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生核心种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核心种质,SSR标记,数量性状
花生核心种质论文文献综述
牟书靓[1](2016)在《吉林省花生初级核心种质构建及苗期耐旱种质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吉林省的第四大种植作物,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恶化,导致干旱频频发生,造成作物严重减产。花生是比较耐旱、耐贫瘠的作物,更是抗旱避灾的首选作物。本试验以260份花生种质为试材,结合形态性状调查和SSR标记分析,构建初级核心种质;并对初级核心种质进行苗期耐旱性评价,进而提出基于Li-6400便携式光合仪的适宜无破损鉴定指标。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筛选出的40对SSR核心引物,构建260份花生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4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39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2-7个,平均3.56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1225-0.750,平均0.5123。(2)采用NTSYS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将260份花生种质划分为A、B、C、D四个类群,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571-0.9861,40对核心引物能够区分全部材料。(3)使用MEGA4软件,基于Nei遗传距离(GD)对260份花生种质进行系统发育树重建。NJ、ME和UPGMA法进化树构建的结果表明,260份花生种质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可以划分为4个种质类群,划分结果与UPGMA聚类结果一致。2、以收集的260份花生种质为试材,基于14个数量性状(生育期、主茎倒叁叶的叶长、叶宽,主茎高度、主茎第一侧枝长度、主茎总分枝、单株结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果长、果宽、米长、米宽)构建花生形态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1)欧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最短距离法聚类优于最长距离法、可变类平均法、重心法、类平均法、中间距离法、可变法和离差平方和法,优先取样法优于偏离度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2)在50%的取样比例下,利用欧式距离,采用优先取样法结合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选出128个样品构建花生核心种质。(3)利用SSR标记对128份初级核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4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39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SSR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2-7个,平均3.49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7499-0.0854,平均0.5065。代表全部种质的80%遗传信息。这说明利用数量性状结合分子标记所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既能代表原种质的表型性状又能代表原种质的基因型。3、模拟干旱鉴定条件,对已构建128份初级核心种质进行耐旱鉴定,实验结果表明:(1)控水7天后,胁迫强度为17%,已达到重度胁迫,适合于花生耐旱鉴定;(2)筛选出耐旱性极强和耐旱性强之间的种质1份、耐旱性强的种质25份、耐旱性强和耐旱性中度之间的种质53份、耐旱性中度的种质36份、耐旱性中度和耐旱性弱之间的种质13份。4、本试验首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SDPA-502Plus叶绿素计进行花生苗期无破损鉴定,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得的8个指标中的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光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光化学量子效率(Photochemical quantum yield)对干旱胁迫反应敏感,可以作为苗期无破损鉴定的指标。(2)通过SDPA-502Plus叶绿素计测得的SDPA值不适合花生苗期耐旱鉴定。(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浩[2](2013)在《中国栽培花生核心种质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我国已收集保存了花生资源7,000多份,并对其主要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病虫性、种子品质性状作了系统评价,但对种质的引进、发掘和利用不够高效。为明确不同来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花生起源与进化,本研究利用我国栽培花生种质材料构建核心种质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探索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对于加快我国花生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新的花生基因源发掘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植物学类型和地理来源对2,700余份中国栽培花生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分组,通过比较不同取样方法和取样比例,确定了聚类后类内随机取样的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所构建核心种质共259份资源,占资源总量的9.45%,涵盖所有的102个表型变异类型。不同性状的T测验、F测验、Chi平方测验、表型频率分布等分析表明,所构建的花生核心种质能代表整体资源,在栽培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聚类分析可以将异源种质区分开,同源种质归为一类。所构建核心种质在抗病性方面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筛选得到134对扩增带型清晰、主带明显的多态性引物。134对SSR引物在85份材料中共扩增出846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的范围为2-16,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6.31个等位变异。引物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9~2.281,平均为1.361。