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脂增稠剂推广试验初报

松脂增稠剂推广试验初报

一、松树增脂剂推广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林旭,王瑞苓,刘祥义,吴春华,陆顺忠[1](2021)在《松脂增脂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采脂劳动成本上涨,国内采脂工艺研究没有突破性进展,脂农采脂积极性不高,松脂产业发展缓慢。高效的增脂剂能提升松脂产量,提高采脂率,促进松脂产业健康发展。该文对化学增脂剂、生物增脂剂和复合增脂剂3大类松脂增脂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研究高效增脂剂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卢斌,张帅,李巨仲,莫逸文,吴容翰[2](2019)在《湿加松增脂剂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增加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产脂量,于2018年4-6月在桂东藤县埌南镇广西藤县通轩立信化学有限公司湿加松苗圃开展了pH值和不同浓度NAA、芸苔素内酯的促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NAA、芸苔素内酯对湿加松产脂均有影响。其中,pH值在3~5产脂量比对照提高18%以上,pH值为9的处理产脂量比对照提高40.9%;芸苔素内酯0.2 mg/L+NAA0.1 g/L处理产脂量比对照提高46.7%。

张帅,陈翠湖,梁聚文,黎伟军,高全森,吴坚[3](2017)在《几种试剂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2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材料,处理后/处理前单刀产脂量比值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酸碱度、植物矿质营养溶液和增脂剂对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水处理外,酸碱度、增脂剂以及植物矿质营养溶液对马尾松产脂量影响极显着,马尾松产脂量随NaOH溶液pH值递增呈上升趋势,产脂量随植物矿质营养液、增脂剂浓度递减呈递增的趋势,以NaOH溶液pH 10.5的处理效果最佳。

苏永华,张帅,陈翠湖[4](2016)在《国内马尾松采脂林经营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采脂劳动成本持续上涨,松脂价格不稳定并且偏低,采脂经济效益不高,尤其是分散经营的脂农,采脂经济效益抵不过采脂林出材量减少的损失和劳务支出的费用,林农采脂积极性不高,致使松脂产业面临原料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国内松脂价格的提高,不仅会削弱中国松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国内松脂产业发展,还会诱发国际松脂价格飙升,使松脂产品面临被石油树脂取代威胁,松脂产业危机重重。笔者从良种选育、生态环境、测树因子、采脂技术、经营措施等方面对目前国内马尾松采脂林经营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概括,以期为马尾松采脂新工艺研发、新品种选育和采脂林经营管理系统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采脂工人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劳动效率和其对资源利用率,进而为解决当前采脂劳动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找到出路。

李艳[5](2016)在《湿地松家系生长特性及产脂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原产美国东南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造林与产脂树种之一,其优质产品木材和松脂对促进我国南方林区的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和扩大林农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当地的林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市场对湿地松脂材兼用型良种的需求迫切。本论文对湿地松子代测定林等试验林开展了连续3a的生长性状与产脂性状的试验观测研究,探讨了湿地松家系间3a平均产脂量与生长性状、产脂力的相关性,结合气象因子等分析了产脂量月变化与年变化规律,对湿地松松脂主要组分进行分析测定,开展了湿地松高产材、高产脂以及松脂特定成分优良家系的选择。研究结果如下:1.湿地松家系间主要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其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与单株遗传力均处于较高水平,对参试家系生长性状进行综合选择,选择出12、7、15、4、6号家系为生长性状优良的家系。2.湿地松家系间年产脂量存在显着差异,家系选择潜力大。对连续3a平均产脂量与产脂力、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脂量与产脂力、树高、胸径、材积的相关系数达极显着水平,产脂力与生长性状相关性不明显,在影响湿地松年产脂量各因子中,产脂力与胸径对年产脂量影响极显着。产脂量家系遗传力与单株遗传力均处于较高水平。对平均3年4-10月产脂量的月变化趋势以及3年每月气象数据的分析表明,4月份湿地松产脂量较低,7月份产脂量普遍较高,产脂量的变动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高产脂量高,温度低产脂量则低。对年度月产脂量与年产脂量进行相关分析,6、7、8、9月产脂量与年产脂量相关性极显着,可通过6、7、8、9月主要产脂月份对年产脂量进行预测。对年产脂量和生长性状进行综合选择,7、6、4、12、15这5个家系生长性状与产脂性状均优良,为脂材兼优型家系。3.对湿地松参试家系松脂各主要组分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松节油的成分占松脂总量的9.07%,其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检测出松香成分占松脂总量的90.93%,其中左旋海松酸甲酯含量最多。方差分析显示,松脂各主要组分在家系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家系遗传力均处于较高水平。对松脂特定成分p-蒎烯、左旋海松酸甲酯、异海松酸甲酯的含量进行综合选择,12、7号家系为特定成分含量均较高的家系,可做为高品质优良家系。

潘显强[6](2014)在《湿地松松脂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文中认为为选育产脂量高、松脂品质优的湿地松良种,本研究通过测定113个湿地松半同胞家系的年产脂量,估算三个产脂性状(基础产脂力、潜在产脂力、实测年产脂量)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通过分析20个湿地松家系松脂成分,估算其6个松脂品质性状(松节油、a-蒎烯、莰烯、β-蒎烯、双戊烯、月桂烯的含量)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以三个产脂性状的育种值作为高产脂湿地松的选择标准,以松脂品质的综合选择指数作为高品质湿地松的选择标准,在高产脂的基础上,选出松脂品质高的单株,为。主要成果如下:(1)产脂性状具有较高家系遗传力(0.7416-0.9081)和中等水平的单株遗传力(0.3041-0.5639),有较高的遗传效应。松节油含量及其5个主要组分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3402-0.5713、0.2112-0.4773,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β-蒎烯的家系遗传力(0.5173)和单株遗传力(0.4773)均为最高,且遗传变异系数较高,有较高的选择效率。(2)根据三个性状的家系育种值和单株育种值,选择出22个高产脂家系和186个高产脂单株,其现实遗传增益分别为44.93%和46.97%。根据松节油含量的育种值,以高产脂单株50%的入选率,选择出93个高品质单株,在高产脂的基础上获得了0.2%含油率的现实增益。根据松节油含量及其组分的综合选择指数,以及高产脂单株的50%入选率,有93个单株入选,在高产脂的基础上获得0.2%松节油含量、-0.57%a-蒎烯含量、8.71%莰烯含量、2.24%β-蒎烯含量、15.67%双戊烯含量、2.21%月桂烯含量的现实增益。有36个单株的产脂性状育种值、松节油育种值和综合选择指数排名均靠前,是既高产又高品质的育种好材料,入选为二代种子园的核心育种群体,另外入选的186个单株作为育种主群体。(3)在采脂期,随着月份增加,松脂产量呈上升趋势,5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10月份以后基本停止流脂。6、7、8月的月产脂量与年产脂量的相关性高,回归关系显着,7、8两月一元回归拟合效果极好(R2>0.9),回归方程分别为:Y=4.7377X+1.5525(r2=0.9507)和Y=4.8882X+0.9462(r2=0.9325)。5月份是湿地松流脂初期,产量不稳定,9、10月份虽然产脂量高,但与年产量的相关性低。在产脂量稳定的7、8月进行割脂,既减少工作量又能很好地估算年产脂量。

