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极化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子,长程电子关联,线性和非线性极化率
电子极化率论文文献综述
陈少波,赵铧,常刘安,张国威[1](2015)在《长程电子关联对聚合物中激子极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在外电场下高分子的线性极化率和叁阶非线性极化率,发现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使激子线性极化率χ(1)xx和叁阶非线性极化率χ(3)xxxx都降低,而长程电子关联效应的作用更进一步降低χ(1)xx和χ(3)xxxx.准确地计算高分子聚合物的极化率可以更好的理解共轭聚合物的长程电子关联对有机分子线性和非线性响应的影响,确定其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周玲,赵改云,张干兵,叶勇,夏清华[2](2014)在《叁聚氰胺分子的电子吸收光谱、二阶极化率及其溶剂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自洽反应场(SCRF)法、CPCM溶剂化模型,分别用密度泛函理论法B3LYP、TD-DFT/CAM-B3LYP和有限场(FF)法,对叁聚氰胺分子在气相、氯仿以及甲醇溶液中的几何结构、电子吸收光谱、二阶极化率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分子为准八极结构,其强吸收峰在远紫外区,透光范围宽.最大吸收由两个近简并的激发态跃迁迭加而成,二者呈加和模式,对二阶极化率都有贡献.其几何结构、电子光谱和非线性光学(NLO)极化率都不同程度地呈现溶剂效应.高极性溶剂能显着增大其超极化率,而其最大吸收红移很小.在保持分子基本架构的前提下,通过增大供体与受体核之间的共轭桥,可以在保持良好透明性的前提下,增大超极化率,得到良好的NLO生色团.(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荆莹[3](2014)在《类锂离子等电子序列(Z=30~40)1s~22s、1s~22p的组态能级结构与偶极极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类锂体系高电荷离子的特点和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并用此方法构建了体系波函数。本文将类锂离子体系的等电子序列(Z=30~40)作为研究对象,对1s22s、1s22p的能级结构、量子数亏损、偶极跃迁振子强度和偶极极化率进行了理论研究。在1s22s、1s22p的能级结构中,分别计算了该序列原子实和价电子的Upper bound能量、原子实修正和非相对论能量。考虑了质量极化效应、相对论修正、QED效应以及高阶相对论修正对体系能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本文数据的精确度。在此基础上又计算了1s22s和1s22p的体系总能量、电离能、激发能、1s22p激发态的精细结构、1s22s-1s22p偶极跃迁能和波长等,并将所得数据与已有的、有限的实验值及其他理论数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本文数据要比其他理论方法得到的数据更接近实验值,说明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准确可靠的,构建的波函数具有良好的品质。结合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计算了该等电子序列1s22s、1s22p的量子数亏损。然后计算了1s22s-1s22p偶极跃迁振子强度,得出其相关结论。最后,利用本文得到的振子强度和能量等数据计算了等电子序列的偶极极化率,并且与Wang文献已有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陈小林,成永红,吴锴[4](2009)在《一种非对称双原子分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经典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计算模型,指出了这些经典模型在计算非对称双原子分子模型时存在局限性,提出了一种针对非对称双原子分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分子内原子偶极矩对电子位移极化的影响,推导了宏观电场与分子轴平行、垂直、呈任意夹角等典型情况下的非对称双原子分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了六方氮化硼(h-BN)晶体的电子位移极化率,并与经典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分析了所提出模型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徐红亮,李志儒,吴迪,陈巍,于广涛[5](2009)在《配体数与电子化物的一阶超极化率的碱金属原子序数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MP2方法得到单配位电子化物M—X(M=Li,Na,K;X=NH3,NCH,HF)和二配位电子化物M—(FH)2(M=Li,Na,K)的几何结构.使用高水平的QCISD/6-311++G(3df,3pd)计算了它们的一阶超极化率β0.在单配位的电子化物中,单调的一阶超极化率的碱金属原子序数依赖性未表现出来,而二配位电子化物M—(FH)2(M=Li,Na,K)的β0值随着碱金属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与文献报道的四配位相关体系的情况一致.这表明,电子化物中配位数与一阶超极化率碱金属原子序数依赖性相关.(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严宗朝,朱炯明,周昺路[6](2001)在《二电子系统极化率和色散系数的计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用全关联 Hylleraas坐标中的变量波函数来计算二电子原子系统的极化率和色散系数的方法 .得出了氦原子和类氦离子的各种量子态的二极 ,四极和八极极化率及色散系数 C6,C8和 C10 的数值计算结果 .并且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程孟琪,李良超,杨延民[7](2001)在《聚并苯同系分子的能量和电子极化率的同系线性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并苯同系物的导电性与其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是理论化学的活跃领域之一 .用聚并苯同系物的能量、电子极化率和同系序数分别表征其稳定性、导电性和结构参数 ,经研究发现 ,聚并苯同系物的能量、全价电子极化率 (a)和π电子极化率 (aπ)以及π电子极化率占全价电子极化率的比例 (aπ/a(% ) )与同系序数 (N)之间满足同系线性规律 .(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2期)
