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355推土机行走系统故障的分析与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朱晨辉[1](2020)在《履带式烟叶采收机液压行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液压行驶系统因具有响应快、控制精度高、输出扭矩大的特点,近年来在农用履带式作业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用履带式作业车辆采用液压传动方案代替一些复杂的机械传动中间装置,可以使系统结构布局更加灵活,机器更为轻巧化、轻量化,同时,液压行驶系统还具有工作效率高,故障发生率低,便于养护和操作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农用履带式作业车辆而言无疑是很好的选择。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液压元器件向着小型化并与微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依靠微型处理机控制,液压行驶系统的控制更加方便灵活,控制精度也越来越高。本文根据河南省丘陵烟区烟叶采收农艺特点和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的作业要求,设计了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的液压行驶系统及相应的行驶控制方法,实现了烟叶采收机在丘陵烟田稳定行驶作业。文中分别从液压行驶系统的设计与液压特性分析、控制部分软硬件设计、行驶控制方法、台架试验、建模仿真以及采收机行驶试验六个方面对履带式烟叶采收机行驶系统做了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如下:1.从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的车体特征和丘陵烟田作业模式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泵-双马达形式的液压行驶驱动方案,并根据履带式烟叶采收机液压系统所需功率大小以及双速行驶的要求,对行驶驱动系统中的动力单元和液压元件进行了计算选型,使其满足了烟叶采收机在行驶及作业过程中的各项功能要求;从变量柱塞泵和定量行走马达结构原理入手,对行驶液压系统进行了液压特性分析,并基于AMESim软件对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其液压行驶系统在斜坡满载起步、停车与平地差速转向三种工况下变量泵和定量马达液压输出特征。2.为实现烟叶采收机行驶驱动系统功能要求,利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完成了基于EPEC3724控制器的烟叶采收机行驶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提出了一种以速度控制手柄为控制执行器的自动油门控制方案,设计了速度控制手柄方位与车辆行驶状态的对应规则,分析了速度控制手柄自动油门控制方案的控制原理。3.论文对烟叶采收机在直行和转向两种行驶状态下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模糊PID控制器对单通道液压马达输出转速进行控制。针对直线行驶双马达同步转速输出问题,分析了常见的三种双轴同步控制方法,通过对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最终采用了交叉耦合模糊PID同步控制方式;针对转向行驶控制问题,从车辆运动学的角度分析了履带车在转向过程中的三种差速转向方式,综合考虑了采收机转向时转向半径、转向阻力、驾驶安全以及与速度控制手柄匹配方式这四个因素,最后采用了内侧降速式差速转向方式。4.为验证所提出的单通道模糊PID闭环控制和交叉耦合双闭环复合控制的控制效果,搭建了双泵双阀控马达系统的仿真模型和试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阶跃跟踪试验和冲击试验中,模糊PID控制对比PID控制,系统输出转速稳态误差小3r/min、冲击下最大转速差值少10r/min、稳定调节时间快0.2s,由此可见,模糊PID控制算法在马达转速稳定输出、抗干扰能力、控制响应时间上优于PID控制;在双轴同步试验过程中:相比于并行式PID同步转速控制方法,双闭环模糊PID控制下的系统输出转速差值同比减小了55.6%,稳定调整时间平均缩短了37.5%。5.建立了履带式烟叶采收机液压驱动系统数学模型和车辆转向动力学数学模型,将两个模型联立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对其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模拟了采收机在转向半径R≥B/2和0≤R<B/2两种转向模式下的转向状态,并从中对比分析了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对单通道泵控马达系统转速输出效果和交叉耦合同步控制下的双轴液压马达转速输出效果。6.对履带式烟叶采收机进行了基础行驶试验和田间作业试验。在直线行驶试验中,从直线行驶偏驶率和双通道马达转速输出同步性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单通道PID控制、单通道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双通道交叉耦合PID复合控制以及双通道交叉耦合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等4种方法的控制效果;在转向行驶试验中,从行走马达输出转速的稳定性、采收机转向半径的相对误差以及两侧履带的滑转和滑移率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PID和模糊PID两种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在田间试验中,从动力性、转向性、制动性、持续行驶性和操纵性五个评价指标上综合分析了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的行驶驱动性能。
刘显军,孙晓虎,胡建林,黄鹏,刘金龙[2](2020)在《卡特D8R推土机不能行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卡特D8R推土机的行驶系是采用机械及液力控制相结合传动的,推土机出现不能行驶时,应检查机械传动系统和液压控制部系统。介绍行走系统的故障排除方法。
董庆建,刘志成,胡伟振,徐健[3](2020)在《SD42-3型推土机空挡走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文中研究指明针对SD42-3型推土机空挡走车故障,在分析该型推土机工作液压系统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维修经验,利用"排除法"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将故障锁定为变速箱前进离合器自身存在问题。将变速箱拆下并解体检查,发现前进离合器中的弹簧存在问题,更换弹簧后故障消除。
