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森林公园,风景资源,旅游开发,SWOT分析
森林质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士亮[1](2019)在《辽宁桓仁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及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辽宁桓仁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规模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法分析了该公园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机会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辽宁桓仁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刘伟,谢小祎[2](2019)在《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长期工程,对提高森林质量与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功能、构建稳定优质森林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其关键在于森林经营。就目前国内森林经营情况来看,我国在经营理论、技术、理念方面仍存在争议,森林经营质量不高,实际经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全面评价森林质量,发展理论与技术很有必要。论述了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14期)
杨海宾[3](2019)在《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的浙江省杉木林立地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是指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和预测,是科学营林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杉木林作为我国人工种植的重要树种,对人工杉木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是科学合理开展杉木林种植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传统的森林立地质量评价采用的是地位指数或地位级作为重要指标,即根据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和林分平均高进行立地质量的直接评价。虽然这两种方法在同龄林的质量评价中精度较高,但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采伐并制作解析木,导致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较高,这是目前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多年来,利用3S技术辅助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研究开展较多,但成果在效率、成本和实用的综合性能上表现不佳。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NFI)是覆盖范围广、精度可靠的数据,但在较大范围的森林立地评价研究应用却非常少,相关案例主要是结合遥感影像以样地总生物量为评价指标。而样地总生物量会受年龄、人为活动等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评价森林立地质量。本次研究以浙江省1994至2009年NFI数据为基础,按照林木生长规律提取4期NFI调查数据中的最大胸径生长率,并作为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指标;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土壤调查数据,提取的地形因子和土壤类型作为立地因子。以数量化理论Ⅰ为理论基础,建立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立地质量的贡献率,利用复相关和偏相关系数的t检验评价模型精度,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与推广性,利用临安地区的调查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检验,最后,对临安地区的杉木林立地质量分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基于NFI数据的样地最大胸径生长率指标。利用NFI连续观测数据,提取和分析复位样木生长率的时间序列以及在每个样地的分布情况,采用叁株优势木的平均值得到代表该样地生产力的评价指标,即最大胸径生长率指标。利用最大胸径生长率建立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实现了较高精度的预测。(2)应用数量化理论模型I建立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利用DEM数据中的地形地貌和土壤调查数据作为立地因子建立模型,通过复相关系数和t检验表明,不同立地因子与立地质量的回归关系显着,且各因子对回归模型的贡献都较大。此外利用各因子的方差比结果显示对胸径生长率的贡献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坡度、纬度、海拔。(3)利用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对杉木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检验,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模型不仅对现今杉木林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NFI历史资料对无林地的生产潜力进行预测。(4)利用本次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将临安地区立地因子数据代入模型进行预测,评价其森林立地质量,将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际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相符。根据预测结果,利用最大胸径生长率进行立地质量等级评分,可以将临安地区的杉木林地立地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高等级地区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山谷、平地及无坡向的地区,表明与其所处的坡位和坡向等立地因子相关关系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会儒,雷相东,张春雨,赵秀海,胡雪凡[4](2019)在《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质量提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并将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林业的目标和任务。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当前迫切需要明确实现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森林质量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如何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经营理论来提升森林质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森林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从森林干扰理论、演替理论、主导生态因子作用、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边缘效应原理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质量提升的生态学和林学基础。