邓慧华[7](2014)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内生真菌筛选培养及其在产油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内生真菌泛指那些在其整个生活史或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对植物组织不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一类真菌。植物内生真菌在各种植物中都普遍存在,分布在根、茎、叶等器官表皮下的组织中。植物内生真菌在植物体内生存,与宿主植物在长期演化中互惠互利,共同生长。前人对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和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做了很多相关研究。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能增强宿主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在植物体内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同时,宿主植物与其内生真菌长期共生,相互影响,大多数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其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马尾松栽植面积广,是我国松属(Pinus)树种中重要的用材树种,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马尾松富含松脂,是中国主要产脂树种。关于马尾松内生真菌在产油脂中的应用研究未见报道。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进行马尾松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作多样性分析,运用马尾松内生真菌液体发酵液进行微生物采脂研究、进行马尾松内生真菌对松脂产量影响的回归分析、马尾松内生真菌产油脂效果研究及内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马尾松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形成生产力提供技术依据。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马尾松各器官的样品采自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经表面消毒,从马尾松根、茎、叶中分离得到102株内生真菌。经显微形态观察,归属为11个属,分属于6科6目4纲3门。表明马尾松的内生真菌种类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分离鉴定结果发现,内生真菌分布在马尾松的不同器官组织的菌株数量和种群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从叶器官分离到的内生真菌株数和涉及属的数量最多,茎部次之,根部最少。毛霉属(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在根、茎、叶器官中都有分布,其它属只分布在根、茎、叶中的某两个器官组织中。曲霉属(Aspergillu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茎点霉属(Phoma)和青霉属(Penicillium)是马尾松内生真菌中的优势属。其余属(镰刀菌属(Fusarium)、拟青霉属(Paecilomyces)、生赤壳属(Bionectria)、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和丛梗孢属(Monilia))菌株数相对较少,为非优势属。2、首次应用马尾松内生真菌进行微生物采脂研究。从马尾松根、茎、叶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中选取十株优势菌株进行试验。研究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卓洋村。将10株马尾松内生真菌发酵液及其组成的混合发酵液替代化学刺激剂分别涂刷于割沟进行微生物采脂。通过试验,涂菌后的马尾松平均单株单刀产脂量均高于涂菌前平均单株单刀产脂量,而混合发酵液形成的松脂增产率最高,为40.83%。从该试验的10株马尾松内生真菌中选取形成松脂增产率前3位的菌ZI41155、BS4787、FH0131进行试验,研究不同菌种、不同胸径和不同侵染次数对马尾松松脂产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菌种、胸径和侵染次数为试验因素,各因素取3个水平,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种、胸径和侵染次数3种因素对松脂产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有较大的差异。胸径对松脂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菌种次之,侵染次数对松脂产量的影响最小。在显着水平α=0.01上,菌种对松脂增产率的影响极显着。在显着水平α=0.05上,侵染次数对松脂增产率的影响不显着。菌ZI41155形成的松脂增产率均值最高,菌BS4787的次之,菌FH0131形成的松脂增产率均值最低。三个径阶中,松脂增产率均值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大。三种侵染次数形成的松脂增产率均值随侵染次数的增多而增大。3、选取第二部分正交试验得出的菌种因素中最优水平菌ZI41155进行试验。以胸径为自变量,松脂增产率为因变量,研究用菌ZI41155发酵液进行微生物采脂时,形成的松脂增产率与胸径的关系。随机选取100株胸径在18cm以上的马尾松,将菌ZI41155的发酵液涂刷于马尾松树体割沟,进行微生物采脂试验。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建模原理和方法,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胸径及松脂增产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28.608+2.76X。经方差分析及对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结果均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显着,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4、首次进行马尾松内生真菌产油脂效果的研究。从第二部分试验的10株马尾松内生真菌中选取形成松脂增产率前4位的菌ZI41155、BS4787、FH0131、BS18200进行试验。用苏丹黑染液对菌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四株内生真菌菌丝中均有油滴存在。应用酸热法提取油脂,测定油脂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油脂组分。结果表明:4株马尾松内生真菌油脂含量均达20%以上,最高含量达30.56%。4菌株都含有脂肪酸,且均占油脂提取物的64%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达46%以上。油脂组分主要为棕榈酸酯、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反油酸等,其中油酸含量最大,达42.08%。5、对第四部分试验的4株马尾松产油脂内生真菌ZI41155、BS4787、FH0131、BS18200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4株马尾松内生菌产油脂菌株进行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序列测定。将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库序列进行Blast分析,利用ClustalX 2.1软件对多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应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比对分析,结合其菌落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菌ZI41155为拟青霉属(Paecilomyces)、菌BS4787为生赤壳菌属(Bionectria),菌FH0131和BS18200为镰刀菌属(Fusarium)。

