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韧带重建论文-古翠翠,王岸新

交叉韧带重建论文-古翠翠,王岸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韧带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康复治疗,关节活动度

交叉韧带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古翠翠,王岸新[1](2019)在《优秀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秀运动员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早期进行系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本实验选取河北省体育训练服务中心10名前交叉韧带断裂做重建手术后的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男性6例,女性4例,其中6例运动员采用了激进的康复治疗方案,重建术后3天开始进行康复。4例运动员未在重建术后及时采用早期康复。分别对10例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后的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进行膝关节活动度的主被动屈膝测量并对数值进行分析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1)10名运动员通过为期18周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后的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被动屈膝角度和主动屈膝角度比较分析有明显差异;(2)6名早期进行康复的运动员康复效果优于4名较晚进行康复训练的运动员。结论:(1)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员效果优于未及时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员;(2)10例运动员在康复治疗的1-4周角度变化较大,后期不显着。应在早期注意关节角度的下压。(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姜国信,蒋十情,胡迪,陆宇,张亮[2](2019)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平衡训练结合中医综合治疗前后腿部肌肉形态对平衡能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定量超声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腿部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根据肌肉形态学的变化特点观察对平衡能力及膝关节术后整体恢复情况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患者16名,使用定量超声影像检查,对患者的腿部肌群进行超声形态学检查,并评估平衡能力及下肢负重能力的改善。[结果]对于平衡能力的训练对于缓解股后肌群的肌张力,对于优势侧的平衡能力有更为显着的恢复能力。[结论]使用定量超声对肌肉进行肌肉的形态学检测可以更为快捷的对前交叉重建术后患者的恢复进行良好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进[3](2019)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应用以及效果进行观察评价。方法:本此研究对象,为我院治疗的6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在2017年10月~2019年2月,以治疗方式为患者分组基础,对其进行临床分组干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束解剖重建术,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关节镜下等长重建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要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且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情况、以及膝关节完全负重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方面具有意义。治疗前两组的膝关节疼痛评分相对比,无明显差距,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关节镜下行等长重建术,对于提高临床治疗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有着极为明显的意义,且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情况也有着明显的改善,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Eunshinae,Cho,徐才祺,蒋佳,赵金忠[4](2019)在《心理因素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除解剖复位及肌力、膝关节活动度、本体感受功能恢复外,心理因素对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有明显影响。负面心理因素会干扰肢体功能康复,而正面心理因素则会加速肢体功能康复。心理准备是影响术后功能康复的最主要因素,负面心理加剧在患者伤后和康复期间均可能出现,疼痛恐惧、害怕再损伤、运动恐惧症也影响患者术后重返运动及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负面心理因素产生原因有躯体-心理因素、纯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多个评估及调查问卷可用于评估其心理因素状态及变化,积极心理干预可改善特定患者功能恢复状态,减少再损伤和骨关节炎发生。该文对心理因素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西纺,李含笑,姬笑颜,杨民毅,惠国栋[5](2019)在《BTE Primus~(RS)系统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期下肢肌萎缩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BTE Primus~(RS)系统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期下肢肌萎缩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院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患者46例,根据术后肌力训练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27.18±1.47)岁,身高(177.62±3.68)cm,体重(77.64±3.71)kg,采用BTE Primus~(RS)系统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对照组患者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26.76±1.34)岁,身高(178.14±4.17)cm,体重(78.02±3.65)kg,按照徒手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进行康复。分别在术后3个月、6个月评价患肢大腿周径和Tegner Lysholm评分。对所观察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周时两组患肢大腿周径和Tegner 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大腿周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ner 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大腿周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gner 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多伴有股四头肌萎缩和膝关节功能障碍,BTE Primus~(RS)系统可以有效增加ACL重建术后患者大腿的周径并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膝关节整体功能表现。(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佑路标,夏磊,王龙,王冠,张旭辉[6](2019)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膝关节肌力和位置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膝关节肌力和位置觉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66例(66膝),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33膝),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对照组33例(33膝),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肌力以及位置觉差异。结果术前,两组病人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患侧膝关节伸肌和屈肌峰力矩、峰力矩/体重及总功率在60°/s和120°/s测试速度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在30°和60°位置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改善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肌力和位置觉功能。(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高娜,万敏,姚秀军,刘万宗,梁金奎[7](2019)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用带袢钛板的机械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内外带袢钛板机械性能无相关试验方案,本文结合临床实际,依据带袢钛板结构特点和应用韧带重建手术中风险点,提出带袢钛板的机械性能评价试验方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用带袢钛板在静态力学和动态疲劳性能两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模拟临床,设计固定夹具和牵引装具,建立了静态力学试验模型;通过研究动态夹具、试验载荷、循环次数等,建立了动态疲劳试验方案,并通过研究带袢钛板变形量的趋势,给出了动态疲劳变形量限值不应超过3 mm。本文建立了本模型试验方案,可有效评价带袢钛板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11期)

