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扣带回皮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谢性谷氨酸受体2,3,突触传递,前扣带回皮层,PV中间神经元
前扣带回皮层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莲[1](2019)在《代谢性谷氨酸受体2/3活动对前扣带回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抑郁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在临床上抗抑郁药物多是以调控单胺类神经系统功能为主,但这类药物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效率不高、起效缓慢等。这些缺点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增加患者自杀及自残风险。因此,开发起效快、毒副作用低的快速抗抑郁药物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重点。代谢性谷氨酸受体2/3(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2/3,mGluR2/3)具有调节突触传递的功能。在动物实验中发现,mGluR2/3拮抗剂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目前已经开展临床试验,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mGluR2/3表达增加,突触传递发生变化,含生长抑制素(somatostatin,SST)的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数量减少。抗抑郁治疗能够使脑内GABA浓度升高,GABA受体活动性增强。因此我们推测,拮抗mGluR2/3活动产生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可能通过ACC脑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活动介导。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荧光免疫组化及膜片钳电生理等方法,研究了mGluR2/3活动对ACC脑区两类GABA能中间神经元(SST中间神经元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中间神经元)上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探讨了mGluR2/3活动对两类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差异,为揭示快速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1、使用SST-CRE和PV-CRE工具鼠分别和Ai9-RFP(Red fluorescence Protein,RFP红色荧光蛋白)工具小鼠进行交配。通过PCR鉴定小鼠基因型,获得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双阳性基因型的小鼠。通过荧光免疫组化方法确定两种基因型小鼠ACC脑区中间神经元上RFP表达特的异性。2、通过膜片钳全细胞技术,在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离体脑片ACC脑区分别记录SST和PV中间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包括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输入阻抗(Input resistance)、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阈值(Threshold)、AP中位宽度(Half-width)、AP幅值(Amplitude)、AP的超极化后电位(Afterhyperpolarization,AHP)、AP的起始(Initial)和稳定频率(Steady),AP频率的适应性(Spike frequency adaptation)。3、通过膜片钳全细胞技术,在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小鼠ACC脑区的SST和PV中间神经元上,分别记录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s),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EPSCs),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IPSCs),分别观察mGluR2/3激动剂DCG-IV(4μM)和拮抗剂LY341495(2μM)对它们的影响。结果:1、荧光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SST-CRE/Ai9-RFP转基因小鼠ACC脑区表达RFP细胞中,有80%与SST抗体共标,在PV-CRE/Ai9-RFP转基因小鼠ACC脑区中,有81%的RFP细胞与PV抗体共标。2、SST-CRE/Ai9-RFP小鼠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n=28):静息膜电位-69.82±0.70 m V,输入阻抗312±25.87 MΩ,AP阈值-35.49±1.17 m V、AP中位宽度0.36±0.02ms、AP幅值83.44±2.31 p A、AP的超极化后电位20.63±1.02m V、AP的起始频率111.30±8.69Hz和稳定频率39.88±4.30 Hz,AP频率的适应性3.66±0.61;PV-CRE/Ai9-RFP的小鼠ACC脑区PV中间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n=27):静息膜电位-73.52±0.64 m V、输入阻抗171±8.01 MΩ、AP阈值-26.15±0.91 m V、AP中位宽度0.25±0.02 ms、AP幅值72.52±1.55 p A、AP的超极化后电位25.68±0.66m V、AP的起始频率93.42±10.14 Hz和稳定频率73.66±6.87 Hz、AP频率的适应性1.25±0.07。3、灌流DCG-IV激活mGluR2/3,SST中间神经元的s EPSCs频率显着下降(p<0.05),幅值变化不显着;在激活mGluR2/3的基础上灌流LY341495,可以拮抗SST中间神经元s EPSCs频率的降低(p<0.05)但不影响幅值;单独灌流LY341495不显着影响s EPSCs和m EPSCs的频率和幅值;灌流DCG-IV对SST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和幅值影响都不显着;在激活mGluR2/3的基础上灌流LY341495和单独灌流LY341495都能使m IPSCs的频率显着增加(p<0.05),但不影响幅值。4、灌流DCG-IV激活mGluR2/3,PV中间神经元的s EPSCs频率显着下降(p<0.05),而幅值变化不显着;在激活mGluR2/3的基础上灌流LY341495,可以拮抗PV中间神经元s EPSCs频率的降低(p<0.001)但不影响幅值;单独灌流LY341495对s EPSCs的频率和幅值影响不显着,但可以增加m EPSCs的频率(p<0.01),而不影响幅值。灌流DCG-Ⅳ,在激活mGluR2/3的基础上灌流LY341495和单独灌流LY341495对PV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和幅值影响都不显着。结论:1、激活mGluR2/3可以减弱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拮抗mGluR2/3不影响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但可以增强PV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2、激活mGluR2/3对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都没有显着影响;拮抗mGluR2/3可以增强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但不影响PV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3、我们的结果提示,mGluR2/3活动对ACC脑区SST和PV中间神经元上的突触传递功能有不同的影响。这些不同影响在抗抑郁中有何作用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5)
