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洪河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线虫,优势属,垂直分布,土地利用类型
洪河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方明,孟维韧,刘今子,李丽[1](2012)在《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的分布。[方法]研究了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线虫优势属分布的影响。[结果]盘旋属(Rotylenchus)集中分布于赤小豆地和玉米地,玉米地中Rotylenchus的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大节片线虫属(Macroposthonia)和锉齿属(Mylonchulus)集中分布于林边湿地,其中Mylonchulus的分布表现出表聚性。[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的分布产生影响,不同土壤线虫属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9期)
王一涵,周德民,孙永华[2](2011)在《RS和GIS支持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泛平原淡水自然湿地对于生态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自然湿地普遍面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其生态健康的状况令人担忧,结合新的地学信息技术探索自然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叁江平原东北部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及其周边农场湿地为研究区,依据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结合野外生态调查与水文气象监测数据,从水文地貌特征、景观特征和人类扰动3方面选取一系列评价指标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方法,对研究区湿地进行了定量生态健康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是最好的,其周边农场从鸭绿河农场、前锋农场到洪河农场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依次递减。(2)洪河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生态健康状况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与实际野外调查情况一致。(3)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分析方法能够科学的评价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水文地貌要素是影响湿地生态健康的关键性因素。利用RS和G IS技术与传统生态学评价分析方法结合,以栅格为单位基于区域生境特征进行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方法先进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3期)
王一涵[3](2011)在《基于RS和GIS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世界上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系统,有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诸多生态功能。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然湿地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湿地的生态恢复、保护、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生境复杂,从热带到寒温带都有湿地的发育,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湿地。然而,由于湿地保护和开发活动缺少科学论证和周密规划,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湿地的生态健康及其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科学、全面地对湿地生态健康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提高湿地系统及其资源的监测和研究科学水平,也能够为其规划和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湿地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湿地学科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黑龙江省叁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平原之一,也是自然湿地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位于叁江平原东北部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叁江平原及全球同一生物气候带、生物地理界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叁江平原原始沼泽湿地的缩影。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对湿地开发强度不断扩大,洪河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农场的湿地景观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当年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从局域尺度对湿地生态健康进行研究和评价,可以更细致、具体的表达现有湿地的健康状况,更利于相邻湿地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分析和研究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现状及其随时空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对于了解湿地及其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叁江平原湿地的演化乃至对高度人类干扰下的自然湿地都具有代表意义和示范作用。本文选择叁江平原东北部的洪河地区为研究区,以湿地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在RS、GIS和GP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多时相遥感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基于多尺度评价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提取湿地水文信息、地貌信息、植被信息、景观类型信息、景观格局信息、人类扰动、湿地变化等各种评价要素,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建立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数据库,定量评价了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空间差异特征和时间动态变化过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空间差异显着,在鸭绿河农场、洪河农场、前锋农场和洪河自然保护区4个子区域中,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综合指数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洪河保护区、鸭绿河农场、前锋农场、洪河农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健康状况集中在“好”的比例最多,达到50%以上,而“差”的情况则最少,洪河农场的自然湿地生态状况严重恶化,评分“差”的比例已经超过80%;在洪河自然保护区的叁个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中,核心区的生态健康状况是最好的,由核心区到实验区,生态健康状况“好”的比例大幅下降;从1975年到2006年,湿地生态健康状态指数平均值下降了0.307,其中,1975~1989年下降了0.148,湿地生态健康状态水平下降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近2/5,1989~2006年间湿地生态健康状态指数平均值下降了0.159,湿地生态健康水平下降的区域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4;1975~1989年和1989~2006两个时间范围内,湿地生态健康压力指数变化增加1倍以上,30年来洪河地区湿地受到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湿地生态健康状态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积累,外在干扰对湿地生态的破坏越来越突出,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对外来压力的反映表现越来越明显。(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1-05-28)
傅新[4](2009)在《叁江平原洪河地区湿地蒸散发遥感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蒸散发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且目前湿地蒸散发的研究大都基于点的,湿地区域蒸散发的研究在国内较少。洪河自然保护区是叁江平原典型的沼泽湿地分布区,由于周边人类的开垦活动等使得其生境退化逐渐加剧,为了防止湿地进一步退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是必要的,这就使蒸散量的分析成为必然。本文以典型沼泽湿地区域——洪河自然保护区及其西南方向的洪河农场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TM和MODIS,采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的SEBS模型,估算研究区蒸散量,并用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叁个时相的平均精度达到80%,满足本研究的需求,适于湿地的区域蒸散发研究。估算区域蒸散发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有意义的地表参数(地表反照率、地表比辐射率、地表温度)、植被特征参数(NDVI、植被覆盖度)以及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地表净辐射量、土壤热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得到各参数的分布图或直方图,使得对研究区的地表特征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区域分布有一个直观综合的认识,且通过研究表明,单窗算法的均方根误差RSM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1.87,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的RSME为2.14,单窗算法更适宜叁江平原的地表温度反演。利用TM数据,求算NDVI,根据NDVI和地理信息资料,将地表分为九类:岛状林、灌丛、草甸、沼泽、旱田、水田、水体、裸地、城镇。通过比较同一时相洪河保护区和洪河农场内水体和沼泽各自的平均日蒸散量,和不同时相同一空间范围内水体和沼泽的平均日蒸散量发现,水体的平均日蒸散量总是高于沼泽的平均日蒸散量。生长中期,各地类的日蒸散量最高,生长初期,各地类的日蒸散量次之,枯萎期,各地类的日蒸散量最低。(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3)