高扬,黄灵燕,吕娇娇[8](2019)在《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康复的影响: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有200,000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其中100,000至150,000例会进行重建手术。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ACL重建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先前的研究表明,本体感觉、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的缺失、疼痛和肿胀等与ACL重建手术相关。自2008年以来,许多研究已经评估了不同康复方案的效果,这些方案试图帮助ACL重建后的患者更快地恢复运动(例如术后支具、电刺激)。但是至今,并没有ACL重建后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康复方案临床证据。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是一种弹性治疗胶带,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在运动赛场,用来减轻疼痛、改善运动范围和功能性能。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肌内效贴可能对ACL重建患者康复具有积极影响,但鉴于缺乏可靠的证据,其对ACL重建的影响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检索关于肌内效贴对ACL重建手术后康复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RCT),综合其结果,旨在比较肌内效贴与其他形式的干预(无治疗或安慰剂KT)对ACL重建康复阶段的个体本体感觉、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的缺失、疼痛和肿胀的改善,以寻找ACL重建康复提供更经济易操作的康复方案。研究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建库到2019年3月,收集以肌内效贴为干预手段,受试者处在ACL重建手术后康复阶段的正常人的RCT。提取的数据包括: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年限、样本量、性别、年龄、肌内效贴贴扎方法(部位和拉伸长度)、干预时间、测量指标等。主要结局指标为疼痛和肿胀,次要结局指标为膝关节灵活度和功能。对缺乏数据信息或者信息不明确的文献通过邮件形式与作者进行联系确认和获取,如果作者不回复,则不予采纳。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两名合作人员在检索、数据提取、评估过程中采用独立双盲的方式对文献进行筛查、指标提取以及质量的评估,如果两人有不同意见,需要讨论以达到共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运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果指标进行Meta分析,连续型变量使用平均差(MD)和95%置信区间(95%CI)来处理。通过I2和P值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肌内效贴对ACL重建康复的影响共7篇文献满足质性分析标准,5篇文献满足量性分析的标准。纳入的7篇文献包含研究对象221例(干预组107例,假干预组和对照组122例)。质量评估显示,没有一篇文献在所有7个评判项中都得到低风险,大多数文献在受试者和操作者双盲项被评为高风险,这可能是由于干预方式的天性造成。对四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数据合并,得到结果如下:1)疼痛。使用VAS量表来体现疼痛程度。结果显示在肌内效贴组和对照组中疼痛有显着性下降(MD=-0.66;95%CI[-1.63,-0.20];P=0.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短期内(贴扎后一周内,2项研究)疼痛显着性降低(MD>0,P<0.05),而中期(贴扎后一周至一个月,2项研究)疼痛降低不明显(MD>0,P<0.05)。2)肿胀。通过测量膝盖髌骨处的维度来反映肿胀程度。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相比对照组肿胀无显着性下降(MD=-0.70;95%CI[-1.87,0.48];P=0.25)。3)关节活动度。通过膝关节活动角度(rangeofmotion)来反映关节活动度的好坏。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与对照组相比,关节活动度有明显的改善。4)膝关节功能。通过Lysholm量表来体现膝关节功能的好坏。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和对照组在膝关节功能上没有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肿胀的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异质性(84%和51%),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其余两项异质性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对于ACL重建患者术后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有显着的改善,对于肿胀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不显着。研究结论:肌内效贴作为一种操作简单、性价比高的手段,对于ACL重建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暂时还没有研究发现其有副作用,可以建议康复人员对患者进行贴扎,前提是患者没有过敏反应。虽然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但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文献数量少,并且质量参差不齐,这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次,纳入文献中的多数都只有干预组和对照组,缺少假干预组,难以排除安慰剂效应对于受试者阳性表现的影响,未来仍需更加严谨和全面的临床干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马方南,刘瑞强,刘明军,王晓刚,陈辉[9](2019)在《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按照定位方法分为改良重建组、等长重建组、解剖重建组,各50例。解剖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股骨止点解剖重建,等长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改良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重建。对比3组术前、术后6、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膝关节韧带损伤情况(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6、12个月,改良重建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等长重建组和解剖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12个月,改良重建组IKDC评分均高于等长重建组和解剖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重建,可促使患者韧带、膝关节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李泽昊[10](2019)在《IDEAL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步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应用IDEAL技术重建后患者的步态变化。方法选取膝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0例(实验组)及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应用Lysholm评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并采用Qualisys运动捕捉系统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步态分析,分别比较两组步高、步长、步速、摆动期和支撑期百分比、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活动度等。结果实验组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评分(P <0. 05);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步高、步长、步速、摆动期和支撑期百分比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术前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患者(P <0. 05);实验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IDEAL技术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重建术后6个月,患者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20期)

交叉韧带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腿部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根据肌肉形态学的变化特点观察对平衡能力及膝关节术后整体恢复情况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患者16名,使用定量超声影像检查,对患者的腿部肌群进行超声形态学检查,并评估平衡能力及下肢负重能力的改善。[结果]对于平衡能力的训练对于缓解股后肌群的肌张力,对于优势侧的平衡能力有更为显着的恢复能力。[结论]使用定量超声对肌肉进行肌肉的形态学检测可以更为快捷的对前交叉重建术后患者的恢复进行良好的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韧带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古翠翠,王岸新.优秀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

[2].姜国信,蒋十情,胡迪,陆宇,张亮.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平衡训练结合中医综合治疗前后腿部肌肉形态对平衡能力影响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

[3].李进.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分析[J].名医.2019

[4].Eunshinae,Cho,徐才祺,蒋佳,赵金忠.心理因素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5].刘西纺,李含笑,姬笑颜,杨民毅,惠国栋.BTEPrimus~(RS)系统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期下肢肌萎缩和功能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9

[6].佑路标,夏磊,王龙,王冠,张旭辉.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膝关节肌力和位置觉的影响[J].临床外科杂志.2019

[7].高娜,万敏,姚秀军,刘万宗,梁金奎.前交叉韧带重建用带袢钛板的机械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

[8].高扬,黄灵燕,吕娇娇.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康复的影响: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马方南,刘瑞强,刘明军,王晓刚,陈辉.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

[10].李泽昊.IDEAL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步态分析[J].西部皮革.2019

标签:;  ;  ;  

交叉韧带重建论文-古翠翠,王岸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