李每易[2](2019)在《M型胆碱能受体活动对前扣带回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性情绪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尽管近年来神经药理学在精神病学领域取得了进步,但抑郁症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大多数临床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进行调控发挥作用,但这类药物具有疗效低、起效慢以及具有药物耐受性等缺点。因此,进一步研究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可以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重要的靶点和理论支持。前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功能减弱,含生长抑制素(Somatostatin,SST)的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ACC脑区表达降低,抗抑郁治疗能够使脑内GABA浓度升高以及GABA受体活动性增强。在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中也发现,含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也可能介导了抗抑郁作用。这些发现表明,ACC脑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可能是抗抑郁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靶点。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非选择性M型胆碱能受体(Muscar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m ACh R)拮抗剂—东莨菪碱(Scopolamine,Sco)具有快速且显着的抗抑郁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进一步揭示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是m ACh R活动是否会影响ACC脑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上的突触传递功能?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免疫组化以及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等方法,探讨了激活和拮抗m ACh R活动对ACC脑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为揭示快速抗抑郁药物Sco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使用SST-Cre和PV-Cre转基因小鼠与Ai9-RFP(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小鼠。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确定两类小鼠分别在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上特异性表达RFP。2、利用膜片钳全细胞(Whole-cell Patch-calmp)记录技术,在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小鼠离体脑片ACC脑区记录表达RFP的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包括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输入阻抗(Input resistance)、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阈值(Threshold)、AP中位宽度(Half-width)、AP幅值(Amplitude)、超极化后电位(Afterhyperpolarization,AHP)、放电起始(Initial)和稳定频率(Steady)、放电频率适应性(Spike frequency adaptation),并通过生物素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形态特征。3、在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小鼠ACC脑区荧光标记的SST和PV中间神经元上,分别记录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s)、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EPSCs)、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IPSCs),观察m ACh R激动剂Muscarine(10μM)和拮抗剂Sco(100n M)对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ST-Cre:Ai9-RFP小鼠ACC脑区,表达RFP的神经元中有81%与SST抗体共标;PV-Cre:Ai9-RFP小鼠的ACC脑区的表达RFP的神经元中有83%与PV抗体共标。2、SST-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n=35):静息膜电位-69.54±0.7m V,输入阻抗319.0±22.69MΩ,AP阈值-35.66±0.97m V、中位宽度0.38±0.02ms、幅值83.36±1.96p A、超极化后电位20.22±0.84m V,起始频率111.4±7.02Hz;稳定频率40.44±3.33Hz,放电频率适应性3.43±0.48;PV-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n=35):静息膜电位-73.14±0.52m V;输入阻抗180.7±9.68MΩ;AP发生的阈值-27.06±0.81m V;中位宽度0.26±0.01ms、幅值73.31±1.35p A;超极化后电位25.62±0.54m V;起始频率111.9±9.60Hz;稳定频率80.91±5.74Hz;放电频率适应性1.35±0.06。SST-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多呈梭形,具有双极或叁极形态;PV-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多呈篮形,且具有多极形态。3、灌流Muscarine激活m ACh R后,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的s EPSCs频率显着增加(p<0.01),而幅值变化差异不显着,该作用可以被Sco阻断(p<0.01);单独灌流Sco不显着影响s EPSCs和m EPSCs的频率和幅值;Muscarine能够使SST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显着降低(p<0.05)而不显着影响幅值,该作用可以被Sco阻断(p<0.05);单独灌流Sco,SST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显着增加(p<0.05)但不影响其幅值。