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性中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耳穴压豆,中药外洗,奥沙利铂,神经毒性
毒性中药论文文献综述
骆嘉俊,黄学武,关洁珊[1](2019)在《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温通方外洗在减轻奥沙利铂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耳穴压豆及中药外洗对奥沙利铂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肿瘤中心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58例,其中愿意接受中医辅助治疗的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A组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联合耳穴压豆治疗,B组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联合中药温通方外洗治疗,C组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联合耳穴压豆及中药温通方外洗治疗,不愿意接受中医辅助治疗的患者26例归为D组,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使用Levi神经毒性分级标准及KPS评分进行评分,对比治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程度差异及KP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耳穴压豆组、中药外洗组、耳穴压豆联合中药外洗组出现外周神经毒性的人数及3、4级外周神经毒性的比例均较单纯对症支持治疗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耳穴压豆、中药外洗、耳穴压豆联合中药外洗均能减少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洁,王梅[2](2019)在《中药半夏毒性的本草学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半夏的文献进行梳理,着重从品种、道地性、毒性、炮制减毒方法等方面对半夏进行阐述,笔者认为从魏晋时期开始至今所用半夏为同一品种,历代医家对半夏有毒这一认识也较为统一且有相应的炮制减毒方法,但产地的道地性变迁较为明显。以上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半夏提供本草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22期)
汪巨峰[3](2019)在《中药和天然药的心脏毒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文献报道长期服用有些中药可引起比较严重的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的毒性。而近期亦有科学研究数据指出有些中药和天然药服用后可引起心脏的毒性或安全风险。本文从电生理(心电的变化和离子通道的影响),生理功能(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及毒性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等叁个方面探讨了中药和天然药的可能毒性机制,并结合科学研究数据对某些中药如乌头,雷公藤,夹竹桃等的已有文献报道的心(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唐黎明[4](2019)在《基于中药特点的肝毒性研究方法与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毒性中药共有83种,其中大毒10种,小毒31种,有毒42种,中药引起的毒副作用主要有脏器毒性(肝、肾毒性等)、过敏反应等。中药肝毒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常规的毒理学评价以整体动物试验为主,包括大鼠、小鼠、犬等进行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及长期毒性等。模式动物斑马鱼由于基因与人类高度相似,胚胎透明,利于观察,广泛应用于肝毒性的早期筛选。常规的肝毒性指标包括血清ALT、AST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在肝毒性早期预警研究中涌现了精氨酸酶、血清F蛋白、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等肝损伤潜在血清生物标志物,特别是血清miRNA-122能更早期、更敏感的提示肝损伤而作为新型候选诊断标志物备受关注。基于组学技术的系统生物学与网络药理学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网络毒理学,网络毒理学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的整体观,联合体外毒性评价技术能更全面地预测和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毒性。随着现代毒理学新技术和新模型的发展,精密肝切片(precision-cut liver slice,PCLS)模型可以在早期快速、高效的识别药物改变脂质代谢以及胆汁酸淤积的机制;人原代肝细胞、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细胞模型可用于肝毒性的早期筛选;"叁明治"培养模型(sandwich-cultured rat hepatocytes,SCRH)是研究胆汁淤积和代谢酶诱导相互作用的有力手段;3D培养和器官芯片能较好的模拟体内细胞间微环境,模拟药物的体内作用。在亚细胞水平采用荧光成像和高内涵分析技术研究中药对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损伤及核膜、细胞活性的改变,是评估和预测中药肝毒性的有效手段。回顾和分析中药研究现状,发现中药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中药产地、药材质量直接影响药效物质含量、药效及毒性;不同文献报道的毒性剂量相差较大;缺少对药材质量的控制、试验重复性差等。从基于临床应用和药典质量控制的肝毒性研究和基于化学分析联合毒理学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的肝毒性预测和筛选研究综合分析为药典中肝毒性中药的质量控制,毒性剂量限值确定提供了新思路。