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艺舟双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有为,王羲之,《广艺舟双楫》,书法艺术
艺舟双楫论文文献综述
俞建华[1](2019)在《“清人尚质”浅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读】康有为是碑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广艺舟双楫》即是一部重要的碑学理论着作。这部着作体系完备,架构恢宏,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俞建华先生从"清人尚质"的角度对这部着作进行了解读与梳理,亦分析了其中的弊病,颇多真知灼见。这篇30年前的文章,对于今天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77期)
唐卫萍[2](2019)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与近代“书法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康有为而言,政治困境构成了其写作《广艺舟双楫》最为重要的背景,也赋予了他的写作行为强烈的政治性。他在现实政治中无法发出的声音在其书法史观——"通变"观当中获得了充分地释放,反过来也让他的书法史写作变得更有冲击力,对他的书法理论阐释和构造方式发生了实际的影响:从学者的角度,整理、接受和挖掘碑学的审美价值,敢于打破书法的南北宗问题,对北碑的精神内涵展开强有力的阐释,从理论上将碑学带到了与帖学相比肩的位置。将书法带入政治生活的领域,与社会现实发生紧密的关联,这正是近代"书法革命"的应有之义。(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吴彧弓[3](2019)在《艺舟双楫 博涉多优——记美术史论家、书法家李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一,美术史论家、书法家。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1989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199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院工作。历任《美术观察》副主编、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李一多年从事艺术研究、刊物编辑和研究生教学,主持、策划了多项重点艺术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5期)
张函[4](2019)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在特殊语境中完成的。康有为通过"变"来凸显社会话语,通过"碑学"来突显学术话语,通过新书法史来突显私人话语。《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变法理论成熟前的试验之作,虽然不论国事,却也是追求"大道"的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04期)
刘天琪[5](2019)在《隶书与八分名实略解——从《广艺舟双楫》中关于字体演进的观点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关于隶书与八分的名实之争,一直是聚讼盈庭,主张不一,其纷争的焦点集中在二者称谓孰先孰后的问题上。晚清之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论说隶书与八分时,关注到了字体(书体)的演进问题,虽因时代所限未能深入,但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康氏所论的批评入手,逐一分析隶书与八分的文献记述及其含义,旨在讨论"隶书在先八分在后"的称谓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04期)
佐佐木佑记,程俊英[6](2019)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在日本的接受和影响——以中村不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的着名书论《广艺舟双楫》着于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四年经中村不折(一八六六?—一九四叁)和井土灵山(一八五九—一九叁五)翻译后,由东京二松堂书店以《六朝书道论》为名出版。这为当时日本学者正确认识"六朝书法"提供了良好契机,使日本迎来了崇尚六朝书法的时代。在中国书法史上,《六朝书道论》的出版,不仅意味着康有为的书学给日本书坛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也象征着近代日本对碑学的接受。但是,从当时日本书家对书法史的研究来看,尚未达到《广艺舟双楫》的高度。本文试从近代日本的碑学研究状况来考察当时日本对《广艺舟双楫》的接受。同时,根据中村不折的学书背景和《六朝书道论》的成书情况,来讨论《广艺舟双楫》对近代日本书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04期)
王申[7](2018)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今文经学问题的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撰写的一部书法理论着作。该书酝酿于1888年康有为上清帝书失败后,1890年初完稿,稿本中并无今文经学内容。此后康有为受廖平以及《圣经·旧约》的影响,形成了以今文经学为基础的变革思想,今所见《广艺舟双楫》1893年万木草堂本对稿本进行了重大修改。根据"两考"的编纂时间和康有为与朱一新的书信往来内容发现,1890年,康有为完成了由单一的求变意识向以传统经学资源为载体的托古改制理论体系的转变,这为戊戌变法准备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郭潇[8](2018)在《形学之思:古今视野下的康有为碑学——以《广艺舟双楫》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考察《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的碑学思想,并以古今的视野对其进行反思。康有为通过对"古法"的构造重述了书法史,并以此论证了碑学的合法性,但客观上造成经典体系的瓦解;其对书法本体的"形学"认识将书法艺术形式化,消解了主体性;以"新变"为旨归的艺术创作观念导致书法艺术自身的价值失范与空洞。相比之下,同样被视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石涛提出"蒙养"之道,可以为此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4期)