4、灌流Muscarine激活m ACh R后,ACC脑区PV中间神经元的s EPSCs频率显着增加(p<0.05),而幅值变化不显着,该作用可以被m ACh R拮抗剂Sco、阻断(p<0.05);单独灌流Sco不显着影响s EPSCs和m EPSCs的频率和幅值;灌流Muscarine激活m ACh R对PV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均不显着;单独灌流Sco对PV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和幅值影响不显着。结论:1、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基本确定我们记录的ACC脑区表达RFP的神经元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2、激活m ACh R可以增强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而拮抗m ACh R对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影响均不显着。3、激活m ACh R可以减弱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但不影响PV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拮抗m ACh R可以增强SST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但不影响PV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4、本研究的结果提示,m ACh R活动对ACC脑区SST和PV中间神经元上的突触传递功能有不同的影响。这些不同影响在快速抗抑郁中有何作用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5)
王英伟[3](2017)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前扣带回皮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资料汇编》期刊2017-06-22)
支亦博,章洁,郭伟兵,陈春龙,李文君[4](2017)在《前扣带回皮层中趋化因子CX3CL1对于大鼠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鼠在慢性疼痛时,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中趋化因子CX3CL1的表达对于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左侧眶下神经结扎模型(unilateral infraorbital nerve,CCI-ION)。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0),分别为假手术组、疼痛组、PBS治疗对照组、CX3CL1中和抗体治疗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大鼠左侧眶下神经,不予结扎;疼痛组暴露大鼠左侧眶下神经并结扎。这2组分别于1、3、5、7、14 d早晨9∶00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且于行为学测试完成之后处死大鼠,取其前扣带回皮层,分别比较趋化因子CX3CL1和CD11b(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水平。PBS治疗对照组是在眶下神经结扎术后CX3CL1表达水平最高的当天10∶00进行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给药,给予PBS溶液。CX3CL1中和抗体治疗组与PBS治疗对照组同一天、同时间于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给予CX3CL1中和抗体。两组于给药后6 h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于行为学测试完毕后处死大鼠,取前扣带回皮层组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中CD11b、CX3CL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术前行为学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疼痛组术后两组相同时间行为学测试发现,疼痛组大鼠左侧V2区痛阈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组给药后行为学测试发现给予CX3CL1中和抗体后,大鼠痛阈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扣带回皮层可能通过胶质细胞和趋化因子参与对慢性神经痛的调节。(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支亦博[5](2017)在《大鼠前扣带回皮层中趋化因子CX3CL1和CCL21对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慢性病理性疼痛(chronic neuropathic pain)是指原发损伤修复后一直持续存在的疼痛,流行性病学显示60%的慢性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疼痛的持续时间超过了5年。近几年,慢性病理性疼痛已经成为了困扰人类健康和生命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及痛觉超敏(allodynia);病理性疼痛产生机制主要分为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外周及中枢敏化,神经元可塑性改变等等,已有的传统药物难以有效的控制。近年来,对于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很多研究显示当外周神经损伤或者神经炎症时,脊髓中的神经元细胞会分泌多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使胶质细胞的大量激活,激活的胶质细胞进一步会释放炎症介质和兴奋性递质,反过来作用于神经元细胞,使神经元细胞处于长期的兴奋和异常放电的状态,进而产生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Verge GM和de Jong等人发现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中的神经元细胞可以表达趋化因子CX3CL1和CCL21,可以直接作用于小胶质细胞上,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指在叁叉神经周围部分反复出现的突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也是近代来非常常见的慢性病性疼痛。研究发现叁叉神经痛发作时,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被明显激活。本实验便是重点研究叁叉神经痛时,前扣带回皮层中趋化因子CX3CL1,CCL21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目的:观察大鼠在慢性病理性疼痛时,前扣带回皮层中趋化因子CX3CL1和CCL21的表达对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左侧眶下神经结扎模型(unilateral infraorbital nerve,CCI-ION)。100只雄性SD随机分为5组(n=20)。分别为假手术组;疼痛组;PBS治疗对照组;CX3CL1中和抗体治疗组,CCL21中和抗体治疗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大鼠左侧眶下神经,不予结扎。疼痛组暴露大鼠左侧眶下神经并结扎。这两组分别于1,3,5,7,14d早晨9:00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且于行为学测试完成之后处死大鼠,取其前扣带回皮层,分别比较趋化因子CX3CL1,CCL21和CD11b的表达水平。PBS治疗对照组是在眶下神经结扎术后CCL21和CX3CL1表达水平最高的当天10:00进行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给药,分别给予PBS溶液。