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棕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侵蚀,褐土,棕壤,坡耕地
耕地棕壤论文文献综述
吕刚,刘雅卓,陈鸿,李海茹,傅昕阳[1](2019)在《褐土和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过程及侵蚀产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褐土、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产流产沙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在坡度为10°和15°、降雨强度为40,60,80 mm/h条件下分析褐土和棕壤2种土壤细沟侵蚀产沙过程,结果表明:褐土在坡度为10°和15°,径流量均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在坡度为15°雨强为80 mm/h降雨过程中出现最大值,而含沙量变化相反,大体呈现出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降低的特征,在坡度为15°时,3种降雨强度在降雨末期均集中在0.05 g/mL;棕壤在10°和15°径流量与含沙量变化无明显规律;2种土壤总体水沙关系表现出褐土总径流量大于棕壤,而总侵蚀量表现为小于棕壤;棕壤更易发生细沟侵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施骥,栗杰[2](2019)在《秸秆还田对耕地棕壤pH值及速效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施用作为一种低投入、可持续的秸秆资源利用方式,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水稻和玉米秸秆为供试材料,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pH值升高,pH值与秸秆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培养的前期,添加水稻秸秆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对照,玉米秸秆处理低于对照。在培养的后期,各处理碱解氮含量比对照均增加,但碱解氮含量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降低。除添加高量秸秆处理外,其余各个处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处理。添加秸秆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并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处理。(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1期)
王斯娜[3](2018)在《沈阳东陵地区典型耕地棕壤质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选取十一项化学及物理指标,对沈阳东陵地区典型耕地棕壤进行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综合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4.8%区域土壤质量处于高和很高水平,而仍有24.1%的区域土壤质量处于低和很低水平。研究发现供试区土壤养分指标对土壤质量的贡献率大于物理性状指标,影响该地区土壤质量的障碍因子包括速效钾含量、p H、土壤结构等。(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8年10期)
张颖,赵庚星,王卓然,陈晓娜,宿宝巍[4](2018)在《山东棕壤耕地地力评价及其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山东省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数据资料,运用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棕壤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利用方式、养分和限制因素等特征。结果表明:山东棕壤耕地高、中、低等级地面积分别为42.96万、52.53万hm2和32.66万hm2,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33.52%、41.00%和25.48%,其中高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地区的西侧和东侧外缘以及东部丘陵区西南、东北侧,中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东西部、中东部和鲁中南东部、东北部部分地区,低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东和鲁中南地区中部;各等级耕地土壤属性差异明显。从利用情况看,水浇地主要分布于一、二、叁级高等级地,旱地地力等级分布较为宽泛,从叁级到八级,灌溉水田则集中分布于五级地和四级地。棕壤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有效磷含量高于全省平均,p H值则显着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等级地耕地地力主要受土壤钾含量限制,中等级地除土壤速效钾偏低外,还受耕层质地偏砂影响,低等级地则存在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含量、灌溉能力等诸多限制。该研究较好理清了山东棕壤耕地地力状况及特征,对棕壤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妍芳[5](2018)在《棕壤耕地质量评价及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耕地资源短缺与质量下降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质量通常是由气候、土壤状况和人为管理所决定,其中土壤障碍因素是决定耕地质量的关键。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就必须从土壤类型和障碍因素视角出发,开展耕地质量评价,为耕地资源分区利用与管护提供依据。本文以辽宁省棕壤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尔斐法选取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模糊数学法对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引入障碍度函数,对耕地质量指标进行障碍度诊断,明确主要障碍因子,并根据障碍程度主次进行排序,划定了耕地质量障碍类型区域,最后对各障碍类型区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提升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棕壤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耕地质量指标进行障碍度诊断。