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特征——兼谈个人的表演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白杨[1](2021)在《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点探析》文中指出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人们常见的表演艺术形式,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过程。在实际创作中,这两种表演形式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二者均属于以三位一体为特征的二度创作,在演员素养的培养方面都以人戏合一为最高追求,以及在表演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假定性制约等。然而,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差别,如表演方式、表演技法的尺度、空间关系的表现方式、观赏性等。探析两种表演形式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表演艺术,了解这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
李韵亭[2](2021)在《互动演绎下的沉浸式戏剧 ——“剧本杀”中的沉浸感与交互性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来,“剧本杀”作为国内当今最流行的桌面实况扮演游戏,受欢迎程度以及社会讨论度都在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并且乐于去尝试这个“扮演”与“推理”共存的特殊游戏。“剧本杀”的特殊性来源于其内部是戏剧与游戏二者的融合,也是后现代戏剧实践继沉浸式戏剧之后的另一大突破。“剧本杀”所包含的沉浸感与交互性,是它最突出两大特征,从这点上看,与沉浸式戏剧有着共性,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在戏剧活动的基础上,和游戏的活动机制相结合,产生出更丰富,更多元的参与方式以及叙事文本,从而更进一步地跨过了戏剧艺术的“第四堵墙”。不仅是沉浸式戏剧的新形态,更是是戏剧艺术向外延伸的成功典范。本研究旨在基于“剧本杀”的戏剧内核,结合戏剧与游戏的相关理论,立足于优质的剧本案例,分析其活动中最关键的“沉浸感”与“交互性”的生成,同时厘清“剧本杀”中戏剧与游戏融合的方式,以此展望未来戏剧创新的多种可能。第一章为“剧本杀”的源起进行梳理,总结戏剧的定义以及戏剧活动必备的几大要素,与“剧本杀”游戏的各项流程相对应,确认其戏剧的本质。并且研究整理了戏剧与游戏的历史结缘以及相关理论,证实戏剧与游戏早已不存在绝对的边界,将“剧本杀”视为戏剧或是游戏皆是无误。通过对国内外戏剧观演模式的历史回顾,总结出戏剧活动在观演模式转变上的历程,从而总结“剧本杀”与沉浸式戏剧之间的异同,解释说明为何“剧本杀”是沉浸式戏剧的一种新形式。第二章主要立足于戏剧的学术理论,从戏剧的“显性”与“隐性”情境来分析“剧本杀”中沉浸感的生成。首先是来自环境的外部物理媒介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入到由故事文本以及个人追求所带来的情感沉浸。第三章结合了游戏的学术理论,从分析“游戏化”和“戏剧化”二者的相互作用出发,可以总结出“剧本杀”中的交互性生成主要建立在两个要素上:玩家与玩家的交互以及玩家与剧本的交互。游戏的戏剧化或是戏剧的游戏化,在交互之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第四章指出并分析当今“剧本杀”作品及产业的现状与现存的诸多问题。也通过研究“剧本杀”所具备的各类优势,可以看出戏剧艺术所具有的广阔度与灵活性,从而探索与展望“剧本杀”和其他戏剧艺术形式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社会的变迁与受众的需求,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风向标。“剧本杀”中,体现出的正是戏剧艺术创新演变的一个新方向。“纯”艺术与“新”艺术之间,戏剧与游戏之间,或是与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形式的艺术媒介之间,早已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王凯冠华[3](2021)在《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文中认为自1896年,《定军山》这部电影的问世,标志着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电影”这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于戏曲元素的借用总是或多或少出现在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之中,戏曲元素对电影叙述的本体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做出了有益的推动和创新。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对于戏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艺术本体、戏曲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以及对华语电影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但是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而存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与电影这样的“西方文明”相结合势必会产生新的艺术火花,这一点并未在学术界有太多的研究凸显。因此,本文在美学这一视域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在电影中出现的戏曲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宏观层面,本文立足于戏曲美学对电影美学的渗透,把握电影中展现戏曲美学元素的方式,对电影中戏曲元素呈现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做出分析;中观层面,研究分析电影中对戏曲观念的接纳与吸收,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意性、虚拟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到电影演员、电影叙事、电影画面中的呈现与表达来分析,探讨戏曲如何呈现古典美学的模式和在电影中对戏曲的舞美、外景刻画、演员的台词、对白这类元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微观层面,将电影中借用戏曲元素的形式进行剖析,并运用气、韵、意、境、真、善、美等美学思想,针对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影视艺术作品单独对戏曲元素加以分析,形成时空、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的基本美学范式,总结提出“戏影互动”的观点以及戏曲装点电影故事片的叙事方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回归到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从美学的视域下研究戏曲对电影艺术的渗透及发展情况,通过内涵与外延发展变迁做出分析梳理;第二、三、四章为第二部分,即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戏曲与电影在表意形式、演员、剧本、艺术叙事、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五、六、七章是第三部分,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电影与戏曲二者互动之后的美学借用,主要涉及时间的压缩、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美学范式,并对戏曲与电影的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动态关系形成总结。