肖兴翠[8](2013)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自引种到我国已有80多年历史,是一种优良的脂材两用树种,因其适应性强、分布广,早期生长快,树干通直,材质好,已经成为我国南方丘陵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本文以湖南省泪罗市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分的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根系状况、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就施肥、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为制定湘北区域湿地松人工林营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除树高外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从8a生、林分蓄积从4a生开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以高密度林分高径比大、冠高比小、树干相对饱满。到11a生时,低密度林分中≥14cm的中径阶木所占比例大,高密度林分中8-12cm的小径阶木所占比例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及脂材两用林宜选用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培育中小径材宜选用2400株·hm-2作为初植密度。2.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极显着影响。9a生及11a生乔木层单株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明显减小,乔木层、凋落物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地被物生物量总体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各组分中以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林分总量的81.6%-88.1%和83.0%-87.6%;乔木层各器官中均以树干生物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其总量的37.7%-43.7%和41.4%-45.8%;建立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估测湿地松各器官生长量;不同密度林分平均生产力分别为8.9t·hm-2a-1和9.1t·hm-2a-1,以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为合理,适宜作为湘北湿地松纸浆材造林密度。3.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根系生物量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单株根系生物量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总体增大,其中根桩和大根合计分别占总根量的60.7%-70.9%和63.9%-75.2%;不同密度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11a生时有63.1%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0-40cm土层内,有81.4%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cm范围内,因此对湿地松施肥的位置应该设在距树干50cm、深度20cm左右为宜,以确保肥料最大限度的被根系吸收。利用建立的湿地松单株各级根系生物量模型,可以估测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量,为根系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4.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单株及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乔木层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减小,乔木层、凋落物营养元素积累量及林分总量总体增大;林分各组分以乔木层为主,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67.7%-79.2%和69.3%-76.5%,乔木层以林冠枝叶和干材营养元素积累为主,11a生时分别占其总量的44.1%-50.1%和39.1%-44.9%。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吸收量和存留量显着增大,归还量略微减小,周转期总体变长,养分循环速率略微减小,养分利用效率增大;综上分析,以1667、2000株.hm-2作为湿地松人工林适宜经营密度,对林地进行选择性除杂,并将凋落物及采伐时剩余的枝叶保留在林地,适当增施P、N、K肥,以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地力。5.施肥对湿地松生长及土壤等均有明显影响。施肥3a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显着提高,以700g·株-1的施肥量各指标生长量最大。施肥2a后的土壤养分与施肥前相比,不同土层pH值及速效P均有所减小,有机质、速效K含量均有所增加,速效N含量大幅增加。施肥7个月后,豆马勃子实体个数在施肥量100-800g·株-1范围内总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是对照的2.0-24.0倍,施肥量过多可能会抑制豆马勃菌的生长。综合分析,对湿地松中龄林追肥,以追施N、P、K配方肥700g·株-1最佳。6.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除冠幅外的各指标生长量均有不利影响,高强度修枝2a后,不同密度湿地松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冠幅生长量显着高于对照,中低强度和留桩的方式修枝对生长量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对高密度湿地松进行修枝对干形影响更大,中高强度及留桩方式修枝使高径比变大,冠高比变小,干形更为饱满。修枝3-4个月,流脂松节数量总体随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低强度、留桩的方式修枝可以减少松节流脂。综合修枝2a的成本效益,对6a及7a生湿地松以不修枝为宜。综合以上研究结果,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投入产出较好,养分周转期较短,循环速率较高,可作为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首选造林密度,而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好,生物量相对较高,可作为培育中小径材的初植密度。在培育过程中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选择性除杂,追施700g·株-1的P、N、K肥配方肥,注意将凋落物保留在林地,采伐时将枝叶保留在林地,有利于维持地力,提高湿地松林分生产力。

