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及其分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型煤,孔裂隙结构,分形理论,尺度特征
及其分形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军,王凯,崔浩,徐超,杨涛[1](2019)在《型煤孔裂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煤体内部孔裂隙结构,以不同粒径煤粉压制而成的型煤为对象,基于煤样孔裂隙结构的实验室测试结果,采用分形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型煤中孔隙和裂隙的尺度特征.结果表明:由压汞实验数据获得的型煤分形曲线均被分成了符合分形规律的低压段和不符合分形规律的高压段两部分;根据压汞实验数据的分形特性可将型煤内部空间分为裂隙和孔隙.其中,裂隙结构参数可由压汞实验(低压段)获得,而孔隙结构参数可由物理吸附实验(以N_2和CO_2作为吸附质)获得.同时,亦可进一步结合煤的视密度测试结果计算获得煤样的裂隙率和基质孔隙率.对比发现,型煤的孔裂隙结构和原煤之间的差别较小,说明可以利用型煤代替原煤来研究煤中瓦斯吸附、解吸和渗流的一般性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庆生,段旭,谈成亮[2](2019)在《稀土电解槽石墨内衬高温氧化过程中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稀土电解槽石墨内衬破损问题,采用显微CT研究稀土电解槽石墨内衬在不同氧化时间下内部微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考察了孔隙率、孔喉尺寸、孔喉形状因子、孔隙分形维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墨内衬氧化0、1h、2h、3h后的平均孔隙率在逐渐增大,分别为4.02%、8.53%、11.18%、13.35%,孔喉尺寸为5~25μm与孔喉形状因子为0.02~0.05的孔喉数量从17903增加到39388。进一步应用分形理论分析发现:氧化不同时间的石墨内衬孔隙构造均符合分形规律,且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大,石墨内衬的氧化腐蚀越来越严重,石墨内衬孔隙分形维数从1.5722增加到1.6985。因此可以间接地用分形维数来判断石墨内衬的氧化腐蚀程度。最后建立了石墨内衬渗透率的分形表达式,由此计算氧化0、1h、2h、3h的石墨内衬理论渗透率分别为0.10μm2、0.25μm2、0.37μm2、0.52μm2。计算结果与其实际渗透率0.09μm2、0.18μm2、0.38μm2、0.57μm2相差不大,可以用此式来预测石墨内衬的渗透率。(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王崔林,许强,刘文德[3](2019)在《不同加载模式下岩石声发射及其分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设备和PCI-2 AE实时叁维定位监测系统,对灰岩进行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损伤破坏过程中声发射事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声发射特征可反映岩石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的声发射内部活动特性和内部破裂过程;劈裂加载条件下的声发射分形维数普遍大于单轴加载条件,单轴加载条件下的声发射活动性强于劈裂加载条件,劈裂加载条件下岩石的破裂尺度较小,裂纹的扩展分布较均匀;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破裂过程中,声发射分形维数整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岩石试样破坏前下降到最低值,表明岩石失稳破坏是一个降维有序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4期)
林清美,廖超林,戴齐,唐茹,孙钰翔[4](2018)在《长期施肥与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及其分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8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红壤性水稻土为材料,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耕层土壤微团聚体组成进行分析,以探究长期施肥(高量有机肥+化肥(2/3 OM)、常量有机肥+化肥(1/3 OM)、单施化肥(NPK))和地下水位(20 cm、80cm)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分布、分形维数及特征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土壤2~0.25 mm团聚体含量表现为2/3 OM> 1/3 OM> NPK,而微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2/3 OM <1/3 OM <NPK;且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均高于NPK处理,分散系数、分散率、RMD(<0.02 mm/(2~0.02) mm微团聚体比值)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则表现相反。不同地下水位的2~0.25 mm团聚体含量表现为20 cm地下水位高于80 cm地下水位,而<0.25 mm微团聚体含量相反;同时团聚状况、团聚度表现为20 cm地下水位高于80 cm地下水位,分散率、分散系数、RMD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2~0.25mm团聚体含量与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络合态铁和络合态铝含量极显着正相关,与游离氧化铁含量极显着负相关,而0.05~0.02 mm、0.02~0.002 mm和<0.002 mm微团聚体含量与以上指标的相关关系相反。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RMD均与2~0.25 mm团聚体、全N、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络合态铁、络合态铝的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0.05 mm各粒级微团聚体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RMD可作为评价红壤性水稻土肥力的综合指标。