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态性质论文-秦小转,王新潮,冯丹丹,贺加贝,郑丽萍

激发态性质论文-秦小转,王新潮,冯丹丹,贺加贝,郑丽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发态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氢键,质子转移,有机生色团,激发态

激发态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秦小转,王新潮,冯丹丹,贺加贝,郑丽萍[1](2019)在《枝状含联苯胺基片段的有机生色团的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Suzuki反应、胺醛缩合两步反应合成了开链的枝状的含联苯胺基片段的有机染料分子.利用核磁氢谱和碳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产物的分子结构,结合X-ray单晶结构分析、核磁氢谱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系统研究发现,目标分子C1和C3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荧光发射光谱证实了只有目标分子C3能在非质子性溶剂中发生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er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PT)反应,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C3发生ESPT反应的能力增强.在固态下同样可以发生ESPT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庆,易平贵,陶洪文,李洋洋,张志于[2](2019)在《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光谱性质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多种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APBT)氨基氢原子被供电子及吸电子基团取代的衍生物,并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衍生物的光谱性质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溶剂环己烷,随溶剂极性的增加及APBT-溶剂分子间氢键的形成,APBT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和荧光最大发射峰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红移,并对APBT的ESIPT产生了影响.在APBT分子的氨基氮原子上引入不同的吸电子或斥电子取代基,对氮原子的电荷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在环己烷溶剂中,甲基取代后的APBT仅有单重荧光发射峰,体系未发生ESIPT过程;而COCH_2Cl等吸电子基团能促进APBT的ESIPT,其荧光发射光谱出现了明显的双重峰,表明体系发生了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反应.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较好地验证了光谱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琪,霍炜[3](2019)在《(TiO_2)_n(n=1~7)纳米团簇激发态性质的基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优化得到了(TiO_2)_n(n=1~7)团簇的基态稳定结构,并分析了每个团簇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在TZVP基组水平上,采用B3lyp、Cam-b3lyp和PBEPBE叁种不同的泛函,计算了(TiO_2)_n (n=1~7)团簇的第一激发态的激发能、激发波长、振子强度。分析发现,激发态性质的计算对泛函的选择十分敏感。(本文来源于《高原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进[4](2019)在《低维材料激发态动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粒子与准粒子(电子、声子、磁振子、等离激元等)的相互作用在理解、调控复杂量子体系的性质中起着关键作用。以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光伏器件等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二维材料的激发态动力学过程(例如光激发的界面电荷传输与光激发诱导的相结构转变过程)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低维材料光激发诱导的动力学过程。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我们对二维材料异质结、电荷密度波材料和硼烯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我们研究了二维异质结界面处的光激发载流子的动力学传输过程。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我们探究了MoS_2/WS_2,MoS_2/WSe_2和Au_(55)/MoS_2等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组成的二维异质结材料中光激发载流子的界面电荷传输,能量传输过程。我们发现二维异质结界面的堆迭方式能够有效调控激发态电荷传输过程。我们揭示了MoS_2/WSe_2异质结界面层间耦合主导的热电子弛豫机制,建立了过渡金属硫化物异质结中层间相互作用与界面电荷传输动力学之间的微观图像。我们还探究了金属纳米颗粒与MoS_2界面处表面等离激元型热电子激发的电荷传输过程,并揭示了两种电荷传输机制共存且都快于热电子弛豫过程的物理图像。上述工作对理解实验中观测到的超快光激发过程有重要参考意义。2.我们探究了1T-TaS_2电荷密度波材料在不同激光强度下电子体系与晶格体系对激光的动力学响应。1T-TaS_2是一种广泛研究的电荷密度波材料,它有着奇特的光学响应。