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误区

走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误区

付仁超

摘要:估算在教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学生估算的实际水平有多高?需要唤醒师生的注意,走出估算误区,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估算能力。

关键词:估算教学;误区;策略

估算教学安排在口算与计算中间,学生有了一定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才能进行估算,因为估算具有一定的推理成分。低年级是简单估算实施阶段,从四年级是开始是估算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阶段,是运用估算方法和策略灵活解决各种估算问题的阶段,是真正体会估算的应用价值的阶段。教材中估算方法呈现的设计是趋于渐进式,实施有序渗透的。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数的运算”目标中,对一、二学段估算学习提出了“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要求。另外,张奠宙先生对估算的看法“先学精算,精算后再搞估算,确实会简单了”,很值得重视,他提出的观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切入估算,为估算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估算误区的成因分析

在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运算”复习中,有一节专门估算课,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估算学习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具体表现在:1.学生过度追求估算的精确性。学生认为越接近精确值越好,致使一部分学生总是偷偷的精算,然后估数。2.将估算混淆与求得数保留近似数。仍然是先精算,然后保留一定的数位值,认为估算就是求近似数。3.分不清精算、估算的运用范围,即什么地方进行估算,学生作业时,老是问是不是估算。4.学生认为看见“大约”就估算,对题中的“大约”理解不清楚,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

综合当前估算教学中的偏差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估算教学的落差?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教师的认识及教学不到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2)估算情境的提供不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3)“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的估算能力有限;(4)“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着学生不愿主动去估算;五是教材编排的一些特点,如提供的“数”过于简单,直接口算并不难,所以许多问题的解决可直接口算之,而采用“估算”则显得牵强附会等等。

二、针对学生误区要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

1.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估算意义

张奠宙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中有一段论述:小学数学中的估数、估测学习委估算做铺垫,编排的逻辑顺序为脉络要清楚,不可混为一谈。应先考虑“估数——估算、估测——估算、继而估数、估测——估算。”根据张先生的论述,我觉得选择估算价值型课程非常重要。

材料一:早晨淘气用15元钱购买了牛奶、面包和鸡蛋,当他到达商店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算有意义?

A.当淘气试图确定15元钱是否够用时。

B.当售货员将一种食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的时候‘

C.当淘气被告知应付多少钱的时候。

D.当收银员数淘气所付的费用的时候。

材料二:

问题1:姑姑准备接你和你的朋友去游玩,为了接你的朋友,她需要知道你朋友的地址,你觉得提供一个近似数行吗?

问题2:你和你朋友约好了上午11:45在入口的地方会面,你觉得把时间近似11:00到达合适吗?

问题3:你想要买3个1.5元的游戏币,除此之外还想买2.95元的面包,你一共有5元钱,你需要求出精确值才能够进一步判断你的钱够不够吗?

以上材料明确指出了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别,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具体的理解知道近似数和精确数,从而完善自己的建构,让学生清晰的知道估算在什么时间用,精算又在什么时间用。这样的教学重视培养个体估算意识的首先性,自觉地应用估算,充分体会估算的用途,估算意识的产生往往是数学的直觉,它以高度浓缩的形式洞察估算问题的本质,这样训练对学生理解思考问题,建立新的猜想,形成估算意识大有裨益。

2.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估算方法

估算是一种能够用于非常规问题解决情境的技能,是学习者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情境性工具,课程标准要求在情境中合理估算和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教学设计必须依赖于问题情境的现实性,这是估算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估算教学的归宿。在解决生活问题时选择估算方法,纯粹从数学角度精确解答有时候不一定有现实意义,反而需要用符合现实情境的估算对精确计算解答进行“矫正”,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直观感知,提升经验,增加体验。张奠宙先生也说:为了达到新课标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学习要求,教材在方法上应先介绍“放大估(进位估)”,再到“缩小估(去尾估)”,然后才放大估与缩小估同时使用的内容或题目出现,以免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混乱。

情境1:航模198元1个,买12个,只有2000元钱够不够?你是怎样想的?(大估好些)

情境2:学校组织350位学生外出参观,现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学生感觉小估好一些,因为每辆车有56个座位,如果你估成60个,就可能不够坐。

情境3:一个菜园里有84垄白菜,每一垄有57棵,下列哪个先选项最好地估计了这个菜园里总共有多少棵白菜?

A.100×50=5000B.90×60=5400C.80×60=4800D.80×50=4000

通过以上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应用性,方法的多样性,一步一步体验估算的价值,领略估算的魅力。根据问题情境,使用估算方法,丰富学习经验。逐步感觉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估算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解题,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技能,知道如何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这些技能的学习,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把数往大估、往小里估、往中间估,还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和看成整十数估等方法。估算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化简数据,利于口算;第二,口算出结果;第三,调整结果,趋于合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并且通过比较、反思、思考是估多了,还是估少了,进行估算值和精确值的比较,优化自己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在不同的情境中关注估算评价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方法是开放的,结果是多元的,不是越精确越好,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获取对象的全面信息,我们可以采用口头测试这一质性评价方式,通过师生面对面的问答,促使学生凭瞬时记忆口算出结果,逐步走出“先算后估”的困局。例如:估算“287+145”时,如果是在购物情境中:一件上衣287元,一条裤子145元,买一套这样衣服,至少要带多少钱?就要把287看成300,145看成150,150+300=450,妈妈孩子少要带450元。如果是安排座位的情境中:左边有287个座位,右边有145个座位,450人够坐吗?就需要适当往小里估了,,把287看成260,145看成140,140+260=400,不够坐,所以说,在不同的情境中估算的结果是不同的,但只要有一定的依据,能对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就是合理的,估算的结果没有对错,只有好坏之分。再如,“卖水”一例,每人买12桶纯净水,720人大约卖出纯净水多少桶?一生算出:720≈700,700×12=8400(桶)。这是正确的,但是有的学生估算后想到:把720看成700估小了,估出的结果一定比8400桶多一些,经过反思、思考后,及时调整了估算结果,使估算更接近真实的结果,反映了这个学生具有良好估算的思维品质,应给给予优秀奖励,充分发挥以“评”促“学”的功能,促进学生自觉反思,提升估算技能,在笔试的估算中,也尽量展示估算过程,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评价提供真实材料。

总之,估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因此,估算教学应贯穿在各年级教学活动的始终,老师要有估算观念,才能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注意在不同场合渗透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实际情境而定,要体现发展的适度性、层次性、阶段性。作为数学教师,要领悟估算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自觉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走出估算教学的误区,让学生估算能力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中心学校434304

标签:;  ;  ;  

走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