CX3CL1中和抗体治疗组和CCL21中和抗体组分别于CX3CL1和CCL21蛋白表达量最大的当天10:00于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给予CX3CL1中和抗体和CCL21中和抗体。叁组给药组分别在给药后6h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于行为学测试完毕后处死大鼠,取前扣带回皮层组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中CD11b,CX3CL1,CCL21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术前行为学测试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疼痛组术后两组相同时间行为学测试发现疼痛组大鼠左侧V2区痛阈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给药组给药后行为学测试发现给予CX3CL1中和抗体后和CCL21中和抗体后,大鼠痛阈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扣带回皮层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和趋化因子参与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王媛,秦霞,陈建鸣,王锐,赵欣[6](2016)在《大鼠前扣带回皮层吻侧部精确取样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制大鼠脑组织取样模具,精确切取双侧大鼠前扣带皮层吻侧部。方法:(1)自制动物脑组织精确取样模具;(2)在低温下将大鼠脑组织冠状切为脑组织片;(3)按照自制取材模具上的定位标识将已切好的大鼠脑片摆放好,逐步对组织段切割,最终可得到样本量较精确的大鼠前扣带皮层吻侧部样品。之后即可进行该脑区的蛋白、核酸等其他方面的研究。结果:实验中切取不同个体大鼠脑组织的部位和体积基本一致,不同动物个体取样差异小,实验结果可比性更强,且切取的组织大小不因操作者不同而异。结论:自制大鼠前扣带皮层吻侧部精确取样模具的使用简便易行,取样部位、大小一致性好,方法经济可靠,使后续实验结果更准确;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大鼠其他脑区的取样或其他小动物脑组织的取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6年17期)
徐诚[7](2016)在《大鼠主观偏好与决策行为在前扣带回皮层中的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特定事物的主观偏好帮助我们在面临多个相似选项时可以快速简单地做出选择,然而如果这些选项的背后存在着经济上的决策行为,主观偏好也可能会被选择本身所改变。究竟是选择一个自己更喜欢的选项更好,还是选择一个可以带来更大回报的选项更好?前扣带回皮层(ACC)被证明与情绪和认知都有关系,因此在本文中用于检验基于神经生理机制的两个问题:1)ACC与主观偏好的关系;2)这种神经元与偏好的关系是否会受到决策行为的影响。在大鼠实验中,训练中习得的经验使得大鼠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特定选项的主观偏好现象,同时ACC神经元可以表征这种主观偏好,表现为大多数神经元在选择偏好选项或者不偏好选项时存在神经元的特异性发放。然而当决策行为中存在基于回报额度的比较时,无论这种比较是在同一实验任务内呈现的还是不同实验任务间呈现的,ACC神经元对于主观偏好的表征能力都受到了抑制。相对的,此时神经元表现出了对于高额回报选项的发放率倾向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了ACC神经元对主观偏好的表征作用,且这种表征作用与决策行为也有关系,这与以往研究中认为ACC扮演了连接情绪和认知的媒介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1-05)
李清清,李葆明[8](2015)在《大鼠前扣带回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参与恐惧记忆的形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活动依赖的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知海马和杏仁核BDNF分别参与场景恐惧记忆和声音恐惧记忆的形成。本文旨在研究BDNF在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记忆功能中的作用。用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观察ACC中BDNF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大鼠经过恐惧条件化(fear conditioning)训练后,ACC内BDNF的m RNA和蛋白质含量发生一过性升高;BDNF表达升高只发生在声音-电击配对训练的情况下,单独给予声音或单独给予足部电击并不引起BDNF的表达升高。在ACC局部注射BDNF抗体后,大鼠的场景恐惧记忆和声音恐惧记忆的形成均受到损害。以上结果提示,ACC中的BDNF在恐惧记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婷婷,赵璇[9](2015)在《急性瘙痒诱导的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突触可塑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性瘙痒诱导的大鼠前扣带回皮层(ACC)突触可塑性变化,探讨其在大脑皮层水平的发生机制。方法 12只6~8周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组胺组。给予组胺组大鼠颈部皮内注射组胺(125μg/50μl),生理盐水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5min后观察行为学变化,35min后断头取脑,做ACC冠状脑片。应用离体膜片钳技术记录ACC脑区Ⅱ~Ⅲ层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分析ACC脑区兴奋性及突触可塑性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组胺组mEPSCs的频率和幅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mIPSCs频率和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瘙痒可使大鼠ACC脑区兴奋性提高,AMPA受体介导的mEPSC反应增强,而GABA受体介导的mIPSC反应无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赖苗军[10](2015)在《增强前扣带回皮层功能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光激活前扣带回皮层(ACC)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觅药行为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观察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剂量曲线、觅药行为的影响。实验一:光激活ACC对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叁组:空白对照组大鼠(Control,n=6),假激活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HSA,n=4)和光激活ACC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CCE,n=4)。CCE组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同时在ACC(AP:+2.7mm,ML:0.5mm,DV:-2.3mm)微注射1μl光遗传病毒p AAV-Ca MKⅡα-h Ch R2-EYFP,然后在注射点上方0.5mm处埋置规格为5mm的光纤陶瓷头。