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我们发现电荷密度波材料中电子-电子关联、电子-声子耦合作用对激光诱导的电荷密度波相转变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并观测到光激发诱导产生的晶格集体振荡模式。我们的模拟证明“热电子模型”在描述上述过程中存在缺陷。上述研究对理解电荷密度波材料的形成机制和激发诱导的结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3.硼烯是研究低维金属性质的良好平台。最近的实验工作报道了Ag(111)衬底上制备的几种二维硼烯结构。进一步,我们探索了不同硼烯的电子输运性质,发现硼烯的本征电阻率与原子结构,温度和载流子掺杂等因素密切相关。硼烯的本征电阻率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可以较好地由Bloch–Grüneisen模型来描述,并呈现出统一的标度率。这些工作为未来硼烯的电子器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对新型低维纳米材料中激发态性质进行了探索。这些工作为未来低维材料以及范德华异质结材料在新型纳米电子器件、光伏转换、光催化等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芳[5](2019)在《1,2,4-叁氮唑基双极性主体材料的激发态性质以及在低roll-off磷光器件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light emitting devices,OLEDs)因响应速度、高分辨率、轻薄和柔性显示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照明和显示的新宠。有机电致磷光发光器件(Phosphorescent organic-light emitting devices,PhOLEDs)由于可以同时捕获单线态和叁线态激子,其理论内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IQE)可达100%,而备受人们青睐。但是PhOLEDs高电流密度、高亮度下时严重的效率滚降(roll-off)问题已成为制约其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器件在高电流密度下的叁线态激子淬灭(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TTA)。基于此,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1,2,4-叁氮唑为受体,通过改变给体结构、给体个数以及连接方式,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激发态性质的双极性主体材料,通过改变主体材料中叁线态激子的跃迁途径,降低磷光主体材料上的叁线态激子密度,提高叁线态激子利用率,最终改善PhOLEDs的稳定性及发光效率,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叁部分:首先,以1,2,4-叁氮唑为受体,吩噻嗪(PTZ)、吩恶嗪(PXZ)、9,9-二甲基吖啶(DMAC)作为给体,通过改变给体的给电子能力,设计并合成了具有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特性的D-π-A型双极性主体材料,即10-(4-(1-苯基-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3-基)苯基)-10H-吩噻嗪(TAZ-PTZ)、10-(4-(1-苯基-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3-基)苯基)-10H-吩恶嗪(TAZ-PXZ)和9,9-二甲基-10-(4-(1-苯基-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3-基)苯基)-9,10-吖啶(TAZ-DMAC)。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TAZ-PTZ和TAZ-PXZ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分别为79和83℃,高于常用的主体材料4,4?-二(9H-咔唑-9基)联苯(CBP,T_g=62℃)。TAZ-PTZ、TAZ-PXZ和TAZ-DMAC的E_T分别为2.51、2.75和2.82 eV。TAZ-PTZ、TAZ-PXZ和TAZ-DMAC的最高占据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最低未占据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的能级分别为-5.53/-2.68、-5.43/-2.57和-5.67/-2.42 eV。以TAZ-PTZ、TAZ-PXZ和TAZ-DMAC为主体,以双(1-苯基异喹啉)(乙酰丙酮)铱(III)(Ir(piq)_2acac)、fac-叁(2-苯基吡啶)合铱(Ir(ppy)_3)为客体,分别制备了绿色、红色PhOLEDs。其中TAZ-PXZ为主体的绿色PhOLED具有较低的启亮电压(V_(on)),为2.9 V,器件的最大亮度(L_(max))、最大电流效率(η_(c,max))、最大功率效率(η_(p,max))和最大外量子效率(EQE_(max))分别为57590 cd/m~2、41.6 cd/A、37.8 lm/W和12.1%,在1000 cd/m~2和10000 cd/m~2下的效率滚降值分别为1.4%和14.1%,低于最近报道的以Ir(ppy)_3作为客体的磷光器件的效率滚降值。其次,为了进一步改善TADF主体材料的载流子传输特性,设计并合成了以1,2,4-叁氮唑为受体,PTZ、PXZ、DMAC为给体具有对称结构的D-π-A-π-D型TADF双极性主体材料,即10,10'-((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1,3-二基)双(4,1-亚苯基))二(10H-吩噻嗪)(TAZ-2PTZ)、10,10'-((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1,3-二基)双(4,1-亚苯基))二(10H-吩恶嗪)(TAZ-2PXZ)和10,10'-((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1,3-二基)双(4,1-亚苯基))二(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TAZ-2DMAC)。