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发光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余辉发光材料,辐照依赖性,有机,聚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防伪
有机发光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苏艳[1](2019)在《有机聚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及防伪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光材料,一般分为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在照明显示、光电器件、信息储存和防伪、生物成像及化学传感等众多领域都备受青睐,因此制备新型高效的荧光、磷光材料始终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该论文致力于开发新型功能性荧光和室温磷光材料,并探索它们的机理与实际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设计合成了含有六个苯甲酸单元的配体分子六(4-羧酸-苯氧基)-环磷腈(G)的多功能性Eu~(3+)/Tb~(3+)-MOFs。为了便于循环使用,将Eu_(0.47)Tb_(0.63)-MOFs掺杂到聚乙烯醇(PVA)基质中通过流延法制备得到的发光膜材料作为检测平台。Tb~(3+)和Eu~(3+)在I_(547)/I_(491)以及I_(616)/I_(592)特征发射强度比率与水溶液中不同的金属离子以及气体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具有像指纹一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以Eu~(3+)离子的I_(616)/I_(592)发射强度比作为X轴,Tb~(3+)离子的I_(547)/I_(491)发射强度比为Y轴,构建了水溶液中对不同金属离子以及气体环境中不同的VOCs识别的二维解码图,从而可有效地区分水溶液中的不同金属离子以及气体环境中不同的VOCs。此外,该荧光检测平台在水溶液中表现出了对Fe~(3+)离子的快速、高效、选择性识别,其响应时间小于10s。同时该荧光平台对气体环境中的苯乙烯表现出了较好的选择识别能力,低浓度的苯乙烯环境中Ln-MOFs的特征发射强度在4 min内可达97%的猝灭。第二部分工作是基于第一部分研究工作中的偶然发现,有机配体G具有特殊的光物理性能。在室温且大气环境下,G本身不发射任何荧光或磷光(254nm或365nm激发),但是当G引入到无定型聚合物基质PVA中成膜后所制备的G-PVA膜在激发光源(254nm)关闭后展现了明显的长余辉现象。更有趣的是,G-PVA膜的长余辉性能展现了很强的紫外辐照依赖性,也就是说随着UV254nm辐照时间增加,G-PVA薄膜长余辉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发光强度、磷光寿命和量子产率分别由辐照前的19.51a.u.,0.28s和2.85%提升到315.47 a.u.,0.71s和11.23%,分别提高了约16倍,2.5倍和2.9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无油墨丝网印刷技术,该技术可应用于医药、烟酒、电子产品等防伪领域。第叁部分通过对G分子结构进行调控(取代基种类、位置、数目等),保持分子G的主体骨架不变,也就是G分子内部的叁聚磷腈结构以及外部的苯甲酸单元都不变,仅改变苯甲酸单元芳环上的取代基,设计合成了总共G6-G13共8种潜在的磷光体分子。然后把这8种潜在磷光体按照一定的比例掺杂到PVA基质中,超声均匀分散后流延成膜。研究发现,只有G7和G12分子掺杂到PVA基质中具有明显的辐照依赖性长余辉发光。基于这些长余辉材料的特性,开发了一种防伪图案更清晰的无油墨印刷技术,该技术印刷的图案更清晰可应用于车票、发票、人民币、奢侈品等的高端防伪。(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5)
廖良生,王强,李述汤[2](2018)在《高效迭层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通过有机材料获得电致发光的一种半导体二极管,它可广泛用于新一代信息显示和健康照明。由于OLED是一种电流驱动器件,器件的发光亮度与工作寿命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OLED的发光亮度和工作寿命一直是其走向市场的主要障碍。为了缓解OLED发光亮度与工作寿命的内在矛盾,人们提出了迭层OLED的器件结构。迭层OLED是通过特殊的内部连接层,把多个有机发光(EL)单元在器件内部进行电学串联而形成的一种新型OLED,它可以同时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特点。为此,主要基于作者团队的前期工作,重点讨论了迭层OLED的设计原理及其选择内部连接层材料的几个原则;提出了器件性能的优化方法;并介绍了团队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所进行的OLED生产示范线的设计与制造。最后,对我国OLED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简要的看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冯海波[3](2018)在《打造国内第一块全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彭俊彪教授团队占领柔性有机发光显示技术“制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具有反应速度较快、对比度更高、视角较广等特点。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彭俊彪教授团队围绕柔性AMOLED显示关键技术,在高性能氧化物TFT材料与薄膜制备技术、柔性AMOLED显示集成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自主开发了高性能稀土掺杂氧化物半导体材料,获得了高迁移率和稳定的TFT阵列背板,实现了TFT阵列背(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刘艳[4](2017)在《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从专利技术方面分析了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发展情况,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专利申请状况、基板、电极、封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14期)