刘设[4](2019)在《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型露天矿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如何在保证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通常可以从矿山的开拓规划、生产工艺优化设计和生产物流调度三个层面实现降本提效。本文从设备调度层面,针对生产设备调度、维护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其研究有利于提高设备有效利用时间,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露天矿生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和实时调配运输设备来完成大规模的物料转移,是包括离散过程和连续过程、定性和定量问题混合的复杂系统。本文综合运用随机过程理论、灰色理论、数理统计分析和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等方法,结合露天开采工艺和生产流程,通过对工艺设备与各种生产指标等历史数据的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以揭示露天矿生产系统在随机条件下的部分运作特征,并对其中电铲、卡车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优化调度。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露天矿生产工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需求,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归纳论述我国露天矿生产工艺应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方法。露天矿产量由于受设备状况、外障、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共同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生产随机性构建灰色神经网络集成模型,提高了生产材料消耗模型预测精度,为科学制定生产调度计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随机过程分析中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有限种状态的无后效性特点,从实测的时间序列中提取随机过程,应用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过程对露天矿产量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产量随时间推进过程的宏观规律,而且可以作为分析产量指标发展的微观机制的基础。建立多元指标马尔科夫模型,对剥离产量和采煤产量的剥量、煤量、运距、提升高度等多个指标,将增长率波动划分为5种状态,根据安家岭煤矿23个月产量,计算状态转移概率,按最大概率原则准确预测2017年12月的产量的多项指标。(2)在分析露天矿生产系统中不确定因素基础上,对生产过程中的日故障时长时间参数进行时间序列统计,应用BP-ARIMA组合模型分析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库提取得到连续100天故障时长,故障时长时间序列图显示为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此模型均值及自相关系数估计都通过显着性检验,模型通过残差自相关检验,进一步应用神经网络优化残差修正拟合值提高精度。由于设备故障常常呈现出非线性行为,利用核主成分分析非线性特征提取的优势将其应用于设备故障模式识别和分析。由机械维修时间、电气维修时间、轮注时间、电焊时间、外障时间构成故障时间特征库,为实现非线性问题的高效求解,利用核函数将原始空间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并寻找线性关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实现了对设备故障特征的降维处理,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受随机因素影响大的设备,有效减少了计算复杂度。(3)电铲、卡车之类的关键性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为使设备处于性能良好状态,保证完成生产任务,通过监测与分析设备性能状态来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性维修策略。目前,设备可靠性监测与分析的一般思路是监测设备动态性能信号,信号经处理与分析后提取出关键性能特征参数,以识别设备运行状态,进而分析设备可靠性。然而,由于设备本身结构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设备使用过程中所监测到的性能特征参数,即观测序列,并不能与状态简单地一一对应。隐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双重随机过程机制,可以通过概率分布将设备状态观测序列与隐性能状态联系起来,从而更加真实描述和预测实际工程情况。本文识别离散多观测序列下设备隐含的状态变迁过程,根据建立状态变迁模型来推断设备运行性能状态,并实例分析重要设备730E型矿用卡车的状态变化。对730E型卡车故障数据信号进行训练、特征值提取和标量量化,建立具有观测值数和相应状态数的隐马尔科夫链模型。通过对设备运行性能状态进行监测、分析与预测,能够帮助露天矿矿企业及时发现和预测设备状态变化,制订合理的维修计划,提高设备可靠性,对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完成煤炭生产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4)根据露天矿实际生产和调度情况,考虑设备定期维护车辆定期维护和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提炼出一类卡车调度问题进行研究。针对矿山实际运输车辆的产能约束和装车点生产顺序要求,以设备调度鲁棒性为优化目标,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优化目标包括两部分,实际运输总价值期望值和临时故障引起车辆调度变化的期望值。在生产调度中,实际运输总价值取决于电铲和卡车产能和有效运行时间。通过分析生产能力和设备产能关系,提出关于总运输能力上界的不等式。基于问题特征,设计了一种启发式算法对该调度问题进行求解,通过数据实验证明提出的算法能在可行的时间内求解问题,从解的鲁棒性和上限比较,可以看出求解质量令人满意。
