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代码框架生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码自动生成,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代码框架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斌[1](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代码自动生成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设计图编写计算机代码是开发人员为客户构建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而进行的一项非常典型任务,但编写代码是一件非常烦闷和重复的事情,消耗程序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Pix2code是一个端对端的深度学习模型框架,输入图像用户页面自动生成代码,正确率达77%。但Pix2Code模型由相对简单的算法组成,其使用的数据集也很小,无法投入真正的实际使用。本文首先对传统代码自动生成技术和深度学习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并试图使用更复杂的算法和一些正则化方法改进模型。Pix2code主要分叁大模块,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的视觉模型,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语言模型和解码层,结合两种算法的优势生成代码。新算法在测试集的正确率从原始模型的77%提升到了85%。结果也表明:(1)残差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强,使在视觉模型运用了该算法以后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所提升,泛化能力增强,但是测试集的正确率提升不太明显。在没有增加训练的轮数下训练集的正确率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增加了系统以后提升的可能性。(2使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优化视觉模型和解码层以后,系统的鲁棒性提升明显,模型也变得更加稳定,测试集的正确率大幅度提升。通过加入正则化也能减轻过拟合的情况。在原始系统解码层中加入dropout正则化就没有明显的效果。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在处理这种上下文内容有明显结构和内容关联的任务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虽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来生成代码还处于初级的研究阶段,通过本研究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最终完全由计算机系统编写能上线运行的大型程序将成为现实。(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3-12)
赵丽娜[2](2018)在《基于SEF框架的代码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开发环境变得愈发复杂。企业对软件的生产效率要求提升,对系统快速交付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此公司内部自主研发了智能企业级框架SEF,以加快系统开发、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但开发人员仍以手工编码为主,存在代码风格不统一、代码调试困难、开发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代码的规范性、准确性以及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需要设计代码生成工具实现代码的自动生成。目前,常用的模型驱动、模板驱动的代码生成器使用起来较复杂、需要用户预先构建数据模型或者大量的模板,无法直接生成符合SEF框架规范的代码,且很难实现界面组件属性的自动化配置,代码调试困难。基于以上背景与现状,详细分析了基于SEF框架开发的业务系统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开发人员编码习惯、风格以及主要工作量的基础上,设计与实现基于SEF框架的专用代码生成工具,该工具面向的群体是公司内部使用SEF框架的开发人员。实现SQL到Java代码及界面代码的自动生成,自动化配置界面组件属性,帮助开发人员从编码的机械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逻辑的分析与开发上。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与测试等方面构建了基于SEF框架的代码生成工具。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知识库管理、调试SQL、代码生成、代码转换和基本配置。知识库管理模块负责列组件知识的构建、检索、查询等,融合基于SEF框架的项目代码和数据库数据字典的数据,构造以列为中心的界面组件关系网络,采用Oracle和Neo4j相结合的模式存储以列为主的属性、关系等;根据SQL检索知识为界面组件推荐属性值,解决界面组件属性繁多导致的配置繁琐问题。调试SQL模块负责SQL的在线可视化调试,解析SQL、分析执行结果,连接不同的数据库检测SQL的准确性。代码生成模块负责业务逻辑层Java代码和表现层Grid、Form代码的生成,以SQL为输入,依据基于模板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生成符合SEF框架规范的代码,解决代码样式不统一等问题。代码转换模块负责Java、Grid、Form代码与SQL之间的相互转换,采用文件解析的方式从代码串中获取SQL、组件属性等数据,组织数据进行代码转换。基本配置模块负责配置数据库连接等系统所需的基本信息,为代码生成等功能提供支持。目前系统已在公司内部上线,供500多名开发人员正常使用。经过一年的使用,开发人员使用该工具生成的代码多达上百万行。不仅规范了业务系统的程序代码,还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20)