认为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层次性和目标相关性,核心是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属性,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体系,包括立地评价和适地适树、森林生长收获预测、森林经营规划等7个方面,为我国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蒋仟[5](2019)在《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高光谱森林监测波段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多光谱相比,高光谱遥感影像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和丰富的光谱信息,已被广泛用于监测森林资源,适宜对森林进行精细识别和分类。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学者需要从众多的波段中进行选择,但数据量较大,运算时间长,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波段选择完成后,缺少成像后遥感影像质量情况及应用效果的分析。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峰林场为研究区,采用AISAEagleII高光谱遥感数据,结合遥感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了适合森林资源监测的高光谱数据波段选择的图像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分别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自适应波段选择法、波段指数法对高光谱数据单波段进行选择,并将K-Means聚类法、最佳指数法(Optimun Index Factor,OIF)与以上叁种方法结合,进行最佳波段组合的研究,比较各个方法的优劣。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信息熵、信噪比、变异系数、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对比度和模糊度对遥感图像质量有显着影响。研究选取了 6个基于光谱信息的评价指标和7个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两个指标间的相关性,信息熵、信噪比、变异系数、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对比度和模糊度5个参数的相关性最小,参与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用于全面描述图像清晰度、受噪声影响程度、信息量等。(2)研究得到的适用于评价高光谱影像的综合评价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07、均方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029、估测精度(Estimation Accuracy,EA)为99.94%和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为0.42%,说明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将综合评价模型选出的前10个波段与波段指数法选出的前10个波段、自适应波段选择法选出的前10个波段进行比较可知,综合评价方法选出的波段数据整体分类精度高,在森林资源监测中整体效果更好。(3)利用K-Means聚类法解决了综合评价模型没有考虑的波段间相关性的问题。当波段组合中波段数量为3时,基于K-Means聚类和综合评价模型选出了该方法下的最佳波段组合为17-55-84,利用最佳指数法分别选出了基于波段指数法和自适应波段选择法的最佳波段组合分别为:41-62-11,58-99-110。通过波段间的平均相关系数、OIF值、分类精度3个指标比较了叁种方法选出的最佳波段组合,整体来看,K-Means聚类和综合评价模型选出最佳波段组合最好。(4)从整体来看,当波段组合中波段数目为3~10时,随着波段组合中波段数目的增加,K-Means+CEM、波段指数+OIF、ABS+OIF叁种方法得到的最佳波段组合的分类精度提高,组合中波段间的相关性也升高。其中,K-Means+ CEM方法的分类精度最高,组合中波段间的相关性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贤广[6](2019)在《浙西南山地森林秋季景观质量评价与林相颜色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浙西南山地森林的群落特征,并对浙西南山地森林的秋季景观进行林外和林内的美景度评价,建立美景度评价模型,并研究影响秋季林内和林外近景观美景度的主要构景因子,探讨最优的林相颜色构成模式。以丽水市的42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划分,对各项群落特征进行研究;采用SBE法(美景度评价法)评价秋季林内及林外近景观的美景度,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导入SPSS建立美景度评价模型,使用曲线估计方法研究主要构景要素对美景度值的影响;对评价模型进行转化,采用枚举法求得最优林相颜色构成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系统聚类法,可以将山地森林群落划分为马尾松+香樟—油茶—芒萁群丛、马尾松+木荷—檵木—芒萁群丛等21个群丛。(2)在25200m~2的样地中,有景观植物共210种,隶属67个科150个属,其中蕨类植物9种,隶属8个科9个属,种子植物201种,隶属59个科141个属。(3)山地森林景观植物总体上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大于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综合乔木层与灌木层的四项多样性指数来看,香樟+马尾松—格药柃—狗脊蕨群丛(C07)与泡桐+枫香—油茶—芒萁群丛(C10)的景观植物多样性最好,榔榆—紫荆—一年蓬群丛(C16)和杨梅—叁叶赤楠—芒萁群丛(C18)的景观植物多样性最差。(4)不同群丛的群落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如枫香—牡荆—凤尾蕨群丛(C09)的郁闭度和乔木密度都是最高,灌木平均高度却最低;杨梅—叁叶赤楠—芒萁群丛(C18)的郁闭度、乔木平均高度、乔木平均冠幅、乔木平均枝下高、灌木密度最低等等。(5)秋季林外近景观美景度主要受主色彩(x5)、绿色占比(x8)、红色占比(x9)、黄色占比(x10)和总体饱和度(x13)影响。秋季林外近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为:SBE=-2.999+0.116x5+2.85x8 +5.05x9+3.3xx10+0.007x13。(6)经分析,山地森林林外与林内景观美景度值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也不构成相关性。影响秋季林内景观美景度的主要构景要素是总体饱和度(x11)、林木排列(x12)、平均枝下高(x19)和林下层生长状况(x22)。最终用这4个构景要素建立的秋季林内景观美景度模型为:SBE =-1.059+0.027x11-0.178x12+0.084x19+0.143x22。。(7)山地森林林相颜色构成模型为:SBE=0.216x8c+0.383_(x_(9b))+0.740_(x_(9c))。最优的秋季林外近景观的最优颜色构成模式为:绿色占比70%~80%,红色占比20%~30%,黄色占比0~10%。采用此林相颜色构成模式时,秋季林外近景观的美景度值最大。(8)对于林外近景观来说“色彩”更为重要,对于林内景观来说“林下结构”更为重要。推测原因为:远景的色彩最能刺激人的视觉感受,但对林内近景来说,色彩不再那么重要,人们更加关注林木排列是否美观,林下层是否整齐。(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Narmandakh,Ganbaatar[7](2019)在《基于蒙古国森林清查的异龄林立地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地质量的评估是异龄林林分生长动态的模拟与森林经营决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林木的树高信息通常间接反映了林分的立地质量。树高-胸径关系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蒙古森林调查中,用于替代或验证树高测量的工作。