李良超,程孟琪,杨毅涌,李进[8](2001)在《聚并苯同系分子的电子极化率与同系序数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聚并苯同系物的电子极化率和同系序数分别表征其导电性和结构参数 ,经研究发现 ,聚并苯同系物的全价电子极化率 (α)和 π电子极化率 (απ ) ,以及 π电子极化率占全价电子极化率的比例 (απ/ α) ,与同系序数 (N)之间满足下列相关方程 :Y =a Nβ + b,R≥ 0 .999(Y =α和απ)απ/α =a Nβ + b ,R≈ 1.0 0 0N=2 n+ 1,n为结构单元数 ,β和 β 受同系物的对称性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全价电子极化率和 π电子极化率均随同系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但增率逐渐降低 ;π电子极化率的增率高于全价电子 ;当 N →∞时 ,增率趋近于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1年02期)
王煦,杨明理,孙泽民[9](2001)在《五元杂环分子超极化率的电子相关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有限场方法在H F和MP4水平上计算呋喃、吡咯和噻吩的极化率、一阶和二阶超极化率 .结果表明 ,电子相关效应对各阶极化率 ,尤其是高阶极化率影响较大 .MP2计算值较H F有显着改善 ,一阶超极化率的MP2 ,MP3和MP4计算值依次增大 ,二阶超极化率的MP2和MP4值相近 ,而MP3值小于MP2 .呋喃、吡咯和噻吩的各阶极化率在各级微扰中均具有与H F水平上一致的相对大小顺序 .(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欧阳礼,李良超[10](2000)在《氯代聚并苯同系分子的能量和电子极化率与同系序数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聚并苯同系物的能量和电子极化率与同系序数之间满足下列相关方程E=a Nβ+b, R≈ lα(或 απ ) =α′ Nβ′+b′,R≥ 0 .9990απ/ α(% ) =α″Nβ″+b″,R≥ 0 .9999N=2 n+1,为同系序数 ,n为苯环的结构单元数 β、β′、β″随同系分子的类型而变 ,本文的计算值与文献值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00年01期)
电子极化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自洽反应场(SCRF)法、CPCM溶剂化模型,分别用密度泛函理论法B3LYP、TD-DFT/CAM-B3LYP和有限场(FF)法,对叁聚氰胺分子在气相、氯仿以及甲醇溶液中的几何结构、电子吸收光谱、二阶极化率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分子为准八极结构,其强吸收峰在远紫外区,透光范围宽.最大吸收由两个近简并的激发态跃迁迭加而成,二者呈加和模式,对二阶极化率都有贡献.其几何结构、电子光谱和非线性光学(NLO)极化率都不同程度地呈现溶剂效应.高极性溶剂能显着增大其超极化率,而其最大吸收红移很小.在保持分子基本架构的前提下,通过增大供体与受体核之间的共轭桥,可以在保持良好透明性的前提下,增大超极化率,得到良好的NLO生色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极化率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少波,赵铧,常刘安,张国威.长程电子关联对聚合物中激子极化率的影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5
[2].周玲,赵改云,张干兵,叶勇,夏清华.叁聚氰胺分子的电子吸收光谱、二阶极化率及其溶剂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荆莹.类锂离子等电子序列(Z=30~40)1s~22s、1s~22p的组态能级结构与偶极极化率[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陈小林,成永红,吴锴.一种非对称双原子分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计算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
[5].徐红亮,李志儒,吴迪,陈巍,于广涛.配体数与电子化物的一阶超极化率的碱金属原子序数依赖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
[6].严宗朝,朱炯明,周昺路.二电子系统极化率和色散系数的计算(英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7].程孟琪,李良超,杨延民.聚并苯同系分子的能量和电子极化率的同系线性规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8].李良超,程孟琪,杨毅涌,李进.聚并苯同系分子的电子极化率与同系序数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
[9].王煦,杨明理,孙泽民.五元杂环分子超极化率的电子相关效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
[10].欧阳礼,李良超.氯代聚并苯同系分子的能量和电子极化率与同系序数的相关性研究[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