朱海明[3](2017)在《基于SSH框架的JavaEE项目代码生成工具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基于SSH框架的轻量型Java EE项目的特点,实现了由表格驱动的SSH框架代码生成工具。开发人员设计好数据库表格结构作为工具的输入部分,然后由代码生成工具自动生成SSH项目中的Spring、Struts、Hibernate等配置文件和Java EE项目代码。该工具能加快应用系统开发效率、快速展现系统原型,生产中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7年11期)
郭心睿[4](2017)在《基于“生成—检验”框架的软件代码错误自动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错误修复耗时耗力,且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因此研究代码错误自动修复技术对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生成-检验”框架的自动修复技术得到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生成-检验”系统以程序源代码和测试集为输入,生成可能的代码修改方案,使得修改后程序能够通过测试集。现有系统在公开测试集上的实验效果表明“生成-检验”系统具有修复代码错误的能力,但在执行效率、修复正确率上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在系统模块优化(错误定位、搜索引擎)与框架扩展两个方面对基于“生成-检验”框架的代码错误自动修复技术展开研究,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和修复正确率。本文的主要工作有:·针对错误定位模块,本文首次提出测试期望错误对SFL算法定位精度产生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并给出实验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测试期望纠错算法,通过计算测试用例执行路径之间的相似度找出不合理的测试期望判断结果,即识别测试期望对测试结果的错误判断并将其修复。实验表明,使用纠错后的测试期望能够使SFL定位精度明显提高。·针对搜索引擎模块,本文提出一种“预过滤”算法,针对与表达式修改、替换相关的修复方案,该算法能够在检验器检验前滤除不可能成功的修复方案,减少检验器检验的工作量,从而压缩搜索空间,提高搜索效率。实验表明,“预过滤”算法能够使搜索空间压缩到过滤前的10%左右,在某些复杂程序中搜索空间的压缩比例甚至小于1%。·针对“生成-检验”框架,本文提出两种扩展方案。其一是“交互式调试”,目的是使系统利用开发人员对程序运行状态的判断提高系统错误定位精度,从而提高运行效率。实验表明,交互式系统能够加速开发人员的调试过程。其二是“融合针对特定类型错误修复算法的可扩展框架”,目的是利用其他技术路线的优势增强系统修复能力。本文给出了可扩展框架的实现方案,并以空指针异常修复算法为例在框架中完成二次开发。实验表明,系统能够完成空指针异常修复功能,框架扩展方案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项登荣[5](2017)在《一种中断驱动系统的代码框架生成和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断驱动系统是指一类由系统任务和中断处理程序组成的实时控制系统。这类系统要求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运行时发生错误会引发极其严重的后果,造成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在实际运行中,中断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某些设计错误只有在某些中断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时间发生时才会显示出来,这样就对这些错误的定位和重现造成巨大的困难。即使进行大量的测试工作,也不能确定所有的系统设计错误都被修正,不能保证系统的正确性。模型检验技术作为一种形式化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中断驱动系统中验证、错误定位以及错误重现问题。模型检验技术通过模型来模拟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通过对模型行为的穷尽搜索来分析检验。然而,在使用模型验证方法进行中断驱动系统的分析验证工作时,仍然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现实中的中断驱动系统千差万别,怎么快速的抽取出自动机模型是值得考虑。其次,保证中断驱动系统和系统模型两者属性的一致性很重要。模型必须能够准确的表达系统属性,否则模型检验的结果不能正确反映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代码生成和分析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新设计的中断驱动系统,设计人员可以按照设计好的中断驱动系统模型来设计模型要素,而后由模型自动生成得到代码框架,再由系统设计人员人工编写填充完整系统中断处理代码。当需要对已经完成代码编写的中断驱动系统进行模型检验建模工作时,设计人员可以对系统代码进行自动分析,确定各个中断处理程序、主程序的代码。经设计人员人工补充完整或源码分析处理得到的代码具有可识别的结构。对于这样的代码,本文给出了相关技术来进一步分析得到各个中断/任务处理程序相关信息,包括对共享变量的访问信息,以及具体处理函数的CPU执行时间的上界,即最坏执行时间。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进一步确定系统代码是否和系统模型中的各个要素相符合,保证中断驱动系统实际代码和用于模型验证的模型要素的一致性。综合上述内容,本文提出了一种中断驱动系统的代码框架生成和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1.设计了一种对中断驱动系统的代码框架生成和系统模型抽取的框架,该框架包括对中断驱动系统特征属性的分析、中断驱动系统模型的设计、系统模型到代码框架的生成和对系统代码的分析验证。2.从系统模型到代码框架的转换技术。该技术可以将系统模型中的各类要素转换为系统代码框架或者相应的代码注释。3.分析已有系统代码并抽取出模型要素的技术。该技术通过对源代码的分析,并通过模式匹配等方法获得系统代码中蕴含的模型要素信息。4.对系统代码的分析检查技术。