本研究基于蒙古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针对寒带森林中七个主要树种分别建立立地评价体系。基于蒙古异龄林的林分结构特点,研究中共收集整理了基于群团抽样设计3904块圆形样地的数据信息。样地设置采用按胸径分组的同心圆设计方法。针对5种针叶与2种落叶阔叶树种,研究测试了10种树高-胸径关系模型,并在此过程中,对不同林分特征的变量进行了比较筛选。对多数树种而言,立地形模型最终选取了Chapman-Richards方程,且基准胸径设置为20cm。基于69块固定样地中生长锥钻取的木芯信息,林分断面积、蓄积与生物量的连年生长量得以被计算,并用于森林生产力的评估,并与当前林分的蓄积量信息进行了对比。对多数林分而言,在树高-胸径模型中将优势高、林分平均胸径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加入作为自变量后,模型拟合效果显着提升。本研究所开发的异龄林树高-胸径模型相比于蒙古传统林业调查规程中的模型,精确度也有着显着提升。研究涉及到林分其立地形的范围为14-20m,不同树种间有着明显区别。西伯利亚落叶松多为纯林,其立地指数范围为20-26m。多数指标都表明同等立地质量下混交林有着更高的林分生产力。然而,当前林分状态下纯林蓄积量整体高于混交林,这与不同林分所处的区域于土壤特征有关。本研究基于样地调查与生长锥木芯的数据,综合了立地形、立地指数、蓄积和生物量等多种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立地质量模型评估体系,对蒙古不同区域、树种和林分类型进行了立地质量的评价和比较,不同评价方法尽管在量化结果上有所区别,但整体结论有着较高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彭岩,田雪邻,张新平,特列吾汗·肯杰汗,陈鑫[8](2019)在《基于森林连续清查数据的新疆森林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宏观了解新疆森林质量近年间的状态及变化情况。【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0年、2016年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分析各年间新疆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新疆各地州森林结构对森林质量的影响大于森林生产力的影响,而两者的影响远大于森林稳定性及森林生态影响力对森林质量的影响,其中,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龄组4个指标影响较显着。【结论】综合分析来看,2001—2016年新疆森林质量提升,但不同地区的森林质量仍存在显着差异,阿勒泰地区、伊犁州、博州、昌吉州、巴州以北地区质量较佳,其综合等级高且分布密集,其次为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及克州,新疆以南地区林地分布稀疏,森林质量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祁海燕[9](2019)在《森林公园保护对象及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探讨——以安徽塔川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安徽塔川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在森林公园内保护对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要求,对如何做好森林公园保护对象分析评价和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各省级森林公园申报国家级提供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孙敏,周春国[10](2019)在《小班尺度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以南京市老山林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方法众多且各具特色,以江苏省南京市老山林场为例,利用林地数据库,基于森林小班尺度选取森林生产力、立地质量和林分结构稳定性3个方面进行森林质量评价,拟定郁闭度、胸径、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等11个评价指标,采用数字归一化、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意见,构建了一套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整个林场森林资源质量状况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劣。结合部分样地实地考核结果与老山林场实际情况,认为评价结果与森林资源质量的真实状况相符,评价方法可行,老山林场急需进行有效合理的森林抚育,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基于林地数据库合理建立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整体掌握森林资源质量状况,及时了解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制定科学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提供依据,数据来源方便快捷且准确性高,评价结果可直接运用到森林经营实践中。(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森林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长期工程,对提高森林质量与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功能、构建稳定优质森林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其关键在于森林经营。就目前国内森林经营情况来看,我国在经营理论、技术、理念方面仍存在争议,森林经营质量不高,实际经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全面评价森林质量,发展理论与技术很有必要。论述了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质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张士亮.辽宁桓仁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及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9
[2].刘伟,谢小祎.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J].山西农经.2019
[3].杨海宾.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的浙江省杉木林立地质量评价[D].浙江农林大学.2019
[4].张会儒,雷相东,张春雨,赵秀海,胡雪凡.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5].蒋仟.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高光谱森林监测波段选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6].王贤广.浙西南山地森林秋季景观质量评价与林相颜色构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7].Narmandakh,Ganbaatar.基于蒙古国森林清查的异龄林立地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彭岩,田雪邻,张新平,特列吾汗·肯杰汗,陈鑫.基于森林连续清查数据的新疆森林质量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祁海燕.森林公园保护对象及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探讨——以安徽塔川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9
[10].孙敏,周春国.小班尺度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以南京市老山林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