(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胜,徐远杰,李海腾,任灵[5](2018)在《天然灰岩颗粒接触破损试验研究及其分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非规则岩石颗粒接触破损力学行为及其分形特性,针对两河口天然灰岩颗粒进行了接触压缩试验。采用颗粒的表面分形维数、粗糙度和起伏度,定量表征了颗粒的细观形貌。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初始分形维数越大,首次破损力越小;加载后,颗粒接触局部范围内的分形维数变小,揭示了岩石颗粒细观形貌对接触破损力学行为的影响。同时利用非接触式数码成像仪动态追踪了试件表面的应变和位移,展示了颗粒接触破损全过程应变和位移的变化。结果显示,非规则岩石颗粒发生接触压缩时,局部应力水平较高,首先在接触局部区域发生破损。(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09期)
苑勋,徐野,黄利萍[6](2018)在《社区网的增长趋向及其分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具有复杂网络特征的一个实际的社区网络,分析了它的增长趋向和分形特征。Logistic模型适合社区网震荡而且增长的特点而被本文采用作为其数学模型,其参数由浮点遗传算法确定。连续的社区网时间序列在每个时间点不可微,具有分形特点,故采用表征分形特征的分维算法,计算社区网增长的分数维,得出社区网在增长过程中确实具有分形特征的结论,由此确定了可对社区网增长趋向做准确长期预测的数学模型形式。(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8年13期)
刘美惠,沈惠玲[7](2018)在《聚氨酯相转化法成膜的性能及其分形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液相转换法通过不同的非溶剂(水、甲醇、乙醇和异丙醇)制备聚氨酯微孔膜,测定了膜的断面形态、孔隙率、孔径、透气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聚氨酯膜较容易在醇类非溶剂中形成均一形貌的多孔结构,4种非溶剂所制备聚氨酯膜的孔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甲醇、异丙醇和乙醇,透气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甲醇、异丙醇、乙醇和水,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乙醇、异丙醇、甲醇和水。用分形数学定量表示微孔结构,发现按分形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史长城[8](2018)在《评测混凝土粗糙度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分形表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加粗糙度是提高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常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或规程对混凝土粗糙度的评测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基于灌砂法的原理建立了一种新的混凝土表面粗糙度的评测方法-测试仪法。分别采用灌砂法、测试仪法对24个劈裂面进行测量分析,发现测试仪法是比灌砂法更先进更准确的测量粗糙度方法。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分维值与粗糙度的关系,发现高差法分维值与粗糙度无正相关性,变步距法分维值与粗糙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对两种分维值深入分析,综合利用高差法分维值和变步距法分维值,建立了测试仪法粗糙度与分维值的拟合公式。发现测试仪法粗糙度值随着测量步距的增大而减少,高差法分维值与其缩减系数有较好线性相关性,建立了拟合公式,达到了简化测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罗大游[9](2018)在《基于RS和GIS的河网水系信息提取及其分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龙川江流域地层岩性复杂、干湿分明、降雨量集中,境内水源分布极不均衡,遭遇暴雨时常常并发洪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作为云南省地质灾害多发的一个地域,对龙川江流域进行水文与地形特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不断更新发展,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来进行水文分析成为当今研究流域河网水系特征的热门趋势,本文围绕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对比等多种途径来确定集水阈值并提取龙川江流域河网水系,同时重点将分形理论与Horton定律应用于研究区的河网水系分形特征研究,了解了水系的河流复杂程度与流域地形发育状况;提取了多种地形因子以研究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并且结合植被指数与降雨量分析了流域地下水存储状况,同时对亚流域进行分类,综合分析了流域的地形地貌与水系特征,为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次研究运用的遥感影像有:Landsat-8 OLI影像,ASTER GDEM影像,Sentinel 2A影像,通过了解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岩石地层等信息,在分析研究了前人提取河网水系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集水阈值的数学方法来提取流域河网水系,并结合Sentinel 2A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亚流域并对亚流域分类;在DEM数据基础上提取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其后运用Landsat-8 OLI影像提取了植被指数,结合区域降雨量与地形因子制作了专题图层,最终建模生成了地下水潜力区主题图层。