采用特尔斐法选取土壤管理、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6个方面14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模糊数学法建立了辽宁棕壤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引入障碍度函数,对耕地质量指标进行障碍度诊断,剖析影响辽宁棕壤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根据耕地质量障碍程度主次进行排序,划定了耕地质量障碍类型区域。(2)辽宁棕壤耕地面积为185.95万hm~2,区域内自然条件与立地条件空间变化大,各等别耕地分布差异明显。本文根据耕地质量高低,将其分为十级,其中一等地耕地质量最好,十等地质量最差。高等地(一~叁等)、中等地(四~七等)和低等地(八~十等)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21.49%、59.18%和19.33%。耕地质量等级以中低等地为主,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区的平原低阶、辽北丘陵和辽东山地的丘陵中下部和和辽东山区的丘陵中部。(3)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引入障碍度模型,对中低等地块进行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辽宁棕壤中低等地面积为145.67万hm~2,主要障碍因素为有机质、灌溉能力、排涝能力、质地和剖面构型,且障碍程度依次递减。对各评价单元重度障碍因素进行障碍度排序,筛选主要障碍因素与次级障碍因素,进行障碍因素组合,最终将辽宁棕壤耕地划分为3类14种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区,即有机质障碍类型区、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质地障碍类型区,分别占辽宁棕壤耕地总面积的86.45%、10.75%和2.80%。(4)针对障碍类型区的差异,提出提升棕壤耕地质量的建议。有机质障碍类型区应注重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或秸秆还田;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应充分利用降水灌溉,防渗渠输水、配套滴灌设施,完善节水灌溉系统、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质地障碍类型区在耕作应结合客土法、引洪漫淤法、改良土壤结构。(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王觊琼[6](2018)在《钙对耕地棕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活跃的有机碳库之一,而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保持的场所,对土壤固碳和土壤肥力都非常重要。钙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中量营养元素之一,是很多生理生化过程重要的调控者。同时钙也是良好胶结剂,在土壤团聚体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胶结作用。因此开展钙素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对于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耕地棕壤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钙与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室内恒温模拟培养,利用稳定性同位素δ~(13)C标定的玉米秸秆,研究了外源钙对土壤有机碳在耕地棕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机肥的施入增加了土壤中1~2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团聚程度。而氮肥的施入降低了1~2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增加了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但与CK的差异性并不显着(P<0.05)。(2)施入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及1~2 mm和0.25~1 mm粒级团聚体全钙含量,施入氮肥则降低了全钙含量。与CK相比,单施及配施有机肥和氮肥均增加了水溶性钙的含量。而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交换性钙和酸溶性钙含量,施氮肥则呈相反趋势。(3)有机肥和氮肥的施入均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有机肥提高了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的含量以及0.053~0.25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氮肥提高了0.25~1 mm和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4)施有机肥条件下,除1~2 mm粒级外,各粒级团聚体酸溶性钙与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除<0.053 mm粒级外,全土及其它各粒级团聚体中水溶性钙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施氮肥条件下,全土及0.25~1 mm和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水溶性钙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各粒级团聚体酸溶性钙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除0.053~0.25 mm粒级外,全土及其它3个粒级团聚体酸溶性钙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总体来看,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酸溶性钙、水溶性钙与有机碳的相关性相对较高。(5)单施及配施外源钙和玉米秸秆处理土壤1~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随培养时间均呈增加趋势,与CK相比增幅为Ca1>Ca2>J>Ca1J>Ca2J;单施及配施外源钙和玉米秸秆0.25~1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随培养时间均呈降低趋势,与CK相比增幅为Ca2J>Ca1J>J>Ca2>Ca1。各处理0.053~0.25 mm和<0.053 mm粒级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6)单施外源钙增加了土壤及各级团聚体总有机碳的含量,全土和1~2 mm粒级中Ca2>Ca1;施外源钙肥也增加了全土及0.25~1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单施玉米秸秆相比,配施外源钙增加了1~2 mm和0.25~1 mm粒级总有机碳含量及全土活性有机碳含量。