该技术对在代码框架基础上补充完整的源码进行必要的分析,分析其最坏执行时间和共享变量使用情况等是否与系统模型设计分要素相一致。5.实现了本文所述框架的原型工具,并通过一个研究实例说明原型工具的运行效果以及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胡文,张旭杰[6](2016)在《嵌入式框架中访问远程数据库代码生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可视化开发嵌入式框架中访问远程数据库的代码生成问题,在Android系统下,结合自定义组件理论,构建用于Android访问远程数据库的组件.自定义组件包含若干自定义属性,用户通过填写相应的属性参数完成操作远程数据库.该组件接收用户提供的属性参数,通过模拟产生式的推导过程,依据相应的SQL文法,生成Android终端访问远程数据库的SQL语句,并结合自定义组件完成整个程序的开发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郑杰[7](2016)在《AngularJS前端框架与后端代码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Web网站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大多数的软件开发者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手工编写代码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重复编码工作。这种重复编码会使得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导致项目延期等问题。现在的Web系统越来越庞大,逻辑越来越复杂,为了便于开发和维护,要求系统前后端分离,导致前端的逻辑也越来越复杂。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自动化代码生成工具和前端框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几种流行的Web前端框架和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分析和对比,选用AngularJS对前端框架进行设计。同时介绍了基于SpringMVC设计的具有RESTful接口风格的KAJA框架。自动代码生成系统的详细设计以KAJA作为原型,其中包括配置文件的设计、模板文件的设计和元数据的设计等。在前端框架的设计与实现部分,对前端常用的逻辑功能使用AngularJS进行总结和封装。最后在测试和分析部分,首先对自动代码生成系统进行测试和分析,然后将自动代码生成的KAJA框架与前端框架运用在一个实际项目中,对实际项目进行测试和分析。以实际的系统开发为例,经测试表明,本自动代码生成系统所生成的KAJA框架与前端框架配合使用,能大大提高开发的工作效率。其中,开发人员只需要将数据库和项目的基本信息录入配置文件,然后自动生成项目基本框架,生成的KAJA框架无需开发人员在手动编写MVC叁层中的增、删、改、查等基本操作。前端开发人员只需要调用前端框架中封装好的指令或者服务,就可以实现基本的增、删、改、分页和高级查询等功能,前端开发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页面的布局和设计上,大大提高了前端开发人员开发的效率和页面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10)
段世梅,刘晶晶,孙倩[8](2015)在《概念模型到框架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传统的编程工作中,编程人员根据系统的详细设计,手动实现系统的框架代码这一问题,展开了对概念模型到框架代码自动生成的研究。文章并以某空空编队联合作战想定为例,进行了功能分析和用例描述,并用UML/RUP建立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最终由静态模型自动生成Visual 6.0环境下的框架代码,并对框架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保证概念模型与框架代码的一致性,并且节约了编程时间,提高了编程效率。(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5年29期)
楚龙辉[9](2015)在《基于MDL的可视化代码自动生成框架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Web应用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发的效率问题和代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在项目的开发中,特别是B/S结构的应用中,各个模块代码结构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代码的编写工作也变成一项重复性的劳动。这种重复性的劳动既降低了开发效率,又容易造成编码错误,维护变得困难等。因此,为了避免重复性的工作,本文设计了一个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根据项目的要求,由程序自动生成模块间相似的文件及代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代码自动生成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的几种比较流行的实现方式,然后对代码自动生成有关的知识进行了介绍,如代码生成的原理、代码生成的分类、模板引擎技术等。然后基于MDA的思想,定义了一种与平台无关的语言——模型驱动开发语言(MDL)。MDL将JAVA、JS、HTML代码等抽象为XML,可有效地节省大量应用的开发时间,并有效地统一应用界面和操作模式。该语言的定义主要是为了设计前台JSP页面,简化了JSP页面的编写工作,可以将代码格式化,增加可读性、便于维护。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是要被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本文对“普教云管理平台”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了项目开发的背景,分析了该平台的技术架构和功能特点。由于该项目是基于J2EEWeb的应用,在实际开发中采用比较流行的开源框架Struts2、Spring、UT和Hibernate等,然后以此为基础,在结合XML技术、D OM技术对XML文件进行解析与生成,再利用Velocity模板引擎技术设计代码生成系统的核心引擎,实现了应用代码的自动生成,而且,为了便于页面设计文件X ML文件的编写工作,采用SWT技术实现了可视化的操作,使开发人员免去了对MDL的记忆。