TAZ-2PTZ、TAZ-2PXZ和TAZ-2DMAC的E_T分别为2.33、2.35和2.62 eV。以其为主体,以Ir(ppy)_3和Ir(piq)_2acac为客体,制备绿光和红光PhOLEDs。以TAZ-2PXZ为主体掺杂的绿光PhOLED有较好的器件性能,η_(c,max)、η_(p,max)和EQE_(max)分别为40.3 cd/A、37.6 lm/W和11.6%,在1000 cd/m~2和10000 cd/m~2下的效率滚降值分别为0.86%和23.27%。以TAZ-2PTZ为主体制备的红色PhOLED的最大EQE达到13.0%,并且在1000 cd/m~2下仍然保持在11.9%,对应的效率滚降值为8.2%。针对于绿光和蓝光PhOLEDs来说,红光由于其高的分子极性、窄的光学带隙以及长的激子寿命,其器件roll-off更为严重。基于此,以1,2,4-叁氮唑为受体,咔唑为给体,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具有杂化局域-电荷转移激发态(Hybrid locally-electron and charge-transfer,HLCT)性质的双极性主体材料,受体1,2,4-叁氮唑与给体咔唑的C2-位相连得到2,2'-((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1,3-二基)双(4,1-亚苯基))二(9-苯基-9H-二咔唑)(2Cz-TAZ-2Cz),受体1,2,4-叁氮唑与给体咔唑的C3-位相连得到3,3'-((5(吡啶-2-基)-1H-1,2,4-叁氮唑-1,3-二基)双(4,1-亚苯基))二(9-苯基-9H-二咔唑)(3Cz-TAZ-3Cz)。2Cz-TAZ-2Cz和3Cz-TAZ-3Cz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T_d)分别为457和432℃。与典型的主体材料CBP相比,2Cz-TAZ-2Cz具有更好的双极性载流子传输特性。2Cz-TAZ-2Cz和3Cz-TAZ-3Cz的E_T分别为2.66和2.65 eV。以2Cz-TAZ-2Cz或3Cz-TAZ-3Cz主体和Ir(piq)_2acac为客体制备的红色磷光器件实现了高的性能。基于2Cz-TAZ-2Cz的优化器件同时实现了高效率和非常小的效率滚降。最大电流效率和EQE分别达到12.4 cd/A和16.6%,在亮度为1000 cd/m~2和10000 cd/m~2时EQE分别仅下降了12.0%和29.4%,优于基于CBP的器件及近期报道的以Ir(piq)_2acac为客体的红光器件。(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行健[6](2019)在《X_2BY(X=F,H;Y=O,S)/CH_2OO基态和激发态性质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和分子作为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紧密地联系着微观和宏观世界。而分子光谱学在原子分子物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分子结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和分子内部运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随着分子光谱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激光光谱、原子分子测控等的发展,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的研究逐步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由Nakatsuji等人提出的从头算SAC/SAC-CI方法已应用于各种分子系统的光谱,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适用于处理基态以及激发态(从单重态到七重态)。最近,Wang等人采用SAC-CI方法研究了SO_2、ASH_2和OClO等的基态和低激发态性质。本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单论述了原子分子物理学、分子光谱的重要性、激发态相关知识以及激发态的计算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从头算基本理论并引出我们所要用到的SAC/SAC-CI方法。第叁、四章是本论文重中之重。由于硼具有高能量密度,其掺入导致涉及含硼自由基的复杂高温化学反应。含硼自由基的应用广泛,如低温引发剂或火箭燃料添加剂,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F_2BO通常用作污染物或作为添加剂,因此关于含硼重要自由基X_2BY(X=F,H;Y=O,S)的信息具有科学价值。而CH_2OO自2012年发现,就引起广泛重视。可以清洁大气,起到冷却地球的作用,对治理污染和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这两个分子性质的研究既有趣并有价值。本文利用Gaussian09软件包中SAC/SAC-CI方法研究X_2BY(X=F,H;Y=O,S),CH_2OO以及CH_2OO~+的基态以及激发态的性质。首先通过SAC方法优化了X_2BY自由基的基态,确定D95**和6-311G(df)为最优基组。其次通过SAC-CI SD-R方法以及SAC-CI general-R方法对其激发态的垂直激发能、跃迁偶极矩、振子强度等进行计算,发现低于12ev时SD-R方法以及general-R方法都可以给出较好结果,因此在后续采用SAC-CI SD-R方法计算了前几个低激发态平衡几何结构、转动常数、绝热激发能。对其性质进行分析,为实验作补充。通过SAC方法计算了CH_2OO基态平衡几何结构与能量,在6-311+G**与6-311++G**基组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和已有理论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其激发态相关性质,包括平衡几何结构、垂直激发能、绝热激发能等。并与已有实验值和理论值作对比,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未知做预测。最后对其阳离子CH_2OO~+进行计算,包括主要组态、垂直电离势、绝热电离势等。第五章是对本论文研究分子的总结以及利用SAC/SAC-CI方法对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6-01)

