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吸附与释放论文-张雯

药物吸附与释放论文-张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吸附与释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胶原蛋白,细菌纤维素,多孔微球,吸附释放行为

药物吸附与释放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1](2019)在《基于胶原蛋白/细菌纤维素多孔微球的制备及药物吸附释放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原蛋白(Collagen,COL)为动物组织成分,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低抗原活性。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具有的高结晶度、叁维网状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了普遍关注。本论文基于组织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多孔微球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所具有的优势,以COL和BC为基体构建了具有多级结构及成分的COL/BC功能性多孔微球,对该微球药物吸附及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酸膨胀-胃蛋白酶水解法,从猪皮中提取I型COL,同时采用SDS-PAGE、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现代分析技术对提取产物进行性能检测及表征。最优提取工艺为:异丙醇作为脱脂剂、w_(皮块):V_(脱脂剂)=1:10、胃蛋白酶用量5.0 wt%、胃蛋白酶水解时间60 h、盐析NaCl浓度1.1 mol/L,此条件下COL提取率为86.63%。所提取的猪皮COL具有一定纤维结构,含有COL特征官能团,由2条α_1链和1条α_2链组成[(α_1)_2(α_2)_1],符合I型COL典型肽链结构特征且具有完整的叁股螺旋结构。(2)从红茶菌中分离了一株BC产量为3.56 g/L的菌株G.xylinus ZHCJ618(GenBank No.MG451840),由菌落及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木葡糖醋酸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分析结果表明所发酵BC具有典型叁维网状层状结构,表现出较好的耐热性以及较高的结晶度。利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出BC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蔗糖39.0 g/L、蛋白胨20.0 g/L、硫酸镁1.0 g/L、柠檬酸钠3.5 g/L、黄嘌呤1.0 g/L、乙醇1.0%(v/v)mL、pH 6.0。在此条件下,BC产量为6.15 g/L,较优化前提高了72.8%。(3)利用Malaprade反应,以NaIO_4为氧化剂,对BC进行氧化,制备了2,3-二醛BC(2,3-dialdehyde bacterial cellulose,DABC)。DABC最优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4 h、w_(NaIO4):w_(BC)=5:10、pH 6.0、BC质量浓度0.4 wt%,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备DABC醛基含量为2.10 mmol/100g,DABC回收率为75.2%。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分析结果表明,BC分子中的-OH能够被氧化为-CHO,氧化度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氧化过程不改变BC的Ⅰ型纤维素结晶特征,但氧化后纤维发生卷曲,纤维素分子从高度有序排列变得无序化,引起DABC结晶度降低,降低程度与氧化程度相关。同时其热稳定性有较小幅度降低。氧化后的DABC仍具有叁维立体网状结构。(4)利用Schiff-base反应使DABC与COL复合制备COL/DABC复合物(CDABC)。得出CDABC最优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30℃、w_(DABC):w_(COL)=1:1,此工艺条件下,DABC醛基消耗率为86.9%。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分析结果表明,DABC的-CHO与COL的-NH_2成功进行了Schiff-base反应,实现了BC与COL的化学复合。CDABC仍然保持DABC的结晶特征,但结晶度随着COL的结合有所降低。所生成CDABC孔隙减少,仍呈现立体网状结构,热稳定性未显着降低。(5)以CDABC为原料,采用模板法联合反相悬浮再生法制备了COL/BC多孔微球,利用SEM、粒径分析及N_2吸附-脱附等现代分析技术对产物进行了检测表征。得出COL/BC多孔微球最优制备工艺为:CDABC质量分数4.0wt%、聚苯乙烯模板加量2.5 wt%、w_(吐温-80):w_(司盘-80)=1:3、表面活性剂加量为正十六烷(n-hexadecane,HD)相的100 wt%、w_(IL):w_(HD)=1:11、乳化时间2 h,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备COL/BC多孔微球表面粗糙,布满孔洞,微球粒径8~12μm,比表面积S_(BET)ET 123.4 m~2/g,孔容V_(Pore)ore 0.59 cm~3/g,平均孔径D_(BJH)JH 198.5 nm。微球对N_2分子的吸附等温线为典型的Ⅳ型,符合介孔材料吸附特征。BSA分子通过载药过程进入COL/BC多孔微球并附着于其内部孔道内壁,载药率为309.8 mg/g。(6)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COL/BC多孔微球药物吸附及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303.15~313.15 K温度范围内,单分子层物理吸附模型Langmuir方程能较好的描述COL/BC多孔微球对BSA分子的吸附平衡关系。