张海英,周德民,王一涵[5](2009)在《叁江平原洪河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湿地景观变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我国东北地区叁江平原腹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3个农场作为研究区,选取1975年、1989年和2006年3个不同历史时段的研究区遥感影像,通过高精度影像的支持,应用遥感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出研究区沼泽、河流泡沼、林地、水田、旱地及其它地物类型共6种地类景观30a来的历史变化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支持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单一的沼泽湿地景观随着当地农业发展逐步成为当前以农田景观为主的过程。研究表明,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过程明显,在此过程中还伴随着水田与旱田景观结构剧烈变化,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内部景观变化发展过程。其中,开发最早、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前锋农场,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最多;鸭绿河农场的沼泽湿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而洪河自然保护区由于生境栖息地狭小,尽管受到严格保护,在周边农场外部影响下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沼泽湿地萎缩现象。(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09年01期)
冬生志刚,,沈才[6](2008)在《洪河农场 开创远东地区水稻种植先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冬生 志刚 沈才)连日来,垦区洪河农场驻俄办事处主任王海东格外忙碌。他领着工作人员又是到有关部门办理劳务输出签证,又是去口岸往俄下列区发送春耕农机配件、生产所需物资。王海东说,洪河农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业开发、蔬菜种植、养殖业都出现了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08-03-28)
常小会[7](2007)在《洪河低洼地区综合治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位于洪汝河的下游的我省洪河低洼地区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提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的综合治理对策。(本文来源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侯伟,张树文,卜坤,张养贞,李颖[8](2005)在《叁江平原浓江、别拉洪河地区湿地退缩过程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叁江平原北部的浓江、别拉洪河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开荒,使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同时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湿地环境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分析1954、1967、1976、1986以及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研究区50年来的土地开发和湿地退缩过程。着重进行1954年与2000年、1976年与1986年景观的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湿地面积退缩的原因分析,指出1954年以来人类开发活动是该地区湿地面积退缩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陈大营,陈振富,邱长玲,刘聿明,丁德武[9](1998)在《徐洪河工程地区水盐动态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灌区土壤耕层,不论南灌区和北灌区,全盐、pH、碱化度均显着下降;1m土体,全盐、pH下降,但总碱度增加;地势高亢的西灌区耕层和1m土体,全盐、pH、总碱度、碱化度均呈下降趋势。总的盐碱动向是向脱盐碱化方向发展,但低洼地段存在着潜在的盐碱化威胁,但只要对区域和耕层的水盐动态进行有效调控,工程地区不会出现沼泽化和次生盐碱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1998年03期)
潘宏,赵守仁[10](1992)在《徐洪河地区水盐动态分析及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研究其对工程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水盐动态的影响,对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选择了江苏境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之一的徐洪河进行典型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以综合考察和典型地段土壤详测相结合,以水盐平衡分析为理论基础,在综合分析影响水盐动态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南水北调后本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的发生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1992年04期)
洪河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洪泛平原淡水自然湿地对于生态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自然湿地普遍面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其生态健康的状况令人担忧,结合新的地学信息技术探索自然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叁江平原东北部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及其周边农场湿地为研究区,依据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结合野外生态调查与水文气象监测数据,从水文地貌特征、景观特征和人类扰动3方面选取一系列评价指标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方法,对研究区湿地进行了定量生态健康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是最好的,其周边农场从鸭绿河农场、前锋农场到洪河农场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依次递减。(2)洪河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生态健康状况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与实际野外调查情况一致。(3)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分析方法能够科学的评价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水文地貌要素是影响湿地生态健康的关键性因素。利用RS和G IS技术与传统生态学评价分析方法结合,以栅格为单位基于区域生境特征进行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方法先进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河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方明,孟维韧,刘今子,李丽.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的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12
[2].王一涵,周德民,孙永华.RS和GIS支持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1
[3].王一涵.基于RS和GIS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定量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11
[4].傅新.叁江平原洪河地区湿地蒸散发遥感反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张海英,周德民,王一涵.叁江平原洪河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湿地景观变化过程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
[6].冬生志刚,,沈才.洪河农场开创远东地区水稻种植先河[N].黑龙江日报.2008
[7].常小会.洪河低洼地区综合治理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8].侯伟,张树文,卜坤,张养贞,李颖.叁江平原浓江、别拉洪河地区湿地退缩过程及其成因[J].地理研究.2005
[9].陈大营,陈振富,邱长玲,刘聿明,丁德武.徐洪河工程地区水盐动态及其调控[J].江苏农业科学.1998
[10].潘宏,赵守仁.徐洪河地区水盐动态分析及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的预测[J].江苏农业科学.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