魏敏[7](2019)在《分子团簇和光伏体系激发态性质的多体格林函数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体格林函数理论(MBGFT)是一种先进的、高精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包括两个部分:GW方法和Bethe-Salpeter方程(BSE),既能用于计算非周期性的分子体系,也适用于研究周期性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用于研究团簇、晶体、无机/有机分子和纳米材料等体系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如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吸收光谱、激发能和激发态寿命等)。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多体格林函数理论研究了水分子团簇和周期性光伏体系的激发态性质。近年来,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使得寻找新型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团簇作为水单体和凝聚相水之间的连接桥梁,其氢键网络结构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于凝聚相水的特殊性质,一直以来就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课题。而且,紫外光照射下水可以光解产生H·,OH·,H+,OH-,e-aq等活性物种,进一步与其它的分子发生反应,氢气是水的另一种光解产物,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同时,用之不尽的太阳能也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之一,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是一种具有光伏效应的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关注于激子产生、激子扩散、激子分离和激子复合等问题。不同的太阳能电池有着不同的激子分离机理和电荷传输机理,这与太阳能电池性能的高低密切相关,一直都是大家努力要搞清楚的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对四种典型的体系进行了系统地多体格林函数理论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水团簇的研究背景以及两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激子转移机理。第二章详细阐述了 GW+BSE方法的理论框架及激发态动力学的相关内容。第叁章系统地研究了水团簇激发态性质随其尺寸的变化。第四章探究了并五苯这一典型的单重态劈裂材料在太阳能电池界面处的单重态和叁重态激子的不同解离速率。第五章致力于探索溶剂共吸附及含有缺陷的吸附基底对界面处电荷转移及分离的影响。第六章初步得出了电子注入时金属卟啉染料中金属离子扮演的角色。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水深深地参与且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紫外线辐照下可以导致水劈裂,产生的OH自由基可以活跃地与其它分子发生反应。对于小水团簇(水单体和二聚体水)及体相冰的激发态早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清晰的研究,大水团簇是介于小水团簇和体相冰之间的中间体,而且大团簇是大气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它们的激发态动力学性质对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有着显着的影响。但是,目前关于大水团簇激发态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我们的工作首次用第一性的MBGFT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水团簇[(H2O)n,n≤48]的激发态性质。首先,我们探究了光吸收峰和光学带隙随团簇尺寸的变化;发现在大水团簇中,类体相的离域激发态和类水单体的高度局域的表面激发态是共存的,这为水团簇中如何进行光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其次,当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作为GW计算的起始点时,自能算符中的非对角矩阵元对小团簇(n≤10)的未占据电子能级和光学吸收有重要影响,这为如何更精确地计算水团簇中与Rydberg态相关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提供了一些改进方法,同时为今后利用MBGFT和其它的量子化学方法去进一步研究水团簇提供了很有用的线索。二、单重态劈裂,尤其是并五苯中的单重态劈裂,被认为是提高太阳能电池中能量转换效率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然而,实验发现在给体/受体界面处,最低叁重态(T1)激子的解离速率比单重态激子的解离速率低一个数量级以上,甚至在一些太阳能电池中T1无法发生解离。T1低的解离速率将会影响单重态劈裂在太阳能电池中的潜在应用,而且单重态和叁重态激子之间解离行为的差异原因尚不清楚。结合多体格林函数理论和含时薛定谔方程,我们发现并五苯/TiO2体系中,由于并五苯的T1具有高度局域的波函数,无法与太阳能电池界面处的电荷转移(CT)态和电荷分离(CS)态发生共振,因此T1不能发生解离。然而,单重态激子和高能量的叁重态激子(Tn)会与界面的CT态和CS态发生强耦合,使得它们在100 fs的时间尺度上解离。因此,我们提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从并五苯T乃到受体的电子转移可能是两步过程,即首先T1激发到Tn,随后Tn与界面的CT态和CS态共振解离。这一额外的T1激发过程可能导致了实验上观察到的T1的低解离速率。叁、邻苯二酚是最简单的有机分子之一,有两个相邻的OH基团可以作为染料的锚固基团吸附于基底TiO2表面。邻苯二酚/TiO2界面是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相关性质的典型的模型体系。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计算对这一界面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染料分子的吸附类型、覆盖面及吸附基底的类型上。但是,基底中缺陷的存在和溶剂在界面的共吸附都会影响电池的性能。