周芳[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邓倩嶷[5](2020)在《普通高中“音乐与戏剧”模块教学的现状分析 ——以广州市三所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自2003年起,戏剧正式被列入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名为“音乐与戏剧表演”;到了2017年公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音乐与戏剧表演”更名为“音乐与戏剧”,被列为六大必修(选学)模块之一。尽管该模块正式列入课程标准中已有17年,时至今日,开设“音乐与戏剧”模块的中学依然是比较少的,这个模块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三所中学的“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和观察,主要关注该模块目前的开课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情况,任课教师对该模块的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方式,以及学生对该模块的看法。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说明选题缘起、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概念界定等,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第二章为研究过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来设计课堂观察、教师访谈以及学生问卷的内容。第三章是研究结果与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分别从“音乐与戏剧”课堂观察、任课教师的一对一访谈、修课学生的问卷调查三个方面,结合不同的维度对结果进行描述与分析,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第四章根据了解得知的现状和研究结果,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指引为依据,探讨“音乐与戏剧”模块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强调“音乐与戏剧”教学要体现音乐学科的价值。最后结合现实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音乐与戏剧”模块教学,提出四点建议:要善用现有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要重视我国经典作品,传承优秀文化;要结合戏剧艺术特征,发挥育人功能;要整合多方教学资源,营造共赢局面。以期能更好地推广“音乐与戏剧”模块的开展,培育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戏剧课程。
房华[6](2020)在《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挑战。戏剧教育与初中语文学科的融合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已有很多教师尝试将戏剧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戏剧教育有利于助推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本论文从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入手,归纳总结了戏剧与戏剧教育的概念、戏剧教育与语文等学科之关系,论述了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两方面的意义。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编制访谈提纲,对初中语文教师及学生实施调研。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戏剧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即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精彩的戏剧表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范围不广泛、戏剧手段运用不恰当、戏剧教学评价不完善。这使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在对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进行探索的基础上,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戏剧素养不够、学生阅历有限且负担沉重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总结现状、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非戏剧单元的戏剧教育及戏剧单元的戏剧教育两个方面,结合一些优秀案例展开研究。并在最后提出了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措施:突破传统思维,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坚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试图给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让戏剧教育更好地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
