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传热强化论文-王梦媛,刘衍,杨柳,崔宏志

相变传热强化论文-王梦媛,刘衍,杨柳,崔宏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变传热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变蓄热构件,传热强化,数值模拟,蓄热性能

相变传热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媛,刘衍,杨柳,崔宏志[1](2019)在《相变蓄热构件传热强化及其对轻质墙体蓄热性能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与轻质墙体内侧结合、增强其蓄热性能的相变蓄热构件。利用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软件COMSOL建立复合墙体的数值计算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以相变蓄热构件内相变材料的完全熔化时间和构件表面温差作为评价依据,分析构件内部不同参数肋片的强化传热机理并优选出最佳肋片参数;以深圳地区为例,从相变材料的用量和相变温度对相变蓄热构件的使用效果进行优化,比较了肋片在相变蓄热构件提升2种轻质墙体蓄热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长而薄的肋片在适宜的肋片间距下能够提升石蜡温度场和流场变化的协同性,增强传热速率;在不影响复合墙体对室外热扰延迟时间的前提下,肋片的添加使加气混凝土复合墙体的显热蓄热和放热时长分别缩短了44.8%和26.3%,聚苯板复合墙体的显热蓄热和放热时长分别缩短了20.8%和52.9%,肋片对聚苯板复合墙体的有效蓄热量和蓄热能力的提升效果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变蓄热构件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文健[2](2018)在《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传热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其性能与寿命受到工作温度的制约,因此电池热管理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相变材料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因不需要消耗额外能量、结构简单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其普遍存在传热效率偏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制备了电池热管理用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热物性能进行分析,接着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产热特性并对复合相变材料用量进行估算,最后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基于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并对其传热强化和控温效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蜡/碳材料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变化规律。采用石蜡作为相变材料,选取叁种导热维度不同的高导热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片、膨胀石墨)作为强化传热材料,通过物理混合法分别制备碳材料质量分数为1%、2%、5%、10%的复合相变材料,对其微观形貌、相变潜热、相变温度、导热系数等物性进行测试,研究高导热材料种类、添加比例对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碳材料的添加对石蜡的熔点影响较小,但其相变潜热随碳材料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叁种碳材料的添加均可增加石蜡的导热系数,且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碳材料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当碳材料质量分数均为10%时,碳纳米管/石蜡、石墨烯纳米片/石蜡、膨胀石墨/石蜡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39W/(m·K)、2.01W/(m·K)和6.39W/(m·K),分别是纯石蜡的1.39倍、7.14倍和22.67倍。(2)不同叁元锂离子电池的产热特性研究及相变材料用量估算。选取四种18650型叁元锂离子电池(分别产自叁星、乐金、松下和叁洋),在1C、2C、3C叁种放电倍率下进行放电温升测试,结果显示叁洋NCR18650GA型锂离子电池在所有放电倍率下的温升、电池温差均为最大,且其具有四种电池中最大的额定容量,综合考虑温升和额定容量,选择其用于电池组组装。采用混合动力脉冲能力特性方法对叁洋NCR18650GA型锂离子电池的内阻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内阻随电池荷电状态的降低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放电过程,当荷电状态高于80%前,电阻从52.89mΩ开始逐渐下降;当荷电状态为80%到30%时内阻稳定在42.00mΩ附近;当荷电状态低于30%后内阻迅速增大,整个放电过程内阻最大测试值66.98mΩ出现在荷电状态为6.4%时。此外根据内阻测试值计算得出叁洋电池在放电倍率为2C、环境温度为20℃时的发热量约为3600J,并根据复合相变材料的物性参数估算出单体电池至少需要14.4 cm~3复合相变材料用于其散热控温。(3)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传热特性研究。综合前两部分的实验结果,设计两个36V10Ah电池组,其中一个布置了膨胀石墨/石蜡复合相变材料控温模块,另一个作为实验对照组无控温模块。分别在0℃、10℃、20℃、30℃四种环境温度和1C、2C两种放电倍率下对该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效果进行测试。实验不仅对比了有无相变控温模块的不同电池组温度特性,而且研究了相变材料用量的叁种情况(过量、适量、不足)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池组的平均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因为电池内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电池组的温升值也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复合相变材料的添加可以有效控制电池组的平均温度,在1C放电速率下,添加控温模块后,电池组的平均温度在环境温度为30℃、20℃、10℃、0℃时分别降低了32.2%,27.6%,30.9%、28.7%;复合相变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在环境温度为30℃、放电倍率为1C时,最大温差被控制在1.1℃以下,降低了88.2%;复合相变材料用量的合理估计是其应用的关键,在材料完全熔化后,其控温性能明显劣化,且材料熔化后对电池组平均温度的影响大于对温度均一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陈亮,刘道平,杨亮[3](2017)在《相变储能过程传热强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储能是一种基于材料相变过程吸/放热而实现能量储存的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工业企业能量回收领域。本文针对目前相变材料储/释能过程中热导率低引起能量传递慢的问题,从优化储能结构和添加导热填料两方面综述了相变材料储能过程强化传热技术。优化储能结构方面,分析了开式结构和闭式结构对相变传热过程的影响;添加导热填料方面,讨论了金属翅片、导热粒子、导热纤维和多孔金属对相变材料储能传热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管壳结构的热损失小,传热效果好;多孔金属作为导热填料增强导热效果更好,并提出复合强化传热会成为今后相变储能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S1期)

