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杭州311300
摘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时间短、规模大、增速快,“老年人问题”正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之一。老年人生命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生命的态度,发现老年人对于自我生命的看法,解决老年人消极生命心态,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合理的生命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生命观;对策研究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人口大幅上升,而弥补城市人口上升空缺的大部分则是来自农村的青壮年。这样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村中只有老年人留守的情况,即所谓的空巢老人。忙绿大半生却只能换来独守旧屋,对于一些老人而言,实在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情况。这会使得这些农村老人会滋生出消极的生活观念,甚至传递给其他的留守老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人将逐渐成为人口的最大组成,中国人口学家研究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6亿,占总人口比重超1/4。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时间短、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庞大的老年群体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保证老年人拥有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当今必须思考的话题,而农村老年人问题也将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伦理问题。
本文通过对浙江临安的农村老龄人口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深入的交流沟通访问来研究当地农村老人的生命观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帮助农村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一、生命观的人文内涵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1]它体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数对生命的思考。特别是其中对“生命观”有着硕实而深刻的阐述:儒家看待人的生命饱含理性,既感慨生命转瞬即逝,却又不会因此而变得消极厌世,反而进一步提出了“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道教推崇“心斋”、“坐忘”,追求一种“天人一体”的境界,跨越物质生命的局限,在精神上舍弃了肉身的存在与否,从而实现“天人合一”;佛家则宣扬善恶有报与六道轮回,强调众生平等,主张人通过行善成佛。丰富的传统伦理体系不仅为给予了我们精神财富,同样对于我们挖掘和提升现代伦理体系中的“生命观”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农村老年人正确“生命观”的养成具有显要的借鉴价值。
二、农村老年人“生命观”的现状
通过对浙江临安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调查及访问,笔者发现,虽然大部分老人有良好的生命死亡观,并能在问卷调查中给出“不惧怕死亡”的选择,但在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许多人依然会表现出对生的渴望。深入了解后,笔者发现造成农村老年人口是心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残酷的现实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倒置,劳动力人口减少,人力资源短缺;老年人口系数上升,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口占用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的份额加大等等。”[2]老人们经过大半生的辛勤工作,将子女养育长大,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自古便是天经地义,但是通过访问,笔者发现部分老年人不情愿接受子女的赡养,其原因在于老人们认为自己会给子女添麻烦。他们既需要子女的经济支持,又需要子女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照料。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飞速上涨的生活成本往往会让为人子女者自顾不暇,当老人患病无法自理的时候,子女的孝心在他们眼中就成为了心理负担。
2、老年人不适应社会发展与变迁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经历了科技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对于老年人,他们学习的黄金时间已过,难以像年轻人一样快速的适应新事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相较于旧时代老人们所拥有的家长权威,现代农村老人已经逐渐纶为了落伍和无知的代名词,他们拥有的经验储备优势与掌握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年轻人相比显得渺小无力。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农村老人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慢慢演变成不善交流,疏离后代的性格。
3、对疾病的恐惧
当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很多曾被认为绝症的病症能够被治愈,但对于老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来说,疾病依旧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在采访中,多数老人表示自己最担忧的并不是染上无法治疗的绝症,而是患上可能被治愈但需要消耗大量金钱与时间来治疗疾病,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他们自身患上此类病症的可能也会不断扩大。笔者发现,年纪越大的老人越有这样的担忧,他们对于未来的期望值也就越低。此外,因为身体的衰弱,老人们逐渐对自己身上一些小的不适变得敏感,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导致人们规避死亡,以及对人间世界的近乎变态的留恋。[3]也进一步降低了农村老人生活的幸福度。
4、交际上需求
老年人也会有自己的社交需求,经济不是最大的问题,精神上的孤独才是问题。如今的中老年人有着更多元的需求,而问题是大多数老年人和子女的沟通频率较低,有部分老年人从不跟子女交流,长此下去,老年人内心心理负担加重,如果这些心里情绪未经正确的引导和调整,容易引发老年抑郁症这类心理障碍,给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态度带来严重威胁。
三、对策方法研究
农村老年人和谐的“生命观”构建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帮助老年人正确体认生死和正确处理生死之间的关系,减少甚而消除老年人的生死焦虑。构建和谐的“生命观”,树立合理的生死观,是老年人获得晚年幸福的关键。[4]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会逐渐衰落,加之同龄人相继离世,老年人难免会思想消极,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认为人生已无意义。相较于身体上逐渐表现出的力不从心,老年人对于老年生活缺乏信心与期望更令人担忧。因此,帮助老年人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向上的幸福观,保持健康心理是老年人幸福所在。
首先,要帮助老年人意识到衰老是一种不可逆的生理过程,人体的衰老趋势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但人在面对衰老时也并非无能为力。除了保证良好的作息外,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注意保健、防治疾病,对生命保持热情,积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提高精神情趣,学会知足常乐都可以延缓衰老。
其次,要让老人们学到正确的幸福观。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不仅依赖物质上的富足,更要有心理上的陪伴与交流。儒家经典《礼记•祭统》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指出幸福就是百事顺心满足。
2.正确对待人的生与死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最牢固的的心理体验之一,是生命里的最辉煌灿烂的表现形式。死亡教育终极宗旨是指向生命的,美国利奥博士曾指出:“死亡是生命的导师”。
老年人想要得到幸福,就无法避开对死亡的认知,就必须直面自身的消逝。死亡是痛苦、丧失、结束和消失的始作俑者。这样的死亡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然是最痛苦的。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就需要进行合适的老年人死亡教育。开展有益于老年人积极面对死亡的活动例如:组织器官捐赠活动、欣赏以死亡为主题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举办茶话会及各类交流活动等。以引导老年人能理性地去应对生死命题,对死亡坦然处之。
参考文献:
[1]朱春花,“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审思[G],绥化学院学报,2012.
[2]杨娜,胡文静,吴蕾.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的死亡教育[J].科教文汇,2009.
[3]姚惠,浅谈中国人的死亡心态对古代戏剧文学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2.
[4]陈金香,构建老年人和谐生命——关于老年人生死观的思考[B],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