施外源钙增加了土壤新碳在1~2 mm和0.25~1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但随培养时间的增长呈降低趋势。其中,新碳在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中含量相对较高。各粒级团聚体新碳含量随外源钙施入量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妍芳,裴久渤,张立江,汪景宽[7](2017)在《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评价及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土壤类型为基础,选取土壤管理、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6个方面14个指标对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分析主要障碍因素基础上,根据障碍因素组合类型的不同对辽宁棕壤耕地进行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方法]采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利用障碍度模型对辽宁棕壤耕地质量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棕壤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结果](1)辽宁棕壤耕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21.49%、59.18%和19.33%,耕地质量等级以中等地为主;(2)障碍因素组合类型共14种,根据障碍因素不同划分为3个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区,即有机质障碍类型区、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质地障碍类型区,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86.45%、10.75%和2.80%。[结论](1)针对障碍因素类型分区,提出各区以障碍因素为主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从而保证粮食生产;(2)文章从耕地土壤类型角度研究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及其利用策略,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研究提供新视角,为耕地资源分区利用与管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7年11期)
许晓鸿,任丽,崔斌,张瑜,王永丰[8](2014)在《暗棕壤坡耕地水保耕作保水保土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际利用情况,以不改变原坡面参数为前提,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对5°和8°坡耕地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暗棕壤坡耕地不同坡度下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水保土效益及其产流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影响差别很大,表现为8°横垄玉米>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5°横垄玉米>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2)不同小区的产沙量与产流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产流量越大,产沙量越大,但二者并不呈线性关系。(3)8°横垄玉米小区最易产流,而产流与否可根据I30进行判断,当I30≥6mm/30min时,产流的概率达到了91%,产流时的最小降雨量为6mm。(4)8°和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小区的产流与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远大于受降雨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沈月[9](2013)在《辽宁耕地棕壤酸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酸化也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生机制、时空演变规律及恢复重建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土壤学、农学及环境化学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酸化给土壤带来的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棕壤是辽宁省的主要耕作土壤类型,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施肥,土壤pH值下降幅度较大,酸化机理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辽宁省不同地区代表性耕地棕壤为研究对象,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分析了辽宁省耕地棕壤酸化现状;结合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田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棕壤酸度变化特点及盐基离子变化规律,并从矿物学角度深入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粘土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水氮耦合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以及氮素转化与迁移对盐基离子迁移、淋失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辽宁省不同地区间土壤酸度分布差异很大,表现在东部、北部、中部地区酸性耕地棕壤所占面积较大而南部和西部酸性耕地棕壤所占面积相对较小的趋势。其中辽东清原和宽甸地区酸性耕地棕壤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1.91%和51.91%,辽西和辽南酸性耕地棕壤面积所占比例较小,均低于5%。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各地区棕壤pH平均值显着降低。弱酸性、酸性耕地棕壤面积增加,而中性面积减少。2.不同区域土壤心土层的pH值差异较大,辽东宽甸地区剖面土壤心土层pH值较低,呈酸性,耕作以后表层土壤pH有所提高。清原、开原和沈阳剖面土壤心土层pH呈弱酸性,而耕层土壤pH值相对降低。