方昕,汪明军,张晓龙,吕洪坤,俞自涛[4](2017)在《纳米相变胶囊的制备、表征与传热强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蓄热材料,纳米相变胶囊能够解决热量供求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不匹配,在余热回收、太阳能热利用、电子器件热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样品制备、物性表征以及传热强化3个方面,对纳米相变胶囊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常见的纳米相变胶囊制备方法及对形貌、尺寸的影响,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物性表征的结果显示,胶囊化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止相变材料发生泄露,获得更好的热稳定性。纳米相变胶囊显着提升了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降低了相变材料的过冷度,同时也没有造成相变乳液的黏度出现大幅度提高。此外,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都表明纳米相变胶囊能够有效提升工质的传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张又升,赵敬德,卢一杭[5](2017)在《不同厚度储能单元内相变传热强化及经济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十八烷为相变材料,在等热流加热条件下,对不同厚度大长宽比矩形储能单元内的相变材料融化传热过程进行试验.通过对融化相变过程中储能单元被加热面的温度检测,验证融化过程中存在相变材料固相部分的重力沉降效应,该效应强化了相变传热.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厚度的储能单元均在倾斜角为90°时融化相变传热的效果最佳;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储能单元厚度为20mm,倾斜角为90°时,在提高相变传热的基础上经济效益最佳.(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徐进良[6](2016)在《新型相分离冷凝器相变传热强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针对有机工质朗肯循环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冷凝器,创新性地提出了流型调控的新概念,通过采用相分离概念,在冷凝管内插入柱状金属丝网,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液体被自动吸入到金属网内,而气相在管内壁和金属网之间的环形间隙内流动,达到了流型调控的目的。该研究通过无相变空气-水两相流型调控实验和数值研究发现:(1)水平光滑管内的分层流,经过新型结构管后,液体被全部吸入金属丝网而导出,气体则全部保留在了环形间隙内;(2)水平光滑管内的间隙流,经过新型结构管后,部分液体被吸入金属丝网而导出,气泡则在环形间隙内转变为马鞍形,从而大大增大了气相与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形成大面积薄液膜传热,同时气相被加速,强化了对流传热;(3)垂直光滑管内的间歇流,经过新型结构管后,由于丝网表面张力作用,气弹进入环隙区域,形成拉长的环形气弹,气弹与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变大,液膜厚度大幅减薄,同时气弹上升速度大幅提高,引起环隙区域和核心区域内的流体通过网孔面进行强烈的质量与动量的交换并在核心区域产生自维持脉动流,以上因素均有利用提高设备换热性能。该研究通过光管与内插丝网管的R123水平管内冷凝对比实验以及光管与内插铜粉烧结管的R245fa倾斜内冷凝对比实验研究,得出:不锈钢丝网管和铜粉烧结管均通过流型调控强化了管内冷凝,实验工况范围内,最大传热强化比达两倍以上,综合评价因子达到1.7。(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6年14期)

