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怒江673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妥善的处理,患者均痊愈。其中有4例患者进行了二期缝合处理。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成本,临床应对引发腹部切口的风险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处理,尽量避免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097-02
脂肪液化可对术后切口愈合造成直接的影响,为术后创口愈合不良的罪魁祸首。临床上,体质肥胖者为脂肪液化的好发人群,该病类属于无菌性炎症,致病因素较多且缺乏统一标准,但多半与患者体质肥胖有关。术中使用高频电刀等产生的机械性刺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为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风险因子[1]。对此,我们将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年龄在22岁~62岁之间,平均年龄34.6岁,其中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有14例,进行其他妇科束手的患者有6例,剖宫产手术的切口均为下腹部的横切口。这些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使用电凝止血方法进行止血。
1.2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为
(1)患者均为腹部手术者;(2)对患者饮食采取严格控制,避免使用影响切口愈合的食物;(3)手术前期均卧床休息,控制运动量;(4)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1)实验室检查可见患者切口有炎症反应,但其切口处未见炎症现象;(2)按压患者切口有分泌物流出,但未见不良现象;(3)切口液体为黄色,无相关症状;(4)切口可见明显脂肪粒,愈合速度缓慢。两组患者的年龄、症状等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措施
术后3天腹部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液时,应仔细查看渗液部位及范围,如渗液较少、范围小,应及时挤出渗液,辅以微波理疗20分钟,每日2次。如渗出液较多、范围较大,则拆除液化部位缝线,充分清除渗出物,用庆大霉素8万U加生理盐水10ml冲洗,并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2~3天换药1次。或清除渗出物后,放置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中药膏的引流条,加压包扎,2~3天换药1次。术后5~7天后发现切口有渗出液者,均应拆除液化部位缝线,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后,处理方法同上。如果整个手术切口发生液化,则在充分清创后,在局部浸润麻醉下Ⅱ期缝合,辅以抗生素及微波理疗。以上操作均在严格消毒情况下进行。
2.结果
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处置治疗之后,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疗时间在一周到三周之间,其中有4例患者进行了二期缝合处理。
3.讨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严重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彻底容易继发其他感染或者并发症,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使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延长。由此,脂肪液化一经出现需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依据切口脂肪液化程度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尽早使液化程度得到控制[2]。研究表明,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诊断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临床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手术切口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液化情况发生在一周以内,患者无明显症状,敷料上发现有少量的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渗液较多;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发生分离现象;切口没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皮下组织未发生坏死;渗液涂片检查发现大量的脂肪滴。
该病的危险因素。该病的诱发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肥胖能够增加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手术过程中对脂肪组织的切割、挤压等使得脂肪组织缺血坏死,产生渗液;其次,高频电刀在手术中的使用虽然具有切割速度快、止血效果好等优点,但是使用时的热凝固作用使得脂肪组织的血管栓塞发生液化;再者,术后患者的咳嗽、排便都可能提高腹压,不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渗血、血肿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脂肪液化;最后,如果患者合并有贫血、糖尿病等不利于手术切口愈合的疾病的时候,都会导致手术切口处脂肪的液化。
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者围手术期严密监测血糖水平,及时有效控制血糖;中重度贫血者术前应适当纠正贫血;妊娠期水肿、低蛋白血症者要根据情况补充蛋白质[3]。提高手术操作技能,止血要彻底,减少对脂肪组织的机械刺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正确使用电刀,用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避免反复切割大块组织电凝止血。缝合时组织、皮缘对合要整齐,且不留死腔,缝合线结扎松紧适度。加强术后管理,对于可能发生脂肪液化的高危人群,严密观察切口恢复情况,换药时要注意伤口是否有渗液以及敷料渗液的色及量,并观察切缘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或皮温增高现象。对于已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尽快对切口进行处理,注意无菌操作、营养支持、静注白蛋白纠正全身状况,可应用α-糜蛋白酶分解局部坏死脂肪组织以便引流排除,净化创面,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生成。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肥胖人增多[4],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也在逐渐增多,而它的发生将延长切口愈合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总之,为了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术后和对病员体质等各方面的注意,要特别注意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原因,预防要早、诊断要早,一旦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发现越早,治疗恢复越快,且治疗后痊愈以较好,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李洁,李玉梅,王海霞.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3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8):55-56.
[2]王志华.关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2014,20(18):92-92.
[3]李双芝.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J].临床医学.2009.07.29:7.
[4]杨丽娟.腹部切1:3脂肪液化的诊疗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9,6(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