蔡雄[5](2019)在《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但大型、高技术养路机械如铁路捣固车的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铁路捣固车是一种大型的液压机械,目前我国铁路捣固车的主要车型几乎都是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生产的,由于缺乏自主的设计、研制和维护方法,在中国铁道的实际服役环境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铁路捣固车的发展概况,对国内外主流捣固车的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进行了总结,研究了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捣固车液压驱动功能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法,包括系统总体设计方法、发动机选型及与液压泵的功率匹配,以及液压驱动各回路的具体设计方法。(2)系统研究了捣固车静液压驱动行走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行走系统设计要求,进行行走驱动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行走传动方式对比选择、行走驱动方式设计、液压回路设计、系统总体参数设计、关键元器件选型;最后研究了捣固车在低速作业循环和高速行驶加速过程中驱动力与行驶阻力的计算校核方法。(3)以闭式液压行走驱动捣固车为例,分别建立了其低速作业循环行走、高速行驶行走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并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这两种行走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了闭式液压行走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分析。研究了马达轴等效转动惯量Je、高压腔总容积V0和油液体积弹性模量βe对捣固车作业循环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轻量化设计减小等效转动惯量Je、通过优化设计减小压力腔总容积V0以及通过防止空气渗入系统而避免油液体积弹性模量βe的降低,都能有效提高捣固车的作业循环精度。研究了采用某参数序列下高速行驶行走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捣固车的高速行驶速度范围为35100 Km/h,并且各速度下的加速时间也都符合捣固车高速行走的设计要求。本文研究结果对我国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形成铁路捣固车的自主设计、研制规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6](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谢旺[7](2018)在《卡特彼勒D11T推土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探讨了D11T在工作过程中的常见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张耀娟[8](2014)在《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履带推土机应用广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走系统和终传动是履带推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结构和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履带推土机的整机性能。工程实践中,某系列履带推土机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有多套终传动发生破坏失效。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力学分析和强度校核后发现,履带推土机终传动其它零部件强度足够,只有大齿圈轮毂和半轴的强度校核困难,无法进一步分析失效原因,是工程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终传动破坏失效问题的瓶颈在于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传递给终传动的载荷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之间的分配比例难以确定,因此研究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问题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军民两用全地形全天候水陆多用途运输车辆关键技术”(No.2009DFR80010)和校企合作项目“某系列履带推土机行走及终传动分析”,对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详细分析了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的主要结构和运动原理,在此基础上发现,履带推土机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中间传递载荷的零部件可以看作是固连在一起的整体刚性体,因此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在同一位置的变形保持一致,由此提出载荷分配的力学分析模型。同时,根据梁纯弯曲时中性层曲率相等的规律,建立了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刚度分配法简单数学模型;综合运用过盈接触超静定结构的变形协调条件和能量法之单位载荷法以及莫尔积分图形互乘法,建立了载荷分配-变形协调法精确数学模型。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数学模型的建立弥补了国内外对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研究的不足,解决了工程实践中关于终传动失效和终传动优化设计的难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问题和验证载荷分配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本文进行了虚拟样机仿真分析。首先利用RecurDyn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提取行走系统传递给终传动的载荷,再添加到ProE/Mechanica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利用已经提取的载荷以及其他已知条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所受的应力和应变,进而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为解决履带推土机载荷分配问题提供了虚拟样机模型以及联合仿真分析方法。