薛晨星[7](2020)在《论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假定性表达成分》文中指出“假定性”理论早期发端于戏剧,指在戏剧艺术中“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1,后来作为美学概念被引入到其他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电视和体育等等。通俗来说,“假定性”表现可以理解为“使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原理和手段。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竞技体育事业产业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成为了人们观看体育赛事节目的一个新选择。虽然上升势头迅猛,但整体上我国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的发展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假定性在其中具有怎样的表现?聚焦于狭义的假定性表达成分,从创作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如何利用“假定性”这一理论和工具,丰富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的表达,进而提高这一体育赛事直播新形态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在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这一新兴领域中,“假定性”这一理论和工具如何持续焕发活力?为此,笔者首先探讨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中的相关假定性表达成分,然后讨论直播团队对直播体验的考量,最后探寻直播假定性表达的美学观照,并立足当下分析其现实应用。本文认为,从创作美学的视角出发,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中存在着一定的假定性表达成分,通过时空交织、“虚构”与“真实”、“在场感”与超越等“假定性时空建构”的表象与表征,影响着对于解构、重构与再现以及交互、代入与抵抗等“假定性直播体验”的共情与共鸣。同时,让·鲍德里亚的“拟像”与“超真实”后现代理论可为直播假定性表达提供一定的美学观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中假定性表达成分的现实应用。
王艳芳[8](2020)在《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以“写作表演课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时代,要求学校教育更加关注人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意识。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戏剧,关乎人性的表现,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教育和戏剧的结合产生了教育戏剧,其导向的是“全人”发展,教育戏剧和语文学科的结合,可为语文学科教学打开新视角。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对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的价值与合理性进行论证;以写作表演课型为桥梁,融通教育戏剧和写作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教学范例;对深圳市Y小学的“写作表演课型”进行理论提升和系统梳理。研究问题聚焦于:如何将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此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一是写作表演课型具有哪些独特的育人价值,二是写作表演课型的育人价值如何实现。为回答以上问题,以深圳市Y小学的“写作表演课型”为案例。笔者在Y小学进行了参与式观察,走进课堂,观察师生在“写作表演课”上的互动全过程;走近教师和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师生对“写作表演课”的看法;收集了17节课例资料,包括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及教师反思笔记。借助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和具身学习理论的视角,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论证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对写作表演课型的基本原则、基本教学过程、教学策略、面临的挑战和建议进行阐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写作表演课型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而言,首先,体现为促进学生想象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审美力的发展;其次,可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学生写作提供写作内容、写作语境和写作方法;对教师自身而言,将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现力和教学反思意识。二、为实现写作表演课型的育人价值,要遵循“凸显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立场”、“融通语言点和表演点”、“重视作文分享和评价”四个基本原则,遵循“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的基本教学过程逻辑,链接“阅读、表演、写作、评价、修改”五个基本要素。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戏剧策略,发挥各策略对于学生学习写作的独特功能。三、写作表演课型的实施可能面临各种挑战。课堂实践方面,面临动态、静态活动分配,写作任务安排适切度等问题;教学成效方面,可能带来学生作文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教师戏剧素养方面,其作为一门新兴课型,教学资源开发费时费力,对于教师来说实施难度较高、见效缓慢;社会观念方面,大众对教育戏剧的教学意义认识不清晰。为推动其推广,建议完善写作表演课的评价研究,加强对学生教育戏剧写作过程及成果的经验描述和理论分析,加强教师教育戏剧方面的学习,形成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课例和论文。
池夏冰[9](2020)在《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文中指出面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突的时代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提出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失具体路径,教育戏剧的体验特性为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是稀缺的。研究者以案例研究为主,收集和分析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实物资料等质性资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等量化数据,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探究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功能及其教学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研究准备,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围绕关键概念回顾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是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并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第六章),将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应用于语文课堂并检验其有效性。