张楠[7](2016)在《脂肪酸相变材料的性能调控与单元传热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能储存技术能够解决能源供求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匹配的矛盾,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相变储能具有储能密度大和储能过程近似等温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建筑节能、太阳能利用、余热废热回收和纺织服装等领域。脂肪酸因其相变潜热高、化学稳定性好、无相分离、无过冷等优点而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相变材料之一。然而,脂肪酸的相变温度较为单一、导热系数小和液态泄漏的缺陷影响了其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共晶效应对脂肪酸的相变温度进行了调控,利用复合技术对其导热性能和液态泄漏性进行了改善,并借助通过无源和有源手段对单元中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强化。首先,利用脂肪酸相变材料的低共熔效应对其相变温度进行调控。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相平衡理论推导出的低共熔理论计算公式为指导,制备了一系列脂肪酸二元、叁元低共熔混合物,将脂肪酸的相变温度拓宽为18.61℃-68.54℃,且在每5℃的温度段内可以提供不同的相变材料选择。热物性能测试显示脂肪酸低共熔混合物具有与单一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热物性能,并具有良好的热可靠性。其次,利用叁种不同结构高导热炭材料对脂肪酸的导热性能进行了增强。以棕榈酸-硬脂酸低共熔混合物(PA-SA)为相变材料,将不同含量的一维碳纳米管(CNTs)、二维石墨烯纳米片(GnPs)和叁维膨胀石墨(EG)分别加入到PA-SA,研究了炭材料含量、结构和尺度对PA-SA复合相变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因炭材料的加入而发生偏移,相变潜热随炭材料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导热系数随炭材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叁维结构EG的导热系数增强效果最优,当炭材料含量为8wt%时,CNTs、GnPs和EG分别将PA-SA的导热系数增强了 1.12、2.73和15.84倍。最后利用相变动力学揭示了不同炭材料对相变材料性能影响的机理。再次,利用多孔介质对相变材料的吸附性能制备定形复合相变材料以改善其液态泄露性。以相变温度适用于建筑节能的LA-PA-SA为相变材料,通过真空渗浸法分别制备了以膨胀珍珠岩(EP)、蛭石(VMT)和硅藻土(DMT)为基体的定形复合相变材料。BET结果显示由于EP、VMT和DMT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的不同,LA-PA-SA的最大含量分别为55wt%、50wt%和45wt%。FT-IR和XRD结果显示,LA-PA-SA与基体介质之间通过物理作用相互结合。DSC结果显示,LA-PA-SA/EP、LA-PA-SA/VMT和 LA-PA-SA/DMT 的相变温度和潜热分别为 31.8℃、30.6℃、31.5℃和 81.5J/g、75.8J/g、68.0J/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可靠性和蓄能调温性能。然后,利用高导热多孔基体实现脂肪酸的定形和增强导热同步调控。以PA-SA为相变材料,蠕虫状多孔结构EG为支撑材料,制备了 PA-SA的含量高达92.86wt%的高导热定形复合相变材料。PA-SA/EG的熔化和凝固潜热分别为166.27J/g和166.13J/g,储能密度并没有因为膨胀石墨的引入而发生显着降低。TG测试结果显示,EG的加入有效抑制了 PA-SA的热分解和挥发,使其内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定形复合材料的蓄放热速率因EG的高导热性能而大大提高。最后,利用无源和有源手段对脂肪酸在相变单元中的传热进行了强化。在单元中设置“一”和“十”字结构的金属网格和翅片进行无源强化。由于金属网格和翅片的高导热性为PA-SA的导热提供了高导热通道,所以PA-SA的传热得到了强化,且“十”字结构强化传热效果优于“一”字结构,翅片结构强化效果优于网格。进一步通过超声波对PA-SA的传热进行有源强化研究。结果显示,在60W-150W范围内,超声波强化效果随着功率的增大而增强,随超声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超声波对相变材料传热强化作用机理使其在熔化的不同阶段加入时会产生不同的强化效果。对设有金属网格和翅片的相变单元进行超声波处理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强化手段综合作用可以对传热强化效果起到协同增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9-01)

柯彬彬[8](2016)在《圆管外石蜡相变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及传热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各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对现有的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上。由于部分能源如太阳能、工业废热以及电网的“移峰填谷”等都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其供给和需求无法很好的匹配和协调,实际应用中的利用效率低。采用蓄能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利用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的相变潜热进行能量的贮存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蓄能技术。对于相变蓄热设备,必须对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传热分析,它对相变材料的有效利用和系统的优化设计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相变传热传热问题是强非线性问题,同时考虑了相变过程中自然对流的作用,导致求解变得复杂,一般借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求解。本文使用Fluent软件中的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对考虑自然对流下水平圆管外石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石蜡的初始温度和壁面温度对相变过程的影响以及自然对流对石蜡熔化和凝固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对流是石蜡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固-液相界面的形状不规则的主要原因。在熔化过程中圆管上方的石蜡熔化速度大于圆管下方的石蜡的熔化速度而在凝固过程则相反。另外,圆管壁面的温度对石蜡的熔化过程影响很大,提高加热壁面的温度能够提高石蜡的熔化速率而石蜡的初始温度对其熔化过程影响较小。考虑到相变材料的低导热性,阻碍了相变蓄热设备的传热过程。采用翅片管是目前提升相变蓄热器传热速率的主要方法。本文对翅片管外石蜡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固-液相界面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改变翅片的厚度、翅片间距等参数,分析了不同的翅片参数对熔化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作为翅片可以缩短熔化完成的时间,当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200W/(m?K)后,影响不大;翅片间距是影响蓄热时间的关键因素,间距越窄,蓄热时间越短;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翅片的厚度能够减少传热热阻,强化相变储热过程,之后继续加厚翅片对传热的影响减小。(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4-01)

