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权思想论文-蓝艳艳

马克思产权思想论文-蓝艳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产权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力,劳动力产权,劳动力使用权,劳动力收益权

马克思产权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蓝艳艳[1](2019)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产权问题的探讨,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物质财产产权,如资本产权、土地产权等,却忽略劳动力产权。《资本论》中,劳动力产权思想丰富。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工人与资本家围绕劳动力商品的买卖而产生的各种权利关系,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产权中所有权与使用权呈现出相分离的特点以及劳动力收益权最终表现为工资和剩余价值两种形式。(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7期)

李倩[2](2018)在《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视域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此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重点是以管资本为纽带,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马克思在其经典着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构建了以坚持公有制为基础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从而奠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理论基础。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要从国有资产产权多元化、国有资产形态转化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职能转变叁个层面进行设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化国有资本形态,转变机构职能。同时,在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进程中,从微观运行层面借鉴西方当代产权思想,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1期)

于杰[3](2015)在《人本视阈中马克思的产权思想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学界对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不过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经济层面,就事论事的研究范式对于简单地介绍产权思想有所裨益,但要想深入挖掘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真实内涵还需回到马克思哲学的本源。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可以说对人一以贯之的关注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也是它的精髓,所以有必要从人这个角度对其产权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为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当代发展以及具中国特色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产权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点。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范畴分析、历史梳理、理论比较、实证考察几方面以人本为理论视阈阐述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就行文而言,引言部分是立论的基础。本文从我国国企产权的实践入手首先确认产权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整理国内外产权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发现研究的空白地带,确立新的研究视角。正文则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马克思产权思想人本诠释的立论基础。笼统地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几方面介绍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框架,旨在肯定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存在性,为后面的具体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从产权的语义、产权人本诠释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产权思想对西方产权思想的人本超越等不同角度阐述马克思产权思想本体论的人本超越。第叁部分,依循理念来源、本质、内容的脉络溯本逐源,由内而外地分析马克思产权思想的人本内涵与外延。第四部分,解读单纯的人、单纯的物、人与物的关系、人、物、人的关系,最后落脚于产权以物为媒介,表征主体关系的特性,揭示产权主体的人本性。第五部分,与我国的产权改革实践相结合,通过回顾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产权改革的困境,找到符合人本精神的改革路径,突显人的地位。结语指出将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其产权思想相结合,从哲学的高度系统、详细地剖析马克思产权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辨哲学更是实践哲学。当前中国的产权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显现出来,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交错纵横,令人眼花缭乱。今天的选择可能决定中国改革的基本走向甚至成败,所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寻求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帮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产权改革实践全方位研究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其实践意义尤其重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12-01)

张小敏[4](2014)在《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是在改革实践领域,产权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现代产权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产权改革的成功有赖于产权理论研究的实质性突破,马克思和科斯作为产权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产权理论的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突破意义重大。对比研究是全面掌握两种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双视角的比较能够厘清各自的发展脉络、了解双方的主要观点、发现彼此的差异与共识,客观评价两者的局限与不足。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中不乏丰富的产权思想。科斯作为西方产权学派的奠基人,他在产权领域成就更是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认可。两种产权思想的对比研究不是为了得出谁优谁劣,从而迷信一种思想去批判另一种思想。马克思和科斯,他们之于整个产权思想的发展史来说都是耀眼的“明星”。由于受时代背景、法系背景、研究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研究产权问题时,在逻辑起点、逻辑主线、研究方法、研究层面、研究重点以及产权制度标准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差异的存在并不代表某种观点必然错误,相反这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让彼此形成互补,从而使得整个有关产权研究的学术成果更加丰富。马克思和科斯虽然处于不同的时期,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同一性,两者在产权交易存在耗费的观点认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分析、产权的界定与功能的研究、产权权利内容的诠释这四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识。总之,这两种思想因差异而各有特色,因共识而存有联系,作为两种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同样予以尊重。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然要经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我们目前的产权改革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这两种产权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因为这两种产权思想在适用性、操作性和内容本身还存在着局限。但是,这些局限不足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想,马克思和科斯作为两位学术研究者,他们有关产权的研究存在很多胜于常人的地方。我们应该吸收这两种思想的精髓,借鉴他们的优秀研究成果,为我国的产权改革提供思路启示。在产权制度改革方向把握上,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为指导,做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公有产权的主体地位;适应生产力发展,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模式;以人民利益为核心,重视劳动力产权的保护;发展两权分离思想,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而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式中,我们可以借鉴科斯产权思想的合理理念,重视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自由流动,熟悉产权改革过程中各种成本花费,实现产权改革方式的灵活与多元。(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12-01)

陈晓枫[5](2014)在《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整的产权包括物权、劳动力产权。国内学者对于物权的研究已经达到较深层次,而对劳动力产权的研究还仅仅是起步。作为劳动力产权理论的先驱,马克思对劳动力产权有着独到的理解,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对此我们应当重视挖掘整理。利润分享模式是中国特色的劳动力产权的主要实现途径。(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7期)

