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卫平江西省鄱阳县马家冲小学333100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一定都是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语或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时甚至是一句反问。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有效的不同情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学情境创造成了一线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并不让人满意,我感受最深的是创设情境的虚假性,一些教师只图表面的花哨,有的只是美丽的谎言和不切实际的胡编乱造,使我们的新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欺骗和童话的世界,这根本违背了我们实施新教材的意愿。在课改实验中,我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和作用在理解上还存在偏差,经常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甚至出现为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情境很难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那么目前的数学教学在情境的创设上存在哪些问题呢?
1.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功能狭窄。创设情境的形式不是讲故事就是主题图,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新颖性,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
2.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脱离了生活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偏差,缺乏现实意义。
3.教学情境的创设过分突出“兴趣化”而忽视了“数学化”。教师对学生在情境中的活动缺少必要的引导,所以学生关注的只是“好不好玩”,而对于主题问题、活动很少进行思考和观察。
4.教学情境的创设场景太大,学习主题不明确。情境中出现太多“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无关的干扰信息,学生很难对情境中事物的主次轻重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观察常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5.教学情境创设走向绝对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无论什么课都安排一个创设情境的环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没有了这个环节就体现不出新教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想。所以为了创设情境有的教师便生拉硬扯甚至想办法捏造不符合常规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除了有一个花哨的外壳,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结果只会束缚教师的教法,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1.有效人文情境的创设。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创设有效的人文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如讲《统计图》时,教师将最近美伊战争中各国受伤、死亡的人数制成统计图后,提问: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又如教学了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的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怀。
2.有效活动情境的创设。教学时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例如学了《元、角、分》就让学生模拟去商店买东西;学了《统计》就让学生统计一些身边的数据;学习了“认识厘米”就在教学中设计“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这些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情境,不但增加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有效实践情境的创设。小学生精力旺盛且好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富有情趣的实践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圆”时,就可以利用教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做出包括圆、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形状,比较各种不同形状的区别与各自的特点,从而了解圆的特性。还可以结合事实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何我们见到街上的自行车或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能不能是方的、椭圆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同时,促进自身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同步发展。
4.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人说数学是问题,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在面临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首先,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由思而疑的提问就是课堂出彩的高潮点。好的教学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其次,还要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认识厘米》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在争辩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完善了人格。
三、结束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会用到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促进相互间思维的补充、进步。由于每个学生所关注的地方不同,思维方式有着细微的差异,身处的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因此在讨论同一问题时,往往会从不同方面、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与问题。在学生进行不同方面、角度的思考与补充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巩固、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感受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