施泽彬[9](2011)在《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果皮性状主要由表皮色泽、果点大小与密度、果面蜡质、表皮锈斑等因素构成。早熟砂梨主栽品种‘翠冠’果实表面易发生果锈,外观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为揭示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本研究以‘翠冠’等不同皮色砂梨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果实表皮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利用BSA分类法筛选与果实皮色相关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探讨了苹果基因序列在砂梨同源基因克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砂梨果实木质素形成调控分子基础的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西子绿’和‘清香’为试材,对乙醇和丙酮2种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果皮和果肉中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0%丙酮浸提法和95%乙醇浸提法的效果相似,虽然应用95%乙醇浸提法的各种色素测定结果略偏低,但除了叶绿素a之外,2种提取方法间的差异不显着。并发现4个绿皮品种和4个褐皮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表皮及果肉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果实皮色表型无关。同时,以‘翠冠’与‘玉冠’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进程中纵横径、果皮与果肉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在成熟前期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糖含量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两品种果实膨大过程均呈单“s”型曲线动态变化。在成熟前14d(翠冠)、28d(玉冠)至采收,果实糖、酸含量急剧变化,且两品种间的变化特性不同,生产上应依据不同品种果实糖、酸形成特性,确定适宜采收时期。2、以绿皮品种‘翠冠’、‘翠玉’与褐皮品种‘清香’、‘玉冠’为试材,进行了果实表皮组织结构显微和超微水平观察,结果表明:避雨栽培能显着减小‘翠冠’果点的大小,而对‘翠玉’的果点大小没有显着影响。‘翠冠’果实表皮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与‘翠玉’不同,且角质膜分布厚薄不均,厚度仅为‘翠玉’的一半;两品种果实表皮的角质膜均出现破裂,并形成网状结构,但‘翠玉’龟裂产生的裂纹均匀且浅,而‘翠冠’龟裂产生的裂纹紊乱,且深及表皮层内部。‘玉冠’和‘清香’的果点形成时期要比‘翠冠’和‘翠玉’早50d左右。‘翠冠’果锈是由单层木栓化的表皮细胞构成,‘玉冠’褐皮则由多层木栓化的细胞构成,上层细胞片状分布。表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在角质膜下第1-2层细胞的细胞质稠密,且含丰富的脂质体,脂质体内含圆形小脂滴。这一结构特征表明,梨果实表皮角质膜下第1-2层细胞具有旺盛的分泌蜡脂的能力,但品种间存在差异,‘翠玉’脂质体中的脂滴密集,而‘翠冠’中脂滴稀少。研究还表明,‘翠冠’的果锈形成期主要在果实发育中后期;水分是诱发果锈形成的主要外因。3、以‘秋荣’ב初夏绿’的杂交后代群体为试材,通过64对AFLP标记引物在亲本和分离群体中的筛选和验证,获得与梨果实皮色相关基因连锁的标记2个,即E-AAG/M-CAG和E-ACT/M-CTT,前者在74%的非纯绿材料中扩增出目标带,在80%的纯绿皮材料中表现为缺失带型;在89%的非纯褐材料中扩增出了目标带,后者在77%的纯褐材料中表现为缺失带型。4、选取苹果3种类型的8个基因(液泡质子泵焦磷酸水解酶基因、液泡质子泵三磷酸腺苷酶A亚基基因、生长素受体基因、脱落酸受体基因、乙烯受体基因、果重基因、抗病相关基因),分别在起始密码子上游区、终止密码子下游区、外显子区和内含子区设计引物,分别对苹果和砂梨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除了抗病相关基因,其余的7个基因均有引物在砂梨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条带。与基因其它区域扩增产物相比,起始密码子上游区扩增产物在不同砂梨材料间多态性较丰富,外显子和内含子区扩增产物在不同砂梨材料间的保守性更高。外显子区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表明:砂梨和苹果在该区对应基因片段具有89.6%-97.5%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应用同源克隆方法从砂梨(Pyrus pyrifolia)中获得4个长度分别为821bp,874bp,972bp和914bp木质素合成调控因子MYB基因的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F900710、JF900709、JF900707和JF900708。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这些序列具有典型的启动子序列特征。各启动子序列在果皮褐与绿的砂梨品种间的等位变异分析发现,PpMYBx2启动子区的一个SNP (A/G)位点与砂梨果皮褐、绿色性状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砂梨MYB基因的表达分析、遗传定位,以及探明砂梨果实木质素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谢善高[10](2009)在《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经营以及松脂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为马尾松定向培育和采脂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脂对马尾松林分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采用40%和50%割面负荷率分别对15a、20a和25a生马尾松林分进行采脂,与非采脂林分相比,采脂林分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下降14.9%~41.3%,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下降7.5%~18.9%,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下降12.3%~36.2%;各林龄林分胸径和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以及中龄林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下降幅度均随着割面负荷率增大而增大,但近成熟龄林分的树高生长量下降幅度不明显。2、气温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主要气象因子,马尾松产脂量随气温变化规律十分明显,一般情况下,马尾松产脂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马尾松产脂量影响没有气温影响那样明显,但保证一定的降雨量可有效地提高马尾松林内相对温度,降低松脂凝固速度,有利于提高松脂流动速度达到增产目的;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松脂产量。3、胸径是影响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重要测树因子,产脂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的林分,胸径对产脂量影响程度不同。树高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没有胸径影响那样明显,其对产脂量影响间接体现在冠高比这个冈子上,同一林龄林分,产脂量随着冠高比增加而增大。林木冠幅和树冠面积对产脂量影响明显,产脂量往往随着冠幅和树冠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影响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测树因子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胸径和冠高比互补效应影响产脂量的规律明显。4、施肥对成过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提高作用不大,而对近成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的产脂量增产效果显着。另外,研究发现施肥有利于对遭受马尾松松毛虫危害而形成的低产脂林分恢复生长,适当增加N素,更有利于马尾松针叶恢复生长,从而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泌脂能力。5、林分密度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重要因素。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开始是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加,产脂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年平均单株产脂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在松脂主产区,成熟龄的马尾松采脂林保留600株/hm2~700株/hm2的经营密度,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高且经营经济效益好。