阮崇鹏[5](2017)在《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薄膜封装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产品因其具备广色域、快速响应、节能、可柔性等等优点,逐渐成为显示产品市场上的翘楚。人们不只希望使用刚性OLED产品,也盼望体验到柔性OLED的独特魅力。事实上,OLED器件本身的材料(包括活泼金属阴极和有机层)是对日常环境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极其敏感的,水氧的存在会使这些功能层逐渐腐蚀损坏。为了保证OLED的正常使用寿命,人们必须对OLED面板进行封装,而后才能将其组装成手机、显示器等产品并流入市场。而柔性OLED将面临更复杂封装问题,封装层需要保持与OLED同样的柔性,同时要达到足够的阻隔性能,保证OLED器件即使历经弯折仍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目前主流的柔性封装方案分为两种,一种是薄膜封装方案,即直接在OLED上沉积具有水氧阻隔能力的薄膜;第二种是柔性封盖方案,指的是将有阻隔能力的薄膜先沉积到柔性衬底上,再将柔性衬底贴合在OLED器件上的封装技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薄膜封装技术方案。本文中,基于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我们探究了调整ALD工艺和优化薄膜结构对无机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我们通过同时采用两种氧源前驱体,制备了水蒸气透过率(WVTR)达到10-5 g/m2/day等级的氧化铝(Al_2O_3)薄膜,作为OLED器件封装层后获得良好的寿命反馈。但是Al_2O_3不能耐受高温,在60oC下Al_2O_3薄膜就会迅速被水蒸气腐蚀,丧失阻隔性能。为了改进薄膜的耐温性,我们引入具有吸水功能的氧化镁(MgO)材料,制备出Al_2O_3/MgO纳米迭层薄膜(简称AMO薄膜)。经过工艺优化,AMO薄膜的WVTR下降至10-6 g/m2/day量级,即使在60oC、100%R.H.的老化环境下,封装的OLED器件仍具有超过600 h的储存寿命,证实AMO可以耐受60oC的高温,并且阻隔能力优于Al_2O_3。以上研究部分是本文中第叁章的内容,实验围绕着Al_2O_3薄膜和AMO薄膜展开,本人承担了其中的薄膜沉积和器件表征的部分工作。在此基础上,尽管AMO薄膜封装性能很优秀,但我们认为其耐候性不佳,薄膜容易被外部的灰尘颗粒所损伤,为此我在无机封装层上面引入有机保护层,目的是保护无机层不受外部的物理性损坏的影响,延长其封装寿命。我采用了叁款可溶液加工的聚合物材料,包括CYTOP(旭硝子公司的一款氟聚合物产品)、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和SU-8(MicroChem公司的一款环氧树脂基光刻胶),在AMO层表面旋涂成膜,形成无机-有机复合封装结构,并对复合薄膜进行了充分的验证。我们得到结论如下:引入的有机保护层确实能有效提高封装效果,使封装薄膜的WVTR进一步降低。在5.2英寸大面积绿光OLED器件上的验证结果也表明,复合薄膜的确具有很好的耐候性。在耐药性测试中,AMO+CYTOP结构浸泡在显影液、去胶液、丙酮中均不受影响。最终我们认为AMO+CYTOP的复合封装结构既具备高阻隔特性,也具备极佳的耐候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的物理损伤和化学损伤,是一种可靠的薄膜封装方案。(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5)
林小梅[6](2015)在《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成像技术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传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化学的根本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各组成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现在分析测试技术在生命科学、医药卫生、材料科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以及能源科学领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人类健康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展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快速检测目标物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成为重要社会需求之一。因此发光传感作为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技术与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需要不断解决高灵敏,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等瓶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拟开展新型发光成像技术和新型发光传感材料研究,期望有助于提高发光传感的高灵敏度、高能量和高选择性。电致化学发光成像技术是在电致化学发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是电致化学发光和成像结合起来的新技术。它不仅具有电致化学发光的优点,比如背景信号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和反应可控等,又具有成像技术的优点,比如可视化、高通量等,因此研究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成像技术对发展高能量、快速分析检测的发光传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功能化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引入到传感领域,将有助于解决了发光传感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其一,功能化的MOFs具有MOFs的性质,如对一些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的有选择性吸附的性质,这种吸附性质可以对目标分析物质起到一个富集的作用,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其二,而功能化的MOFs又具有掺杂剂的独特性质,比如掺杂剂的荧光特性和传感选择性等性质,进而提高发光传感的选择性。