伍根生[9](2014)在《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沸腾和凝结广泛用于工程中换热设备,如热泵、冷凝器、水冷核反应堆等,强化沸腾和凝结传热有利于提高设备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增加沸腾和凝结表面的传热面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纳米结构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表面的比表面积,因此,本课题重点研究了纳米结构表面对于沸腾和凝结传热性能的强化作用。在流动沸腾方面,利用MEMS工艺制作了集成加热线和温度测量电阻的硅微米通道,在微通道底面通过溶液刻蚀的方法制成纳米线阵列,搭建了基于微通道的沸腾传热性能和流型表征的实验台,并利用该实验台表征了过冷度为64℃和34℃,质量流密度在119 kg/m2s到571 kg/m2s条件下,纳米线修饰微通道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同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表征了该通道内的流型变化,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在质量流密度高于238 kg/m2s条件下,纳米结构能提高硅微通道的总体传热系数,但在119kg/m2s条件下,纳米结构反而使得硅微通道的总体传热系数有所降低;2)纳米结构随着长度的增加会出现“倒伏”现象,形成不同尺度的坑洞,有利于汽泡成核,使得沸腾开始点(ONB)发生在更小的热流密度或壁面过热度。3)在高速摄像仪的观察下,将微通道中沸腾发生后的二相流流型进行周期性的分析并分为叁个阶段,即汽泡产生阶段、汽泡填充阶段以及上游汽泡涌现的阶段,纳米结构的存在改变了通道内弹状流所占有的时间比例,从而揭示了在纳米结构在不同质量流密度条件下,对微通道总体换热性能的不同作用。4)纳米结构能有效地延迟二相流不稳定性的起始点(OFI),同时抑制微通道壁面温度和出入口压力差的波动幅值。在珠状凝结方面,在铜表面通过两步法生长纳米线阵列结构,并经过自组装单分子的疏水涂层处理,获得超疏水表面,搭建了基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凝结面的传热性能测量实验台,并利用该实验台表征了在过冷度为0~60 K和压力为60 kPa条件下纳米结构表面的凝结传热系数。另外,应用高速摄像技术表征了纳米结构的凝结流型,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在逐渐从过冷度△T=0 K增加过冷度条件下,纳米结构表面经疏水涂层可形成稳定的珠状凝结,凝结换热系数也得到提升。但进一步增加壁面过冷度,纳米结构表面的凝结换热系数较平表面的增加的幅度有所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缓。2)在低的壁面过冷度下(△T<~10K),纳米线修饰表面具有超疏水性,液滴形成后呈现出Cassie状态,随着液滴直径的逐渐增大,出现和相邻液滴合并后“飞离”凝结面的现象;在中等过冷度条件下(~10K<△T<~15K),纳米线修饰表面的接触角减小,Wenzel状态(或部分、Venzel状态)的液滴出现并成主导的模式,液滴的脱离主要依靠重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扫掠;在高过冷度条件下(△T>~15K),液滴主要是呈现完全Wenzel状态,液滴的平均尺寸增大,液滴脱离是依靠重力。(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4-09-01)

李金峰[10](2014)在《竖直管相变传热强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通量再沸器是一种新型的节能换热设备,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应用。高通量换热管是一种双面强化换热管,其结构的特殊性给换热器的设计带来了难题。目前有关铜基高通量管的强化传热性能鲜有报道,为了评价其传热性能,本文自主设计并搭建了相变传热多功能实验台,以水为实验工质完成了UOP高通量管和铜光滑管的传热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UOP高通量管的强化传热性能明显高于光滑管。在相同传热温差下其总传热系数、管内沸腾传热系数、管外冷凝传热系数分别为光滑管的1.85-2.25倍、2.85-3.53倍、1.17-1.76倍。本文分析了高通量管的强化传热机理,包括烧结多孔层对沸腾传热的强化以及管外纵槽对冷凝传热的强化,并根据实验数据及实验温度下的工质物性参数,建立了管内沸腾传热关联式和管外冷凝传热关联式。本文的研究工作为该类换热设备的工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0)

