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真菌蛋白质组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发酵液,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真菌蛋白质组学论文文献综述
梁萌,陈林军,王新芳,尹相吉,聂福贵[1](2018)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线虫诱导发酵液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杀虫机理是近年来生物防制领域的热点,而对其发酵液中的蛋白质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揭示D.flagrans杀线虫的生化机制。本研究首次采用基于液质联用的蛋白质组学非标记定量(label free)技术,对线虫幼虫诱导下的D.flagrans发酵液与普通营养菌丝发酵液进行了大规模蛋白质表达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共鉴定出蛋白质258个,其中46个为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质。进一步对差异蛋白质进行GO注释,结果表明,经线虫幼虫诱导的D.flagrans发酵液中差异蛋白参与的蛋白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更加多样,以催化和结合功能为主,同时还参与感知环境刺激、信号转导、过氧化活性及胞壁合成等过程。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酶和叁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甲酯合酶前体上调表达加快了有氧呼吸,推测D.flagrans分泌胞外蛋白酶还需要氧化应激。此外,丝氨酸酶与酪氨酸酶前体显着差异表达,可能该类酶是D.flagrans侵染线虫的重要毒力因子。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蛋白还主要参与了糖、脂质和氨基酸等初级产物以及次级代谢物的合成与代谢过程。通过对差异蛋白质组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有利于揭示D.flagrans对线虫的作用机理,为应用D.flagrans对线虫生物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梁萌[2](2018)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性真菌的代表种—Duddingtonia flagrans具有强大的环境耐受力和捕食能力,使其成为最有希望代替化学药物的生物制剂菌种。目前,国内外学者已针对该菌做过大量的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临床杀虫效果实验,但目前还没有有关其捕食线虫过程分子机制的完整信息。而研究捕食性真菌作用线虫的分子背景和侵染机制,可以为我们合理利用捕食性真菌、开发高效和稳定的生防治剂提供理论基础。鉴于此,本研究以具有巨大生物防治应用前景的捕食性真菌—D.flagrans为研究对象,在筛选确定适于该菌菌丝体蛋白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iTRAQ技术对其不同捕食时期的菌丝体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明确了不同作用阶段的菌丝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变化,进而发现了与捕食线虫相关的关键蛋白质,并对其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该菌的捕食过程,丰富了我们对捕食性真菌的认识,揭示了其侵染和消化线虫过程及其生活方式转变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分别采用尿素-硫脲裂解法、蜗牛酶消化法、试剂盒提取法和TCA-丙酮-SDT裂解液法提取了D.flagrans菌丝体蛋白,综合Bradford浓度检测和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的实验结果,发现液氮研磨结合试剂盒法是制备捕食性真菌D.flagrans胞内蛋白质的最佳方法,但对于蛋白质组学研究来说,以TCA-丙酮-SDT裂解液法较好。(2)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捕食性真菌D.flagrans捕食线虫的过程,将捕食过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即捕食前期(0h)、捕食中期(12h)和捕食后期(48h、72h),并分别在这些时间点收集真菌样本,以经蒸馏水诱导的D.flagrans菌丝体为对照组(DF组),以加入秀丽隐杆线虫提取液诱导的D.flagrans菌丝体为试验组(CE组),利用iTRAQ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自建库中共鉴定到蛋白质4244个,其中,在对照组中,72h与12h相比,差异蛋白最多,共有572个;48h与0h相比,差异蛋白最少,有144个。在实验组中,12h与0h相比,差异蛋白最多,共鉴定出474个;72h与48h相比,鉴定到的差异蛋白最少,只有27个。相同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48h时的差异蛋白最多,共有296个;72h差异蛋白最少,共有104个。对各处理组的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蛋白在真菌的有关催化活动、分子结合功能、转运活动、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应激反应、生物定位、碳利用以及物质的合成均呈现显着的动态变化;诸如酸性磷酸酶、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胃蛋白酶、纤维素酶、丝氨酸蛋白酶、中性神经酰胺酶、鞘磷脂磷酸二酯酶和酪氨酸酶等呈差异表达,表明这些蛋白可能在捕食过程有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蛋白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内质网蛋白加工、鞘脂类代谢、粘附过程、MAPK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能量代谢和碳代谢、过氧物酶体、氧化磷酸化等八大类,这些通路均与真菌捕食线虫作用过程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捕食器产生、真菌作用线虫过程中和真菌自身的生物进程变化,筛选鉴定捕食相关蛋白质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阐明捕食性真菌D.flagrans捕食线虫的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3)根据iTRAQ分析结果,筛选了其中12种与捕食功能有关的目的蛋白,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半数以上基因表达结果与iTRAQ结果一致,间接说明了蛋白质组测序与分析的准确性,结果可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冀柳欣,胡又佳[3](2018)在《丝状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状真菌不仅是致病菌,而且在异源表达工业酶、化学制品以及药物活性物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特别是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水平对丝状真菌细胞生命过程中蛋白质功能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特殊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进行研究,对生命的复杂活动进行深入而又全面的认识也为丝状真菌工业酶制剂和重组药物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了其在丝状真菌致病菌、抗生素产生菌和纤维素酶产生菌中的应用现状。