准二级吸附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及预测COL/BC多孔微球吸附BSA的膜扩散动力学过程。Kannan-Sundaram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表明,COL/BC多孔微球吸附BSA的动力学过程同时受到膜扩散和粒内扩散的共同影响。吸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微球吸附BSA分子过程中,ΔH~0=0.10 J/mol>0,为吸热反应;283.15~313.15 K条件下吸附时,ΔG~0<0,且随着温度的升高,|ΔG~0|呈增大趋势,表明整个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自发趋势越大;ΔH~0=0.10 J/mol<84 KJ/mol,ΔG~0介于-18.47~-20.43 KJ/mol之间,表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微球释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OL/BC多孔微球负载BSA以孔道内壁吸附为主,同时具有骨架型载药系统特征。组织病损引起组织液离子强度增大不利于微球中BSA的释放,温度及pH的改变对微球释药行为影响不大,其释药动力学过程均能采用一级释放模型进行较好的描述。(7)以小鼠MC3T3-E1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对COL/BC多孔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COL/BC多孔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在COL/BC多孔微球及COL/BC/BMP-2多孔微球上生长时,能够产生更多的钙结节,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结果表明Runx2,ALP,OPN,OCN及ⅠCOL等活性因子均有较高表达水平,表明所构建具有多级结构和多级成分的COL/BC/BMP-2多孔微球能够有效促进小鼠MC3T3-E1细胞粘附、增殖及成骨分化,多孔微球结构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及成分且稳定性好的COL/BC多孔微球;阐明了COL/BC多孔微球药物吸附及释放机理,建立了其药物吸附/释放平衡关系;对COL/BC多孔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论文的完成为多孔微球类高分子材料在药物缓控释及化工吸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组织工程、药物缓释及化工吸附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多孔微球材料,为COL及BC的高值转化提供了理论及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胡涛[2](2019)在《功能化、多形貌介孔炭的合成及其对药物释放与染料吸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炭材料具有高热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孔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吸附、分离以及传感器等领域。为了进一步提升介孔炭材料的性能,许多研究尝试对它们进行功能化修饰,例如:掺杂氮原子和磁性纳米粒子到炭基体上。目前,有机-有机自组装是制备介孔炭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介孔炭材料的形貌很难控制,并且由于制孔模板与炭前体间的作用力较弱常常导致介孔结构坍塌和变形,这很大程度限制了介孔炭材料在吸附与释放方面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加强氢键作用力的原理,合成了具有高氮含量且形貌均一的介孔炭纳米球。在此基础上,通过胶体上的含氮基团易于与金属离子结合的机制,成功的制备出具有超顺磁性的功能化介孔炭纳米球。同时,在引入硅源和调整相关实验参数后,首次合成了一系列包括兰花状,纤维状,球形在内的多形貌介孔炭材料。本文选用阿苯达唑和伊曲康唑两种难溶性药物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介孔炭纳米球和兰花状介孔炭材料的药物释放性能。选用酸性红57作为染料,考察磁性介孔炭纳米球的吸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乙二胺为氮源兼催化剂,间苯叁酚和甲醛为炭源,F127为模板,通过一步水溶液自组装合成高含氮量的炭纳米球。研究发现,乙二胺浓度、炭前体种类以及水热反应等实验变量能对炭纳米球的尺寸均一性、粒径和形貌进行有效调节。此外,间苯叁酚与甲醛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F127上的PEO端形成强劲的叁层氢键,因此表现出很强的自组装能力。这很好的解决了有机-有机自组装过程中反应力弱的问题,避免了高温炭化过程中氮元素的流失和介孔结构的坍塌。将介孔炭球作为载体载入阿苯达唑后,药物的释放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升。(2)后处理合成具有超顺磁性的介孔炭纳米球。胶体纳米球上的-NH基团能与溶液中的铁离子紧密结合,实现了铁的高负载量,也避免了后续炭化以及染料吸附过程中铁粒子脱落。此外,研究发现随着铁含量的增多,介孔炭材料的形貌发生了从球体到无定形再到棒状体的变化。以酸性红57作为模型染料来研究磁性介孔炭球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磁性介孔炭球能对水体中的染料实现高效吸附。(3)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间苯叁酚为炭源,乙二胺为催化剂,在丙酮的溶解作用下合成兰花状、球状、纤维状在内的多形貌介孔炭材料。研究发现,介孔炭材料的形貌可以通过改变丙酮的浓度进行调节。而当丙酮浓度不变时,通过改变硅源的加入量则可以实现空心炭纳米球的高效合成。此外,研究还深入考察了介孔炭在不同反应时期的形貌变化。得到的兰花状介孔炭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因此能够增加难溶性药物伊曲康唑的释放能力。(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9-03-31)