第四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特征、感觉偏好和阅读策略。第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在行为方面,它能唤醒学生的运动感觉,改善学生的朗读表现,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在移情中深化文化体验;在认知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理解、分析、创造这三类认知表现。第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文本理解方面,教育戏剧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领会作品的深意;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双重角色能促使学生连接文化和自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参与—描述—阐释—反省”教学循环圈以及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文化体验发展;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戏剧能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创设自由而宽容的开放情境,合作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相互尊重包容有助于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四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本研究顺应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潮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了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探索出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教学活动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将西方教育戏剧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本土化并革新。研究受限于实践条件、教学资源等因素,未来有待通过量化研究、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路径,继续提升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品质。
潘倩[10](2019)在《山歌剧表演的点滴体会》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是信息与多媒体发展的时代,很多人追求新颖的网络世界,但仍有人喜欢我国的传统艺术。戏剧是一项特别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表演艺术总称,其是通过语言、舞蹈、动作及音乐等以叙事的方式表述出来,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话剧、歌剧、音乐剧等,其艺术价值是在于对人物的塑造上,也是戏剧表演最棘手的问题。山歌剧是一种比较新兴的舞台表演类型,其表演形式与传统戏剧有些差异,主要风格是以民族歌剧为主,主要是以塑造典型形象与剧情的展开来表现,在全国特别是客家地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以山歌剧舞台表演形式为出发点,通过歌剧中的真情实感以及表演形式来表述对山歌剧表演的体会。
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特征——兼谈个人的表演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特征——兼谈个人的表演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相同点 |
(一)均是以三位一体为特征的二度创作 |
(二)人戏合一是演员素养的最高追求 |
(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假定性制约 |
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不同点 |
(一)表演方式不同 |
(二)表演技法的尺度不同 |
(三)时空关系的表现方式不同 |
(四)观赏性不同 |
三、结语 |
(2)互动演绎下的沉浸式戏剧 ——“剧本杀”中的沉浸感与交互性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戏剧游戏研究 |
(二)“沉浸式”戏剧研究 |
(三)桌面游戏研究 |
(四)沉浸式体验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戏剧游戏研究 |
(二)沉浸理论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第一章 “剧本杀”中的戏剧新样态 |
第一节 “剧本杀”的戏剧内核 |
一、“剧本杀”的前世今生 |
(一)“剧本杀”起源 |
(二)“剧本杀”的快速崛起 |
(三)“剧本杀”具体流程 |
二、戏剧定义探析 |
(一)再析戏剧概念 |
(二)戏剧活动的要素 |
三、“泛戏剧”时代下的戏剧融合 |
(一)“泛戏剧”概念 |
(二)戏剧与游戏的历史结缘 |
(三)戏剧与游戏的融合实践 |
(四)交互式戏剧与游戏 |
四、作为戏剧活动的“剧本杀” |
(一)一定长度的故事 |
(二)演员 |
(三)观众 |
(四)以假定性为前提的协作活动 |
(五)戏剧的舞台 |
第二节 戏剧观演关系流变 |
一、传统戏剧的观众接受 |
(一)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观众 |
(二)西方古典戏剧的观众 |
(三)现代戏剧的新尝试 |
二、沉浸式戏剧的观众参与 |
(一)西方沉浸式戏剧发展 |
(二)国内沉浸式戏剧发展 |
三、 “剧本杀”与沉浸式戏剧 |
(一)不同点 |
(二)共同点 |
第二章 戏剧情境下“剧本杀”沉浸感的生成 |
第一节 “剧本杀”中的沉浸感 |
(一)沉浸理论 |
(二)戏剧中的沉浸感 |
(三)“剧本杀”的沉浸特点 |
第二节 物理媒介:剧情代入的触媒 |
一、类型化的布景与服饰 |
二、营造环境的灯光与音响 |
(一)用作假定时间的灯光 |
(二)用作烘托氛围的灯光 |
(三)用作点染氛围的音响 |
(四)用作交待剧情的画外音 |
三、辅助作用的道具与“演员” |
(一)用作填补空白的道具 |
(二)用作增添趣味的道具 |
(三)用作推进剧情的“演员” |
第三节 故事文本:情感沉浸的通道 |
一、角色演绎中的“移情” |
二、悲剧中的“共情” |
三、情感叙事下的故事结构 |
(一)情感叙事学理论 |
(二)“剧本杀”故事结构特点 |
(三)悬念设定下的故事发展 |
第四节 个人追求:自主参与的实现 |
一、对“挑战”的追求 |