相变传热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其性能与寿命受到工作温度的制约,因此电池热管理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相变材料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因不需要消耗额外能量、结构简单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其普遍存在传热效率偏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制备了电池热管理用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热物性能进行分析,接着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产热特性并对复合相变材料用量进行估算,最后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基于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并对其传热强化和控温效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蜡/碳材料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变化规律。采用石蜡作为相变材料,选取叁种导热维度不同的高导热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片、膨胀石墨)作为强化传热材料,通过物理混合法分别制备碳材料质量分数为1%、2%、5%、10%的复合相变材料,对其微观形貌、相变潜热、相变温度、导热系数等物性进行测试,研究高导热材料种类、添加比例对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碳材料的添加对石蜡的熔点影响较小,但其相变潜热随碳材料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叁种碳材料的添加均可增加石蜡的导热系数,且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碳材料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当碳材料质量分数均为10%时,碳纳米管/石蜡、石墨烯纳米片/石蜡、膨胀石墨/石蜡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39W/(m·K)、2.01W/(m·K)和6.39W/(m·K),分别是纯石蜡的1.39倍、7.14倍和22.67倍。(2)不同叁元锂离子电池的产热特性研究及相变材料用量估算。选取四种18650型叁元锂离子电池(分别产自叁星、乐金、松下和叁洋),在1C、2C、3C叁种放电倍率下进行放电温升测试,结果显示叁洋NCR18650GA型锂离子电池在所有放电倍率下的温升、电池温差均为最大,且其具有四种电池中最大的额定容量,综合考虑温升和额定容量,选择其用于电池组组装。采用混合动力脉冲能力特性方法对叁洋NCR18650GA型锂离子电池的内阻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内阻随电池荷电状态的降低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放电过程,当荷电状态高于80%前,电阻从52.89mΩ开始逐渐下降;当荷电状态为80%到30%时内阻稳定在42.00mΩ附近;当荷电状态低于30%后内阻迅速增大,整个放电过程内阻最大测试值66.98mΩ出现在荷电状态为6.4%时。此外根据内阻测试值计算得出叁洋电池在放电倍率为2C、环境温度为20℃时的发热量约为3600J,并根据复合相变材料的物性参数估算出单体电池至少需要14.4 cm~3复合相变材料用于其散热控温。(3)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传热特性研究。综合前两部分的实验结果,设计两个36V10Ah电池组,其中一个布置了膨胀石墨/石蜡复合相变材料控温模块,另一个作为实验对照组无控温模块。分别在0℃、10℃、20℃、30℃四种环境温度和1C、2C两种放电倍率下对该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效果进行测试。实验不仅对比了有无相变控温模块的不同电池组温度特性,而且研究了相变材料用量的叁种情况(过量、适量、不足)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池组的平均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因为电池内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电池组的温升值也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复合相变材料的添加可以有效控制电池组的平均温度,在1C放电速率下,添加控温模块后,电池组的平均温度在环境温度为30℃、20℃、10℃、0℃时分别降低了32.2%,27.6%,30.9%、28.7%;复合相变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在环境温度为30℃、放电倍率为1C时,最大温差被控制在1.1℃以下,降低了88.2%;复合相变材料用量的合理估计是其应用的关键,在材料完全熔化后,其控温性能明显劣化,且材料熔化后对电池组平均温度的影响大于对温度均一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变传热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媛,刘衍,杨柳,崔宏志.相变蓄热构件传热强化及其对轻质墙体蓄热性能提升研究[J].建筑科学.2019

[2].王文健.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传热强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3].陈亮,刘道平,杨亮.相变储能过程传热强化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7

[4].方昕,汪明军,张晓龙,吕洪坤,俞自涛.纳米相变胶囊的制备、表征与传热强化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7

[5].张又升,赵敬德,卢一杭.不同厚度储能单元内相变传热强化及经济效益[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徐进良.新型相分离冷凝器相变传热强化机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6

[7].张楠.脂肪酸相变材料的性能调控与单元传热强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柯彬彬.圆管外石蜡相变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及传热强化[D].江苏大学.2016

[9].伍根生.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4

[10].李金峰.竖直管相变传热强化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标签:;  ;  ;  ;  

相变传热强化论文-王梦媛,刘衍,杨柳,崔宏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