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匜论文-王歌,姚启东,倪炎,周华

青铜匜论文-王歌,姚启东,倪炎,周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铜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铜匜,科学分析,传统修复

青铜匜论文文献综述

王歌,姚启东,倪炎,周华[1](2019)在《汉代青铜匜金属文物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联合大学文博馆所藏汉代青铜匜器身表面存在裂隙、变形,残缺、表面锈硬结物等病害,亟须保护修复。笔者在修复前对文物开展了超景深显微镜、手持便携式荧光等科技分析,探明了表面蓝绿色锈蚀物主要为孔雀石和蓝铜矿,显微观察该锈蚀致密,形成了一层氧化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不需要处理。而变形、残缺等病害则需要处理与修复,笔者用钳子对变形部分进行整形;用黄铜皮焊接法对残缺部分进行补配,根据器物表面的颜色在漆片-酒精中加入沙绿、土红、黑色、白色矿物颜料进行了作旧,最后达到了良好的修复效果。(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红梅[2](2017)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鸟形青铜匜器形来源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青铜礼器——鸟形青铜匜造型独特,全器呈叁足鸟形,整体造型兼顾器物本身"匜"和表现具象的鸟兽形的特征。通过对青铜匜的自名的文字字形和器形演进的考证,认为匜的器形来源于盘、盉;进一步通过文献考证发现,盉与祼礼器"彝"关系密切,亦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鬹",与崇鸟文化相关。从分析匜、盉的自名文字和相关出土资料,分析匜与盉在器形和功用上存在的异同点及其成因,进而明确匜与灌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鸟形青铜匜造型的来源进行梳理,发现鸟形青铜匜在造型、功能、文化内涵上符合灌礼器的特征,与鸟(鸡)彝所代表的祼礼器一脉相承,来源于上古崇鸟习俗和太阳神、风神崇拜,造型上既带有拟形酒器的遗迹,又具有匜的独特造型。(本文来源于《北方文物》期刊2017年01期)

阴玲玲[3](2012)在《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匜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在对发掘出土和传世的铜匜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铜匜的演变发展规律将其划分为八期,即西周中期至战国晚期。匜最早的形制很接近兽形,因此当时匜如同牲尊、觥等器一样,大概是对动物造型的模仿。随着沃盥之礼的逐渐崩坏,在一些墓葬中也发现缶匜、鉴匜、洗匜的组合,盘匜组合数量不对等、有盘无匜、有匜无盘的现象。战国早期青铜匜趋向于衰落,战国中晚期多出现平底无鋬匜,且容积量变小,从形制、功能上越来越接近瓢,最终将流作柄,像瓢一样使用。(本文来源于《文史月刊》期刊2012年08期)