二、对“表演”的追求 |
三、对“推理”的追求 |
四、对“交流”的追求 |
五、对“恐怖”的追求 |
第三章 游戏化思维下“剧本杀”交互性的生成 |
第一节 戏剧化与游戏化 |
一、戏剧化概念 |
(一)戏剧化是什么 |
(二)戏剧化特征 |
二、游戏化概念 |
(一)游戏化是什么 |
(二)游戏化特征 |
三、戏剧与游戏的“跨媒体”融合 |
(一)“跨媒体”概念 |
(二)作为戏剧的“戏剧游戏” |
(三)戏剧性与游戏性的融合 |
第二节 玩家与玩家的交互 |
一、剧本角色的“平等”塑造 |
(一)“平等”的个人任务 |
(二)“平等”信息量 |
二、故事线中的人物交集 |
(一)单人游戏的交互局限 |
(二)多人游戏的交互优势 |
(三)“剧本杀”中的角色交互 |
三、交互空间中的叙事完整 |
(一)交互式叙事逻辑 |
(二)“预设叙事”与“生成叙事”的融合 |
第三节 玩家与剧本的交互 |
一、与戏剧情境的交互 |
(一)体验叙事概念 |
(二)“剧本杀”中的体验叙事 |
二、与故事结局的交互 |
(一)“剧本杀”中的参与叙事 |
(二)“开放式”剧本的构成 |
第四章 结论:“剧本杀”产业的反思与未来 |
第一节 当今“剧本杀”存在的问题 |
一、剧本质量问题 |
(一)剧情的模式化 |
(二)过度的“创意” |
(三)文笔的粗糙 |
(四)逻辑的漏洞 |
二、门店管理问题 |
三、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新型戏剧的未来发展 |
一、行业的正规化发展 |
二、戏剧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研究现状 |
1.3.2 文献综述 |
第2章 戏影互动的“外延”与“内涵” |
2.1 电影与戏曲的外延导向 |
2.2 电影中戏曲元素的内涵变化 |
第3章 朴素的根基:表意形式的展现 |
3.1 意向性 |
3.2 假定性与虚拟性 |
3.3 歌舞性 |
第4章 表现之美:神似的戏曲魅力 |
4.1 技术与艺术的荧幕共鉴 |
4.2 剧本、演员与电影叙事 |
4.2.1 剧本 |
4.2.2 演员 |
4.2.3 电影叙事 |
第5章 独舞与共舞:戏曲舞台形象与电影画面 |
5.1 戏曲结构 |
5.2 电影叙事与戏曲环境 |
5.2.1 电影叙事 |
5.2.2 戏曲环境 |
5.3 人物意象与演员表演 |
5.4 演员情感与电影主题 |
第6章 珠联璧合:美学范式的交融 |
6.1 时空压缩之美 |
6.2 结构之美 |
6.3 角色之美 |
6.4 隐喻之美 |
6.5 韵味之美 |
6.6 音乐之美 |
第7章 淡妆与浓抹:双生互动的美学思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表演理论 |
二、社区理论 |
三、社会变迁理论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
一、健身健体价值 |
二、教育教化价值 |
三、娱乐健心价值 |
四、社会治理价值 |
五、经济发展价值 |
六、文化传承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
一、个案选取原则 |
二、个案选取方法 |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
一、田野概况 |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
一、田野概况 |
二、尚寨竹马表演 |
三、尚寨竹马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
一、田野概况 |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普通高中“音乐与戏剧”模块教学的现状分析 ——以广州市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问题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戏剧 |
二、“音乐与戏剧”模块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一、戏剧教学 |
(一)国内外戏剧教学的发展 |
(二)戏剧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音乐与戏剧教学 |
三、高中音乐与戏剧教学 |
四、文献总体评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对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课堂观察的设计 |
(一)观察的方法 |
(二)观察的对象 |
(三)观察的内容 |
二、教师访谈的设计 |
(一)访谈的形式和工具 |
(二)访谈的对象 |
(三)访谈的内容 |
三、学生问卷的设计 |
(一)问卷调查的形式和工具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
(四)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主体行为 |
(一)教师活动 |
(二)学生达成 |
(三)师生互动 |
(四)学生之间的互动 |
三、教学安排 |
四、课堂氛围 |
五、分析与小结 |
第二节 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一、基本概况 |
(一)模块整体发展概况 |
(二)目前开课情况 |
二、教学思路 |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
(二)音乐的地位和作用 |
(三)学期教学计划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形式 |
五、评价方式 |
六、分析与小结 |
第三节 学生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基本情况 |
二、态度和意愿 |
三、目标达成情况 |
四、分析与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总结 |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
三、关于教学形式的安排 |
第四章 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现音乐学科价值 |
一、“音乐与戏剧”模块的要求指引 |
二、“音乐与戏剧”课程性质的体现 |
(一)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 |
(二)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 |
三、“音乐与戏剧”模块指引具有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培育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戏剧课程 |
一、善用现有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 |
二、重视我国经典作品传承优秀文化 |
三、结合戏剧艺术特征发挥育人功能 |
四、整合多方教学资源营造共赢局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课堂学生练习片段 |
(6)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戏剧、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 |
第一节 戏剧与戏剧教育 |
一、戏剧 |
二、戏剧教育 |
第二节 戏剧教育与语文等学科之关系 |
一、戏剧教育与语文学科之关系 |
二、戏剧教育与其他学科之关系 |
第三节 戏剧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