为了进一步验证所建立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数学模型以及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进行了履带推土机应力测试实车实验。对各工况下得到的实验数据用nSoft软件进行了合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并计算得出终传动半轴所受的应力,进而与理论和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问题理论、仿真和实验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载荷分配数学模型和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工程实践中解决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问题提供了两种可参考的理论计算方法、一种可靠的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方法和一种切实可行的载荷分配应力应变测试实验方法。本文对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的数学模型、虚拟样机仿真模型以及实车实验结果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利用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及虚拟样机模型计算结果发现,终传动大齿圈轮毂的安全系数过低,极易导致终传动破坏失效,因此对大齿圈轮毂进行了改进优化设计,使得改进后的履带推土机终传动结构更加合理,未再发现失效破坏现象。研究结果证明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的载荷分配主要与二者的刚度相关,由此总结出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配合设计准则,设计人员设计履带车辆时,可以从传递载荷机制角度考虑问题来设计履带车辆零部件的刚度,使得履带车辆结构更加合理。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问题的解决为终传动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工程车辆载荷分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童余良,陈斌[9](2009)在《TY220推土机液压系统典型故障排除及整机保养》文中提出通过对TY220推土机变速箱故障、转向离合器故障、变矩器故障的诊断,对其液压传动系统进行了故障排除;随后给出了推土机液压变速系统故障以及跑偏现象相应的诊断和排除方法,最后提出了推土机的整机保养方案。实践表明,故障诊断、排除方法准确率很高,整机保养方案可有效延长推土机的使用寿命。
王永奇[10](2008)在《履带式智能全液压推土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研究依托于三一重工与长安大学的合作项目:“全液压推土机匹配与行驶控制系统研究”和“履带式智能推土机关键技术研究”,对智能全液压推土机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智能全液压推土机行驶控制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的相关技术与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外着名推土机厂家所用的发动机、控制器和显示器技术性能参数,并对有关技术专利进行了检索与分析;2.分析了智能全液压推土机行驶液压驱动系统效率和参数匹配,提出了变量马达和变量泵闭式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变量马达和变量泵的最大排量比为2~2.5,如小于2,必须控制推土机的最大车速(全液压推土机终减速比不宜过大,i<70),否则会造成变量马达超速,容易造成变量马达轴承损坏;3.分析了智能全液压推土机行驶系统特点和作业要求,提出智能全液压推土机行驶系统的控制模式和控制方案,确定了系统组成;完成了控制器选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外围电路设计;4.提出智能推土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检测、诊断模式和方案,确定了系统组成,选择了合适的显示器,用CAN总线搭建了系统通信平台;5.给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各模块功能的实现方法,确定了各模块的关键控制参数和控制子程序流程图,完成了行驶控制、故障诊断、显示和通讯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了推土机各项控制功能;通过样机程序调试,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关键参数;6.分析了推土机用发动机工作特性曲线,提出了智能推土机极限负荷调节的不同档位目标转速和负荷率,以及对发动机进行极限负荷调节的方法;7.分析研究了智能全液压推土机发动机与液压系统静态和动态控制特性,并对液压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匹配控制策略;8.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TQ160C发动机工作点匹配情况以及变量泵、变量马达控制信号,提出了全液压推土机合理档位范围;9.对智能全液压推土机极限负荷调节系统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采用基于模糊推理规则的参数自整定PID算法的发动机转速控制以及采用改进的PID算法行驶纠偏方法。针对变化的负荷采用不同的KP、KI、KD参数,同时调节变量泵和变量马达的排量。运用Matlab-Simulink对PID和模糊PID进行了方针比较。实践证明:采用该算法能有效地减小发动机转速波动,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利用率;10.设计了控制系统模拟试验板,对推土机的前进/后退、停车、起步、左/右转向及原地转向等基本功能进行了模拟调试试验;对推土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性能和功能进行了模拟试验;11.在样机上进行了参数标定、行驶试验、故障显示、报警试验、直线纠偏和控制参数标定等程序调试试验;对样机进行了牵引试验和作业试验,样机性能达到要求。
二、D355推土机行走系统故障的分析与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355推土机行走系统故障的分析与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履带式烟叶采收机液压行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烟草收获机械研究现状 |