对中药的肝毒性研究从道地药材-饮片-浸膏-浸膏受试物溶液-血药浓度测定的全程式质量控制结合药效和毒性确定《中国药典》质量控制中指标成分与药效和毒性的相关性。以山豆根为例,基于临床应用的山豆根全程式质量控制联合药效和毒理研究显示《中国药典》质量控制指标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与其药效和毒理均相关。基于化学提取分离及色谱技术联合体外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线粒体损伤肝毒性研究发现除了《中国药典》质量控制指标成分外,还有其他成分可能是山豆根的毒性成分,上述新发现的毒性成分是否应该纳入山豆根药典质量控制标准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高杰,张依量,董延生,王全军[5](2019)在《中药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特性及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颁布的临床前安全评价的指导原则将化药和中药合并,但中药因其特殊性,在试验设计及试验结果方面也有其特性,本文通过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来探讨相关问题。在方案设计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受试物提供:中药临床拟用剂量较大,由于动物给药容量的限制,可采用提取物(如浸膏或有效部位等)或原粉;溶解度试验:中药特别是复方制剂给药形式一般为混悬液;药量的计算:中药比较粘稠,损耗较多,提供的受试物要有一定的富裕量;供试品贮存:注意常温保存下的稳定性问题;供试(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崇立明,郑驰阳,杨阳,侯祎雯,邵丛丛[6](2019)在《中药百蕊草浸膏粉灌胃幼龄SD大鼠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幼龄大鼠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观察给予百蕊草浸膏粉4周对幼龄SD大鼠的毒性反应。方法:SD幼龄大鼠1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分为溶媒对照组,百蕊草浸膏粉低(浸膏0.6g·k-1)、中(浸膏9.0g·kg-1)和高(浸膏15.0g·kg-1)剂量组;PND21开始给药,qd,共4周,给药期结束时剖杀2/3的动物,剩余动物恢复观察2周。探索动物年龄和发育毒性指标的选择方法,检测一般状况、体重、摄食量、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凝血、尿液、免疫、激素、脏器系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高剂量组雌雄幼龄大鼠的生长发育指标(雄鼠顶臀长减少,雌鼠阴道张开时间延迟)、血液学指标(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和RET%增加趋势明显)、脏器重量、脏体比和脏脑比(胸腺减轻、肾脏或肝脏增加);雄性幼龄大鼠体重降低、血生化指标(ALT,BUN和TBIL增加)等有所改变。受试物对对雄性幼龄大鼠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影响均可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百蕊草浸膏粉灌胃幼龄SD大鼠4周,无毒性反应剂量为浸膏9.0g·kg-1(相当于生药量164.9g·kg-1),是以临床剂量换算的大鼠等效剂量的32.3倍,临床使用剂量的194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钱仪敏,宋硕,周敏杰,王若男,路文[7](2019)在《两种常用中药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鱼腥草滴眼液和麝珠明目滴眼液为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滴眼液,其有效性己多有报道,但是安全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人角膜上皮细胞(HCEP)对其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同时进行兔眼刺激试验(Draize试验),从而研究两种常用中药滴眼液对角膜上皮的毒性。方法:①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Prestoblue法和RTCA观察给予两种滴眼液后1h、2h、4h、6h、8h、10h、12h和24h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酶活性和生长曲线的影响;②兔眼刺激试验:经适应性观察和角膜(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谷舒怡,唐黎明,张卫东[8](2019)在《基于3D类器官构建中药肾毒性的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药物肾毒性的传统评价方法多采用体内动物模型,通过观察短期或长期给药后动物血清、尿液中尿素氮(BUN)、肌酐(Scr)等生物标志物以及试验终点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来评价药物肾毒性,并推断药物对人体的可能毒性,该方法耗时、耗资、耗力,且反应指标不敏感。而体外2D肾细胞系模型不能准确反应药物在体内生理环境中的毒性作用。现代药物毒理学研究开始由体内研究向体内和体外研究相结合发展,建立高通量肾毒性体外评价模型可以提高目标化合物的筛选效率,最新研究表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在适宜的体外条件下可分化再生形成叁维的球状类器官(Organoid)结构,其生理功能与肾类似。本研究基于肾3D类器官构建一种新颖的评价药物肾毒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药单体商陆皂苷甲的肾毒性评价。方法:首先向铺满基质胶的培养皿中接种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待细胞达到40~50%汇合度时,去除无饲养层培养基,加入含细胞因子的基础培养基,进行单细胞培养分化,收集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装置中,制作肾类器官,并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及验证,确保其生长状态良好。