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32~0.867,平均为0.609,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很高。对于85份种质的表型数据聚类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数据聚类分析均可以将其分为疏枝亚种和密枝亚种2大类,分子层面的区别更有利于育种研究,尤其是抗病育种。3、对134个SSR分子标记根据不同等位变异数目与全部等位变异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选取其中48~63个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态性。选取60个SSR分子标记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134个SSR分子标记相似,对遗传多样性的展示较为充分。(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期刊2013-05-15)
黄莉,任小平,张晓杰,陈玉宁,姜慧芳[3](2012)在《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农艺性状和黄曲霉抗性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146份资源为材料,鉴定农艺性状和黄曲霉抗性,用26对SSR引物检测多态性位点,在分析连锁不平衡、群体结构和Kinship的基础上进行关联分析。连锁不平衡的分布显示R2平均值为0.185,表明26对SSR引物扩增的120个位点之间具有较低的连锁不平衡程度。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将146份花生品种分为2个亚群,分别对应疏枝亚种和密枝亚种,与植物学分类和遗传分化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关联分析表明,共有39个位点与10个农艺性状(株高、总分枝数、第一分枝数、小叶宽、结果分枝数、百果重、出仁率、单株生产力、种子长、种子宽)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50%~20.34%,16个SSR位点与黄曲霉侵染病情指数、黄曲霉产毒量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5.23%~17.19%,与农艺性状、黄曲霉抗性同时相关联的SSR位点有13个。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效应分析表明,10个农艺性状和2个黄曲霉抗性性状共有63个增效等位变异和47个减效等位变异,并发掘了ICG6022等携有优良等位变异的载体品种。(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任小平,廖伯寿,张晓杰,雷永,黄家权[4](2011)在《中国花生核心种质中高油酸材料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代表花生基础资源的核心种质分析花生高油酸资源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花生核心种质中油酸含量高于57%的种质40份,主要分布在密枝亚种(普通型25份和龙生型8份),少数分布在疏枝亚种(珍珠豆型6份和中间型1份);除了10份资源来源于国外(ICR ISAT 7份,美国1份,日本1份和韩国1份),其他种质资源来源于中国12个省市。同时发现高油酸种质中3份资源的粗脂肪在55%左右,分别是Zh.h4094(油酸66.70%,粗脂肪54.99%),Zh.h4029(油酸63.50%,粗脂肪55.58%)和Zh.h4319(油酸59.70%,粗脂肪56.04%);基于植物学和产量性状分析,前5个主成份(PC)可以解释81.17%的变异。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为0.1942时,可分为8个组。因此中国花生核心种质中高油酸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分布较广,高油酸种质的获得为花生高油酸育种提供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黄家权,王圣玉[5](2010)在《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SSR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26对引物对我国花生全套小核心种质298份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似系数为0.51~0.99,其中种质zhh1497与zhh1398遗传差异最大。检测到3个在不同植物学类型中特异表达的标记带型,包括普通型1个(2A06/440),龙生型1个(2A06/440),珍珠豆型1个(PM443/270),多粒型2个(PM443/270,9E08/500)。分析结果表明,多粒型花生的多态性信息量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大,平均相似系数最小,其次是普通型花生,龙生型和中间型花生的多态性信息量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小,平均相似系数较大。在我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中,国外引入资源的多态性信息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我国本土资源的对应值。在我国本土花生资源中,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资源的多态性信息量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雷永,姜慧芳,文奇根,黄家权,晏立英[6](2010)在《ahFAD2A等位基因在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中的分布及其与种子油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小核心花生种质中发掘出油酰PC脱氢酶的2个等位基因(ahFAD2A-wt和ahFAD2A-m)。研究结果表明:(1)突变型等位基因(ahFAD2A-m)与野生型等位基因(ahFAD2A-wt)在编码区442bp的SNP(448bpG>A)可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替换(D150N);(2)突变型基因ahFAD2A-m在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中广泛存在,出现的频率为53.1%,野生型基因ahFAD2A-wt出现的频率为46.9%;(3)突变型基因ahFAD2A-m在密枝亚种(普通型和龙生型变种)中出现的频率(82.8%)显着高于其在疏枝亚种(珍珠豆型和多粒型变种)材料中出现的频率(15.4%),卡方测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油酸含量与其携带的等位基因类型密切相关(χ2=98.71,χ20.01,3=11.34,P<0.01),携带突变型基因(ahFAD2A-m)材料的油酸平均值显着高于野生型基因的材料(t=18.48>t0.01=2.62,P<0.01);(4)ahFAD2A等位基因的存在与种子油酸含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吕建伟,姜慧芳,任小平,黄家权,雷永[7](2010)在《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花生微核心种质含油量及脂肪酸分析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系统分析测试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的含油量平均为51.67%,变异范围49.16%~55.44%,珍珠豆型资源的含油量高于其他类型,发掘出高油种质1份。