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麻醉手术科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2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04例,对照组行传统产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DVT)、下肢肿胀及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DVT、下肢肿胀、肺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0.96%、1.9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9%、8.6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官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随着近几年剖宫产率的逐年提高,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资料表明,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6%~43%[2]。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肺栓塞,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由此,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实施护理干预,旨在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20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04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7.5±2.3)岁;初产妇76例,经产妇28例;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手术时间(40.23±4.56)。对照组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6.8±2.2)岁;初产妇71例,经产妇33例;手术时间32~61min,平均手术时间(41.29±4.61)。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工作开展,术后6h给予心电监护,去枕平卧位;术后24h可进行床上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方法,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正确认识,减少心理刺激,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体位护理:产妇回房后6h保持去枕平卧位的体位,指导家属沿消退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帮助产妇活动双下肢及关节,积极鼓励产妇术后2h在床上进行扩胸、双上肢外展等活动,每隔一小时可变换体位一次;麻醉清醒后可指导患者进行伸屈、抬腿、伸缩股四头肌等被动或主动活动,避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术后24h拔除尿管后,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告知产妇不能长久静坐或站立,坐立时足部稍低,促进排肠肌收缩。③饮食指导:术后6h后即可进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的食物为主;多饮水,每日至少3000ml,通过稀释血液,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避免烟酒、食用生硬食物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防止腹压增加而造成下肢静脉回流障碍。④静脉输液管理:纠正脱水,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可有效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为保护上肢静脉血管,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不用下肢静脉输液,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室温保持在25℃左右,防止因室温过低而引起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引起血栓形成[3]。除此之外,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上下肢皮肤颜色、肿胀程度及疼痛感觉,详细记录疼痛的部位及疼痛程度,随时观察产妇的面部表情、发绀及胸痛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并进行相应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下肢肿胀及肺栓塞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数据包对本组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X2检验,单位以百分率表示,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0.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29,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04,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56,P<0.05),详见表2。
3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提高,临床上必须对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大多学者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减慢及血液高凝固增加等。其与产妇特殊的身体状况有关,加上剖宫产术的创伤及术后产妇长期卧床等共同作用,易形成深静脉血栓[4]。故对剖宫产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大多数患者为初产妇或高龄产妇,多主动选择剖宫产生产。但由于术后创伤及手术切口的影响,产妇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各种解释和安慰工作,消除产妇顾虑,改变产妇不进食、不排气、长时间卧床有利于伤口恢复的错误观念,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除此之外,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至关重要的,采用按摩、挤捏的方法,促进肌肉收缩,增加血液回流,并指导患者多饮水,稀释血流,尽量避免采用下肢输液,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学者研究发现剖宫产孕妇给予护理干预,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基本知识观察,并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及术后功能锻炼,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起显著作用[5]。经本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DVT发生率为0.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9%,且观察组下肢肿胀、肺栓塞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与文献报道一致[6]。可见剖宫产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215-216.
[2]孙维央.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307-3309.
[3]韩连玲.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3(8):57-58.
[4]叶向柳,李桂珍,罗小平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22-23.
[5]康年红.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4(29):28.
[6]甘艳微,胡桂芳,陈泳玉等.护理干预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7):2735-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