王加[3](2013)在《磁性介孔炭的合成及蛋白药物吸附与释放性能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序介孔炭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孔径分布集中、大孔容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在药物负载、吸附分离、催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开展有序介孔炭材料对药物吸附与释放应用研究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但有序介孔炭的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1)有序介孔炭孔径不够大,不能有效负载生物大分子药物;(2)有序介孔炭靶向性差,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论文以磁性介孔炭的合成为研究主线,合成了一系列铁磁性及铁镍磁性有序介孔炭,并首次以一步浸渍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大孔径及大孔容的磁性双介孔球炭,简化了合成方法,提高磁靶向性;并对磁性双介孔球炭进行修饰改性,研究改性前后介孔炭对溶菌酶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释放性能。具体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铁磁性有序介孔炭的合成(Fe/OMCs):以F127为结构导向剂,Fe(NO_3)_3·9H_2O为磁性前躯体,间苯二酚-甲醛(RF)为炭源,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一系列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的铁磁性有序介孔炭。采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综合物理性能系统测试(PPMS)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磁性前躯体用量增加,材料有序性、比表面积和孔容都逐渐减小,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增加。在Fe(NO_3)_3·9H_2O与间苯二酚的摩尔比(Fe/R)为0.025:1时有序性最好,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但饱和磁化强度较弱。(2)铁镍磁性有序介孔炭的合成:仍以F127为结构导向剂,同时将Fe(NO_3)_2·9H_2O和Ni(NO_3)_2·6H_2O作为磁性前躯体,RF为炭源,合成铁镍磁性有序介孔炭,采用XRD、氮气吸附、透射电镜(TEM)、PPMS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随着磁性前躯体用量的增加,有序介孔炭的有序性、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降低,磁性纳米粒的含量增加;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增强。当间苯二酚为1.25g,磁性前躯体用量为0.3mmolFe(NO_3)_2·9H_2O,0.3mmol Ni(NO_3)_2·6H_2O时,磁性有序介孔炭既具有高度有序性,高比表面积、大孔容,同时还具有强磁性。(3)磁性双介孔球炭的合成及功能化修饰:用Fe(NO_3)_3·9H_2O为磁性前躯体,糠醇为炭源,不同粒径的SiO_2纳米微球为致孔剂,首次合成了磁性双介孔球炭,并采用采用XRD、氮气吸附、TEM、扫描电镜(SEM)、PPMS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磁性双介孔炭在8nm及23nm两处均有密集中的孔径分布,显示出双介孔特征,通过SEM可以观察到材料均为球形;饱和磁化强度随磁性前躯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强。随着SiO_2纳米粒用量的减小,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减小。对磁性双介孔球炭进行改性修饰,将乙二胺嫁接到磁性双介孔球炭上,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改性修饰后的炭出现了新的红外吸收峰,表明改性后成功的在磁性双介孔球炭的表面嫁接了胺基官能团。(4)磁性双介孔球炭对溶菌酶及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与释放:选用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为药物释放模型分子,考察磁性双介孔球炭改性修饰前后对溶菌酶及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材料对药物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及释放性能;未改性磁性双介孔球炭pH=10时,对溶菌酶的吸附量最大,而不是等电点时吸附量最大,这是由于被吸附的溶菌酶使游离的溶菌酶的等电点向较低的pH值移动。经过改性的磁性双介孔球炭对溶菌酶有更高的吸附量;改性前磁性双介孔球炭对溶菌酶的释放率达到45%,改性后的磁性双介孔球炭的释放率略低,为43%。这是由于嫁接的官能团与蛋白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磁性双介孔球炭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量在pH为5时最大,C-1, C-0.5,C-0.2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量分别为588、528、449mg/g。改性后的磁性双介孔球炭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量有所提高(630mg/g),改性后释放率为47%比改性前的释放率51%略低,这可能由于嫁接的胺基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使磁性双介孔球炭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更加紧密,嫁接在孔道内部的胺基基团使孔道变的曲折而使释放率降低。释放过程采用Korsmeyer–Peppas方程f ktn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释放常数k增大,释放指数n减小,并获得相关参数。(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13-04-01)