1.3.2 履带作业底盘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
1.3.3 履带车辆液压行驶系统发展现状 |
1.3.4 履带车辆行驶系统中马达转速输出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行驶液压系统设计研究 |
2.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结构介绍 |
2.1.2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工作原理 |
2.2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液压行驶系统方案分析 |
2.2.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液压行驶系统方案设计 |
2.2.2 液压行驶系统对比分析 |
2.2.3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方案的确定 |
2.3 液压驱动系统计算与选型 |
2.3.1 发动机的选型 |
2.3.2 液压马达的选型 |
2.3.3 液压泵的选型 |
2.4 采收机变量泵控马达系统液压特性分析 |
2.4.1 变量泵结构原理及控制方式 |
2.4.2 行走马达结构原理与调节方式 |
2.5 基于AMESim履带式采收机液压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
2.5.1 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仿真研究进展 |
2.5.2 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
2.5.3 采收机驱动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
3.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功能要求 |
3.1.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基本行驶功能 |
3.1.2 发动机变功率控制功能 |
3.1.3 转场、作业行驶模式切换功能 |
3.1.4 速度油门手柄控制功能 |
3.2 采收机驱动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与设计 |
3.2.1 控制器的选型 |
3.2.2 转场/作业模式切换电路 |
3.2.3 车速控制系统设计 |
3.2.4 发动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
3.2.5 人机交互接口电路设计 |
3.3 采收机驱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3.1 开发环境介绍 |
3.3.2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3.3.3 发动机转速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3.4 车速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 烟叶采收机速度手柄自动油门控制方案 |
3.4.1 手柄方位与车辆行驶状态的对应方案 |
3.4.2 速度手柄自动油门控制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行驶系统控制方法设计研究 |
4.1 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原理分析 |
4.2 单通道变量泵控马达稳定转速输出控制方法 |
4.2.1 变量泵控马达转速输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4.2.2 烟叶采收机单通道泵控马达控制算法的提出 |
4.2.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原理及应用 |
4.3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行驶控制方法 |
4.3.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直线行驶同步控制方法 |
4.3.2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转向控制方法 |
4.4 双泵双阀控马达系统恒转速输出复合控制台架试验 |
4.4.1 双泵双阀控马达系统试验台架的搭建 |
4.4.2 试验步骤及方法 |
4.4.3 试验台架控制平台的搭建 |
4.4.4 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
5.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5.1.1 电液比例变量泵主要元件建模 |
5.1.2 变量泵控液压马达环节数学建模 |
5.1.3 速度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5.1.4 比例放大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5.1.5 泵控马达模型控制框图 |
5.2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动力学模型建立 |
5.2.1 烟叶采收机理论转向过程 |
5.2.2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转向动力学模型 |
5.3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
5.3.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
5.3.2 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 |
5.3.3 烟叶采收机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驱动行驶试验 |
6.1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直线行驶性能试验 |
6.1.1 试验方案设计与实现方法 |
6.1.2 直线行驶试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
6.2 履带式烟叶采收机转向行驶性能试验 |
6.2.1 双侧履带行走马达的转速分析 |
6.2.2 转向轨迹与偏移量测定 |
6.2.3 滑转和滑移率的测量 |
6.3 田间作业行驶试验 |
6.3.1 试验方法 |
6.3.2 试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经历及成果 |
(2)卡特D8R推土机不能行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分机械传动系统或液压控制系统故障 |
2 液压控制系统故障 |