6、割面负荷率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影响差异显着,同一林龄和同一密度下,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随着割面负荷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林龄增大,割面负荷率对产脂量影响程度逐渐减少。采割间隔期越短,越有利于松脂分泌,同一林龄和同一林分密度下,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随着采割间隔期的增大而减少;随着林龄增大,采割间隔期对产脂量影响程度逐步减少。中龄林采用40%割面负荷率隔天割,近、成熟林采用50%割面负荷率隔天割的采脂方法,不但可以降低采脂劳动强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节约林木割面,延长采脂经营年限。7、利用马尾松林木胸径预测不同采脂方法的产脂量取得满意效果。采用幂函数模型和s型曲线模型,可获得预测较高精度。首次利用上述模型编制出松脂主产区桂东南马尾松采脂林6种不同采脂方法的单株单刀产脂量收获表。8、40a生马尾松采脂林,在一定经营期内无论从静态或动态上看,林分经营收益都是随着采脂年限增加而增大。40a生马尾松林分经营采脂16a与同龄非采脂林分相比,采脂林分的静态经营净收益比非采脂林分增加47.6%,采脂林分的内部收益率比非采脂林分增加1.16个百分点。9、针对广西实际首次提出广西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发展的四种模式:林脂完全一体化、林脂部分一体化、林脂雉形一体化和林脂准一体化。上述模式运营后具有广阔前景:有利于抑制松脂原料市场供应无序竞争局面,并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采脂,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有利于建立松脂产业新型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松脂加工企业降低原料市场交易成本。这对于推进广西马尾松采脂林可持续经营和松脂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松树增脂剂推广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树增脂剂推广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松脂增脂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增脂剂
2 生物增脂剂
3 复合增脂剂
4 增脂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2)湿加松增脂剂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林概况
2 试验方法
    2.1 酸碱度试验
    2.2 激素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酸碱度对湿加松产脂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的NAA、芸苔素内酯对湿加松产脂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3)几种试剂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林概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试剂施用后第1个月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3.2 不同试剂施用后第2个月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5)湿地松家系生长特性及产脂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湿地松研究进展
        1.1.1 湿地松生理研究
        1.1.2 湿地松人工林密度、施肥及生态效应研究
        1.1.3 湿地松繁殖栽培研究
    1.2 湿地松家系选择研究
        1.2.1 湿地松家系生长性状选择研究
        1.2.2 湿地松家系产脂性状选择研究
        1.2.3 松脂成分研究
    1.3 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湿地松家系生长特性试验方法
        2.3.2 湿地松家系产脂量测定试验方法
        2.3.3 湿地松家系松脂组分测定方法
3 湿地松家系生长特性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湿地松家系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3.1.2 湿地松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力分析
        3.1.3 优良家系的选择
    3.2 小结
4 湿地松家系产脂特性研究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湿地松不同家系产脂量、产脂力分析
        4.1.2 产脂量、产脂力以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1.3 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4.1.4 产脂量的遗传力估算
        4.1.5 湿地松不同家系年度产脂规律研究
        4.1.6 优良家系综合选择
    4.2 小结
5 湿地松家系松脂组分研究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湿地松松节油和松香主要组分相对含量
        5.1.2 湿地松松节油和松香主要组分方差分析
        5.1.3 湿地松松节油和松香主要组分遗传力分析
        5.1.4 湿地松松节油、松香主要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5.1.5 湿地松松脂特定成分的家系选择
    5.2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湿地松家系生长特性
        6.1.2 湿地松家系产脂特性
        6.1.3 湿地松家系松脂主要组分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致谢

(6)湿地松松脂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湿地松的遗传改良
    1.2 高产脂湿地松的选育
    1.3 影响松脂产量的相关因子
    1.4 松脂成分及其影响因子
        1.4.1 松脂的成分
        1.4.2 松脂的化学组成
        1.4.3 影响松脂成分与化学组成的因素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湿地松产脂性状的遗传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产脂量及生长性状的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性状家系内与家系间的变异
        2.2.2 产脂量的月变化动态
        2.2.3 产脂性状遗传力估算
    2.3 小结
3 湿地松松脂组分遗传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松脂收集
        3.1.2 化学成分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脂成分的变异
        3.2.2 松节油及其组分的回归拟合
        3.2.3 松节油及其组分遗传力的估计
    3.3 小结
4 高产脂、高品质湿地松优良家系及单株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产脂性状育种值预测
        4.1.2 松脂品质性状综合选择指数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脂性状家系育种值预测及选择
        4.2.2 产脂性状单株育种值预测及选择
        4.2.3 松节油含量单株育种值预测及选择
        4.2.4 松节油各组分含量的综合选择
    4.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高产脂湿地松育种群体的选择