黄伟[4](2013)在《可控接枝改性壳聚糖用于药物释放及离子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又名(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多糖。壳聚糖由于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生物医药、污水处理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半结晶的性质和分子间的多重氢键作用,导致其难溶于水(pH <6.2)及一般有机溶剂,这极大地限制了壳聚糖的应用。化学接枝改性是改善壳聚糖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的有效途径。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如下:(1) γ-射线辐射可控接枝改性壳聚糖用于药物释放研究。本研究采用γ-射线引发单体N-(2-羟乙基)丙烯酰胺(HEPE),进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可控接枝改性壳聚糖,并将壳聚糖的接枝共聚物用作疏水抗癌药物的可控释放载体。将壳聚糖,RAFT试剂,HEPE溶于盐酸和丙酮的混合溶剂,在室温下γ-射线辐射,即可以得到壳聚糖接枝PHEPE共聚物。由于壳聚糖的氨基未被保护,可以直接和抗癌药物色酮上的醛基进行Schiff碱反应,从而将抗癌药物键合到接枝共聚物上。载药后,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可以在水中自组装成~170nm的纳米颗粒。药物释放曲线表明,该聚合物可以作为pH和温度敏感的药物载体。本方法省去了传统接枝改性壳聚糖必须经过氨基的保护与脱保护过程,为壳聚糖可控接枝改性提供了一种新颖、简便的方法。(2)离子液体改性壳聚糖及其阴离子吸附性能研究。本研究采用羧基功能化的离子液体1-羧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IL)对壳聚糖(CS)进行改性,得到离子液体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CS–IL)。由于其两亲性结构可以在水中自组装成以壳聚糖为核、离子液体为壳的纳米颗粒。这种新颖的壳聚糖衍生物有着很强的阴离子吸附性能,对Cr_2O_7~(2-)和PF_6~-的最大吸附量可分别达0.422mmol/g和0.820mmol/g。其吸附容量受取代度和pH的影响:离子液体取代度增加,吸附量增加;pH降低(pH=3),壳聚糖上的氨基会发生电离,会显着增加阴离子吸附量。而且,在吸附阴离子后该壳聚糖衍生物会在水中发生聚集产生沉淀,易于从污水中分离回收。因此,该壳聚糖衍生物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的阴离子吸附剂用于污水处理。(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3-01)

