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克兰福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克兰福德镇》,乌托邦,女性主义,维多利亚女性
克兰福德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1](2018)在《矛盾的女性主义:盖斯凯尔小说《克兰福德镇》中女性乌托邦的瓦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解读《克兰福德镇》中存在的扭曲的女性主义思想,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最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小镇中的女性拒绝男性进入她们的生活,并借此抗拒父权社会和工业力量的入侵,但现实是,这个社区无法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独善其身,而小镇的女性也没有能力脱离男性独立生活。她们对于外部社会的无知和抵触,归根到底还是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对女性力量进行压制的结果,造成小镇女性处于一边抵抗男性一边却又不得不依靠其力量的尴尬境地。这最终反映了盖斯凯尔夫人思想的矛盾性。她赞赏小镇女性之间的温情和友谊,用女性集体的道德权威对父权社会发出挑战,但同时她也意识到,小镇女性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已经格格不入,只有借助外来的父权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力量才能使小镇重获新生。论文正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章从克兰福德镇内部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其内部存在的几种不同的女性力量。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外来入侵者对小镇居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这些入侵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尤其是其中的男性入侵者,他们给小镇带来了来自父权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冲击。第叁章联系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主要论证了这种极端扭曲的“女性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盖斯凯尔夫人对于女性独立和女性社会地位的矛盾态度。(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27)
张琪[2](2016)在《《克兰福德镇》四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简单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Baker针对翻译共性特征提出了六个假设,分别是显化现象、消岐和简化现象、泛化特点、倾向于避免重复、倾向于凸显目标语语言特征和某些特征呈现特定类型的分布。基于此理论,利用语料库软件对个人建立的《克兰福德镇》中文译本小型语料库进行检索并分析总结,得出这四个中文译本中存在的翻译共性特征之消岐和简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陆丹路[3](2015)在《《克兰福德镇》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克兰福德镇》建构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女性社区,主要通过穿梭于克兰福德镇内外的叙述者玛丽·史密斯的视角建构故事,同时也穿插着其他主要女性人物的叙述声音。除了个人型叙述声音的使用,小说还以单言叙事、轮言叙事和共言叙事实现了集体型叙述。个人型叙述声音与集体型叙述声音共同实现了叙述声音自我性和群体性的交融,确立了女性叙事权威。(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陆丹路[4](2015)在《《克兰福德镇》反讽的文学语用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反讽与言语行为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宏观上对《克兰福德镇》中的反讽语言进行研究,对作品中的文字反讽(Literal Irony)和结构反讽(Structural Irony)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反讽与诚意原则、反讽与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的关系,能够揭示反讽言语的使用对小说主旨的展现和人物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1期)
杨晓惠[5](2015)在《《克兰福德镇》: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别样风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兰福德镇》是19世纪前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第二部作品。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清奇古貌的乡村小镇——克兰福德镇,讲述了一群豪门"大龄剩女"和贵族遗孀的生活,虽然传统的贵族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她们还继续追求着过时的贵族遗俗。盖斯凯尔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艺术地再现了小镇的道德风尚和风俗人情,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克兰福德镇上小市民中间发生的小小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当时上层社会中那些经济并不宽裕的贵族女士的生活与感情的同情与理解,期许能寻找到疗救社会的方法,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和愿望。(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12期)
陈礼珍[6](2015)在《想象的危险和欲望的压抑——《克兰福德镇》癔症与暗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子欲望问题是《克兰福德镇》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盖斯凯尔在表达层次推进和主题演进方面均表现出复杂的道德立场。本文指出,盖斯凯尔不仅描述了19世纪英国女子对欲望的压抑现象,而且关注到由此造成的癔症问题,进而分析由此形成的暗恐心理,揭示出欲望的复现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文化涵义。(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陈礼珍[7](2014)在《欲望·性别·重复:《克兰福德镇》的叙事驱动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兰福德镇》的叙事模式和欲望之间有着异体同形的结构关系,摒弃了需求-满足之间简单化的线性时间印记,在其表征过程中转而与循环、混乱、分离与恐惧等语意密切联系在一起。情节型叙事与非情节型叙事以混合的模式存在,二者在叙事形式上的不和谐产生出意义的裂隙,反映出盖斯凯尔在性别问题上的复杂状况。盖斯凯尔在《克兰福德镇》中利用主题型叙事在文本中形成意义场域的局部回路,同时又使用重复型叙事驱动方式,全文产生一种围绕着克兰福德镇生活方式为核心的不断重复和循环的叙事驱动力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4年06期)
陆丹路[8](2014)在《论《克兰福德镇》的BBC短剧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BBC短剧《克兰福德纪事》对小说《克兰福德镇》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在保留小说原有的亲情友情主题基础之上,增加了爱情和教育主题,同时对小说情节做了增减和改动,既很好地保持了原作风貌,又充分地展现了迷你电视剧的特有魅力。它迎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将爱情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主题,同时增加了短剧的厚重性和时代性,探讨了小说未曾涉及的教育主题。(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4年01期)
陈礼珍[9](2014)在《《克兰福德镇》流言的政治符码——英国侵略西藏战争在19世纪中期的文学先声》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兰福德镇》有一则关于浪子彼得成为西藏达赖喇嘛的流言,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文本细节表现出宗教与政治的冲突,文字符码间透露出浓厚的政治色彩。流言背后潜藏的是大英帝国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日益迫切吞并西藏的图谋,它可以被视为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侵略西藏战争在文学领域的舆论先兆。(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礼珍,李思兰[10](2013)在《作为文化塑形力量的浪子:《克兰福德镇》的帝国图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彼得在《克兰福德镇》里面以浪子形象出现,天性使然的离经叛道姿态与放荡不羁性格可视为对中产阶级主流价值观的叛逆,是对其被压抑欲望的另一种复现形式。彼得所代表的浪子具有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这使得他们成为大英帝国殖民事业的重要推力,以切实的力量参与了维多利亚文化精神的塑形过程。(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3年06期)
克兰福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Baker针对翻译共性特征提出了六个假设,分别是显化现象、消岐和简化现象、泛化特点、倾向于避免重复、倾向于凸显目标语语言特征和某些特征呈现特定类型的分布。基于此理论,利用语料库软件对个人建立的《克兰福德镇》中文译本小型语料库进行检索并分析总结,得出这四个中文译本中存在的翻译共性特征之消岐和简化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克兰福德论文参考文献
[1].王哲.矛盾的女性主义:盖斯凯尔小说《克兰福德镇》中女性乌托邦的瓦解[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2].张琪.《克兰福德镇》四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简单化趋势[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陆丹路.《克兰福德镇》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陆丹路.《克兰福德镇》反讽的文学语用学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5].杨晓惠.《克兰福德镇》: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别样风景[J].作家.2015
[6].陈礼珍.想象的危险和欲望的压抑——《克兰福德镇》癔症与暗恐研究[J].外语学刊.2015
[7].陈礼珍.欲望·性别·重复:《克兰福德镇》的叙事驱动力量[J].山东外语教学.2014
[8].陆丹路.论《克兰福德镇》的BBC短剧改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9].陈礼珍.《克兰福德镇》流言的政治符码——英国侵略西藏战争在19世纪中期的文学先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10].陈礼珍,李思兰.作为文化塑形力量的浪子:《克兰福德镇》的帝国图景分析[J].外语教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