因此开展新型MOFs传感材料合成与研究对提高发光传感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一种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成像技术与方法及应用研究;合成具有荧光、电致化学发光功能化的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并开展相关发光传感应用研究。第一章主要是文献调研和综述,简单的概述了 ECL成像技术发展概况、ECL成像技术特点、ECL基本原理;MOFs的定义、MOFs制备方法、MOF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最后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主要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致化学发光(ECL:一种把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技术)成像筛选平台并将其应用于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筛选。ECL成像筛选平台由一个双电极阵列桥连EC/ECL两个反应池组成的,通过这个装置可以使得氧气的电催化还原电流直接通过ECL成像得到。该ECL成像筛选平台在仪器构造方面非常简单,并且可以通过高通量的方式直接评估电催化剂的活性。第叁章主要是构建了一种基于ECL成像技术来研究薄层中IR降的装置,通过可视化使得更加直观的观察薄层中的IR降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在薄层中IR降的分布与阻抗及电流分布均有关系。对于窄薄层来说,薄层中各处IR降(IR)(n,j)=n(n+1)/2IR(nIR+(n-1)IR+…+IR);而对于宽薄层来说,(IR)(n,j)=I·R(n,j),其中R(n,j)=ρ/T/In|1+sinθ1/cosθ1|·|cosθm/1+sinθm|。但当宽薄层中的电极排布比较密集时,其IR降的分布与窄薄层中的分布接近。第四章主要是在ZIF-8的有机框架材料里包裹强荧光效率的聚乙烯亚胺包裹的碳量子点(BPEI-CQDs)来合成一种新型的强荧光金属有机框架物(MOFs)。这种荧光功能化的MOFs不仅保有了 BPEI-CQDs的优良的荧光特性和传感选择性,又保留了 MOFs的强吸附性,即可以强有力地和选择性地富集目标分析物。该BPEI-CQDs/ZIF-8的复合材料被设计成超灵敏的和高选择性的检测铜离子的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铜离子的线性范围为2到1000 nM,检测限为80 pM,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样的检测。第五章主要是以Ru(bpy)32+为掺杂剂,以bio-MOF-1材料为框架,合成了具有强荧光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RuMOFs。借助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热分析、X射线衍射、比表面测试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该材料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掺杂了 Ru(bpy)32+的bio-MOF-1型MOF材料保留了 Ru(bpy)32+原有的优良的ECL和FL光学性质,又保留了 bio-MOF-1材料的特殊性能,即可以强有力地和选择性地富集目标分析物。第六章主要是RuMOFs在检测水体中Hg2+的应用。利用汞离子可以诱导RuMOFs材料中的Ru(bpy)32+的释放、bio-MOF-1材料对汞离子的强吸附性以及Ru(bpy)32+的优良的光学活性,来实现对水体中汞离子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实验中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了一种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测定水样中汞离子浓度的新方法,并对该体系的检测机理进行论证。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为1-8pM,检测限(S/N = 3)为0.053pM。利用该体系对实际样品闽江水中汞离子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与ICP-MS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检测方法准确,且实用性强。(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张辉,崔尚科,罗强,卜冬泉[7](2015)在《有机发光显示驱动技术综述——以叁星公司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显示(OLED)技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且可视角度大,能够显着节省电能,因此,广泛应用于电视、显示器、移动设备等领域,世界各国对该领域的专利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文首先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OLED显示驱动技术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我国OLED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专利布局工作提供参考;其次,以OLED领域的重要申请人叁星公司为切入点,对其近年来在该领域的重点专利申请进行了分析,梳理其OLED显示驱动技术发展脉络,以帮助了解叁星公司OLED显示驱动技术的最新进展。最后,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该技术综述在审查实践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六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5-22)