吴培[5](2013)在《直径可控的多孔阳极氧化铝表面蛋白和药物吸附及释放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材料表面纳米结构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正在逐渐被认识和利用,控制或改进材料表面的纳米结构能够调控其与组织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反应是来自血液和组织液中的蛋白在材料表面的选择性吸附,因此,蛋白质在纳米结构表面的吸附和释放行为值得深入考察和研究。此外,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无机纳米材料,特别是的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材料的研制给药物释放系统带来新的契机。多孔阳极氧化铝(PAA)是典型的自组装纳米孔阵列材料,拥有相对长程有序的纳米孔结构,其表面大面积有序排列的纳米孔道,也可作药物缓释和控释的优良载体。本文利用PAA纳米结构的特殊性,设计不同尺寸的PAA样品,详细考察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牛血纤维蛋白(BF)在PAA表面的吸附和释放行为。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蛋白吸附前后的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份进行了表征BCA方法定量检测蛋白的吸附和释放行为。Langmuir拟合曲线模拟蛋白的等温吸附模型。Fickian定律拟合蛋白的释放机理。同时考察庆大霉素在PAA样品上的装载和释放行为。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庆大霉素的装载与释放情况。Fickian定律拟合庆大霉素的释放机理,Higuchi方程和双相动力学方程拟合庆大霉素的释放动力学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叙述如下:(1)BSA的吸附研究表明,当BSA的初始浓度为500μg/ml时,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0-6h),PAA样品对BSA的吸附值增加,5h时,PAA吸附达到饱和。同时,PAA样品孔径不断增加(PAA25-PAA75),吸附值也不断的增加,PAA75的吸附值最大。吸附4h时,平滑铝样品对BSA的吸附达到饱和,为14.3μg/cm2。PAA25, PAA50, PAA65和PAA75样品饱和吸附值分别为:15.53,23.02,28.48和30.31μg/cm2。通过对0.1,0.5,1.0,1.5和2.0mg/ml不同BSA初始浓度研究表明,BSA初始吸附浓度为1.5mg/ml,PAA样品5h达到饱和吸附,PAA75样品具有最大吸附值38.8μg/cm2。(2)BF的吸附研究表明,BF和BSA具有相似的吸附趋势。吸附5h时,平滑铝,PAA25和PAA50吸附值达到饱和,吸附值分别为26.23,37.37和43.83μg/cm2。PAA65和PAA75样品4h达到饱和吸附,吸附值为49.72和50.97μg/cm2。通过对0.1,0.5,1.0,1.5和2.0mg/ml不同BF初始浓度研究表明,BF初始吸附浓度为1.0mg/ml, PAA样品5h达到饱和吸附,PAA75样品具有最大吸附值60.3μg/cm2。(3)BSA和BF吸附在PAA表而后的释放研究表明,蛋白的释放行为分为突释和缓释两个阶段。平滑铝表面BSA和BF在0-6h内释放率分别达到89.4%和90.2%,几乎成直线释放,然后维持稳定。PAA样品的上的蛋白质分子在72h达到释放平衡,BSA在PAA样品之间的释放率没有太大差异,释放率维持在55%左右。BF在PAA样品上的释放率明显的要大于BSA的释放率。随着孔径的增加,BF的释放率逐渐减小,依次为79.8%,73.4%,66.4%和63.1%。Fickian扩散表明蛋白的释放率受PAA样品表面比表面积和蛋白浓度影响。(4)庆大霉素在PAA表面的装载研究表明,与平滑铝相比,PAA能明显的增加庆大霉素在其表面的装载量。随着孔径(PAA25-PAA75)的不断增加,样品表面的吸附量增大。当初始浓度达到300μg/ml,PAA75具有最大装载量198.8μg/cm2。庆大霉素释放研究表明,平滑铝上的庆大霉素释放只有突释阶段,6h释放率达到92.5%。庆大霉素在PAA样品表面的直接释放时,释放时间达到96h,同时不同孔径PAA样品(PAA25-PAA75)的释放趋势相似且释放率分别为72.5%,75.8%,73.3%和77.9%。庆大霉素在明胶涂覆的PAA样品表面进行释放,释放时间增加到144h,随着孔径(PAA25-PAA75)的增大,释放率依次为63.6%,64.0%,67.7%和68.4%。庆大霉素在PAA样品表面的释放符合Fickian扩散定律。庆大霉素释放率由PAA样品的孔径和庆大霉素浓度决定。庆大霉素在PAA样品的释放动力学符合双相反应动力学模型,释放过程由突释和缓释两部分组成。(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3-01-01)

张国祥,贾鑫[6](2012)在《抗蛋白吸附及药物控制释放双重功能聚合物修饰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壁碳纳米管(SWNTs)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将诸多生物分子载运到细胞内部进行癌症的化学治疗,同时SWNTs可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热量将癌细胞杀死进行物理治疗。虽然目前有关SWNTs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癌症治疗的(本文来源于《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1)