2.1 液压泵没有压力 |
2.2 刹车阀组件无压力 |
2.3 变速阀组件无压力 |
3 结论 |
(3)SD42-3型推土机空挡走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现象 |
2 工作原理 |
3 故障排查 |
3.1 排查机械操纵系统 |
3.2 排查行走液压系统 |
(4)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露天矿生产系统分析 |
2.3 露天矿生产系统影响要素分析 |
2.3.1 资源条件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
2.3.2 生产工艺系统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
2.3.3 生产工艺环节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
2.4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过程分析 |
2.4.1 随机过程理论的产生与应用 |
2.4.2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模拟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组合模型的露天矿生产指标分析与预测 |
3.1 引言 |
3.2 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算法 |
3.2.1 露天矿生产产量指标构成 |
3.2.2 基于离散时间序列GM(1,1)的产量预测 |
3.2.3 引入缓冲算子提高GM(1,1)精度 |
3.2.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BP改进算法 |
3.3 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
3.3.1 马尔科夫序列 |
3.3.2 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链分析 |
3.4 基于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 |
3.4.1 安家岭露天煤矿基本情况 |
3.4.2 基于DGM(1,1)露天煤矿产量模拟与预测 |
3.4.3 基于GM-BP算法的生产材料消耗分析 |
3.5 基于多元Markov链露天矿产量分析与预测 |
3.5.1 煤矿产量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
3.5.2 煤矿产量多元指标Markov链模型求解过程 |
3.5.3 露天矿产量预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露天矿设备性能状态分析与预测 |
4.1 引言 |
4.2 露天矿设备故障及状态识别方法 |
4.2.1 随机变量相关性分析 |
4.2.2 主成分分析基本流程 |
4.2.3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法计算主元 |
4.2.4 核主元分析方法 |
4.3 露天矿设备故障随机分析 |
4.3.1 露天矿设备主成分分析 |
4.3.2 BP-ARIMA故障随机性分析 |
4.3.3 故障时长灾变预测 |
4.4 基于DHMM露天矿设备故障状态分析 |
4.4.1 露天矿设备故障统计 |
4.4.2 隐马尔科夫模型原理 |
4.4.3 基于DHMM的设备状态分析 |
4.5 矿用卡车730E状态分析 |
4.5.1 矿用卡车730E概况 |
4.5.2 730E性能参数离散化 |
4.5.3 DHMM模型求解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设备维修的生产调度问题建模和优化 |
5.1 引言 |
5.2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5.2.1 问题假设 |
5.2.2 卡车—电铲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5.3 产能目标的约束不等式 |
5.4 求解算法设计 |
5.4.1 三阶段算法过程 |
5.4.2 代理指标分析 |
5.5 计算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捣固车的发展概况 |
1.2.1 捣固车简介 |
1.2.2 国内捣固车发展概况 |
1.2.3 国外捣固车发展概况 |
1.3 捣固车液压驱动研究进展 |
1.3.1 捣固车液压驱动行走系统研究 |
1.3.2 捣固车捣固装置液压驱动系统研究 |
1.3.3 防止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油温过高的研究 |
1.3.4 捣固车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捣固车液压驱动功能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法 |
2.1 捣固车液压驱动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
2.2 捣固车液压驱动总体设计方法 |
2.2.1 系统总体参数设计方法 |
2.2.2 发动机选型及与泵功率匹配 |
2.2.3 捣固车液压驱动各回路具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捣固车静液压驱动行走系统设计方法 |
3.1 行走系统设计要求 |
3.2 捣固车液力机械及液压传动联合驱动系统 |
3.3 行走驱动系统总体设计 |
3.3.1 设计方法 |
3.3.2 总体参数设计 |
3.3.3 关键元件选型 |
3.3.4 捣固车闭式静液压驱动系统图 |
3.4 行驶阻力与驱动力校核 |
3.4.1 捣固车行驶受力计算 |
3.4.2 低速作业循环过程分析 |
3.4.3 高速行驶加速过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捣固车的作业精度研究 |
4.1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系统 |
4.2 系统数学模型及响应分析 |
4.3 低速行走驱动AMESim模型 |
4.3.1 仿真模型建立 |
4.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系统参数对作业精度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捣固车的高速行走性能研究 |
5.1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系统图 |
5.2 系统数学模型及响应分析 |
5.3 高速行走驱动AMESim模型 |
5.3.1 仿真模型建立 |
5.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7)卡特彼勒D11T推土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力系统故障及处理办法 |
2 传动系统故障及处理办法 |
3 行走系统故障及处理方法 |