其次,使用阳性化合物(顺铂、庆大霉素)对3D类器官模型进行验证,具体包括给药后3D类器官形态的变化。最后利用该模型对中药单体商陆皂苷甲进行肾毒性评价。结果:通过显微观察可以看到转入Transwell 3D培养后类器官的雏形从开始的细胞团,逐渐分化出管状结构,且随着时间推移,管状结构越清晰,未分化细胞即阴影部分越来越少。在高倍镜下观察类器官边缘部分,可见其明显出现多个高折光的管状结构轮廓,特异性表达蛋白验证肾类器官。当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顺铂、庆大霉素时,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肾类器官形态破坏的程度和数量明显增加。通过高内涵染色观察,在给与不同浓度的商陆皂苷甲后,肾3D类器官中凋亡细胞的数量及肾损伤因子(KIM-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培养基中BUN含量与阴性对照相比明显升高,呈量效及时效关系。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3D类器官的肾毒性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药单体商陆皂苷甲的肾毒性评价,其具体的损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3D类器官进行药物肾毒性评价不仅可减少受试物用量,利于早期对化合物潜在肾毒性进行深入评价,更能快速反应药物对肾脏毒性作用的具体部位,而且可在短期内完成对目标化合物肾毒性机制研究,缩短研究周期,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李万芳,魏金锋[9](2019)在《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在复杂疾病治疗、疾病预防及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中药成分复杂、配伍多变、有效和有毒成分不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得西方国家对中药仍保持谨慎的态度,阻碍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以FDA为例对于植物药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因此,提高毒性评价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已成为中药行业的迫切需求。药物临床前毒理试验可分为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两部分。体外试验具有快速高效(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侯艳,周波,刘晶[10](2019)在《中药与天然药物遗传毒性研究的关注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毒性研究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中药与天然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与天然药自身含有诱变剂和抗诱变剂两类成分。因此对某一中药与天然药的评价同样不能仅以其中某一成分的遗传效应为根据。尽管体内试验方法减少了中药与天然药样品的理化性质给试验带来的干扰,但体内遗传毒性试验仍存在适用性问题。由于体外和动物实验系统与人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难以精确确定某一种中药与天然药对人体所造在的遗传负荷和后果。而且对中药与天然药诱变或抗诱变的详细机理尚缺乏有力的报道,也使得中药与天然药的遗传危险性的准确评估成为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毒性中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半夏的文献进行梳理,着重从品种、道地性、毒性、炮制减毒方法等方面对半夏进行阐述,笔者认为从魏晋时期开始至今所用半夏为同一品种,历代医家对半夏有毒这一认识也较为统一且有相应的炮制减毒方法,但产地的道地性变迁较为明显。以上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半夏提供本草学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性中药论文参考文献
[1].骆嘉俊,黄学武,关洁珊.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温通方外洗在减轻奥沙利铂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王洁,王梅.中药半夏毒性的本草学考证[J].中国民间疗法.2019
[3].汪巨峰.中药和天然药的心脏毒性评价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唐黎明.基于中药特点的肝毒性研究方法与思路[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高杰,张依量,董延生,王全军.中药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特性及案例分析[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崇立明,郑驰阳,杨阳,侯祎雯,邵丛丛.中药百蕊草浸膏粉灌胃幼龄SD大鼠重复给药毒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钱仪敏,宋硕,周敏杰,王若男,路文.两种常用中药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毒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谷舒怡,唐黎明,张卫东.基于3D类器官构建中药肾毒性的评价方法[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李万芳,魏金锋.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0].侯艳,周波,刘晶.中药与天然药物遗传毒性研究的关注点[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