张峰[6](2014)在《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由于其商品属性而具有产权属性。劳动力产权是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构成的一束权利,它由于依附于活的劳动者,因而具有不可分离性、产权权利束的可分离性、部分让渡性、历史性等特点。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交易具有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等特点,但进入生产过程后,劳资双方的地位便不再平等。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有益于指导我国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按要素分配,建立劳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劳资关系和谐。(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于杰,尹奎杰[7](2013)在《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问题进路及理论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从所有制的本质上分析和把握产权的内涵,揭示了产权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对产权的认识深刻而全面。马克思是基于"所有权—所有制—产权"这一理论逻辑来展开他的产权思想的。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既是关涉经济关系的理论,也是关涉法律关系的理论,更是关涉社会关系的理论;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关涉人的问题的理论,一种关涉人的经济存在的理论。马克思产权思想为当前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解释向度和分析向度,使得当前的改革体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理论论说结构。(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3年04期)

赵义良,王代月[8](2013)在《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价值取向与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价值存在于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产权思想的理论剖析中。立足于产权理论的视角,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产权思想的思想误区和逻辑谬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以小私有制的存在合理性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作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回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其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人自身的异化;其二,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两极分化;其叁,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其四,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必然比公有制更有效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产权思想的理论批判,对于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准确把握当前新自由主义思想以及自觉坚持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3年03期)

于杰[9](2013)在《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存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入手,沿着分工、所有制、所有权的思路在众多着作中对产权的起源、本质、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产权中有关人与人关系的分析与阐释,这种分析与阐释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和明显的批判意识。马克思的这种着眼于实践、立足于现实的产权观念成为今天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践的思想指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09期)

梁晓敏[10](2013)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正式拉开了帷幕。从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叁十多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革经过了多个阶段,采取了多种改革形式,并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并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向新的成功。在面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上,社会上出现了对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新一轮热论。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西方产权理论的私有化观点,另一种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基于不同的产权思想而形成的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该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论文首先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理论——产权理论,概括梳理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文献。其次,概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现状,并从两种不同的产权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争论及其最终的落脚点——改革的方向,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最后,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相关的思考。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对该问题讨论的意义,并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出解释性的说明。第二章提出了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产权理论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文献概述。根据学术界的划分,产权理论基本可以分为西方的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本文对产权理论的分析也采取了这样的划分。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基本理论部分。(1)产权的概念。分别阐述西方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产权概念的不同理解。(2)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概述。在这一部分,主要挑选了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西方产权学说进行说明,包括了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以及张五常的产权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讨论了学术界对“马克思没有产权思想”这一断语的争论,其次说明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主要内容。(4)对两个产权理论进行简要对比,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科学性。二、文献综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对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方面的主要文献进行概括梳理,并将主要的不同观点分为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概括说明。第叁章则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和现状的一些数据解释。(1)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2)对过去30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分两条思路线索进行压缩说明,这两条思路分别是“放权让利”思路以及“制度创新”思路。其中“放权让利”思路的尝试主要有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以及承包(租赁)经营制。而在制度创新的思路下,国有企业改革又经过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抓大放小的尝试。在这两条思路的尝试之后,国有企业进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阶段。(3)由于本文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来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所以笔者在这一部分对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涉及的产权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说明。(4)根据统计数据,对国有企业改革至今的一个基本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如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从业人数的变化、利润的变化,并通过其与私营企业的对比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发生的一些变化,并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公有产权及私有产权的变化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明。第四章分析了当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争论。在西方产权理论中,认为私有产权才是最有效率的,公有产权制度下,会产生产权不清晰和产权主体的虚置等问题,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也比私有产权高昂,由此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企业效率低下、权力寻租等等,基于这种结论,国内产生了许多针对国有企业的讨论。因此本章主要针对当前几个主要的争论——“国有企业低效论”、“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腐败论”,从两种不同的产权理论出发,分别讨论两个不同学派对这几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第五章,通过前面一章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争论的讨论,得出这些争论最终的落脚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本章对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行了一个简单说明,即国有企业是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耦合。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更应该发挥其公益性——即社会性的性质。其次,指出了基于两种不同产权理论而得出的不同的国企改革方向的结论。一种是以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主张国有企业要退出竞争领域,实现私有化;另一种则是以马克思产权思想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应该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向——毫不动摇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的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六章则是笔者对国有企业改革未来道路选择的一个说明——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对未来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快对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惩腐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3-03-01)

马克思产权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此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重点是以管资本为纽带,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马克思在其经典着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构建了以坚持公有制为基础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从而奠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理论基础。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要从国有资产产权多元化、国有资产形态转化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职能转变叁个层面进行设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化国有资本形态,转变机构职能。同时,在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进程中,从微观运行层面借鉴西方当代产权思想,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产权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蓝艳艳.《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研究[J].山西青年.2019

[2].李倩.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视域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现代交际.2018

[3].于杰.人本视阈中马克思的产权思想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5

[4].张小敏.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4

[5].陈晓枫.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6].张峰.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4

[7].于杰,尹奎杰.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问题进路及理论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3

[8].赵义良,王代月.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价值取向与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9].于杰.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存在性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10].梁晓敏.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标签:;  ;  ;  ;  

马克思产权思想论文-蓝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