4 电气系统的故障和处理方法 |
(8)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推土机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的研究现状 |
1.3.1 履带行走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终传动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现存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的结构和运动原理 |
2.1 履带行走系统主要结构和运动原理 |
2.1.1 常规行走系统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2 本文行走系统结构特点和运动原理 |
2.1.3 履带推土机的工作阻力 |
2.2 履带推土机终传动的主要结构和运动原理 |
2.2.1 常规终传动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本文终传动结构特点和运动原理 |
2.3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相互作用关系及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数学模型 |
3.1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理论基础 |
3.1.1 力法解超静定的基本步骤 |
3.1.2 解超静定问题的变形比较法 |
3.2 载荷分配力学分析模型和分析工况 |
3.2.1 载荷分配力学分析模型 |
3.2.2 载荷分配分析对象和分析工况 |
3.3 载荷分配-刚度分配法数学模型 |
3.3.1 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惯性矩的计算 |
3.3.2 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作用长度的确定 |
3.3.3 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载荷的分配 |
3.3.4 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的强度计算 |
3.3.5 载荷分配-刚度分配法计算结果 |
3.4 载荷分配-变形协调法数学模型 |
3.4.1 终传动大齿圈轮毂和半轴的简化模型 |
3.4.2 列变形协调方程并求解传递的载荷 |
3.4.3 计算大齿圈轮毂和半轴的强度 |
3.4.4 载荷分配-变形协调法计算结果 |
3.5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
4.1 载荷分配虚拟样机分析软件介绍 |
4.1.1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4.1.2 RecurDyn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简介 |
4.1.3 ProE/Mechanica 有限元分析模块简介 |
4.2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多体动力学仿真 |
4.2.1 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 直线推土工况仿真 |
4.2.3 满载转向工况仿真 |
4.3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有限元分析 |
4.3.1 直线推土工况有限元分析 |
4.3.2 满载转向工况有限元分析 |
4.4 载荷分配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实验 |
5.1 载荷分配测试设备及处理软件简介 |
5.1.1 测试设备简介 |
5.1.2 nSoft 软件简介 |
5.2 载荷分配测试方案 |
5.2.1 载荷分配测试对象 |
5.2.2 载荷分配测试数据处理方法 |
5.2.3 载荷分配测试的测点位置 |
5.2.4 载荷分配测试工况 |
5.2.5 载荷分配测试过程 |
5.3 载荷分配实车测试 |
5.3.1 直线推土工况测试及数据处理 |
5.3.2 满载转向工况测试及数据处理 |
5.4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设计准则 |
6.1 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研究结果 |
6.2 载荷分配配合设计准则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TY220推土机液压系统典型故障排除及整机保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TY220型推土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
1.1 液压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
1.1.1 变速箱故障 |
1.1.2 转向离合器故障 |
1.1.3 变矩器故障 |
1.2 液压变速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
1.3 跑偏故障的排除 |
2 TY220型推土机整机保养 |
2.1 每班保养 |
2.2 I级保养 |
2.3 Ⅱ级保养 |
2.4 Ⅲ级保养 |
3 结语 |
(10)履带式智能全液压推土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的技术特征 |
1.3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1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2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智能推土机行驶液压驱动系统参数匹配研究 |
2.1 智能推土机行驶液压驱动方案 |
2.2 推土机工作质量、最大牵引力确定 |
2.3 系统工作压力的匹配 |
2.3.1 发动机负荷匹配 |
2.3.2 工作压力的确定 |
2.4 转速的匹配 |
2.4.1 泵转速匹配 |
2.4.2 马达转速匹配 |
2.5 全液压推土机闭式系统效率分析研究 |
2.5.1 全液压推土机闭式系统效率分析 |
2.5.2 变量泵-变量马达系统效率控制策略 |
2.5.3 全液压推土机闭式系统总效率分析(发动机额定点) |
2.6 推土机的车速的确定 |
2.7 变量马达和变量泵排量匹配研究 |
2.8 DH86智能全液压推土机参数匹配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控制系统研究 |
3.1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行驶控制系统的功能及要求 |
3.1.1 控制方式的选择 |
3.1.2 行驶控制系统的功能 |