HSA组大鼠同样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同时在ACC微注射空载病毒,并埋置光纤陶瓷头。空白对照组大鼠不需手术,直接进行八臂迷宫测试。CCE组和HSA组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采用固定比率程序(FR1)每天训练4h,连续训练14d,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叁组大鼠进行八臂迷宫测试。测试过程中,CCE组和HSA组大鼠给予470nm,5m W的蓝光激活,观察对工作错误次数及测试时间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SA组大鼠的参考记忆错误(RME)、工作记忆错误(WME)及测试时间(Time)都显着要高(P<0.05),说明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大鼠存在学习记忆功能损伤。而CCE组大鼠与HSA组相比,第3天的RME,第3天、第5天的WME和Time都显着性降低(P<0.05),说明光激活ACC能改善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实验二:光激活ACC对大鼠自身给药行为及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假激活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Vehicle,n=4)和光激活ACC组大鼠(CCE,n=4),两组手术处理同实验一。手术恢复后,两组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训练10d,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第11天,两组大鼠在自身给药训练过程中,给予470nm、5m W的蓝光刺激ACC区域,刺激时间持续30min,每间隔30min刺激一次,共刺激4次,观察对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第12天,继续进行自身给药训练,直至第14天训练结束。第15天开始进行环境消退训练,共消退10天。第25天,大鼠放回训练笼进行2h的线索诱导或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试,测试过程中大鼠给予470nm、5mw的蓝光刺激acc,持续刺激2h,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另两组vehicle和cce组大鼠(n=4),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14d,环境消退10d,在第25天,两组大鼠腹腔注射mglu2/3受体拮抗剂ly341495(1.5mg/kg),30min后进行觅药行为测定,测定过程中给予蓝光激活acc,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cce组大鼠4h训练总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且激活与未激活的各30min时间段之间在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上也无显着性差异。在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定中,cce组大鼠有效鼻触数显着低于vehicle组(p<0.05),而腹腔注射ly341495的cce组与vehicle组大鼠的有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各处理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激活acc能有效抑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而ly341495能部分反转此抑制作用。在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定中,cce组与vehicle组的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之间都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激活acc对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无影响。实验叁:光刺激naccore对大鼠自身给药行为及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假激活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vehicle,n=4)和光刺激naccore组大鼠(nae,n=4),nae组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在acc注射光遗传病毒paav-camkⅡα-hchr2-eyfp,然后将规格为10mm的光纤陶瓷头,分别倾斜10°按坐标(ap:+1.2mm,ml:±3.2mm,dv:-6.7mm)埋置于naccore区,vehicle组大鼠在acc区注射空载病毒,其它操作同nae组。手术恢复后,两组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训练10d,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第11天,两组大鼠在自身给药训练过程中,给予470nm、5mw的蓝光刺激naccore区域,刺激时间持续30min,每间隔30min刺激一次,共刺激4次,观察对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第12天,继续进行自身给药训练,直至第14天训练结束。第15天开始进行环境消退训练,共消退10天。第25天,大鼠放回训练笼进行2h的线索诱导或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试,测试过程中大鼠给予470nm、5mw的蓝光刺激naccore,持续刺激2h,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另两组vehicle和nae组大鼠(n=4),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14d,环境消退10d,在第25天,两组大鼠腹腔注射mglu2/3受体拮抗剂ly341495(1.5mg/kg),30min后进行觅药行为测定,测定过程中给予蓝光刺激naccore,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nae组大鼠4h训练总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且激活与未激活的各30min时间段之间在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上也无显着性差异。在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定中,nae组大鼠有效鼻触数显着低于vehicle组(p<0.05),而腹腔注射ly341495的nae组与vehicle组大鼠的有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各处理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刺激naccore能有效抑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进一步说明主要是通过acc-naccore谷氨酸能投射通路起抑制作用,而ly341495能部分反转此抑制作用。在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定中,nae组与vehicle组的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之间都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激活acc对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无影响。