].叶子.形态构成学理论在方塔水库滨水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韩露枫.高职院校形态构成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5
[5].陈明.探析形态构成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4
[6].孙虎鸣.探寻新形势下的“形态构成学”发展思路[J].价值工程.2013
[7].孙虎鸣.试论形态构成学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J].现代交际.2013
[8].郭杨,张泽旭,任飞.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形态构成学教学内容的不足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2
[9].姚金莹,杨思,赵彦军.世博会建筑语言铭示出的形态构成学原理[J].建筑设计管理.2011
[10].杨蕾.高校形态构成学教学理念构建[J].美与时代(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