我们使用多体格林函数理论对四种邻苯二酚/TiO2界面进行了计算,探究了覆盖面、溶剂水及基底缺陷对界面电子能级和激子性质的影响。我们发现邻苯二酚的吸附会使基底的最高价带(VBlM)和最低导带(CBM)均上移约0.7 eV。覆盖面的增加和溶剂的存在使电荷转移(CT)激子的吸收发生红移。以含有羟基化缺陷的TiO2为吸附基底时,染料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出现在CBM以下2.51 eV处,与实验结果一致。四种界面结构的激子分布均扩延至几个原胞,尤其是缺陷体系。虽然缺陷的存在降低了体系的开路电压,但是激子分布也更加离域,因此,合理控制基底中缺陷的浓度对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率是有价值的。四、卟啉类染料是一种常用的、具有D-π-A结构的染料,因其吸光系数大、光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而且基于此类染料的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超过13%。它可与多种金属配位形成金属卟啉,但是却很少有研究对其中金属离子所起的作用进行探究。我们结合多体格林函数理论和含时薛定谔方程对染料中有无金属离子对界面的电子、激子能级和载流子分离等性质进行了探索。计算结果表明金属离子的存在会使染料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量上移。激发态含时动力学计算揭示了金属卟啉有着更快的电子注入速率,极有利于改善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牛亚慧[8](2019)在《叁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因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易结构修饰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ESIPT类化合物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荧光成像、荧光探针、电化学、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各个领域。虽然ESIPT染料应用广泛,人们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但ESIPT染料结构与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叁部分:1,以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为母体,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在苯酚环的4’和5’位连接特定取代基,得到4个双取代HBT衍生物(HBT-H-H、HBT-CN-CN、HBT-CN-H、HBT-CN-OMe)。研究了双取代电子效应对其光学性质的影响,发现在4’位引入吸电子基团导致HBT的荧光红移,5’位与之相反。通过理论计算可知,HOMO电子主要分布在苯酚环和5’位苯基,LUMO主要分布在噻唑环和4’位苯基,即5’位和4’位的电子效应相反。这一结果可为设计新型ESIPT染料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2,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我们合成了叁个HBT修饰的芘(Py)衍生物(HBT-Py,2,6-二甲基苯(DMP)-HBT-Py,HBT-Py-DMP)。其中HBT-Py几乎接近平面结构,分子间芘部分有强的π-π相互作用,仍具有很强的固态荧光发射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基于此HBT-Py可应用于OLED器件的发光层,外部量子效率为3%,电流效率为5.32 cd A~(-1),该研究为ESIPT荧光团在光电材料领域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3,为了进一步研究连接方式对HBT光学性质的影响,我们通过Suzuki、Heck、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以C-C,C=C和C≡C叁种不同键合方式连接4-硝基苯和HBT的叁个HBT衍生物(HBT-s-NO_2,HBT-d-NO_2,HBT-t-NO_2)。其中,只有HBT-d-NO_2具有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ESICT)/ESIPT偶联机制,表现出强的溶剂效应,其他两个无此现象。另外,X-衍射分析表明HBT-d-NO_2具有强的分子内氢键,虽然为H-堆积仍有高量子产率达40.55%。这项研究对设计新型ESICT/ESIPT机制分子和有强固态发射的平面偶极分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计才,孙金锋,施德恒,朱遵略[9](2019)在《BeC分子基态和低激发态光谱性质和解析势能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BeC是一个具有丰富低激发电子态的分子,本文基于动态权重完全活性空间自冾场方法获得的参考波函数,采用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对BeC分子进行高精度的从头计算,获得了BeC分子X~3Σ~-,A~3Π,b~1Δ,c~1Π和d~1Σ~+共5个电子态的势能曲线.为了获得精确的光谱结果,在计算中考虑了标量相对论效应修正,并把相互作用能外推至完全基组极限.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这些态的光谱常数和偶极距,以及一些允许跃迁的跃迁偶极距、弗兰克-康登因子和辐射寿命.最后,通过扩展的Rydberg函数拟合获得了基态势能曲线精确的解析表达式.(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雅萍,李春华,张冰,秦晨,张嵩[10](2018)在《反式-4-甲氧基偶氮苯超快激发态性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结合量化计算研究了反式-4-甲氧基偶氮苯的超快激发态动力学和光异构过程,瞬态光谱中在400~480 nm波段出现永久的正吸收,表明反式分子被激发到第二激发态后最终产生了顺式结构.在乙醇和乙二醇溶剂环境中分别获得了叁个衰减组分,时间分别为0.11、1.4、2.9 ps和0.16、1.5、7.5 ps.快速的时间组分是源自第二激发态弛豫到第一激发态的内转换过程.另外两个组分和第一激发态的弛豫相关:一个是经第一激发态的内转化和光异构过程,另一个是顺式结构的振动冷却过程.基于不同溶剂环境中的动力学差别,证实了光异构路径是反转机制而不是旋转机制.(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8年06期)