实验四:美金刚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行为及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手术恢复后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海洛因(0.025mg/kg-0.1mg/kg)自身给药训练,训练10d后,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第11天,大鼠随机分成4组(n=8),分别在训练前半小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美金刚1mg/kg、5mg/kg、15mg/kg,然后进行程序fr1或pr3-4训练。第12天,继续进行自身给药训练,直至第14天训练结束。第15天开始进行环境消退训练,共消退10天。第25天,每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美金刚1mg/kg、5mg/kg、15mg/kg,30min后进行觅药行为测定。结果:使用0.025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大鼠注射针数随着美金刚给药剂量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使用0.05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15mg/kg美金刚处理组大鼠注射针数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有显着性增加(p<0.05)。使用0.1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各处理组之间大鼠注射针数无显着性差异。1mg/kg、5mg/kg、15mg/kg美金刚处理能使海洛因训练剂量效应曲线上移,其中0.05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15mg/kg美金刚处理组大鼠海洛因总摄取量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有显着性增加(p<0.05)。0.025mg/kg、0.01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各处理组大鼠训练期间海洛因总摄取量之间无显着性差异。1mg/kg、5mg/kg、15mg/kg美金刚处理组大鼠在累进比率程序pr3-4训练的注射针数上无显着性差异。在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定中,15mg/kg美金刚组鼻触数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显着性降低(p<0.01)。各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定中,5mg/kg、15mg/kg组鼻触数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显着性降低(p<0.01)。各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明显差异。在自由活动度测定中,美金刚对活动度没有影响。结论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大鼠存在着学习记忆功能上的损伤,光激活acc能显着降低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在八臂迷宫测试中工作错误次数和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提示光激活ACC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且光激活ACC能显着性抑制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但对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无抑制作用,主要神经生物学机制是通过激活ACC-NAc core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投射通路,促进突触间隙间的谷氨酸浓度升高,从而激活突触前膜上m Glu2/3受体,负反馈抑制ACC-NAc core的谷氨酸释放,起到抑制觅药行为的作用,此抑制作用可以被m Glu2/3受体拮抗剂LY341495部分反转。研究还发现具有改善认知功能作用的美金刚可以降低海洛因的奖赏效应,但对海洛因强化效应没有影响,并且美金刚可以抑制线索诱导的及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这些结果提示改善认知功能可能会成为治疗药物成瘾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5-04-15)
前扣带回皮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性情绪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尽管近年来神经药理学在精神病学领域取得了进步,但抑郁症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大多数临床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进行调控发挥作用,但这类药物具有疗效低、起效慢以及具有药物耐受性等缺点。因此,进一步研究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可以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重要的靶点和理论支持。前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功能减弱,含生长抑制素(Somatostatin,SST)的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ACC脑区表达降低,抗抑郁治疗能够使脑内GABA浓度升高以及GABA受体活动性增强。在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中也发现,含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也可能介导了抗抑郁作用。这些发现表明,ACC脑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可能是抗抑郁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靶点。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非选择性M型胆碱能受体(Muscar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m ACh R)拮抗剂—东莨菪碱(Scopolamine,Sco)具有快速且显着的抗抑郁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进一步揭示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是m ACh R活动是否会影响ACC脑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上的突触传递功能?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免疫组化以及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等方法,探讨了激活和拮抗m ACh R活动对ACC脑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为揭示快速抗抑郁药物Sco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使用SST-Cre和PV-Cre转基因小鼠与Ai9-RFP(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小鼠。