本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前人判断集水面积阈值提取河网水系的基础上,做一条直线与集水面积阈值和河网密度拟合曲线相切的数学方法,将得到的切点对应的阈值作为流域最佳集水面积阈值,最终提取出的河网水系;同时对亚流域进行分类,判断出易造成洪涝灾害的区域。2.对生成的河网进行河道分级,总共将径流划分为5个等级;基于Horton定律计算出流域的平均分支比为4.37,表明了研究区的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基于分形定理运用盒维数法计算出流域的综合分形维数为1.2194,判定出研究区流域地貌整体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幼年期;改进了传统盒维数法来研究大尺度流域水文特征的方法,将若干正方形网格覆盖研究区,计算每一正方形网格下的河网水系的分形维数,以从较小的尺度上来研究区的水系分形特征,发现流域水系分形维数高值区只要呈NE、NS向带状延展。3.依据提取的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形因子,在高程分布空间研究中发现研究区地貌类型主要表现为次中山地貌和中山地貌;在坡度分布空间研究中流域超半数区域表现为斜坡与陡坡,并且制作了地形坡谱图,详细研究了各个坡度范围所占流域的面积;在地形起伏度分布空间研究中发现小起伏地面占到主体的70%左右;根据对地表切割深度的研究,发现流域整体的切割程度较大,最大切割深度达到617m,其中主要的切割深度在5~20m范围内。4.结合Landsat-8 OLI与DEM影像及区域降雨量数据,制作了河网密度、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降雨量这6类专题图层,分别依据对于储存地下水能力的强弱赋予权重,建立模型生成了地下水潜力区主题图,发现易于储地下水的区域在研究区内以NE-SW向分布,非常好的地下水潜力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南部姚安、牟定坝区与中部一些坝区,其次较好地下水潜力区分布在元谋坝区以西。(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刘庆生,段旭,李江霖,曾少军,廖春发[10](2018)在《基于显微CT的石墨内衬的孔隙及其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稀土电解槽石墨内衬破损问题,通过显微CT扫描对石墨内衬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利用这些孔喉参数可以分析空气和电解质在石墨内衬中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该样品的孔隙度为19.44%,孔喉半径大都在1~6μm;孔喉形状因子为0.02~0.05,这表明其形状大多不规则,空气和电解质在其内部的流动阻力大,从而减缓了其氧化腐蚀;平均孔喉比,平均孔隙体积、平均喉道体积分别为2.28,1 177.64、106.19μm~3,意味着孔隙间有较大的喉道连通,空气和电解质在其内部的流动阻力较小,从而加速了其氧化腐蚀.进一步应用分形理论分析发现:该石墨内衬孔隙构造符合分形规律,其分形维数可以很好的说明孔隙分布复杂程度.最后建立了石墨内衬孔隙率的分形表达式,由此计算石墨内衬的理论孔隙率为21.46%,这与其实际孔隙率19.44%相差不大,可以用此式来预测石墨的孔隙率.(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8年04期)
及其分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稀土电解槽石墨内衬破损问题,采用显微CT研究稀土电解槽石墨内衬在不同氧化时间下内部微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考察了孔隙率、孔喉尺寸、孔喉形状因子、孔隙分形维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墨内衬氧化0、1h、2h、3h后的平均孔隙率在逐渐增大,分别为4.02%、8.53%、11.18%、13.35%,孔喉尺寸为5~25μm与孔喉形状因子为0.02~0.05的孔喉数量从17903增加到39388。进一步应用分形理论分析发现:氧化不同时间的石墨内衬孔隙构造均符合分形规律,且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大,石墨内衬的氧化腐蚀越来越严重,石墨内衬孔隙分形维数从1.5722增加到1.6985。因此可以间接地用分形维数来判断石墨内衬的氧化腐蚀程度。最后建立了石墨内衬渗透率的分形表达式,由此计算氧化0、1h、2h、3h的石墨内衬理论渗透率分别为0.10μm2、0.25μm2、0.37μm2、0.52μm2。计算结果与其实际渗透率0.09μm2、0.18μm2、0.38μm2、0.57μm2相差不大,可以用此式来预测石墨内衬的渗透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及其分形论文参考文献
[1].郭海军,王凯,崔浩,徐超,杨涛.型煤孔裂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2].刘庆生,段旭,谈成亮.稀土电解槽石墨内衬高温氧化过程中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分形特征[J].化工进展.2019
[3].王崔林,许强,刘文德.不同加载模式下岩石声发射及其分形特征分析[J].水力发电.2019
[4].林清美,廖超林,戴齐,唐茹,孙钰翔.长期施肥与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及其分形特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8
[5].刘胜,徐远杰,李海腾,任灵.天然灰岩颗粒接触破损试验研究及其分形特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6].苑勋,徐野,黄利萍.社区网的增长趋向及其分形特征分析[J].电子世界.2018
[7].刘美惠,沈惠玲.聚氨酯相转化法成膜的性能及其分形描述[J].塑料科技.2018
[8].史长城.评测混凝土粗糙度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分形表示[J].硅酸盐通报.2018
[9].罗大游.基于RS和GIS的河网水系信息提取及其分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10].刘庆生,段旭,李江霖,曾少军,廖春发.基于显微CT的石墨内衬的孔隙及其分形特征[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