汪兰婷[9](2018)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的儒家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政治受挫时,不得不把精力转向经学和金石学的产物,所以,其观点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与敏感。当我们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对《广艺舟双楫》重新予以观照时,能折射出康有为人格魅力的光芒和对康有为书学思想的意义做出正确的把握和充分的估量。本文以儒家思想为切入点,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理解“尊魏卑唐”、“尊碑抑帖”和“法古”与“求变”叁个鲜明书学思想立场中儒家思想的渗透意义,展现出康有为对于政治的批判力度。其次,通过找到儒家思想中的“中和”和《广艺舟双楫》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能给予《广艺舟双楫》的书法美学价值一个很好的评断标准。最后,儒家思想观念下的《广艺舟双楫》有他给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的沉痛打击,开创了新的书法艺术格局,但也有存在着个人主观意识上的偏激,在当时碑学思想尚未稳定立足的情况下,也遭受到了不少责难,但是,《广艺舟双楫》打破了固有的僵局,开始了新的书法艺术格局和创作新途径的构建,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文章通过一系列论述,辩证地给予儒家思想在康有为书学思想中的客观性证据,从美学以外以一个新的视角分析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一是可以进一步明确康有为以儒学为基点,书学思想在清末时期的使命;二是有助于扩展儒学研究面向中国各个方面的问题;叁是有助于康有为其他哲学、政治学思想中儒学思想领域的新开展。(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期刊2018-06-01)
郑付忠,吴康[10](2018)在《从《广艺舟双楫》百年批评看“后碑学”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晚清以来的百余年间,《广艺舟双楫》彻底洗礼了人们的书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百年的书法史走向。后碑学时期不少书家围绕"尊魏卑唐""扬碑抑帖"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质疑。后碑学是碑学非理性发声终结的时期,也是对碑学进行二次解构与生发的时期。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口舌之争后,人们对碑学、帖学的认识被一再刷新。(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0期)
艺舟双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康有为而言,政治困境构成了其写作《广艺舟双楫》最为重要的背景,也赋予了他的写作行为强烈的政治性。他在现实政治中无法发出的声音在其书法史观——"通变"观当中获得了充分地释放,反过来也让他的书法史写作变得更有冲击力,对他的书法理论阐释和构造方式发生了实际的影响:从学者的角度,整理、接受和挖掘碑学的审美价值,敢于打破书法的南北宗问题,对北碑的精神内涵展开强有力的阐释,从理论上将碑学带到了与帖学相比肩的位置。将书法带入政治生活的领域,与社会现实发生紧密的关联,这正是近代"书法革命"的应有之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艺舟双楫论文参考文献
[1].俞建华.“清人尚质”浅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J].江苏教育.2019
[2].唐卫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与近代“书法革命”[J].美育学刊.2019
[3].吴彧弓.艺舟双楫博涉多优——记美术史论家、书法家李一[J].美术观察.2019
[4].张函.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话语研究[J].中国书法.2019
[5].刘天琪.隶书与八分名实略解——从《广艺舟双楫》中关于字体演进的观点谈起[J].中国书法.2019
[6].佐佐木佑记,程俊英.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在日本的接受和影响——以中村不折为中心[J].中国书法.2019
[7].王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今文经学问题的考辨[J].天中学刊.2018
[8].郭潇.形学之思:古今视野下的康有为碑学——以《广艺舟双楫》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书法.2018
[9].汪兰婷.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的儒家思想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10].郑付忠,吴康.从《广艺舟双楫》百年批评看“后碑学”流变[J].中国书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