随着pH值的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呈现降低趋势,在pH6.6-7.0之间,盐基饱和度均达到70%以上,在pH4.6-5.5的范围内,盐基饱和度低于60%。3.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pH值影响较大,与不施肥相比,连续施用尿素(270kg N hm-2)27年土壤pH值下降1.31个单位,土壤缓冲容量降低3.87nmol kg-1pH unit-1。在氮肥的基础上配施磷钾肥可增加pH值的降低程度。有机、无机肥配施可缓解土壤酸化。配施有机肥75.6kg N hm-2时对施化肥引起的酸化抑制作用不显着,但是配施有机肥135kg Nhm对120kg N hm-2处理引起的酸化作用抑制显着。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多,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含量呈增加趋势。年施尿素120、135、180和270kg N hm-2,相当于分别向上壤增加1320、1500、1980和3780kmol hm-2交换性酸。长期施用尿素显着降低了土壤酸碱缓冲性能,促进了伊利石的风化,显着降低了伊利石含量,而增加了1:1型粘土矿物高岭石的相对含量使土壤易发生酸化。4.尿素施入土壤后0-21天内,NH4+-N含量达到最大值,而N03--N含量则在21天之后逐渐上升。在没有淋洗作用的前提下,硝化速率的快慢影响了土壤酸化的进程。盐基离子的迁移-淋失结果降低了土壤盐基饱和度,这是土壤产生实质性酸化的真正原因。70%田间持水量上壤硝化作用强烈,最利于NH4+-N向N03--N的转化。其次为50%条件下的生成量。100%田间持水量条件培养下,延缓了硝化作用的进行,使硝化作用发生的时间滞后。5.在氮素转化初期,NH4+取代土壤胶体上的盐基离子,增加了盐基离子淋失的潜在威胁。NH4+的累积主要影响了盐基离子+前期淋失量,而后期的淋失量主要取决于N03-累积量。在氮素转化前30天,土壤pH值与NH4+-N含量呈显着丁正相关,而30-90天与NO3-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在0~45天内土壤盐基离子的淋失量逐渐升高,且淋出液pH值达到最高值。淋洗120天后,土壤0~10cm土层出现酸化趋势,施氮量越高,pH值降低幅度越大。氮肥施用量450mg kg-1的处理pH值与不施肥相比降低了0.51个单位,酸化现象显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3-11-05)
陈玲,刘德富,宋林旭,崔玉洁,张革[10](2013)在《不同雨强下黄棕壤坡耕地径流养分输出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叁峡库区坡耕地在不同雨强下氮、磷养分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输出规律,在香溪河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黄棕壤坡耕地进行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在降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随雨强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泥沙侵蚀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壤中流流量减少.不同雨强下地表径流中TN、DN、DP均存在明显的初期径流冲刷效应,TP在整个降雨过程中波动较大,呈微弱降低的变化趋势;壤中流中TN、DN、DP随降雨持续输出浓度无明显变化,TP在径流初期出现浓度峰值,之后减少并趋于稳定.雨强对磷素的影响更直接,雨强越大,磷素径流浓度也越大,氮、磷养分的平均浓度均远超出水体富营养化阈值.随雨强的增大,TN径流流失量减小,TP流失量增大,TN随地表径流流失贡献率随雨强的增大由36.5%增加至57.6%,磷素以地表径流为主,贡献率达90.0%以上,因此,控氮关键是减少壤中流的产生,控磷则需防止土壤侵蚀.随雨强的减小,地表径流中以溶解态流失的氮素比例升高,壤中流中均以溶解态为主,磷素的流失在不同雨强和径流形式下均以颗粒态为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耕地棕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秸秆施用作为一种低投入、可持续的秸秆资源利用方式,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水稻和玉米秸秆为供试材料,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pH值升高,pH值与秸秆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培养的前期,添加水稻秸秆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对照,玉米秸秆处理低于对照。在培养的后期,各处理碱解氮含量比对照均增加,但碱解氮含量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降低。除添加高量秸秆处理外,其余各个处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处理。添加秸秆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并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棕壤论文参考文献
[1].吕刚,刘雅卓,陈鸿,李海茹,傅昕阳.褐土和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过程及侵蚀产沙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施骥,栗杰.秸秆还田对耕地棕壤pH值及速效养分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3].王斯娜.沈阳东陵地区典型耕地棕壤质量综合评价[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
[4].张颖,赵庚星,王卓然,陈晓娜,宿宝巍.山东棕壤耕地地力评价及其特征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5].孙妍芳.棕壤耕地质量评价及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6].王觊琼.钙对耕地棕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7].孙妍芳,裴久渤,张立江,汪景宽.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评价及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
[8].许晓鸿,任丽,崔斌,张瑜,王永丰.暗棕壤坡耕地水保耕作保水保土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4
[9].沈月.辽宁耕地棕壤酸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
[10].陈玲,刘德富,宋林旭,崔玉洁,张革.不同雨强下黄棕壤坡耕地径流养分输出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