衷存鹏[8](2015)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的LB法制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简称OLED),具有轻薄、面发光、自发光,柔性可弯曲、透明等优势,在照明以及显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OLED器件有机层为有机化学材料,利用有机材料制备发光层工艺有真空蒸镀、旋涂、喷墨打印、织网印刷等工艺。这几种工艺制备的有机层中分子呈无序排列,而载流子在分子无序排列的有机薄膜中传输效率较低,从而对OLED器件的光致发光效率有一定影响。L-B(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兼具亲水头和疏水尾的两亲性分子分散在水面上,经逐渐压缩其水面上的占有面积,使其排列成单分子层,再将其转移沉积到固体基底上所得到的一种分子有序性排列薄膜。利用LB膜法制备的有机发光层由于分子有序排列,载流子传输效率增加,进而提高OLED器件的电光效率。目前有研究者将LB膜技术应用在化学领域,利用分子的有序排列提高催化效率;也有研究者将LB膜技术运用到生物半透膜领域。将LB膜技术运用到OLED器件的有机层制备中报道甚少,研究LB膜在有机层中的作用机理更是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OLED器件中常见的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的LB膜法制备原理和技术。为了明确LB膜中分子有序排列对薄膜光学以及电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LB膜法和旋涂法制备PVK有机薄膜,并建立LB膜法和旋涂法制备PVK薄膜模型。对两种工艺制备的PVK有机薄膜进行光学和电学性能的测试与比较。本文具体工作如下:①建立了PVK有机薄膜的LB膜法制备模型。包括有PVK的甲苯溶液在超纯水表面分散的均匀性以及稳定性等。分析基片亲水性机理以及薄膜与基片、薄膜与薄膜之间的作用机理。最后从理论上说明了分子有序排列对载流子传输的影响。②研究了LB膜法制备PVK薄膜过程中不同亲水工艺对ITO基片透光率以及面电阻影响。利用自制LB拉膜仪制备PVK LB膜,研究了分散剂比例对PVK薄膜电阻率以及膜厚的影响。制备了单层至多层PVK LB薄膜并测试薄膜的膜厚、紫外-可见吸光光谱、荧光光谱、电阻率等性能参数。③根据旋涂规律,通过旋涂实验中改变不同浓度以及转速得到的数据,建立PVK的旋涂模型。制备与LB膜法相同厚度的PVK薄膜,并测试薄膜膜厚、吸光度、荧光光谱等性能参数。④分析了有序性分子排列促进载流子传输的机理。对比两种工艺制备出相同厚度薄膜的电阻率、吸光度以及荧光光谱。并对有关结果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4-01)
严利民[9](2014)在《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驱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显示技术是新兴的显示技术,它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工业产品的设计,减少了显示器的空间占有体积,降低了便携产品的功耗,延长了设备的使用续航时间,在军用及民用产业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微型显示技术的研究就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随着有机发光技术的兴起,近几年来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也开始逐渐成为业内研究的热点,但这项技术目前尚处于积累阶段,各项关键技术大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本文把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驱动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对像素驱动电路、扫描驱动控制等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驱动方法。论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微显示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并根据实验室制备的OLED器件的测试数据,使用Matlab工具进行模型函数的拟合,求得拟合参数并采用Verilog-A语言建立了OLED的仿真模型,经仿真该模型能准确反映OLED的V-I特性。此方法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建立OLED模型的途径。(2)对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像素驱动电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了电压型和电流型的像素补偿电路,最终采用静态存储电路作为OLED-on-Silicon像素驱动电路,并设计了包括数据存储电路和电压驱动电路在内的像素电路,给出了详细的晶体管尺寸设计步骤和仿真数据。从稳定性、速度与面积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像素单元驱动电路晶体管的尺寸。(3)介绍了现有的扫描策略的实现原理,定义了叁种扫描矩阵,定性地对比分析了各种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最终采用线性权值按位扫描子空间划分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划分方案算法,提高了扫描利用率。(4)详细介绍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权值扫描矩阵搜索策略,设计了两种编码方式和罚函数应用于搜索高灰度级的权值扫描矩阵,并通过实验验证可搜索出满足要求的256级权值扫描矩阵。(5)给出了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设计方案,包括像素区域、行、列控制模块以及扫描驱动模块的设计方案。开发了一款基于SMIC0.35μm2P4M工艺下的硅基芯片,芯片总面积为26.20mm×21.36mm,微显示器的分辨率为1024×1280×3、灰度等级为256级。测试结果表明,其发光亮度可以基本满足人眼直接观看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4-10-01)