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确定两类小鼠分别在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上特异性表达RFP。2、利用膜片钳全细胞(Whole-cell Patch-calmp)记录技术,在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小鼠离体脑片ACC脑区记录表达RFP的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包括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输入阻抗(Input resistance)、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阈值(Threshold)、AP中位宽度(Half-width)、AP幅值(Amplitude)、超极化后电位(Afterhyperpolarization,AHP)、放电起始(Initial)和稳定频率(Steady)、放电频率适应性(Spike frequency adaptation),并通过生物素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形态特征。3、在SST-Cre:Ai9-RFP和PV-Cre:Ai9-RFP小鼠ACC脑区荧光标记的SST和PV中间神经元上,分别记录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s)、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EPSCs)、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IPSCs),观察m ACh R激动剂Muscarine(10μM)和拮抗剂Sco(100n M)对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ST-Cre:Ai9-RFP小鼠ACC脑区,表达RFP的神经元中有81%与SST抗体共标;PV-Cre:Ai9-RFP小鼠的ACC脑区的表达RFP的神经元中有83%与PV抗体共标。2、SST-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n=35):静息膜电位-69.54±0.7m V,输入阻抗319.0±22.69MΩ,AP阈值-35.66±0.97m V、中位宽度0.38±0.02ms、幅值83.36±1.96p A、超极化后电位20.22±0.84m V,起始频率111.4±7.02Hz;稳定频率40.44±3.33Hz,放电频率适应性3.43±0.48;PV-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n=35):静息膜电位-73.14±0.52m V;输入阻抗180.7±9.68MΩ;AP发生的阈值-27.06±0.81m V;中位宽度0.26±0.01ms、幅值73.31±1.35p A;超极化后电位25.62±0.54m V;起始频率111.9±9.60Hz;稳定频率80.91±5.74Hz;放电频率适应性1.35±0.06。SST-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多呈梭形,具有双极或叁极形态;PV-Cre:Ai9-RFP小鼠表达RFP的神经元多呈篮形,且具有多极形态。3、灌流Muscarine激活m ACh R后,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的s EPSCs频率显着增加(p<0.01),而幅值变化差异不显着,该作用可以被Sco阻断(p<0.01);单独灌流Sco不显着影响s EPSCs和m EPSCs的频率和幅值;Muscarine能够使SST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显着降低(p<0.05)而不显着影响幅值,该作用可以被Sco阻断(p<0.05);单独灌流Sco,SST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显着增加(p<0.05)但不影响其幅值。4、灌流Muscarine激活m ACh R后,ACC脑区PV中间神经元的s EPSCs频率显着增加(p<0.05),而幅值变化不显着,该作用可以被m ACh R拮抗剂Sco、阻断(p<0.05);单独灌流Sco不显着影响s EPSCs和m EPSCs的频率和幅值;灌流Muscarine激活m ACh R对PV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均不显着;单独灌流Sco对PV中间神经元m IPSCs的频率和幅值影响不显着。结论:1、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基本确定我们记录的ACC脑区表达RFP的神经元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2、激活m ACh R可以增强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而拮抗m ACh R对SST中间神经元和PV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影响均不显着。3、激活m ACh R可以减弱ACC脑区SST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但不影响PV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拮抗m ACh R可以增强SST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但不影响PV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4、本研究的结果提示,m ACh R活动对ACC脑区SST和PV中间神经元上的突触传递功能有不同的影响。这些不同影响在快速抗抑郁中有何作用亟待进一步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扣带回皮层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莲.代谢性谷氨酸受体2/3活动对前扣带回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
[2].李每易.M型胆碱能受体活动对前扣带回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
[3].王英伟.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前扣带回皮层[C].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资料汇编.2017
[4].支亦博,章洁,郭伟兵,陈春龙,李文君.前扣带回皮层中趋化因子CX3CL1对于大鼠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
[5].支亦博.大鼠前扣带回皮层中趋化因子CX3CL1和CCL21对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7
[6].王媛,秦霞,陈建鸣,王锐,赵欣.大鼠前扣带回皮层吻侧部精确取样的方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6
[7].徐诚.大鼠主观偏好与决策行为在前扣带回皮层中的表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6
[8].李清清,李葆明.大鼠前扣带回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参与恐惧记忆的形成(英文)[J].生理学报.2015
[9].张婷婷,赵璇.急性瘙痒诱导的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突触可塑性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
[10].赖苗军.增强前扣带回皮层功能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