        5.2.2 生长性状与产脂量相关性的研究
        5.2.3 年产脂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表一 113 个家系的育种值
附表二 排名前 200 位的单株育种值
附表三 排名前 100 位的单株综合选择指数
致谢

(7)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内生真菌筛选培养及其在产油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内生真菌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1 内生真菌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1.2 内生真菌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1.3 内生真菌生态类群及其分布
        1.3.1 内生真菌的生态类群
        1.3.2 内生真菌的分布
        1.4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1.4.1 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
        1.4.2 增强宿主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1.4.3 协助宿主植物抵抗动物胁迫
        1.4.4 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
        1.4.5 医药开发
        1.5 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6 内生真菌的鉴定及分类
    2 马尾松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2.1 马尾松概述
        2.2 马尾松内生真菌研究
    3 马尾松微生物采脂研究
        3.1 马尾松松脂采集
        3.1.1 常规采脂
        3.1.1.1 下降式采脂
        3.1.1.2 上升式采脂
        3.1.2 化学采脂
        3.1.3 强度法采脂
        3.2 马尾松微生物采脂
    4 微生物油脂研究进展
        4.1 产油微生物及微生物油脂的概念
        4.2 国内外研究进展
        4.3 马尾松内生真菌产油脂研究
    5 本项研究的科学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研究路线
    7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马尾松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
    1 材料
        1.1 马尾松样品来源
        1.2 培养基的配方及制作
    2 方法
        2.1 内生真菌的分离
        2.2 消毒分离有效性评价
        2.3 内生真菌的纯化
        2.4 菌种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尾松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及多样性分析
        3.2 内生真菌在马尾松不同器官上的分布
    4 讨论
第三章 微生物采脂研究
    1 马尾松内生真菌对松脂产量的影响初步研究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培养基的配方及制作
        1.1.3 采脂工具
        1.2 方法
        1.2.1 采脂林分的选择
        1.2.2 采脂时间
        1.2.3 采脂方法
        1.2.4 液体发酵培养
        1.2.5 发酵液施用方法
        1.2.6 松脂产量前后对比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2 不同菌种、不同胸径和不同侵染次数对马尾松松脂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正交试验分析
        2.3.2 单因素分析
        2.3.3 因素指标趋势图分析
        2.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马尾松内生真菌诱导下,宿主胸径对松脂产量影响模型
    1 材料
    2 方法
        2.1 微生物采脂
        2.2 模型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拟合
        3.2 相关系数及显着性检验
        3.3 拟合模型图形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马尾松内生真菌产油脂效果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液体培养基的配方及制作
        2.2 菌体培养和收集
        2.3 菌株油脂初步检测
        2.4 油脂提取及含量测定
        2.5 GC-MS法检测样品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油脂初步检测及油脂含量测定
        3.2 油脂成分分析
        3.2.1 油脂主要成分分析
        3.2.2 油脂次要成分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内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2.1 菌体培养和收集
        2.2 基因组DNA提取
        2.3 ITS的PCR扩增
        2.4 PCR产物的纯化和测序
        2.5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与序列比对分析
        3.2 系统发育学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3.3 修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2.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2.2.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物量的影响
    2.3 小结
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分密度对单株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2 林分密度对林分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3 林分密度对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3.2.4 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3.2.5 根系生物量与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
    3.3 小结
4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养分循环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各组分养分含量及富集特征
        4.2.2 不同密度单株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4.2.3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布
        4.2.4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4.2.5 不同密度林分养分循环特征
    4.3 小结
5 施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2.3 施肥对土共生菌的影响
        3.2.4 施肥成本效益分析
    5.3 小结
6 修枝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修枝前湿地松林分生长情况
        6.2.2 修枝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6.2.3 修枝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6.2.4 修枝对湿地松松节流脂的影响