3.2 智能推土机智能在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和要求 |
3.2.1 系统状态监测(显示)功能和要求 |
3.2.2 系统通信功能和要求 |
3.2.3 系统故障诊断功能和要求 |
3.3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控制方案设计 |
3.3.1 主控制器的选择 |
3.3.2 显示器的选择 |
3.3.3 智能推土机智能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
3.4 RC6的针脚分配 |
3.5 智能推土机在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
3.5.1 显示模块参数的确定 |
3.5.2 故障诊断和报警 |
3.5.3 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库 |
3.5.4 通信模块参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土机发动机与液压驱动系统控制研究 |
4.1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用发动机的特点 |
4.1.1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负荷工况特点 |
4.1.2 推土机用发动机特点 |
4.1.3 发动机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
4.2 发动机与液压驱动系统控制分析 |
4.2.1 发动机极限负荷调节原理 |
4.2.2 极限负荷调节的目标转速、负荷率和转速差 |
4.2.3 推土机驱动系统的静态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 |
4.2.4 发动机与液压传动系统动态控制分析 |
4.2.5 DH86全液压推土机极限负荷调节系统模型框图 |
4.2.6 DH86全液压推土机控制系统模型仿真分析 |
4.3 发动机工作点匹配、控制信号试验分析 |
4.3.1 发动机工作点匹配情况分析 |
4.3.2 空车试验时变量泵、变量马达控制信号(PWM)分析 |
4.3.3 全液压推土机档位划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控制算法研究 |
5.1 变量泵、变量马达的排量比与电流关系 |
5.2 手柄位移X、档位与变量泵、变量马达排量之间关系 |
5.3 极限负荷调节控制算法研究 |
5.3.1 极限负荷调节控制算法选择 |
5.3.2 数字增量式PID控制原理 |
5.3.3 模糊PID控制原理 |
5.4 行走纠偏模块算法 |
5.4.1 直线纠偏 |
5.4.2 数字PID控制器的改进 |
5.4.3 智能全液压推土机控制器结构总图 |
5.5 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推土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6.2 行驶控制系统关键模块子程序流程 |
6.2.1 主程序流程图 |
6.2.2 油门自学习模块流程图 |
6.2.3 行走手柄标定模块流程图 |
6.2.4 行走操纵控制模块流程图 |
6.2.5 原地转向偏模块流程图 |
6.2.6 行走纠偏模块流程图 |
6.2.7 转向模块流程图 |
6.2.8 前进/后退模块流程图 |
6.2.9 极限负荷调节模块流程图 |
6.2.10 模糊控制表查询模块流程图 |
6.3 状态监测、显示系统控制流程图 |
6.3.1 显示模块控制总流程图 |
6.3.2 界面操作子程序流程图 |
6.4 通信模块控制流程图 |
6.5 故障诊断模块控制总流程 |
6.6 行驶控制系统程序的编写 |
6.7 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控制程序的编写 |
6.7.1 显示界面的设计 |
6.7.2 操作系统PAI的设计 |
6.7.3 通信程序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DH86智能推土机软件调试与试验研究 |
7.1 仿真模式下程序的调试 |
7.2 智能推土机控制软件模拟试验 |
7.2.1 试验目的和设备 |
7.2.2 试验内容 |
7.3 DH86智能推土机野外试验 |
7.3.1 试验仪器设备 |
7.3.2 智能推土机控制软件装机试验(参数标定和调试) |
7.3.3 DH86智能推土机野外牵引和作业试验 |
7.3.4 野外牵引和作业试验数据的记录 |
7.3.5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7.3.6 试验结论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D355推土机行走系统故障的分析与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履带式烟叶采收机液压行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 朱晨辉.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2]卡特D8R推土机不能行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J]. 刘显军,孙晓虎,胡建林,黄鹏,刘金龙.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15)
- [3]SD42-3型推土机空挡走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J]. 董庆建,刘志成,胡伟振,徐健.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0(01)
- [4]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D]. 刘设.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1)
- [5]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蔡雄. 湖南大学, 2019(07)
-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7]卡特彼勒D11T推土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J]. 谢旺.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07)
- [8]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统与终传动载荷分配研究[D]. 张耀娟. 吉林大学, 2014(03)
- [9]TY220推土机液压系统典型故障排除及整机保养[J]. 童余良,陈斌.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9(02)
- [10]履带式智能全液压推土机关键技术研究[D]. 王永奇. 长安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