不同层次的功能基因组学分析可以从各个角度掌握生物体的代谢网络和调控机制,本文还对蛋白质组学以及功能基因组学各部分内容的整合运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黄慧妮[4](2016)在《食线虫真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菌株退化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线虫真菌厚垣孢普可尼亚霉{Pochonia chlamydosporia)是研发植物寄生线虫生防菌剂的重要微生物资源之一。利用P. chlamydosporia YMF 1.1301菌株研制的线虫生防制剂“线虫必克”是国内首个利用微生物研发并产业化应用的线虫生防制剂。在推广应用中,P. chlamydosporia YMF 1.1301菌株的退化影响了防治效果,进而影响到该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了解其退化机制为选择生防菌株的适宜保藏方法和菌种改良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传代培养筛选P.chlamydosporia YMF1.1301退化菌株,对比分析原始菌株和退化菌株的蛋白质组,从蛋白质组学层面揭示该菌株的退化机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通过传代培养,从原始菌株P. chlamydosporia YMF1.1301中筛选获得产孢量和丝氨酸蛋白酶浓度显着退化的菌株YMF1.613; YMF1.613的产孢量和丝氨酸蛋白酶浓度分别为1.75x106个/皿,49.97 μg/mL,而YMF1.1301的产孢量和丝氨酸蛋白酶浓度分别为3.19×107个/皿和232.83μg/mL。2.运用从头预测法对P. chlamydosporia进行了编码基因预测,预测了12,781个基因,并利用GO、COG等注释方法注释了其中的8,409个基因。3.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原始菌株与退化菌株的蛋白质组差异,退化菌株YMF1.613相对于原始菌株YMF1.1301的下调蛋白共19个,涉及到11个功能分类;上调蛋白共426个,涉及到18个功能分类。4. P. chlamydosporia YMF 1.1301可能的退化机制是:(a)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中的信号分子(Rho GTP等)出现了下调,导致生长速度变慢;(b)调控细胞生长、发育的关键酶出现下调(Cytokinin oxidase等),导致生长速度变慢;(c)调控细胞衰老、凋亡、自噬途径的相关蛋白(Prohibitin等)上调,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d)调控细胞壁合成相关蛋白下调(Chitobiase、GlmS等),导致产孢量、生长速度受抑制。(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张雪[5](2015)在《石耳科真菌干旱耐受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衣,作为一种联合共生生态系统,通常是由一种共生真菌与一种或者更多种光合共生物所构成。地衣化能够增强地衣型真菌的抗逆能力,例如抗干旱能力,使得地衣成为地球上最强抗逆生物之一,其代谢产物亦具有抗癌、抗菌、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地衣的抗旱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了揭示地衣的抗旱机制,本研究选用了石耳地衣(Umbilicaria muehlenbergii)真菌为研究对象,使用聚乙二醇(PEG6000)对其进行干旱胁迫诱导,并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技术结合的方法,在蛋白质组学水平上对石耳地衣真菌的抗旱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首先对PEG6000诱导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石耳地衣真菌蛋白制备方法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理想的蛋白样品;然后通过对差异蛋白质组比较分析,共鉴定出136个在干旱胁迫下蛋白质丰度变化达到2倍以上的蛋白。通过数据库查询,本研究对所鉴定出来的蛋白点的等电点、相对分子质量、细胞内定位以及蛋白功能等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PEG6000诱导胁迫下,蛋白丰度发生较大变化的蛋白主要是与线粒体、分子伴侣、核糖体等相关的蛋白,说明当石耳地衣处于干旱胁迫时,石耳地衣真菌能够通过调节其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和折迭过程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进一步生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PEG6000诱导胁迫下,石耳地衣真菌生长速度放缓、线粒体活性降低,这些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在蛋白质组水平上研究了石耳地衣真菌抗旱的分子机制,其结果将为地衣抗旱机制的揭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李云锋,聂燕芳,王振中[6](2015)在《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泌蛋白质组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由组织或细胞等分泌的全部蛋白质。在病原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真菌会分泌大量的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在病原真菌对植物的侵入、定殖和扩展等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分泌蛋白质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性中的作用、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质组的研究进展、及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等,对于全面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顾丰颖,高洁,阮晖,何国庆[7](2012)在《真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组学分析作为对生物体代谢调控分析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微生物代谢调控研究中。真菌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微生物,弄清其代谢调控机制,可为日后的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近年来应用在真菌蛋白质组学上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陶永新,朱坚,廖剑华[8](2011)在《差异蛋白质组学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异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之一。本文简介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应用于食用菌的主要技术方法,并概述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在食用菌中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及进展。同时指出差异蛋白质组学将是食用菌未来研究的强有力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14期)