阴玲玲[4](2008)在《两周青铜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匜出现时间较早,流行时间较长,并在青铜礼器的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但至今对青铜匜的研究仍比较薄弱,缺乏一个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以青铜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考古发掘以及历代着录所见的关于青铜匜的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以及统计、比较的方法对青铜匜的定名用途、形制特征、发展演变、区域分布、起源衰落、器物组合以及与其它器物关系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以期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下面就文章每一部分作简单的介绍。第一部分:关于青铜匜的定名和用途。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青铜匜的铭文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匜的定名和用途。第二部分:关于青铜匜的类型学研究。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考古发掘出土的401件铜匜和传世的120件铜匜进行型式划分,揭示青铜匜的演变发展规律。将各地区有特色的匜也囊括其中,以有利于匜的区域特征研究。第叁部分:关于青铜匜的分期断代。本文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铜匜的演变发展规律、纹饰特点、组合规律将青银匜划分为八期,分别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西周中期时,青铜匜作为一种水器,适应沃盥之礼的需要而产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是青铜匜的发展期;春秋中晚期是青铜匜发展的高峰期,战国早期后则是青铜匜的衰落期。秦汉时期虽仍见铜匜,但数量已经很少。第四部分:关于青铜匜的组合。本文以科学发掘的、没有经过盗扰的、完整的青铜礼器组合为研究材料,探讨了盘匜组合是如何形成和演变发展的,是如何的问题,并分析了出土盘匜组合墓主人的身份等级情况,说明了匜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盘匜组合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并于西周晚期时完成了盘盉组合向盘匜组合的过渡。盘匜组合作为青铜礼器中一种稳固的水器组合,发展至春秋中晚期时,在大中小型墓葬中已经普遍使用,这在以楚文化圈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现象也表明了春秋中期以后南方水器发展程度高于北方。第五部分:关于青铜匜与其它器物关系的研究。即匜跟盂、鉴、缶、洗、有流盘、匜鼎、匜形斗、觥、瓢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或为组合关系、或是由于形制上相互影响,功能上比较接近。第六部分:关于青铜匜的区域研究。本文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出土青铜匜作了比较分析。按青铜匜的地域特征划分为六大区域:即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北方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匜外,春秋早期(包括春秋早期)之前全国主要流行四足、叁足敞口流匜;春秋中期开始,流行叁足管流匜,这种形制的匜在中原、关中、山东地区流行至战国早期,而以楚文化圈为中心的南方在春秋中期偏晚时,创造出楚式的平底匜,从而在形制上与中原、山东、关中地区形成对峙;战国早期偏晚后,全国流行楚式平底匜,匜的形制归于统一。第七部分:关于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匜最早的形制很接近兽形觥与尊,因此当时匜如同牺尊、觥等器一样,大概是对动物造型的模仿。随着沃盥之礼的逐渐崩坏,在一些墓葬中也发现缶匜、鉴匜、洗匜的组合,以及盘匜组合数量不对等、有盘无匜、有匜无盘的现象。战国早期青铜匜趋向于衰落,战国中晚期时匜的形制更趋于简单化,数量也变少,多出现平底无鋬匜,且容积量变小,从形制、功能上越来越接近瓢,匜也就消亡了。(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郑清森[5](2007)在《“宋孟姬”青铜匜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河南永城市博物馆收藏西周晚期"宋孟姬"青铜匜进行考释,认为铭文中"宋孟姬"为该器的主人,其器是郑国国君特为女儿出嫁到宋国所做的嫁奁之物,它的发现为研究西周末年郑、宋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文物》期刊2007年05期)

陈建国[6](1986)在《安徽天长县出土西周青铜匜》一文中研究指出1984年10月,我们在本县于洼乡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时,在该乡社员双兴华家发现西周青铜匜一只。这只匜是1981年冬季社员双兴华在于洼乡潭井村团结队开挖墒沟对,距地面1.5米深处挖掘出土的。据这位社员说:匜在出土时是平放着的,流口朝正南,匜(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1986年06期)

青铜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青铜礼器——鸟形青铜匜造型独特,全器呈叁足鸟形,整体造型兼顾器物本身"匜"和表现具象的鸟兽形的特征。通过对青铜匜的自名的文字字形和器形演进的考证,认为匜的器形来源于盘、盉;进一步通过文献考证发现,盉与祼礼器"彝"关系密切,亦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鬹",与崇鸟文化相关。从分析匜、盉的自名文字和相关出土资料,分析匜与盉在器形和功用上存在的异同点及其成因,进而明确匜与灌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鸟形青铜匜造型的来源进行梳理,发现鸟形青铜匜在造型、功能、文化内涵上符合灌礼器的特征,与鸟(鸡)彝所代表的祼礼器一脉相承,来源于上古崇鸟习俗和太阳神、风神崇拜,造型上既带有拟形酒器的遗迹,又具有匜的独特造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铜匜论文参考文献

[1].王歌,姚启东,倪炎,周华.汉代青铜匜金属文物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

[2].王红梅.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鸟形青铜匜器形来源考释[J].北方文物.2017

[3].阴玲玲.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J].文史月刊.2012

[4].阴玲玲.两周青铜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5].郑清森.“宋孟姬”青铜匜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7

[6].陈建国.安徽天长县出土西周青铜匜[J].考古.1986

标签:;  ;  ;  

青铜匜论文-王歌,姚启东,倪炎,周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