在主要脂肪酸中,棕榈酸平均含量10.74%,变异范围7.9%~13.5%;硬脂酸2.85%,变异范围1.8%~3.9%;油酸46.36%,变异范围37.0%~64.7%;亚油酸32.86%,变异范围18.0%~40.4%;饱和脂肪酸含量19.21%,变异范围15.2%~22.1%。普通型花生的油酸含量高于其他类型,而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低于其他类型。发掘出高油酸种质4份,低棕榈酸种质19份,低饱和脂肪酸种质7份。通过脂肪酸组成的分析,高油酸种质和低饱和脂肪酸种质均同时具备低棕榈酸的优良特性。SSR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质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根据5对SSR引物的扩增结果,绘制了20份资源的分子指纹图谱,为这些优质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任小平,张晓杰,廖伯寿,雷永,黄家权[8](2010)在《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验证传统植物学分类的可靠程度,为充分发掘、利用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提供必要信息。【方法】采用27对花生SSR引物,对ICRISAT微核心花生种质168份材料(来自世界五大洲42个国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V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绘制叁维空间聚类图;利用Popgene V1.32估算种质群间的Nei78遗传距离等参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采用MEGA3.1绘制种质群间聚类图。【结果】27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15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4.2930个等位变异,其中有效等位变异数2.7931,有效等位变异所占比重为65.49%;PM137、16C6、14H6、8D9和7G02等引物最为有效,其Shannon’s信息指数均在1.5以上,等位变异数5个以上,有效变异数3.7个以上。在多粒型群体中,来源于南美洲和印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来源于南美洲和非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珍珠豆型群体中,来源于北美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来源于南美洲和非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普通型群体中,来源于北美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来源于南美洲、美国和非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来自南美洲的花生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的结论一致。PCA分析,发现栽培种花生种质资源由4个差异明显的基因源构成,"hypogaea"包括普通型种质资源,"vulgaris"包括珍珠豆型种质资源,"fastigiata1"包括多粒型种质资源,"fastigiata2"包括多粒型种质资源。植物学分类单位间的Nei78遗传距离介于16.336—23.607cM,UPGMA聚类方法将花生属植物学分类单位聚成5个组群,"组群1"对应"hypogaea"基因源,"组群2"对应"vulgaris"基因源,"组群3"对应"fastigiata1"、"fastigiata2"基因源之和,"组群4"和"组群5"分别代表秘鲁型和赤道型基因源,聚类结果支持4个基因源的划分。【结论】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来源的变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并分化成4个基因源,研究结果部分支持栽培种花生传统的植物学分类体系。为拓宽花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应充分发掘ICRISAT微核心种质各基因源的遗传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4期)
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黄家权,雷永[9](2010)在《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与ICRISAT微核心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布规律,对于发掘优良种质资源,选配优良亲本,拓宽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种质为种质资源的研究、评价和鉴定带来了方便。本研究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26对引物对我国花生小核心种质和ICRISAT微核心种质共466份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似系数为0.49~0.99,鉴定出遗传差异最大的种质L2刚果(中国花生资源)与ICG12625(ICRISAT资源),相似系数为0.49。分析结果表明,多粒型花生的多态性信息量(0.761)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97~1.11)均最大(平均相似系数最小,0.73~0.76),其次是普通型花生。中国花生种质资源与ICRISAT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ICRISAT的赤道型材料ICG12625,与中国花生资源的差异最大。相似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我国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比ICRISAT资源丰富。(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吕建伟,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廖伯寿[10](2010)在《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青枯病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155份材料青枯病的抗性鉴定,研究利用核心种质发掘抗青枯病材料的有效性,并研究抗病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抗青枯病鉴定,获得ICG9249和ICG12625两份抗青枯病材料,其平均抗性达到了91.7%。