一、戏剧教育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戏剧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
第二章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调查 |
一、师生对戏剧及戏剧教育的了解 |
二、师生自身戏剧活动经验 |
三、师生对戏剧的兴趣与态度 |
四、戏剧社团相关情况以及学校对戏剧教育的态度 |
五、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戏剧教育的实践情况 |
六、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戏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
七、学生对戏剧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希望 |
八、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面临的困难 |
第二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积极影响 |
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 |
二、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
三、精彩的戏剧表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
第三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二、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非戏剧单元中的戏剧教育 |
一、分角色朗读 |
二、情境创设 |
三、角色扮演与转换 |
四、即兴表演 |
五、游戏教学 |
六、课本剧编演 |
第二节 戏剧单元中的戏剧教育 |
一、阅读篇目,体味感知 |
二、剧本选择,切合实际 |
三、分配角色,分工明确 |
四、合作排练,加深理解 |
五、演出戏剧,真实体验 |
六、戏剧评论,升华体验 |
七、写作迁移,丰富体验 |
第三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
一、突破传统思维,更新教育理念 |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
三、坚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教师卷)结果统计 |
附录二: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学生卷)结果统计 |
附录三:《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
致谢 |
(7)论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假定性表达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假定性表达成分与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 |
第一节 假定性表达成分的理论探讨 |
一、戏剧中的假定性 |
二、“广义假定性”与“狭义假定性” |
三、假定性表达成分 |
第二节 我国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发展探微 |
一、历史脉络梳理 |
二、发展环境浅析 |
第二章 表象与表征:直播时空中的假定性表达成分 |
第一节 交织的时空 |
一、打破线性时间 |
二、直播空间重组 |
三、节奏感:时间、空间与情绪的统一 |
第二节 “虚构”的“真实” |
一、模拟与逼近 |
二、再现与超越 |
第三节 “在场感”与超越 |
一、不充分的“在场感” |
二、超越“在场感” |
第三章 共情与共鸣:直播假定性表达成分的运用考量 |
第一节 解构、重构与再现 |
一、假定性的多重直播形态 |
二、间离效果与连接效果 |
第二节 交互、代入与抵抗 |
一、交互:假定性之于弹幕 |
二、代入:打破“第四堵墙” |
三、受众的抵抗:“第四堵墙”的坚守 |
第四章 直播假定性表达的美学观照与现实观察 |
第一节 拟像、超真实与假定性 |
一、从“拟像三序列”到“超真实” |
二、超真实的假定性直播拟像 |
第二节 直播假定性表达实践 |
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直播假定性表达特色 |
二、直播假定性表达的反思 |
结语:假定性美学视域下的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以“写作表演课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现状扫描:教育戏剧和写作教学的困境 |
二、研究旨趣:对教育戏剧的长期关注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意义 |
一、研究核心问题域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
二、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三、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课型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实施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戏剧”和“教育戏剧” |
二、“写作”和“写作教学” |
三、“课型”和“写作表演课型” |
第二节 研究场域和对象 |
一、研究场域的选择 |
二、Y小学及其“写作表演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伦理 |
第三章 写作表演课型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写作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
二、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
三、写作主体性缺失 |
第二节 Y小学写作表演课型的产生 |
一、教学研究人员的指导 |
二、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
三、学校领导的支持 |
第四章 写作表演课型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具身学习理论 |
一、具身学习理论的主张 |
二、教育戏剧的具身学习意蕴 |
第二节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 |
一、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交际语境视角下的教育戏剧和写作 |
第五章 写作表演课型的育人价值 |
第一节 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 |
一、沉浸式体验激发想象力 |
二、交互式互动锻炼高阶思维能力 |
三、多元戏剧元素培养审美力 |
第二节 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价值 |
一、增强写作动机 |
二、提供写作语境 |
三、丰富写作内容 |
四、拓展写作方法 |
第三节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