最后为了验证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的可行性,在实际项目“普教云管理平台”的开发中进行试验。首先对编写的XML文件及生成的JSP文件代码进行格式与内容可读性的检测,以及配置文件规范性检查。然后将生成的应用部署到服务器检查是否可以正确运行,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对结果的检测,该代码生成器生成的应用代码可读性及可行性都是满足要求的。本文设计实现的基于MDL的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证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陈晓纪,郗君甫,乔丽平[10](2014)在《基于SSH2和jQuery技术的代码生成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truts2、Spring3、Hibernate4和j Query技术开发了基于Web形式的代码生成框架,该框架以XML/XSLT、Velocity引擎、知识库模型为构建标准,在实现MVC模式代码生成的基础上,生成验证规则框架,具有良好的可移植特性跨平台特性,为软件开发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模式。(本文来源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代码框架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开发环境变得愈发复杂。企业对软件的生产效率要求提升,对系统快速交付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此公司内部自主研发了智能企业级框架SEF,以加快系统开发、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但开发人员仍以手工编码为主,存在代码风格不统一、代码调试困难、开发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代码的规范性、准确性以及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需要设计代码生成工具实现代码的自动生成。目前,常用的模型驱动、模板驱动的代码生成器使用起来较复杂、需要用户预先构建数据模型或者大量的模板,无法直接生成符合SEF框架规范的代码,且很难实现界面组件属性的自动化配置,代码调试困难。基于以上背景与现状,详细分析了基于SEF框架开发的业务系统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开发人员编码习惯、风格以及主要工作量的基础上,设计与实现基于SEF框架的专用代码生成工具,该工具面向的群体是公司内部使用SEF框架的开发人员。实现SQL到Java代码及界面代码的自动生成,自动化配置界面组件属性,帮助开发人员从编码的机械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逻辑的分析与开发上。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与测试等方面构建了基于SEF框架的代码生成工具。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知识库管理、调试SQL、代码生成、代码转换和基本配置。知识库管理模块负责列组件知识的构建、检索、查询等,融合基于SEF框架的项目代码和数据库数据字典的数据,构造以列为中心的界面组件关系网络,采用Oracle和Neo4j相结合的模式存储以列为主的属性、关系等;根据SQL检索知识为界面组件推荐属性值,解决界面组件属性繁多导致的配置繁琐问题。调试SQL模块负责SQL的在线可视化调试,解析SQL、分析执行结果,连接不同的数据库检测SQL的准确性。代码生成模块负责业务逻辑层Java代码和表现层Grid、Form代码的生成,以SQL为输入,依据基于模板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生成符合SEF框架规范的代码,解决代码样式不统一等问题。代码转换模块负责Java、Grid、Form代码与SQL之间的相互转换,采用文件解析的方式从代码串中获取SQL、组件属性等数据,组织数据进行代码转换。基本配置模块负责配置数据库连接等系统所需的基本信息,为代码生成等功能提供支持。目前系统已在公司内部上线,供500多名开发人员正常使用。经过一年的使用,开发人员使用该工具生成的代码多达上百万行。不仅规范了业务系统的程序代码,还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码框架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斌.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代码自动生成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2].赵丽娜.基于SEF框架的代码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8
[3].朱海明.基于SSH框架的JavaEE项目代码生成工具的研究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
[4].郭心睿.基于“生成—检验”框架的软件代码错误自动修复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7
[5].项登荣.一种中断驱动系统的代码框架生成和分析方法[D].南京大学.2017
[6].胡文,张旭杰.嵌入式框架中访问远程数据库代码生成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郑杰.AngularJS前端框架与后端代码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段世梅,刘晶晶,孙倩.概念模型到框架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9].楚龙辉.基于MDL的可视化代码自动生成框架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陈晓纪,郗君甫,乔丽平.基于SSH2和jQuery技术的代码生成框架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