与中国核心高抗5份种质共同作为材料,以SSR技术对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选用的58对SSR引物中,24对引物能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条带,这些引物能在抗青枯病花生种质基因组DNA中扩增出2~7个DNA片段。结果表明,7份抗青枯病种质的遗传距离为0.17~0.71,平均为0.49。其中ICG12625和撮豆、富川大花生的遗传距离最大(0.71),嵊县小红毛和富川大花生的遗传距离最小(0.17)。经过统计,两两品种之间遗传距离达0.50以上的有12个组合,说明了这些抗青枯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根据DNA扩增结果,绘制了抗青枯病种质的指纹图谱,明确了其SSR分子特性。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和植物学性状调查结果显示,两份ICRISAT微核心种质材料与中国核心种质距离较远,且具有优良的植物学性状。因此,ICRISAT微核心种质青枯病抗性材料的发掘对扩宽中国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的遗传基础极有很高的理论应用价值,为花生抗青枯病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10期)
花生核心种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我国已收集保存了花生资源7,000多份,并对其主要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病虫性、种子品质性状作了系统评价,但对种质的引进、发掘和利用不够高效。为明确不同来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花生起源与进化,本研究利用我国栽培花生种质材料构建核心种质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探索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对于加快我国花生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新的花生基因源发掘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植物学类型和地理来源对2,700余份中国栽培花生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分组,通过比较不同取样方法和取样比例,确定了聚类后类内随机取样的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所构建核心种质共259份资源,占资源总量的9.45%,涵盖所有的102个表型变异类型。不同性状的T测验、F测验、Chi平方测验、表型频率分布等分析表明,所构建的花生核心种质能代表整体资源,在栽培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聚类分析可以将异源种质区分开,同源种质归为一类。所构建核心种质在抗病性方面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筛选得到134对扩增带型清晰、主带明显的多态性引物。134对SSR引物在85份材料中共扩增出846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的范围为2-16,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6.31个等位变异。引物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9~2.281,平均为1.361。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32~0.867,平均为0.609,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很高。对于85份种质的表型数据聚类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数据聚类分析均可以将其分为疏枝亚种和密枝亚种2大类,分子层面的区别更有利于育种研究,尤其是抗病育种。3、对134个SSR分子标记根据不同等位变异数目与全部等位变异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选取其中48~63个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态性。选取60个SSR分子标记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134个SSR分子标记相似,对遗传多样性的展示较为充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生核心种质论文参考文献
[1].牟书靓.吉林省花生初级核心种质构建及苗期耐旱种质筛选[D].吉林农业大学.2016
[2].张浩.中国栽培花生核心种质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
[3].黄莉,任小平,张晓杰,陈玉宁,姜慧芳.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农艺性状和黄曲霉抗性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12
[4].任小平,廖伯寿,张晓杰,雷永,黄家权.中国花生核心种质中高油酸材料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
[5].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黄家权,王圣玉.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SSR遗传多样性[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
[6].雷永,姜慧芳,文奇根,黄家权,晏立英.ahFAD2A等位基因在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中的分布及其与种子油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0
[7].吕建伟,姜慧芳,任小平,黄家权,雷永.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花生微核心种质含油量及脂肪酸分析与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
[8].任小平,张晓杰,廖伯寿,雷永,黄家权.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
[9].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黄家权,雷永.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与ICRISAT微核心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比较[J].作物学报.2010
[10].吕建伟,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廖伯寿.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青枯病抗性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0