一、提升教学技能 |
二、增强教学表现力 |
三、提高教学反思意识 |
第六章 写作表演课型的教学过程展开逻辑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
一、以育人为导向 |
二、关注学生立场 |
三、融通“语言点”和“表演点” |
四、注重作文分享和多元评价 |
第二节 基本教学过程 |
一、有向开放——依据育人价值面向“语言点”和“表演点” |
二、交互反馈——根据写作任务综合融通“五要素” |
三、集聚生成——基于学生立场下放总结权 |
第三节 基本教学策略 |
一、教育戏剧策略的内涵 |
二、教育戏剧策略运用要求 |
三、教育戏剧策略及在写作教学上的功能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写作表演课型的挑战和建议 |
一、深入推进写作表演课型可能遇到的挑战 |
二、开展写作表演课的建议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总结、反思和展望 |
一、对本研究的总结 |
二、对本研究的反思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师生访谈提纲 |
附件2 部分学生作品 |
附件3 《编演童话》教学设计 |
附件4 《编演童话》多媒体课件 |
后记 |
(9)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序幕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育戏剧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
三、教育戏剧的研究方法 |
四、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 |
五、教育戏剧与情感教育 |
六、教育戏剧与文化传播 |
七、教育戏剧与体验发生 |
八、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
第二节 文化教育 |
一、传统文化教育 |
二、文化体验教学 |
第三节 总结 |
一、探究教育戏剧在文化体验中的价值 |
二、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案 |
三、基于本土语境讨论教育戏剧和文化体验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流程 |
三、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一、长期参与 |
二、三角检验 |
三、自我反思 |
四、外部审查 |
五、深度描述 |
第四章 教育戏剧文化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一节 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分析框架 |
二、体验水平分析框架 |
三、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 |
一、设计理据 |
二、模型建构 |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 |
一、设计理据 |
二、模型建构 |
第五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构建 |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
二、教学模式的系统构成 |
三、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
第二节 思想基础 |
一、释义学的“体验”精神 |
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
三、阅读交互理论 |
第三节 教学模式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策略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示例 |
一、《卖炭翁》 |
二、《背影》 |
三、《愚公移山》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分析 |
一、学生文化体验的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分析 |
三、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分析 |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 |
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
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 |
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得到实践印证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 |
二、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 |
三、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 |
四、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 |
第三节 研究贡献 |
一、理论层面的贡献 |
二、实践层面的贡献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山歌剧表演的点滴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歌剧表演的体会 |
(一)精读剧本,理清剧情 |
(二)以声传情,诉说情感 |
(三)塑造形象,完善角色 |
二、结论 |
四、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特征——兼谈个人的表演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点探析[J]. 白杨. 大观(论坛), 2021(10)
- [2]互动演绎下的沉浸式戏剧 ——“剧本杀”中的沉浸感与交互性生成研究[D]. 李韵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D]. 王凯冠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普通高中“音乐与戏剧”模块教学的现状分析 ——以广州市三所中学为例[D]. 邓倩嶷.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6]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房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7]论移动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假定性表达成分[D]. 薛晨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以“写作表演课型”为例[D]. 王艳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D]. 池夏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山歌剧表演的点滴体会[J]. 潘倩. 戏剧之家, 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