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燕山东省荣成市第一实验小学264300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一出炉,就成为教育热词,同时也成为一线教师的关注点。但素养不是空中楼阁,总是要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来到达彼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争鸣。德国作家赫尔曼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能让你悄悄地成为你自己。”教学中,我尝试以阅读为“舟辑”,引渡学生的核心素养,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钓饵”——授之以欲
我们知道,知识自身并不带情感,知识要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感,是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偏向有关。俗语说得好:“三分钓技七分钓饵。”要让学生对阅读带“感”,就要精心设计“钓饵”,“钓”出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抛的第一个“饵”——无招胜有招。我每时每刻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在孩子们身边“晃”,见缝插针津津有味地阅读;和他们聊天时,不时蹦出书中主人公的“金句”,或调侃或暗示或轻松地“幽”他们一“默”。孩子们很轻易就“咬钩”,像鱼儿一样纷纷围拢来。“老师,你读的什么书?”“老师,有趣不?”这时我便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剧透一番,鲜有孩子们能不入“彀”中来。
我抛的第二个“饵”——欲擒故纵。有段时间我在班级设立了“课前五分钟说书”栏目,并亲自主持第一期。我选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精彩片断,讲到紧张处戛然而止。课后,学生急不可待热闹追问我“后来呢?老人呢?大鱼呢?”此时,我不慌不忙回一句:“欲知后事如何……”孩子们哈哈大笑,接龙:“阅读去。”性急的孩子动起来,有的却惰性大。“说书”第二期,再烧第二把“火”——请先行者再精选一段,催化孩子们的“阅趣”,直到他们前赴后继在阅读的大道上狂奔。
这样的“饵”,随时随地,应景随需。设计“钓饵”时,我会考虑孩子们的心智、兴趣,结合媒体流行,利用聊天捕捉他们的兴奋点、敏感点,确保搔到他们的“痒”处,让阅读成为阿斯匹林,放不下,甩不脱——何以解好奇,唯有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关注阅读快感——授之以愉
阅读需要静思默想,更需要交流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孩子的阅读,更在意“现场感”。“钓”起学生的阅趣后,我便会开展一系列的“输出”活动:“你讲我猜”“悦读吧”“书单来了”……利用课前或课后的碎片化时间,或说一段自己正在阅读的书中的精彩段子、悬疑故事;或有奖竞猜:刚才说的是哪本书?哪位作者?此外,还有哪些作品?“书单来了”,则是由阅读社成员定期向学生推介一些好玩又好看的书目。
这些输出活动,更多地关注学生当下的内在阅读感受,把这些细小的体验一点点放大、发酵,学生的阅读焰火一点点地升温,犹如炉上沸水,越滚越开。慢慢地,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自带光芒的段子手。他们越来越敢说,越来越想说,越来越会说。而且,他们共享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列成提纲,把自己说的段子录成小视频,定时段放在班级的微信群或QQ群共享。孩子们的阅读激情爆表,一些原本羞怯内向的孩子也被点燃,跃跃欲试,每天都在期盼并准备着自己的“维密秀”。
相较于阅读量,持续的阅读兴趣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始终坚持“有期待,没要求,多关注”。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不给他们心理负担,我最喜欢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存心读完哦,会把兴致读成负担的。”
三、让阅读升级——收之以渔
阅读,如果只能予以感官的刺激与兴奋,而不能予人以启示,那么阅读所得只是浮沫。如何让阅读升级,去润泽、滋养学生的人生?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美好、有用、快意。
阅读,有些是可以教的,有些则是不可以教的。我会适时选择性地教给学生一些可以教的:如建议学生使用“阅读塔”“阅读宾果”等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痕迹——每阅读一本书,就在相应的位置贴上书签。一段时间后,回头一看,“呀,太有成就感了,不知不觉竟读了这么多呢”。再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设立一根支撑自己阅读的“桩”,然后围绕着自己的“桩”建立自己的阅读圈。于是,有的学生以作家为“桩”,如张晓风、J·K·罗琳、东野圭吾、辛夷坞等;有的学生则以作品为“桩”,如穿越小说、青春小说、动漫等。我还向学生介绍一种有趣的读书法——“超并列读书法”,即在不同场所读不同的书,洗手间放一本,卧室放一本,茶几上放一本……一天的时间内同时阅读几本书,这样每次阅读前都会拚命回想“上次读到哪儿了?”“讲的是什么事?”,对书的印象就会更深了。我把自己这些年的读书笔记精心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孩子们看,教给他们“坐标笔记法”——把读到的知识横向、纵向交叉摆放,形成无数个小链接,这样,读、写更方便、更灵活。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是他所吃的东西。”这种“日拱一卒,得寸进寸”的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构成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样玩着,读着,学生的自我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尊严感被一点点唤醒,与理想、亲情、友情、自然、协作、尊重、仪式感之间,不再有距离。他们再也不需要什么奖赏,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诱惑或奖赏他们,除了阅读。
当阅读不再只是“阅读”,而变成“竹篮打水”——洗净并滋养着孩子们的人生之“篮”,阅读中那些不可教的如爱、自由、宽容、责任等的种子便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素养也就有了生长的空间,变得踏实、轻松、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