        6.2.5 修枝成本效益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梨果皮的发生及结构
        1.1 梨果皮的发生
        1.2 表皮层的结构
    2 果点的形成过程
    3 果锈的形成过程
    4 果皮色素
        4.1 果皮色素的组成
        4.2 果皮颜色的遗传
        4.3 与果实皮色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筛选
        4.4 涉及木质素和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5 调控梨果实外观的栽培措施
        5.1 套袋技术
        5.2 避雨栽培
第二章 绿皮与褐皮梨果实皮色形成过程中色素及糖酸累积的差异
    第一节 绿皮与褐皮梨果实色素含量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色素提取与测定方法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提取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2.2 绿皮梨与褐皮梨品种果实色素含量的差异
        3 讨论
    第二节 ‘翠冠’与‘玉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色素及糖酸含量的变化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翠冠’与‘玉冠’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的比较
        2.2 ‘翠冠’与‘玉冠’梨果皮及果肉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2.3 ‘翠冠’与‘玉冠’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滴定酸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动态变化
        2.4 ‘翠冠’与‘玉冠’梨果实成熟过程中糖积累特性
        3 讨论
第三章 砂梨果皮组织结构的解剖学特征及水分对果锈形成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点大小和密度的统计
        2.2 果皮组织解剖结构
        2.3 果点的发生时期及形成过程
        2.4 ‘翠冠’果锈发生过程的田间观察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砂梨果皮绿色/褐色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及AFLP标记的筛选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及其表型调查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AFLP分析
        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皮色表型统计
        2.2 AFLP标记的研究
    3 讨论
第五章 砂梨木质素合成调控因子MYB基因启动子克隆与等位变异分析
    第一节 基于苹果基因同源序列的砂梨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起始密码子上游区
        2.2 终止密码子下游区
        2.3 外显子和内含子区
        3 讨论
        3.1 不同基因在苹果和梨间的保守性
        3.2 苹果基因组序列在砂梨基因分析中的直接应用
    第二节 砂梨MYB基因启动子克隆及等位变异分析
        摘要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同源基因搜索与序列分析
        1.4 目标序列的PCR扩增
        1.5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1.6 序列同源性分析、启动子预测
        1.7 检测启动子区等位变异引物的开发及其在褐皮与绿皮砂梨中的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苹果MYB2同源基因的搜索
        2.2 砂梨MYB2同源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2.3 砂梨MYB2同源基因启动子预测
        2.4 褐皮与绿皮砂梨中MYB2同源基因启动子的等位变异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综合讨论
    1 梨果皮性状的形成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1.1 梨果点形成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1.2 果实表皮层结构对外观性状的影响
        1.3 果锈形成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1.4 果皮色素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1.5 套袋和避雨栽培对梨果实外观性状的影响
    2 砂梨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与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2.1 砂梨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
        2.2 果皮色泽分子标记在砂梨杂交后代早期辅助选择中的应用性分析
    3 苹果基因组序列在砂梨功能基因分析中的应用性分析
    4 展望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一、全文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2.研究综述
    2.1 马尾松定向培育和经营研究现状分析
        2.1.1 良种选育
        2.1.2 立地评价
        2.1.3 生长规律
        2.1.4 密度控制
        2.1.5 林木施肥
        2.1.6 收获预估
        2.1.7 采脂方法
        2.1.8 资产化经营
    2.2 国内外林业产业化研究
    2.3 马尾松定向培育和经营研究展望
        2.3.1 马尾松采脂林生长规律研究
        2.3.2 马尾松采脂林密度调控研究
        2.3.3 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收获预估研究
        2.3.5 马尾松采脂林综合采脂方法与技术研究
        2.3.6 马尾松采脂林资产化经营和产业化研究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广西自然条件概述
        4.1.1 地貌
        4.1.2 气候
        4.1.3土壤
    4.2 广西马尾松资源现状
        4.2.1 面积
        4.2.2 蓄积
        4.2.3 资源的空间分布
        4.2.4 林分生产力水平
    4.3 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经营及存在问题分析
        4.3.1 马尾松采脂经营概况
        4.3.2 马尾松采脂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4.4.本章小结
5.采脂对马尾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5.1 试验地概况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采脂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5.3.2 采脂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5.3.3 采脂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6.气象因子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
    6.1 试验地概况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气温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6.3.2 降雨量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6.3.3 日照时数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6.4 结论与讨论