激发态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成了多种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APBT)氨基氢原子被供电子及吸电子基团取代的衍生物,并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衍生物的光谱性质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溶剂环己烷,随溶剂极性的增加及APBT-溶剂分子间氢键的形成,APBT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和荧光最大发射峰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红移,并对APBT的ESIPT产生了影响.在APBT分子的氨基氮原子上引入不同的吸电子或斥电子取代基,对氮原子的电荷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在环己烷溶剂中,甲基取代后的APBT仅有单重荧光发射峰,体系未发生ESIPT过程;而COCH_2Cl等吸电子基团能促进APBT的ESIPT,其荧光发射光谱出现了明显的双重峰,表明体系发生了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反应.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较好地验证了光谱实验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发态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秦小转,王新潮,冯丹丹,贺加贝,郑丽萍.枝状含联苯胺基片段的有机生色团的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性质研究[J].化学学报.2019

[2].李庆,易平贵,陶洪文,李洋洋,张志于.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光谱性质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吴琪,霍炜.(TiO_2)_n(n=1~7)纳米团簇激发态性质的基准计算[J].高原科学研究.2019

[4].张进.低维材料激发态动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9

[5].王芳.1,2,4-叁氮唑基双极性主体材料的激发态性质以及在低roll-off磷光器件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6].李行健.X_2BY(X=F,H;Y=O,S)/CH_2OO基态和激发态性质理论研究[D].鲁东大学.2019

[7].魏敏.分子团簇和光伏体系激发态性质的多体格林函数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牛亚慧.叁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张计才,孙金锋,施德恒,朱遵略.BeC分子基态和低激发态光谱性质和解析势能函数[J].物理学报.2019

[10].王雅萍,李春华,张冰,秦晨,张嵩.反式-4-甲氧基偶氮苯超快激发态性质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8

标签:;  ;  ;  ;  

激发态性质论文-秦小转,王新潮,冯丹丹,贺加贝,郑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