王维平,王成英[9](2010)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菌和真菌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细菌和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目前细菌和真菌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致病性细菌和真菌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的表达、功能和调节。蛋白质组学已成为研究细菌或真菌相互作用、致病机制的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中旬刊)》期刊2010年10期)
张宇,贺丹,王丽[10](2010)在《丝状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丝状真菌作为其中的类群,在食品、药品、酶剂、有机酸的生产和农业的生物防治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中某些种属也是人和动、植物的重要致病菌[1,2]。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真菌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真菌蛋白质组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捕食性真菌的代表种—Duddingtonia flagrans具有强大的环境耐受力和捕食能力,使其成为最有希望代替化学药物的生物制剂菌种。目前,国内外学者已针对该菌做过大量的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临床杀虫效果实验,但目前还没有有关其捕食线虫过程分子机制的完整信息。而研究捕食性真菌作用线虫的分子背景和侵染机制,可以为我们合理利用捕食性真菌、开发高效和稳定的生防治剂提供理论基础。鉴于此,本研究以具有巨大生物防治应用前景的捕食性真菌—D.flagrans为研究对象,在筛选确定适于该菌菌丝体蛋白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iTRAQ技术对其不同捕食时期的菌丝体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明确了不同作用阶段的菌丝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变化,进而发现了与捕食线虫相关的关键蛋白质,并对其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该菌的捕食过程,丰富了我们对捕食性真菌的认识,揭示了其侵染和消化线虫过程及其生活方式转变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分别采用尿素-硫脲裂解法、蜗牛酶消化法、试剂盒提取法和TCA-丙酮-SDT裂解液法提取了D.flagrans菌丝体蛋白,综合Bradford浓度检测和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的实验结果,发现液氮研磨结合试剂盒法是制备捕食性真菌D.flagrans胞内蛋白质的最佳方法,但对于蛋白质组学研究来说,以TCA-丙酮-SDT裂解液法较好。(2)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捕食性真菌D.flagrans捕食线虫的过程,将捕食过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即捕食前期(0h)、捕食中期(12h)和捕食后期(48h、72h),并分别在这些时间点收集真菌样本,以经蒸馏水诱导的D.flagrans菌丝体为对照组(DF组),以加入秀丽隐杆线虫提取液诱导的D.flagrans菌丝体为试验组(CE组),利用iTRAQ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自建库中共鉴定到蛋白质4244个,其中,在对照组中,72h与12h相比,差异蛋白最多,共有572个;48h与0h相比,差异蛋白最少,有144个。在实验组中,12h与0h相比,差异蛋白最多,共鉴定出474个;72h与48h相比,鉴定到的差异蛋白最少,只有27个。相同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48h时的差异蛋白最多,共有296个;72h差异蛋白最少,共有104个。对各处理组的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蛋白在真菌的有关催化活动、分子结合功能、转运活动、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应激反应、生物定位、碳利用以及物质的合成均呈现显着的动态变化;诸如酸性磷酸酶、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胃蛋白酶、纤维素酶、丝氨酸蛋白酶、中性神经酰胺酶、鞘磷脂磷酸二酯酶和酪氨酸酶等呈差异表达,表明这些蛋白可能在捕食过程有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蛋白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内质网蛋白加工、鞘脂类代谢、粘附过程、MAPK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能量代谢和碳代谢、过氧物酶体、氧化磷酸化等八大类,这些通路均与真菌捕食线虫作用过程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捕食器产生、真菌作用线虫过程中和真菌自身的生物进程变化,筛选鉴定捕食相关蛋白质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阐明捕食性真菌D.flagrans捕食线虫的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3)根据iTRAQ分析结果,筛选了其中12种与捕食功能有关的目的蛋白,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半数以上基因表达结果与iTRAQ结果一致,间接说明了蛋白质组测序与分析的准确性,结果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菌蛋白质组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萌,陈林军,王新芳,尹相吉,聂福贵.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线虫诱导发酵液的蛋白质组学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8
[2].梁萌.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蛋白质组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冀柳欣,胡又佳.丝状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8
[4].黄慧妮.食线虫真菌Pochoniachlamydosporia菌株退化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6
[5].张雪.石耳科真菌干旱耐受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李云锋,聂燕芳,王振中.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
[7].顾丰颖,高洁,阮晖,何国庆.真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2
[8].陶永新,朱坚,廖剑华.差异蛋白质组学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
[9].王维平,王成英.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菌和真菌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
[10].张宇,贺丹,王丽.丝状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
标签:捕食性真菌; Duddingtonia; flagrans; 发酵液;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