7.测树因子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
    7.1 胸径、树高、冠高比对产脂量的影响
        7.1.1 研究地点
        7.1.2 研究方法
        7.1.3 结果与分析
        7.1.4 结论与讨论
    7.2 高产脂林分的测树因子
        7.2.1 研究地点
        7.2.2 研究方法
        7.2.3 结果与分析
        7.2.4 结论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8.马尾松采脂林低产脂林分产脂量施肥效应
    8.1 施肥对近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的影响
        8.1.1 研究地点
        8.1.2 研究方法
        8.1.3 结果与分析
        8.1.4 结论与讨论
    8.2 施肥对成、过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的影响
        8.2.1 研究地点
        8.2.2 研究方法
        8.2.3 结果与分析
        8.2.4 结论与讨论
    8.3 施肥对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形成的低产脂林分产脂量的影响
        8.3.1 研究地点
        8.3.2 研究方法
        8.3.3 结果与分析
        8.3.4 结论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9.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密度效应
    9.1 试验地概况
    9.2 研究方法
        9.2.1 密度设计与林地清理
        9.2.2 样地设置与采脂方法
    9.3 结果与分析
        9.3.1 密度对单位面积产脂量影响
        9.3.2 密度对年平均单株产脂量影响
        9.3.3 密度对采脂经营效益影响
    9.4 结论与讨论
10.马尾松采脂林综合采脂方法与技术
    10.1 采脂间隔期及割面负荷率
        10.1.1 试验地概况
        10.1.2 研究方法
        10.1.3 结果与分析
        10.1.4 结论与讨论
    10.2 采脂刀具及受脂器
        10.2.1 试验地概况
        10.2.2 研究方法
        10.2.3 结果与分析
        10.2.4 结论与讨论
    10.3 化学采脂
        10.3.1 试验地概况
        10.3.2 研究方法
        10.3.3 结果与分析
        10.3.4 结论与讨论
    10.4 本章小结
11.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收获预估
    11.1 研究地点
    11.2 研究方法
    11.3 结果与分析
        11.3.1 40%负荷率每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2 50%负荷率每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3 60%负荷率每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4 40%负荷率隔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5 50%负荷率隔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6 60%负荷率隔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7 桂东南地区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收获表编制
    11.4 结论与讨论
12.马尾松采脂林经济效益分析
    12.1 研究地点
    12.2 研究方法
        12.2.1 资料收集
        12.2.2 林分调查
    12.3 结果与分析
        12.3.1 25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2 30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3 35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4 40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5 采脂与非采脂林分经营效益比较
    12.4 结论与讨论
13.广西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模式研究
    13.1 广西松脂产业发展现状
        13.1.1 产业现状
        13.1.2 存在问题
    13.2 广西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发展模式研建
        13.2.1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3.2.2 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13.2.3 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
        13.2.4 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13.2.5 模式运行分析
    13.3 广西梧州市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实证分析
        13.3.1 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有限公司林脂一体化经营模式
    13.4 本章小结
14.全文结论与讨论
    14.1 主要结论与讨论
    14.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松树增脂剂推广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脂增脂剂研究进展[J]. 林旭,王瑞苓,刘祥义,吴春华,陆顺忠. 广西林业科学, 2021(02)
  • [2]湿加松增脂剂初步研究[J]. 卢斌,张帅,李巨仲,莫逸文,吴容翰. 林业科技通讯, 2019(12)
  • [3]几种试剂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J]. 张帅,陈翠湖,梁聚文,黎伟军,高全森,吴坚. 广西林业科学, 2017(04)
  • [4]国内马尾松采脂林经营研究综述[J]. 苏永华,张帅,陈翠湖.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6)
  • [5]湿地松家系生长特性及产脂规律研究[D]. 李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6]湿地松松脂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D]. 潘显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7]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内生真菌筛选培养及其在产油脂中的应用[D]. 邓慧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8]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D]. 肖兴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9]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研究[D]. 施泽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10]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D]. 谢善高.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松脂增稠剂推广试验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