孙丽娜,张晓彤,陈雷,张翻,潘明雪[7](2010)在《功能化SBA-15-NH_2在药物布洛芬吸附与控制释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合成后改性法将氨基嫁接进介孔SBA-15孔道内,对功能化的SBA-15进行药物吸附与控制释放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智能重量分析仪(IGA)、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仪(IR)等表征手段对它的物理结构、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模拟软件对其空间骨架结构及与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对目标药物布洛芬(IBU)负载进改性前后的SBA-15材料内表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吸附和缓释性能与SBA-15材料内表面官能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药物IBU分子与功能化SBA-15-NH2内表面的氨基基团之间存在离子相互作用,故其药物释放时间比单纯的SBA-15更长。(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赵安幸[8](2007)在《介孔材料的药物吸附、释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讨利用一类新型的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AMS)作为药物输送体系的可行性,研究药物在这种介孔材料中的吸附/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AM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规整可调的孔径和孔道结构、可修饰的孔道表面以及无生理毒性等特点,为其用于药物的运载和输送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合理化设计的因素。本文中,我们利用孔道表面氨基化处理的AMS,运载含羧基官能团的药物,研究氨基官能团、孔径大小等因素在药物吸附、释放实验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中,我们以头孢氨苄为模型药物,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将其装载在AMS的孔道中,通过改变AMS的孔径大小、表面性质等方法,来研究介孔材料特性参数对载药量和释放速率的影响。氮吸附实验的数据表明,吸附药物后AMS的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均会减小;吸附药物时,增大AMS的孔径就增加了药物的吸附量。运用XRD表征法,我们发现,药物的吸附作用对于AMS的晶体结构不会造成破坏;通过萃取法得到的AMS-ex,由于孔道内的氨基官能团被保留,与煅烧法得到的AMS-cal相比,在吸附药物时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能特征性地吸附目标药物,对含有羧基的头孢氨苄的吸附量有所增加;FT-IR的图谱显示,AMS-ex对药物的吸附不仅存在物理吸附作用,还存在着酸碱吸附作用,AMS-cal则只依靠物理作用吸附药物;在体外释放实验中,AMS-ex和AMS-cal都能增加药物的释放周期,而氨基官能团的存在使得AMS-ex的释放速率得以进一步减缓;此外,孔径的大小对药物的释放速率也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增大AMS的孔径就提高了药物的释放速率。在本文的第叁章中,我们通过改变释放体系的温度,来观察AMS-药物制剂的释放液特性:通过HPLC和LC-MSD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在25℃-47℃的温度范围内,头孢氨苄标准品的水溶液是稳定的,而吸附于AMS-ex的头孢氨苄在47℃24hr后就已经发生了分解,25℃24hr的药物则不会,47℃短于24hr的被吸附药物也未发生分解;这表明了在高温和长时间的情况下,依靠酸碱吸附作用的AMS-ex/头孢氨苄制剂,AMS-ex会体现出催化特性;而AMS-cal/头孢氨苄制剂由于是依靠物理作用力,被吸附药物结构不发生变化。从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来看,AMS的孔径和孔道表面性质是影响其吸附/释放药物的最主要因素。AMS无毒性,具有较高的载药量,能有效延长药物的体外释放周期,因此具备了作为药物制剂载体的基本条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7-06-01)

闵思佳,胡智文[9](2002)在《丝素材料的药物吸附释放性能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丝素材料对药物等的吸附释放性能 ,并探讨对丝素材料的吸附释放性能的调控 ,用不同离子型化合物作为药物模型 ,比较了分别用未修饰和经羧基进行酰胺化修饰后的丝素制作成的多孔丝素凝胶对不同离子型的化合物的吸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 :经修饰后丝素蛋白质的等电点为 pH6 .0左右 ,而天然的为pH4.0左右。未修饰和经修饰的多孔丝素凝胶都随着溶液 pH的上升 ,对阳离子化合物的吸附量增加 ,释放速度减慢 ;对阴离子化合物吸附量减少 ,释放速度加快。但在相同 pH下与未修饰相比 ,经修饰的多孔丝素凝胶所吸附的阳离子化合物的释放速度加快 ,释放量也增加 ;所吸附的阴离子化合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则明显降低。用羧基酰胺化修饰的方法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丝素材料对离子型化合物的吸附释放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张建芳[10](1980)在《抗癌药物在聚烃氰基丙烯酸酯毫微囊的吸附及其在小牛血清中的释放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了用聚烃氰基丙烯酸酯(Polyalklcy-anoacrylate)为原料的毫微囊(Nanocapsules)的制法及药物的释放作用。将甲氨蝶呤或~3H-放线菌素D溶于含有0.25g吐温20、0.1MHCl5ml的50ml水中,边搅拌边加入单体氰基丙烯酸甲酯(Methylcyanoacrylate)或乙酯或甲、乙酯的混合物0.83ml。30分钟后,溶液呈乳浊状,Tyndall效应阳性。加入10ml磷酸盐缓冲液使pH=(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期刊1980年06期)