王明霞[10](2014)在《低功耗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里的显着发展,已经开始出现在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市场。为了使OLEDs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代工业的一个主要支柱,迫切的需要极大的努力将OLEDs的技术的实际水平提高到无机LEDs目前所达到的。特别重要的是在通过依靠器件结构设计和物理学思想来优化OLEDs的功率效率和功耗。对此,本论文主要做了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在反转有机发光二极管中,使用掺杂p-n异质结可以来提供电子电流,实验中,我们将具有高电导率的PEDOT:PSS材料引进掺杂p-n异质结结构(PEDOT:PSS和Li2CO3:BCP)中,并对其器件性能进行研究。在费米能级与有机异质结一致的基础上讨论了从PEDOT:PSS到Li2CO3:BCP的有效的电子注入机理。提出了从PEDOT+到PEDOT0的电还原来解释器件性能与PEDOT:PSS厚度无关的实验现象。其次,为了得到高性能OLEDs,降低空穴进入NPB传输过程中的空穴损失,我们制备了使用双p-型掺杂空穴传输层(NPB:MoO3/CBP: MoO3)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与单p-型掺杂空穴传输层器件相比,它可以达到高电导率和小空穴传输势垒平衡,显着的降低在空穴传导中的能量损失,提高了OLED的性能。最后,由于掺杂反转p-n异质结能够有效的作为迭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荷产生层(CGL),我们通过在p-n异质结中使用高电导率的p-型空穴传输层来优化CGLs,减少电流传导通过CGLs的欧姆损耗。实验表明了使用BCP: Li2CO3/5nm NPB:MoO3/15nm CBP: MoO3作为CGL的迭层有机发光二级管与通常使用结构为BCP:Li2CO3/20nm CBP: MoO3的CGL相比,显示了增长的电流和亮度特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有机发光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通过有机材料获得电致发光的一种半导体二极管,它可广泛用于新一代信息显示和健康照明。由于OLED是一种电流驱动器件,器件的发光亮度与工作寿命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OLED的发光亮度和工作寿命一直是其走向市场的主要障碍。为了缓解OLED发光亮度与工作寿命的内在矛盾,人们提出了迭层OLED的器件结构。迭层OLED是通过特殊的内部连接层,把多个有机发光(EL)单元在器件内部进行电学串联而形成的一种新型OLED,它可以同时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特点。为此,主要基于作者团队的前期工作,重点讨论了迭层OLED的设计原理及其选择内部连接层材料的几个原则;提出了器件性能的优化方法;并介绍了团队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所进行的OLED生产示范线的设计与制造。最后,对我国OLED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简要的看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发光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苏艳.有机聚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及防伪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2].廖良生,王强,李述汤.高效迭层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技术[J].中国材料进展.2018
[3].冯海波.打造国内第一块全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彭俊彪教授团队占领柔性有机发光显示技术“制高点”[J].广东科技.2018
[4].刘艳.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研究[J].科学家.2017
[5].阮崇鹏.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薄膜封装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6].林小梅.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成像技术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传感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5
[7].张辉,崔尚科,罗强,卜冬泉.有机发光显示驱动技术综述——以叁星公司为视角[C].2015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六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2015
[8].衷存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的LB法制备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
[9].严利民.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驱动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4
[10].王明霞.低功耗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标签:长余辉发光材料; 辐照依赖性; 有机; 聚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 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