药物吸附与释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孔炭材料具有高热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孔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吸附、分离以及传感器等领域。为了进一步提升介孔炭材料的性能,许多研究尝试对它们进行功能化修饰,例如:掺杂氮原子和磁性纳米粒子到炭基体上。目前,有机-有机自组装是制备介孔炭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介孔炭材料的形貌很难控制,并且由于制孔模板与炭前体间的作用力较弱常常导致介孔结构坍塌和变形,这很大程度限制了介孔炭材料在吸附与释放方面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加强氢键作用力的原理,合成了具有高氮含量且形貌均一的介孔炭纳米球。在此基础上,通过胶体上的含氮基团易于与金属离子结合的机制,成功的制备出具有超顺磁性的功能化介孔炭纳米球。同时,在引入硅源和调整相关实验参数后,首次合成了一系列包括兰花状,纤维状,球形在内的多形貌介孔炭材料。本文选用阿苯达唑和伊曲康唑两种难溶性药物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介孔炭纳米球和兰花状介孔炭材料的药物释放性能。选用酸性红57作为染料,考察磁性介孔炭纳米球的吸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乙二胺为氮源兼催化剂,间苯叁酚和甲醛为炭源,F127为模板,通过一步水溶液自组装合成高含氮量的炭纳米球。研究发现,乙二胺浓度、炭前体种类以及水热反应等实验变量能对炭纳米球的尺寸均一性、粒径和形貌进行有效调节。此外,间苯叁酚与甲醛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F127上的PEO端形成强劲的叁层氢键,因此表现出很强的自组装能力。这很好的解决了有机-有机自组装过程中反应力弱的问题,避免了高温炭化过程中氮元素的流失和介孔结构的坍塌。将介孔炭球作为载体载入阿苯达唑后,药物的释放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升。(2)后处理合成具有超顺磁性的介孔炭纳米球。胶体纳米球上的-NH基团能与溶液中的铁离子紧密结合,实现了铁的高负载量,也避免了后续炭化以及染料吸附过程中铁粒子脱落。此外,研究发现随着铁含量的增多,介孔炭材料的形貌发生了从球体到无定形再到棒状体的变化。以酸性红57作为模型染料来研究磁性介孔炭球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磁性介孔炭球能对水体中的染料实现高效吸附。(3)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间苯叁酚为炭源,乙二胺为催化剂,在丙酮的溶解作用下合成兰花状、球状、纤维状在内的多形貌介孔炭材料。研究发现,介孔炭材料的形貌可以通过改变丙酮的浓度进行调节。而当丙酮浓度不变时,通过改变硅源的加入量则可以实现空心炭纳米球的高效合成。此外,研究还深入考察了介孔炭在不同反应时期的形貌变化。得到的兰花状介孔炭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因此能够增加难溶性药物伊曲康唑的释放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吸附与释放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雯.基于胶原蛋白/细菌纤维素多孔微球的制备及药物吸附释放行为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2].胡涛.功能化、多形貌介孔炭的合成及其对药物释放与染料吸附的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9

[3].王加.磁性介孔炭的合成及蛋白药物吸附与释放性能初步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3

[4].黄伟.可控接枝改性壳聚糖用于药物释放及离子吸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吴培.直径可控的多孔阳极氧化铝表面蛋白和药物吸附及释放行为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3

[6].张国祥,贾鑫.抗蛋白吸附及药物控制释放双重功能聚合物修饰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C].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7].孙丽娜,张晓彤,陈雷,张翻,潘明雪.功能化SBA-15-NH_2在药物布洛芬吸附与控制释放的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0

[8].赵安幸.介孔材料的药物吸附、释放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9].闵思佳,胡智文.丝素材料的药物吸附释放性能与调控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

[10].张建芳.抗癌药物在聚烃氰基丙烯酸酯毫微囊的吸附及其在小牛血清中的释放作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

标签:;  ;  ;  ;  

药物吸附与释放论文-张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